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坐落在洛陽市運河古河道洛河和瀍河交匯處,是收藏、研究、展示隋唐時期大運河相關文物、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人文、歷史、地理等資源豐富,是高中生進行校外研學實踐的極佳場所。2024年3月,經過精心籌備,我校50余名師生奔赴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地理研學活動。
以疏代堵,助力教學
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探索使用兩步路APP,創建小組,測量方位,利用不同地圖圖層了解周邊環境,記錄行車路線、活動收獲等。在電子信息產品和網絡普及的今天,我們如何疏導,讓手機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助力呢?教師要針對學科實際,研究可以應用的APP軟件;結合課程資源,深度挖掘其應用功能;設計教學活動,利用APP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以問題為引領,活用手機和網絡,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這也是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需要。
終身學習方法體系的孕育
到達場館,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生利用地理學科知識,綜合感受了運河歷史和文化。大家直呼:“這是試題上的情境!”當學生學業結束,終身學習該如何進行呢?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學習場所。隨著國民素養的提升,學生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青睞度逐漸超越自然景觀,講解員講解則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就學生自身而言,他們更需要在中小學階段形成了解知識、解讀文化的方法體系。研學的過程便是終身學習方法體系的形成過程。
挖掘區域資源,精琢研學設計
講解結束,學生結合研學手冊深入探究研學任務,共涉及“運河與城市”“倉儲與漕運”“發展與傳承”三大主題20余項研學任務。如何有效開發地理研學資源呢?如何讓學生最高效地研有所獲呢?
教師要在研學活動籌備階段以課標為綱,選擇合適的研學地點;深入踩點,確定研學主題,設計研學任務和研學活動,制訂研學方案和研學手冊。博物館研學可以問題鏈為活動線索,以體驗、搜集、探究為主要活動形式。問題鏈設計要緊扣研學目標,命題切口由大及小,前后銜接,逐步進階;問題深度要能激發高中生反思,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培養人地協調觀。
研有所獲,評有可依
在最后的成果展示環節,學生思路活躍,侃侃而談。教師依據評價量表從知識素養、能力提升等多維度展開評價。研學結束,學生結合教師的點評,重新整理收獲,形成了思維導圖、原創試題、活動感想、小視頻等形式多樣的成果,精彩異常。
激發創造力、活躍思維、鍛煉綜合能力是開展研學活動的重要目的。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將研學收獲進行創造性整合,可以形成文字性成果,如論文、游記、宣傳海報、研學報告等,還可以形成音像成果,也可以制作手工模型。
教師評價不能僅體現在展示環節,還要利用評價量表體現過程性評價。教師要全程參與研學活動,及時給予啟發性、反饋性點評,使學生能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自主評價或同伴評價,并及時調整糾正。終結性評價可體現學生研學成果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如評價研學報告的深度、廣度,手工模型的精細度,音像成果的觀賞性、內容深度等。這要求教師精心制作評價量表,在日常教學中逐漸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
學生作為研學實踐的主體,參與研學活動選址、開發、設計,能使研學實踐取得更深層次的收獲。然而受學生認知水平、實踐條件限制,教師也需深入挖掘地區研學資源,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積極鍛煉能力,將研學活動做出成效。
(本文系2024年度洛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習進階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LYKT24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