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中小學校,有些家長長時間在外面打工,學生回到家里之后無法得到家長有效的監督,不能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我國中小學校自2021年秋季學期開展“5+2”模式,推出科學、合理的課后服務措施,助推學校繁榮發展。
作為“雙減”的重要內容,課后服務實施的時日尚淺,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學生愿意在又餓又乏的情況下參加課后服務嗎?長時間校內生活對學生的健康有無影響?非寄宿制學校能否提供飯菜?課后服務會導致教師休息時間減少、工作效率降低嗎……很多農村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時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教師應該主動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并在課堂上進行持續創新和完善,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一、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課后服務地位尷尬
“課后服務”是我國農村中小學校近年推出的一項政策,實施情況多樣化。從學校的角度來說,雖然有相關的規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仍要結合實際,引導教師和家長進一步深化對該政策的認識。還有一些學校受限于空間不足、設施不足、資金不足等,不能保證課后服務的高品質,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導致效能下降。
教師、家長及學生對課后服務的認識不足,也是一大制約因素。經實地走訪調查,部分教師、家長往往將初中階段的課后服務時間定義為晚自習,將小學階段的課后服務時間定義為下午放學后,服務內容上大多認為課后服務就是寫作業,與興趣和特長培養不相關。個別學校領導與教師還存在認識與實施上的誤區,認為課后服務就是簡單地看管學生,目的是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甚至認為課后服務就是每天增加2節課,也可以用來安排上課等。
并且,學生的許多實踐活動要依靠父母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這無形中增加了父母的壓力。在農村地區,一部分中小學生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年人很難擔負起家庭教育的重任。這也造成了不少課后服務的興趣特長活動課淪為形式,很難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出來。
(二)資源不平衡,課后服務內容單一
目前,很多學校參與課后服務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且多為學科教師。他們缺乏多樣化課后服務的組織經驗,無法提供多種形式的課后服務。再加上場地、器材設施等統籌難度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各不相同,課后服務存在多種困難,如時間不足、活動不充分。
初中的課后服務多以晚自習形式進行,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不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部分班級實施方案中安排的是2個小時,但因活動開始時需要簽到,以及開展大掃除、召開家長會等臨時性活動,有效服務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并且,農村小學和中學的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校缺少相應的師資和硬件設施,課后服務內容較為簡單,影響孩子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三)課后服務資金不足
學校日常資金主要依靠國家投入。對于教學設施修建、維護,學校尚可維持正常運營。若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后服務,學校就要進行必要的校園改造,如增加設施設備、加大后勤保障力度、加強安全設施檢查等,學校資金情況尚不能支持這些。部分年級或班級的課后服務實施粗糙,教師簡單應付,活動開展流于形式。
二、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對策分析
(一)整合教育資源,豐富服務內容
課后服務的本意是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前提下,給他們提供一個鞏固課業、發展興趣愛好和提高身體素質的場所,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要進行課后服務的改革和創新,首要就是開發和完善課后服務資源。中小學校要主動地將課內、課外教育資源進行融合,設計出有價值的、與傳統課程有明顯區別的活動。
學校可以根據課后服務的內容對活動進行分類,并對活動的時長和頻率進行合理分配,如把課后服務分為“作業輔導”“體育鍛煉”“興趣培養”三大板塊。針對這三種類型的課后服務,目的應該不同。例如,對于作業輔導類、體育鍛煉類課后服務,學校要保證學生每天有充足的活動時長;興趣培養類活動的內容質量大大高于活動頻次,學校應該重視活動內容的構成。
作業輔導類課后服務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攻克學習中的難題,保證他們充分地消化和吸收當天所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將課程中的學習內容作為課內主要內容,而不是放在課后。體育鍛煉類課后服務的目標是全面改善學生的體質,讓他們在體能發展的同時運動技能也得到提升。所以,教師在進行體能訓練時,應聚焦常規項目;在進行競技運動訓練時,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充分考量,設置可供他們選擇的項目。興趣培養類課后服務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興趣技能,教學資源要以課外為主要內容,將流行項目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
(二)融合校外力量,擴充教師隊伍
課后服務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教師的工作時間,教師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大。要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學校在擴充內部師資的同時,主動向外部求助,尋求各方面的專家協助。
“雙減”文件對“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的解讀是“課后服務一般由本校教師承擔,也可以通過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或志愿者提供”。在引入校外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對各方面的教師進行科學調配,讓他們順暢協作,高品質地實現課后服務,就成了學校迫切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小學校需結合自身的具體條件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只有事先將不同教師在課后服務中所起到的作用、責任劃分清楚,共同努力,才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學校可以針對不同的課后服務調整師資構成。首先,對于課程指導類課后服務,依然由各門課程的教師擔任主要角色,由具有資格證書的教師或其他有資格的教師擔任輔助角色,讓學生有效鞏固當天的學習內容。其次,對于體育類課后服務,校內體育教師主要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進行保障,校外體育教師則會向學生開展有別于傳統體育課的有趣運動。這樣的組織方式既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又優化了課程內容。最后,對于興趣培育類課后服務,考慮到校內教師可能欠缺專業性,學校應盡可能地聘請校外專業人員來安排活動,并在適當的指導下開發學生的各種興趣,同時讓校內教師擺脫繁重的新技術學習和兼職授課任務。
可以說,課后服務應關注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并結合當前教學設施、經費、學生意愿等,制訂相關方案,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首先,課后服務的形式應不再局限于教室、校園,學校可以通過“走出去”,讓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校外聯系活動等。其次,課后服務的內容應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要依托競賽、展演將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分享給學生。同時,在整個服務過程中引入監督制度。最后,課后服務的結果應是讓教育回歸本質。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的最終呈現形式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課后服務的落地無疑能大大促進這一目的的達成。
而要解決課后服務的現實矛盾,讓它發揮出真正的教學輔助作用,讓這一類型的活動真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中小學教育要做好的工作。“雙減”背景下,課外服務作為一種輔助形式,能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多途徑,因此應受到教師和父母的高度關注。在對課后服務進行改善和創新的同時,中小學校也應從教育資源、教師隊伍、制度安排、活動內容和評估制度等多個角度著手,使其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未來,針對中小學校課后服務開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并探索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具有指導性、操作性的有效案例,進而探索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路子,形成可供借鑒的經驗方法,仍需要我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