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羽毛蓬松、腹瀉(帶有血液或粘液)、呼吸困難以及產蛋率下降等典型癥狀。嚴重病例可出現敗血癥癥狀,如皮膚、肌肉出血等,其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對養殖業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旨在通過深入了解雞大腸桿菌病的的流行病學特征、診斷方法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為養雞業提供科學、有效的防控指導。
關鍵詞:雞腸炎;大腸桿菌;診斷;防治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一種在養雞業中廣泛存在的細菌性傳染病。大腸桿菌是畜禽腸道內的常在菌群之一,在正常情況下對宿主并無明顯致病性,甚至能合成對宿主有益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然而,當環境條件惡化、飼養管理不善、雞群受到應激或免疫狀態下降時,某些血清型的大腸桿菌會轉化為條件性致病菌,導致雞只發病。該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輸卵管炎、滑膜炎等多種癥狀,嚴重影響雞只的健康和生產性能。此外,由于大腸桿菌的血清型眾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毒力、致病性和耐藥性存在一定差異,給該病的防控和治療帶來極大挑戰。本文通過對雞大腸桿菌病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理、流行特點、病原特性及診斷方法,為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病原
雞大腸桿菌病的病原是特定血清型的大腸埃希氏菌,即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這種細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水、土壤、空氣以及動物和人類的腸道內。然而,并非所有大腸桿菌都有致病性,只有部分血清型的菌株在特定條件下能夠引發雞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的致病性與其毒力因子有關,包括粘附素、毒素、侵襲素等,它們能夠幫助細菌附著在宿主細胞上、侵入細胞并引起炎癥反應。在雞體內,大腸桿菌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侵入機體,并在體內繁殖擴散,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2" 流行病學
雞大腸桿菌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點,可發生于各年齡段的雞只,但雛雞和育成雞的易感性較高。在不同季節,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也有所差異,通常與環境溫度、濕度、飼養密度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該病還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一旦發病,會在雞群中迅速傳播。該病傳播途徑主要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方式。水平傳播是指病雞與健康雞之間的直接接觸或通過環境媒介(如飼料、飲水、空氣、糞便等)間接接觸而傳播病原體[1]。垂直傳播則是指病原體通過種蛋或母體直接傳遞給后代,造成子代雞的感染。
雞大腸桿菌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消化道傳播、呼吸道傳播和皮膚創傷傳播等。消化道傳播是最常見的途徑,病雞通過攝入被污染的飼料或飲水而感染。呼吸道傳播,則發生在雞只呼吸過程中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飛沫或塵埃顆粒時被感染。皮膚創傷傳播,則是指病原體通過雞只體表的傷口或破損處侵入體內而引發感染。
3" 臨床癥狀
腹瀉是雞大腸桿菌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病雞會排出大量水樣、黃白色或黃綠色的稀便,有時帶有粘液或血液。患雞精神沉郁,行動遲緩,不愿走動,蜷縮在角落,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并伴有喘息聲。部分病雞腹部腫脹,觸診時常有波動感,且伴隨疼痛和不適。病雞逐漸消瘦,體重減輕,羽毛蓬松雜亂,失去光澤,胸部和腹部凹陷,骨骼突出。在病程后期,病雞體內大量細菌繁殖并釋放毒素,導致全身性炎癥反應和器官功能損傷。病雞體溫急劇升高或下降,精神極度萎靡,食欲廢絕,最終在短時間內死亡。
4" 剖檢變化
在急性或重癥大腸桿菌病中,常可見到敗血癥的病理變化。剖檢時,病雞體腔內可見大量淡黃色或灰白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特別是心包膜、肝被膜、氣囊壁等處。心臟表面,有時被一層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形成所謂的“絨毛心”[2]。此外,血液變得稀薄,凝固不良。大腸桿菌病可引起多種臟器的炎癥病變。剖檢可見肝臟腫大,表面有散在或彌漫性的針尖大小的灰白色壞死點或壞死灶,有時可見肝周炎,即肝臟表面覆蓋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也常腫大,質地變軟,邊緣有灰白色的壞死灶。腎臟可能出現腫大,表面充血或有散在的小出血點。此外,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可能因炎癥而腫脹,黏膜表面覆蓋粘液和出血點,嚴重時可見壞死性潰瘍。腹腔內,常有大量淡黃色或黃綠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這些滲出物可能粘連于臟器表面,形成偽膜。嚴重時,滲出物可凝固成塊,限制腸管蠕動,引起腸粘連、腸套疊等嚴重后果。此外,腹膜表面還可能出現散在的出血點或出血斑。
5" 診斷方法
5.1" 初步診斷
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結果,可以初步判斷為大腸桿菌病。
5.2" 實驗室診斷
