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基質配方對白參菌栽培的影響。[方法]設計不同配方,研究白參菌在不同栽培配方中的生物學特性和品質。[結果]利用雜木屑30%、棉籽殼50%、玉米粉8%,麥麩10%、過磷酸鈣1%,石膏粉1%的配方栽培白參菌,菌絲滿袋時間最短(19.0d),菌絲生長速率也最快,達8.20mm/d,生物學效率達44.57%。[結論]該研究可為白參菌的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白參菌;基質配方;食用菌;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04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1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ffectsofDifferentMatrixFormulasontheCultivationofSchizophyllumcommune
MAJi-ping,WANG"Yun-ping,WANGSu-zhen"etal
(InstituteofAppliedAgriculturalMicroorganism,Jiangx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Nanchang,Jiangxi"3302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effectsofdifferentmatrixformulasonthecultivationofSchizophyllumcommune.[Method]Differentformulasweredesignedtostudy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qualityofSchizophyllumcommuneindifferentcultivationformulas.[Result]Usingtheformulaof30%woodchips,50%cottonseedhulls,8%cornflour,10%wheatbran,1%calciumsuperphosphate,and1%gypsumpowdertocultivateS.commune,thetimeoffullbagofhyphawastheshortest(19days),thegrowthrateofhyphawasthefastest(8.20mm/d),andthebiologicalefficiencyreached44.57%.[Conclusion]Theresearchresultscould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thecultivationofSchizophyllumcommune.
KeywordsSchizophyllumcommune;Matrixformulas;Ediblefungi;Cultivation
白參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子菌亞綱、傘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屬[1],別名樹花、裂褶菌、白花、八擔柴、雞毛菌子、雞冠菌等,是一種食藥兼用的大型真菌。因其質嫩味美,有特殊的濃郁香味,性平,其食用、藥用價值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白參菌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現已分離出來的有裂褶菌多糖(SPG)、蘋果酸、氨基酸、裂褶菌素(白參菌孢外多糖)等。1994年,胡德群等[2]從白參菌組織培養發酵代謝產物中提取、純化出多糖(SP1和SP2)。趙琪等[3]研究表明,白參菌菌絲體裂褶菌制素的回收率可達0.24%。白參菌的粗酶提取液中含有纖維素酶、纖維二糖脫氫酶、聚木糖酶、酯酶、錳過氧化物酶等[4-5]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工業及生物化學等領域。
白參菌具有重要的營養價值,而栽培配方是影響白參菌產量的重要因素,為此,筆者設計了4個配方,對白參菌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不同基質配方對白參菌栽培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菌種。
白參菌菌株BS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應用微生物研究所保藏。
1.1.2培養基。
母種培養基(PDA):馬鈴薯200.0g、葡萄糖20.0g,瓊脂18.0g,KH2PO43.0g,MgSO41.5g,加水1L。
原種培養基:棉籽殼60%,木屑23%,麥麩15%,石灰1%,石膏1%。
栽培種培養基:棉籽殼50%,雜木屑30%,玉米粉8%,麥麩10%,石膏粉1%,碳酸鈣1%。
1.2試驗方法
配方1:雜木屑80%,玉米粉8%,麥麩10%,過磷酸鈣1%,石膏粉1%,含水量65%,滅菌前pH6.5~7.0(以下同)。
配方2:雜木屑60%,棉籽殼20%,玉米粉8%,麥麩10%,過磷酸鈣1%,石膏粉1%。
配方3:雜木屑30%,棉籽殼50%,玉米粉8%,麥麩10%,過磷酸鈣1%,石膏粉1%。
配方4:棉籽殼80%,玉米粉8%,麥麩10%,過磷酸鈣1%,石膏粉1%。
木屑用專用腐熟劑堆積發酵2d,各種材料選取無霉變無害蟲的新鮮料。按上述不同配方稱料,攪拌均勻,培養料中加水至含水量60%,采用15cm×30cm×0.03cm聚乙烯塑料袋裝袋,高壓滅菌3h后冷卻至30℃后接種,置于20℃條件下發菌和出菇,比較各配方菌絲生長和產量情況。
1.3數據處理
所有試驗進行3次重復,數據為3 次重復的平均值,用Excel、Stst2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參考金益[6]的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配方白參菌的菌絲生長速率
