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雞心包積液綜合征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種家禽疾病,嚴重威脅現代家禽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該病以心包積液、心包膜增厚、肝臟腫大及出血為主要病理特征,嚴重影響雞只的健康和生產性能。本文詳細闡述了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剖檢特征以及實驗室診斷技術,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以供養殖戶及相關研究人員借鑒。
關鍵詞:心包積液綜合征;臨床癥狀;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1-0077-03
雞心包積液綜合征也稱為“安卡拉病”,是由禽腺病毒(FADV-I)引起家禽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自1987年在巴基斯坦安卡拉地區首次報道以來,該病迅速傳播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給家禽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我國也逐漸成為該病的高發地,特別是山東、河北、江蘇等地,雞心包積液綜合征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養禽業發展的主要傳染病之一。禽腺病毒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能在雞的肝臟、心包等組織細胞中大量繁殖,引起肝臟腫大、心包積液等病理變化。此外,該病毒還可通過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的方式在雞群中迅速擴散。患病雞通常表現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羽毛蓬亂、站立不穩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由于該病的病程較短,且早期發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養殖戶忽略,從而導致疫情迅速蔓延,給養殖戶帶來巨大損失。
1" 流行病學
雞心包積液綜合征的發生沒有明顯季節性,但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更易發生和傳播。FADV-IV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樣,主要包括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傳播,如空氣飛沫、污染的飼料、飲水、器具等媒介。垂直傳播則主要通過感染卵傳遞給后代,使雛雞在孵化前或孵化后感染病毒。該病主要感染肉雞、蛋雞、觀賞雞等,各年齡段的雞只均可感染,但成年雞發病率較高。此外,據報道鵝、鴨、鴕鳥等禽類也能感染該病毒,但發病率和死亡率通常較低。一些家禽養殖業發達地區,因養殖密度大、環境控制不當等因素,該病的發病率較高。流行嚴重地區,發病率可達50%以上,死亡率高達30%~70%[1]。由于該病的病程較短,且早期發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養殖戶忽略,導致疫情迅速蔓延和大量雞只死亡。
2" 臨床癥狀
患病雞通常表現為精神不振,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嗜睡,蜷縮,排泄異常,排綠色或黃色糞便,體重減輕,消瘦。
3" 病理剖檢
心包積液是最典型的病變。剖檢時可見心包腔內充滿大量淡黃色或黃色液體,見圖1,液體量因病程長短和病情嚴重程度而異。積液粘稠度較高,有時可見纖維蛋白凝塊或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膜可增厚,并呈混濁或乳白色。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表面可見點狀出血或淤血,見圖2;肝臟切面質地不均,部分區域可呈現黃色或灰褐色,有時伴有脂肪變性或壞死。肺臟水腫,體積增大,質地變實;切面可見肺組織呈淡紅色或灰白色,間質增寬,肺泡內可充滿水腫液或滲出物,有時可見肺實質出血或淤血[2]。腎臟腫大,質地變軟,表面可呈凹凸不平狀;切面可見腎皮質變薄,髓質充血或淤血,有時可見腎小管內充滿尿酸鹽結晶或炎性細胞浸潤。法氏囊萎縮或腫大,萎縮則體積變小,質地變硬;腫大則體積增大,表面可呈現充血或出血。此外,其他器官如脾臟、腸道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但病變程度較心包積液、肝臟病變等輕微。
4" 實驗室診斷
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病理剖檢能夠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測。
4.1" 病毒分離鑒定
采集疑似患病雞的心包積液、心臟、肝臟等組織樣本,研磨、勻漿處理。離心去除沉淀,取上清液,接種至細胞培養皿,并添加適量細胞培養基,置37℃恒溫培養箱、5% CO2培養。定期觀察細胞狀態,并記錄。當細胞出現CPE時,收集上清液或病變細胞,PCR檢測。配置PCR反應體系,加入提取的病毒核酸、引物、dNTPs、酶等試劑。PCR擴增并電泳分析PCR產物,觀察是否出現特異性條帶。若觀察到特異性條帶,則說明樣本中存在目標病毒核酸,初步判定為陽性結果;若無特異性條帶,則判定為陰性[3]。
4.2" 電鏡檢查
