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四新”建設對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的訴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探討思政元素融入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以“植物學”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為實踐案例,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教學設計采用思政線與任務線雙線并行的方式,達到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力圖為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探索新的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項目化教學;植物學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5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Project-basedTeachinginApplied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TakingBotanyCourseasanExample
XIAXing,ZHOUXue,DUXi
(TaizhouCollege,NanjingNormalUniversity,Taizhou,Jiangsu225300)
AbstractBasedonthedemandsof“FourNew”constructionforexploringnewpathsfortalentcultivationin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theconstruc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ascomprehensivelypromoted,soastoachieve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Basedon"discussingth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intotheproject-basedteachingmodel,thearticleusedtheimplementationofproject-basedteachinginthebotanycourseasapracticalcasetointegrat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totheprofessionalteaching.Theteachingdesignuse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lineandthetasklineinparalleltoachievethedualgoalsofknowledgeaccumulationandabilitycultivation,soastoexploreanewmodelforcultivatinghigh-levelappliedtalents.
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oject-basedteaching;Botany
項目化教學是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它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完成實際項目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真正實現了從“做”中“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化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項目化教學是根據職業人才培養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四新”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應該注重培養能夠從事實際生產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鼓勵開展應用型本科院校項目化教學方法探索。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1-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轉化”問題是基本問題,即“如何促使人們把思想道德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為及其習慣”。在項目教學法中,項目任務的完成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知、情、意、行”結合的過程[3]。因此,項目化教學有助于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升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1植物學課程教學現狀
植物學課程是生物科學、農學、植保、園藝、園林等相關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4],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植物學基礎,因而其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植物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態解剖學和植物分類學兩大部分。通過該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植物細胞、組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掌握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的形態、結構、發育以及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適應關系;了解植物界主要類群的特征與演化;掌握被子植物分類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學會鑒定與識別植物的技能,從而可以合理利用和保護植物。
目前,國內植物學教學一般采用課堂講授結合實驗課程和實習教學模塊的模式。理論課以室內教師講授為主,實驗課主要通過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和野外植物觀察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目前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也達不到新時代培養能夠從事實際生產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的目標。
1.1理論性強,應用拓展內容少
植物學課程體系龐大,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知識點繁多,記憶理解難度大。此外,植物學課程內容屬于學科基礎知識,在生產實際中直接應用門檻高,以間接應用為主。剛入門的學生看不到該課程與專業的具體結合,容易忽視對該課程的學習,失去學習動力。
1.2實踐課程缺少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植物學理論課思政元素挖掘較多,但只是在“講”與“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論認知,學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實踐課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的體驗式和感悟式教學,開展思政教學更能發揮知行合一的效果,但是在植物學實踐課堂上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較少。
1.3實踐課教學有效性不強
實習課程的教學模式一般為教師沿著預定路線在前面帶隊,學生跟在后面,遇到目標植物則展開講解并采集標本,一路講解完帶標本回學校,完成標本的制作及保存。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學生隊伍長或行動散漫,前面教師在講,后面學生還沒有跟上,整體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學生的數量和學習主動性是影響實踐課整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學生跟著教師邊走邊聽”這種參觀式、旅游式的植物學實習,從根本上與實踐教學的目的相背離[5]。實踐課結束后,學生收獲不多,無法完成知識的內化。
1.4考核方式不全面
植物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試為主,以實驗課考核為輔。通過卷面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考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利于后續專業課的學習。野外實習的考核以學生識別植物種類的數量和實習報告的質量為評價依據,考核方式“重結果而輕過程”,致使部分學生不重視實踐操作環節,對學生實踐能力和項目化訓練的培養明顯不足,很難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2思政元素融入項目化教學的模式構建
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不同專業的側重點和行業發展動態,課程組重新修訂課程標準與課程大綱,重構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將知識點嵌入項目任務,理論教學和實踐項目穿插,以任務驅動學習活動。目前,項目化教學開展2種實施方式,分別為產教結合模式和科教結合模式(圖1)。
2.1產教結合模式
產教結合是指生產與教學相結合,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校企結合和技術工藝結合2種類型。校企結合即學生參與到企業或公司的項目中,以企業項目為授課內容,在企業技術人員和校內教師的指導下達成實習目標。例如,楊哲[6]在項目化教學中組建校企結合項目化設計團隊,響應淮北市轉型綠色發展需求,改善當地農產品的系列化包裝設計。黃振等[7]在實習課程教學中利用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和江蘇省良種產業化開發項目,指導學生參與木本菊盆景生產研發項目,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操作技能。技術工藝結合即以技術研發改進企業生產,將新技術、新規范轉化為行業標準,將行業標準納入教學內容。李永紅等[8]在“園林植物栽培技術”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踐中,聯合企事業單位制定了2個國家行業標準以及多個地區的植物生產技術規程,并將這些行業標準應用到課程教學中。