不同配方白參菌菌棒的菌絲生長速率試驗結果表明,配方3的菌絲滿袋時間最短,為19d,菌絲生長速率也最快,達8.2mm/d,與純用木屑的配方1相比差異顯著。整體來看,各配方的菌絲生長速率為配方4lt;配方1lt;配方2lt;配方3。可見配料中加入50%的棉籽殼有利于白參菌菌絲生長,培養料中加入過量的棉籽殼(80%)不利于白參菌菌絲的生長(表1)。
2.2不同配方對白參菌子實體農藝性狀和生物學效率的影響不同配方對白參菌子實體農藝性狀和生物學效率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配方4的白參菌菌蓋直徑顯著小于其他3個配方,配方3的菌蓋直徑最大,達34.95mm。添加棉籽殼的配方2和3的菌蓋厚度小于配方1;與配1相比,配方2和3的菌蓋直徑略大,配方4的菌蓋直徑小于配方1。
不同配方的生物學效率為配方4lt;配方1lt;配方2lt;配方3,其中配方3的生物學效率最高,比配方1高5.3百分點(表2)。隨著棉籽殼比例的增加,其生物學效率降低,說明加入適量的棉籽殼有利于白參菌的生長。
2.3不同配方對鮮白參菌中營養元素及氨基酸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鮮白參菌中營養元素及氨基酸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知,白參菌子實體的粗蛋白含量比粗多糖、總氨基酸含量高,說明原料基質中的碳、氮比會影響白參菌子實體粗多糖和氨基酸含量。隨著棉籽殼比例的增加,白參菌生長過程中粗多糖和灰分含量高于配方配方3的粗多糖含量最高,為8.2g/kg,比配方1高39%;配方2的蛋氨酸和酪氨酸含量比其他處理高。
3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通過不同栽培配方對白參菌菌絲生長、子實體農藝性狀和生物學效率以及營養成分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不同栽培配方對白參菌菌絲、子實體生長有較明顯的影響。任何一個優良的食用菌菌種只有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生理代謝活動才能正常進行,生長條件中最基本的是培養基質,而營養基質中,最基本的是碳源和氮源[7],陳文強等[8]研究了影響白參菌菌絲生長的碳源、氮源和碳氮比,發現白參菌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是葡萄糖,最適氮源是蛋白胨,最適碳氮比是40∶1。張偉等[9]以玉米和黃豆培養基為主料,榴蓮粉為輔料,在基質碳氮比為20∶1的情況下,對白參菌菌絲體進行培養,發現菌絲濃密潔白、長勢優良、形態優異、生長速率快。張玉潔等[10]利用玉米芯、甘蔗渣和本地巴西菇產業產生的大量廢渣作為原料,研究栽培白參菌的技術要點,發現利用40% 的巴西菇菌渣替代30% 的麩皮用來栽培白參菌,發菌期菌絲生長很快。郝瑞芳等[11] 研究發現在供試白參菌培養料配方中,以棉籽殼為主料(棉籽殼80%,麩皮10%,豆秸8%,蔗糖1%,石膏1%)白參菌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子實體產量最高,生物學效率達46.1%,與其余3個供試培養料配方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該研究利用木屑和棉籽殼配方對白參菌菌絲生長發現,50%的棉籽殼有利于白參菌菌絲生長,過量的棉籽殼(80%)不利于白參菌菌絲的生長,與郝瑞芳等[11]的研究結果出現了差異,與白參菌品種不同和其他配料不同有關。
白參菌可以利用不同種類的基質,張玉潔等[12-13]利用蘆筍秸稈和木薯渣栽培白參菌,方志榮等[14]利用葡萄枝屑、桑枝屑栽培白參菌,劉云鵬[15]利用玉米秸稈種植白參菌,豐富了白參菌種植原材料來源。該研究利用傳統食用菌種植原材料木屑和棉籽殼種植白參菌,材料來源穩定,得到了一個產量較好的配方,說明棉籽殼是栽培白參菌的良好原料。
參考文獻
[1]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胡德群,胡鳴,駱蘭,等.裂褶菌多糖的研究[J].重慶中草藥研究,1994(36):21-23.
[3]趙琪,袁理春,李榮春.裂褶菌研究進展[J].食用菌學報,2004,11(1):59-63.
[4]方靖,劉穩,高培基.裂褶菌產纖維二糖脫氫酶條件優化及部分酶學性質研究[J].菌物系統,2000,19(1):107-110.
[5]KOLENOVK,VRANSKM,BIELYP.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wominorendo-β-4-xylanasesofSchizophyllumcommune[J].Enzymeandmicrobialtechnology,2005,36(7):903-910.
[6]"金益.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7]陳文強,周選圍,鄧百萬.姬松茸母種培養基篩選研究初報[J].食用菌學報,2002,9(2):31-34.
[8]陳文強,鄧百萬,彭浩.碳源和氮源對裂褶菌菌絲生長影響的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4,23(6):16-18.
[9]張偉,任怡蓮,葛謙,等.不同基質配方對裂褶菌菌絲生長影響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2,43(5):130-133.
[10]張玉潔,肖興麗,劉長古,等.巴西菇廢料栽培裂褶菌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7,30(3):10-11.
[11]郝瑞芳,李榮春.不同配方培養料栽培裂褶菌的試驗[J].食用菌,2007,29(2):25-26.
[12]張玉潔,李洪超,肖興麗,等.利用蘆筍秸稈栽培裂褶菌[J].食用菌學報,2017,24(2):24-26.
[13]張玉潔,王禎元.利用木薯渣栽培白參菌[J].文山學院學報,2018,31(3):10-12.
[14]方志榮,林靜,清源,等.利用葡萄枝屑、桑枝屑栽培白參菌、秀珍菇的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21(10):20-25.
[15]劉云鵬.裂褶菌對玉米秸稈木質纖維素的降解及應用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