從病死雞的肝臟、脾臟、心包液等采集樣本,接種到營養瓊脂培養基平皿上。在3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48 h,觀察培養基表面生長出的菌落特征。大腸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上通常生長迅速,形成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半透明至乳白色的菌落,直徑約1~2 mm。可挑取疑似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觀察。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菌體短小、兩端鈍圓、無芽孢、單個或成對排列。經初步鑒定后,可按操作規程進行生化試驗,如分離菌在檸檬酸鹽培養基不生長,能發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產酸產氣;硫化氫試驗不產生硫化氫,甲基紅(MR)試驗和吲哚試驗均為陽性,維培(V-R試驗)為陰性,可以進一步說明該菌為大腸桿菌。
5.3" 藥敏試驗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雞大腸桿菌菌株,接種至LB培養基中,置于恒溫搖床內,在37 ℃條件下培養18~24 h,并通過無菌生理鹽水稀釋至適當的接種濃度,通常在106~108 CFU/mL之間[3,6-7]。選取5日齡、健康無病的雛雞作為試驗對象,每只雛雞注射2 mL。18 h后部分雛雞逐漸表現出腹瀉癥狀,病情嚴重程度各異。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雛雞病癥加劇,出現快速死亡的情況。對死亡雛雞進行剖檢,發現其內臟器官呈現出典型的腸炎型大腸桿菌病的病理變化,如腸道充血、水腫、有出血點等,進一步證實了病原為大腸桿菌。
6" 治療方法
在選擇治療雞大腸桿菌病的抗生素時,應優先考慮廣譜、高效、低毒的藥物。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苯尼考、恩諾沙星、慶大霉素、頭孢類等。然而,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雞群間病原菌的耐藥性可能存在差異,建議在治療前進行藥敏試驗。氟苯尼考(70%水溶性氟苯尼考),1 g 兌水10~20 kg,供雞自由飲用,連續使用7 d,首次用量加倍;或恩諾沙星,肌內注射,一次量2.5 mg/kg體重,一日1~2次,連用2~3 d;或慶大霉素,肌肉注射,5 000~10 000 IU/kg體重,連用3 d[4]。在完成對患病雞群的治療流程后,再飼喂微生態制劑,建議每日3次,連續飼喂7 d,以確保達到最佳調理效果[5],改善腸道內環境,促進有益菌群的繁殖,從而增強患病雞的免疫力。
7" 預防措施
7.1" 改善環境條件
確保雞舍設計合理,安裝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流通,降低濕度,減少大腸桿菌等病原體的滋生。雞舍內部布局應合理,便于清潔和消毒,減少污染死角。根據雞只的生長階段和季節變化,合理調節雞舍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雞舍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避免溫度驟變、噪音干擾等應激因素,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7.2" 強化飼養管理
根據雞舍面積、通風條件等,科學確定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減少雞只間的接觸傳播機會。飼養管理方面,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以保證足夠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確保雞只獲得充足的營養,增強體質。定期清洗飲水設備,保證飲水清潔無污染,減少通過飲水途徑感染大腸桿菌的風險。
7.3" 實施免疫接種
選用雞大腸桿菌滅活疫苗,50~70日齡進行首免,90~100日齡再進行一次加強免疫。注射量為每只雞頸背側皮下注射0.5 mL。
7.4" 及時隔離病雞
加強雞群的日常觀察,一旦發現雞只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腹瀉等疑似大腸桿菌病癥狀時,應立即將病雞隔離到專門的隔離舍內,防止與健康雞只接觸,減少疾病傳播風險。對雞舍內外、飼養工具、飲水系統、糞便處理區等所有可能污染的區域定期進行全面消毒,殺滅病原體。
8" 總結
防治雞大腸桿菌病,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即通過科學的診斷方法及時確診疾病,還需要通過改善飼養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和減少應激等預防措施降低發病風險,并通過疫苗預防提高雞只免疫力,同時對發病雞采取綜合治療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邵媛媛,王洪社.1例雞腸炎型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養殖與飼料,2022,21(11):112-114.
[2]" 劉云.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今日畜牧獸醫,2024(4):89-91.
[3]" 董秀菊.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方法[J].中國禽業導刊,2024(4):62-63.
[4]" 孫小慧.雞大腸桿菌病的防疫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1):190-192.
[5] 王振峰,張偉,李占榮.雞腸炎型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河北農業,2024(6):86-87.
[6] 杜海,黃寶學,梁發旺,等. 廣西田東縣某肉雞場大腸桿菌病的診治 [J]. 家禽科學, 2023, 45 (12): 27-30.
[7]" 劉建平. 一起肉雞大腸桿菌病的臨床診斷及對癥治療[J]. 家禽科學, 2023, 45 (11): 48-51+70.
收稿日期:2024-07-29
作者簡介:高漢倩(1989—),女,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E-mail:gaohanqian08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