采集疑似感染心包積液綜合征的患病雞心包積液作為檢測樣本。研磨樣本、離心去除雜質,獲得較為純凈的病毒懸液。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病毒懸液,病毒粒子呈現典型的二十面體結構,無包膜,病毒粒子直徑為75~110 nm,且在細胞核中呈聚集分布狀。
5" 治療方法
雞心包積液綜合征是一種家禽疾病,主要表現為心包內積聚大量液體,導致心臟功能受損。其病因復雜,可能與病毒、細菌、環境應激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該病尚無特效藥物和具體治療方法。臨床上可接種疫苗預防,用抗生素控制繼發性細菌感染。中藥因其獨特的優勢、副作用小的特點,被廣泛用于輔助治療。
發病雞群緊急注射高免血清,雛雞可注射劑量
0.5~1.0 mL/只,成雞1.0~2.0 mL/只,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4 d。高免血清可提供快速抗體保護,幫助雞只抵抗病毒侵襲,減輕病癥,降低死亡率。使用泰樂菌素、紅霉素或林可霉素等預防繼發感染。泰樂菌素每0.1~0.3 g兌水1 kg,自由飲水,連用5 d。紅霉素0.07~0.14 g兌水1 kg,連用5 d。林可霉素3 g兌水1 kg,連用5~7 d[4]。
中醫理論中,該病癥可能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濕熱內蘊等因素有關。中醫治療以“辨證施治”為原則,注重整體調理,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提高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取車前草100 g、茵陳120 g、板藍根120 g、金錢草160 g、茯苓60 g、黨參60 g、甘草80 g、白芍80 g、黃芩80 g、龍膽草60 g、苦參80 g、甘草80 g等中藥磨成粉末,拌入飼料中,供1 000只成雞使用,連用5 d[5]。另外,全群可補喂魚肝油、益生菌及電解多維,提高雞群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6" 預防措施
6.1" 優化引種流程、改善養殖環境
選擇無疫情的正規種雞場購買雞苗,確保種源健康、不攜帶病毒。引種前全面考察種雞場的養殖管理、疾病防控等,對新引入的雞苗嚴格檢疫,通過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手段檢測雞苗是否攜帶病毒。建議對新引入的雞苗檢測抗體,確保雛雞具有較高的母源抗體水平。養殖密度不要過大,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加強通風換氣,確保雞舍內空氣新鮮。密閉式雞舍要注意負壓不要過大,防止雞舍缺氧,必要時可適當增加進風口面積,加大風力風速。定期對雞舍、設備、用具消毒,減少病原體的滋生。霉菌及其毒素會對雞的肝腎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應避免墊料發霉,定期更換墊料。
6.2" 加強飼養管理,提升雞群免疫力
根據雞群的生長需要和營養標準,提供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確保飼料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適當,特別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營養成分能滿足雞群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根據雞群的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飼喂計劃,避免飼喂過度或不足。特定情況下,可添加免疫增強劑提高雞群的免疫力,如益生菌、中藥等。另外,定期檢查飼料質量,防止霉變;保證飲水干凈、新鮮;定期更換飲水設備中的水源,消毒飲水用具,防止水源污染。按照疫苗接種程序,接種各類疫苗以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疫苗可選用“新-流-腺”三聯疫苗,雛雞7日齡時首次免疫,0.3 mL/只;20日齡時加強免疫,0.3 mL/只;60日齡時再加強免疫,0.5 mL/只,頸部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
7" 總結
雞心包積液綜合征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對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免疫接種、藥物防治以及消毒與隔離等綜合防控措施的實施,可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家禽業的健康發展。未來應繼續加強對該疾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云丹,袁林,袁標.禽心包積液-肝炎綜合征實驗室診斷技術與防控[J].北方牧業,2023(9):40.
[2]" 朱慶賀,苗艷,蘭世捷,等.雞心包積液綜合征診斷與防控[J].家禽科學,2022(5):27-28.
[3]" 陳國錄.一例雞心包積液綜合征的治療啟示[J].吉林畜牧獸醫,2021(8):66+69.
[4]" 何玲,肖文婭,楊廷韜.雞心包積液-肝炎綜合征研究進展[J].吉林畜牧獸醫,2021(4):55+58.
[5]" 鄭玉海,丁勇,趙利英.雞滑膜炎支原體與心包積液-肝炎綜合征混合感染的診治[J].家禽科學,2021(2):28-29.
收稿日期:2024-07-16
作者簡介:張磊樂(1988—),男,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E-mail:yangwenji0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