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為秦老師此文所感染,試從科學學習的角度為秦校長的觀點提供佐證。
接觸自然、觀察自然、認識自然,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能、興趣和需要。人們認識自然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過程。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缺乏感性認識的理性認識是空洞、抽象的。現在不少孩子太缺乏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缺乏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他們的知識多是從老師、家長、書本、電視等處獲得的,是他人的“知識”。然而,對于孩子來說,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這些知識就是脫離生活經驗的抽象文字,自然難以深刻理解。
拿打雪仗來說,其至少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以下感性認識基礎:下雪是寒冷冬季特有的現象,有利于學生形成四季的概念;雪是涼的,有利于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拿了雪的手會變涼,有利于學生形成熱傳遞的概念;雪在手里時間長了會融化,有利于學生形成水的三態變化的概念;一團雪可以擠壓成雪球,有利于學生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成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扔出去的雪球沿著特殊的曲線運動,有利于學生掌握物理學中的拋體運動概念;雪球打在身上會有疼痛感,雪球越大、越堅硬,速度越快,讓人感覺越疼,有利于學生認識到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的能量和質量、速度有關,物體動量的改變和質量、速度及作用時間有關……
援引秦老師的說法,今天,我們不用花錢購置昂貴的器材,也不用請專家來表演神奇的科學實驗秀,大自然的恩賜就足以讓孩子上一堂真實生動的科學實驗課。這一堂實驗課的收獲將伴隨著孩子未來科學課、物理課的學習。他們將來形成的眾多科學概念,都會因今天這堂課得到親身經歷的感性認識。
(作者系河南教育報刊社圖書教材分社總編輯,編審,大象版《科學》教材副主編)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