張玉紅
為抓好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2020年漯河市植保植檢站及時準確地對小麥重大病蟲進行監測預警,資金保障有力,技術服務到位,精準施策,科學防控。2020年漯河市小麥病蟲害總發生面積44.604萬hm2,防治面積71.047萬hm2次。防控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共出動大中型施藥機械2478架(臺),出動技術人員6061人次,普查面積6.4萬hm2,普查覆蓋率41.37%;累計懸掛橫幅5898條,印發資料27.319萬份;到位財政撥款1496.9萬元。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被控制在點零星發生,田間病穗率明顯低于預期,其他病蟲為害也得到及時控制,病蟲防控效果在85%以上。
一、基本情況
2019年漯河市小麥播種面積15.469萬hm2,主要推廣以百農207、矮抗58、百農418等為主的中筋麥品種,以新麥26、西農979、鄭麥366、豐德存麥5號等為主的強筋麥優質品種。
二、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發生防治情況
2020年漯河市于3月11日在郾城區孟廟鎮王店村金囤種業科技園首次發現小麥條銹病病葉,病葉靠近莖基部,嚴重度5%~10%,此次發現為漯河市近10年來最早。2020年漯河市小麥條銹病始見期早,傳播速度快,發生面積大。全市發生面積1.047萬hm2,防治面積5.513萬hm2次,挽回損失3300 t,實際損失300 t。
2020年漯河市小麥赤霉病總體為輕發生,病穗率低;初次侵染輕,基本無二次侵染。5月下旬調查,平均病穗率0.1%,最高病穗率0.5%;平均病粒率0.01%,最高病粒率0.1%。全市防治面積18.747萬hm2次。挽回糧食損失11 600 t,實際損失1t。
三、防控工作
(一)領導重視,及早全面部署
漯河市委對“兩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提升站位,搞好“兩病”防控工作;2020年4月9日、5月20日河南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派專家調研指導小麥“兩病”及“一噴三防”工作;3月16日成立了“兩病一寒”防控督導組,督導組成員多次深入田間地頭暗訪督導兩病防控工作;4月14日漯河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實行“兩病”防控日報告制度、督導日報告制度。各縣區農業部門定期召開“兩病”防控工作推進會,確保防控工作迅速、有序推進;同時成立了小麥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技術專家組,加強病蟲監測防控技術咨詢和指導工作。
(二)備足物資,統防統治
小麥“兩病”防控時間緊,任務重,為保證防效,漯河市區分不同層次,采取了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一是對舞陽縣1.067萬hm2高產創建示范區和保和鄉、太尉鎮兩個病害高發區,臨潁縣、郾城區2.000萬hm2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和全市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集中飛防、機防力量,開展統防統治。據統計漯河市統防統治面積33.133萬hm2次。二是對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采取送農藥、送技術等方式,開展自防自治,提高“兩病”防治覆蓋率。三是對分散種植的農戶,分區域在田間地頭設置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治服務站,給種植戶發放農藥及宣傳資料,引導種植戶開展群防群治,提高種植戶防治“兩病”的主動性和防治水平。舞陽縣于4月18—19日防治示范區內進行了小麥赤霉病第1次飛機噴藥防治,4月25、26日完成第2次噴藥防治。
(三)大力開展技術指導宣傳
一是漯河市委專門批文,在漯河市電視臺4個頻道全天候播放小麥“兩病”防治技術;在黃金時段加播“兩病”防控緊急通知,提醒種植戶及時開展防治。二是組織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小麥“兩病”防控技術服務。三是各縣區加大宣傳力度,做到“村見橫幅,地見人,宣傳圖畫墻上貼”, 讓病蟲害防治技術宣傳到村、到戶、到人,做到家喻戶曉,眾人皆知。四是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終端——村大喇叭,宣傳防控關鍵措施,增強農民開展防控的積極性、主動性。五是各鄉鎮以管理區為單位,成立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治指揮部,設置了“兩病”防控便民服務點,每天安排農技人員到崗執勤,為農民發放農藥、提供病蟲害咨詢、宣傳防治技術等涉農服務,組織農技人員和鄉鎮村干部對貧困戶免費發放農藥并義務噴灑。
(四)加強督導,確保資金落實到位
漯河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實行“兩病”防控日報告制度,對全市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將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列入了縣區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成立了由漯河市農業農村局干部任組長的5個督導組,分包縣區督導檢查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重點督導各縣區資金投入、宣傳發動、技術服務等防控關鍵措施落實情況。對措施不力、進度緩慢的地方及時約談相關責任人,以嚴格的督察問效保證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高質量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