產教結合的項目化教學是產、學、研、用結合的新模式,解決了高等教育與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之間結構性失衡的難題,形成校企之間“供給—需求—供給”的良性循環結構。
2.2科教結合模式
科教結合是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將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融入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科教協同育人的目的。科研項目分為教師研究項目、學生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項目。例如,臨沂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以環境工程專業3門核心課程作為項目化教學改革對象,以環境監測課程為例,在明確該課程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從學院教師主持或參與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類省部級項目中篩選出涉及水、土壤、大氣、沉積物等環境要素的項目,安排學生分組、分批參與某一科研項目的野外調查與實驗室處理工作,教學效果顯著[9]。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中的某一具體工作,在應用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并在具體實踐中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教師的科研工作壓力,實現了科研與教學的“雙贏”。北京大學謝廣明教授團隊將項目化教學引入學科競賽中,通過開設系列化機器人項目化教學課程,組建學生、指導教師和校外企業工程師聯合團隊,完成水下機器人設計,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科教結合的項目化教學優勢在于科研項目本身具有學科前沿性,通常是利用某種新技術或新方法來解決目前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保證教學內容的更新,使學生掌握學科前沿知識,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產教結合模式還是科教結合模式,都應根據專業時事熱點問題和生產實際篩選出合適的項目載體。一方面,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區域,積極挖掘政府、企業資源,建設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從而保證優質產教結合項目的不斷產出。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勵教師利用自己的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項目等融合專業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并改進課程評價和監督體系,配合科教結合的項目化教學。
2.3項目化課程的思政挖掘與融入
確定項目載體后,充分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首先,從項目背景出發,挖掘項目目標中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和生產實踐意義。其次,在制定方案和計劃過程中,注重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第三,在項目實踐和實施過程中,結合專業技術、科技實踐,挖掘其中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11]。最后,在成果展示與評價階段,通過表揚與鼓勵學生,培養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基于項目化教學的植物學課程思政實踐
以城市綠地外來入侵植物調查項目為教學項目載體,通過普查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和覆蓋面積,掌握外來入侵植物對本地生境的危害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從而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樹立防范外來入侵物種、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項目化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目的。
3.1項目背景
為保護城市綠地資源、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的通知》(建辦城函〔2022〕275號)的統一部署,結合江蘇省實際情況,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成立江蘇省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組,利用1年左右時間深入開展全省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全面摸清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分布范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構建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信息數據庫;分析研判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及其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防控措施,增強對城市綠地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預警等防控能力。各地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調動科研院所和專家團隊力量,動員各類院校、各類社會團體志愿者積極參與普查。該校專業團隊負責江蘇省靖江市的普查工作,入侵物種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型,其中入侵植物的普查任務與植物學課程項目化教學的要求相符。因此,該課程組以江蘇省靖江市城市綠地外來入侵植物調查項目為載體,開展思政融入植物學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踐。
3.2方案和計劃思政融入植物學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方案如表1所示。
3.3實踐與實施
合理的組織與實施是項目化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項目任務的實施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實行“導師負責制”,每名導師負責5~7名學生的科研實踐。5個項目任務按前后順序依次進行,各項目任務與理論教學穿插進行,先發布項目任務,讓學生明確問題、思考問題,通過發放資料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任課教師通過課堂理論課講授項目任務涉及的植物學基礎知識。指導教師組織各學生小組開展討論,確定項目任務的具體實施方案。最后,在野外實踐過程中,指導教師開展現場案例教學,并配合學生的具體實踐進行答疑解惑。
3.4項目成果的展示與課程考核
在實踐過程中,項目指導教師評定每位學生的室外課堂表現和數據分析報告并打分,最后送交任課教師,作為該門課程平時過程考核,占比40%。小組成果匯報以PPT形式開展,同時進行標本展示,指導教師和學生現場對各小組打分,最后送交任課教師,作為該門課程期中考核的成績,占比30%。任課教師進行植物學課程理論知識的卷面考核,占比30%。這3項共同組成該課程項目化教學的總成績。
4教學效果反饋
該課程授課對象為一年級學生,通過教學反饋發現項目化教學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對植物及該專業的學習興趣。此外,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具備能夠獨立在室外識別植物的能力。學生們普遍表示通過小組研討方式協作學習,促進與同學之間的了解,增進與同學的友誼。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對防范和消滅入侵植物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尤為強烈,思政教育效果顯著。指導教師的反饋意見是在室外作業前,要先開展安全培訓,培養學生在野外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應急技能。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城市道路與交通附屬綠地、江邊防護綠地等區域均具有危險因素,因此課前的安全培訓是必要的,一切要以學生的安全為前提。
5結論
應用型本科特色在于綜合能力的培養,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問題的解決能力。針對植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依托城市綠地外來入侵植物調查項目,開展項目化教學,將教學重點放在將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入侵植物普查工作中,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深入挖掘學習任務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教書育人與立德樹人的結合。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施具體項目獲取知識、技能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作責任感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跨學科、跨領域完成復雜工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自主深化與拓展的能力,成為真正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靜芳.高校“課程思政”的內化邏輯與行動方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33-35.
[2]王云鵬.三全育人視域下京劇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前提與實踐指向[C]//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與現代教育:第九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1:134-140.
[3]汪倩倩.以項目化教學提升高職思政課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5(19):48-50.
[4]姜述君,朱丹,戴凌燕,等.合作學習方式對植物學學習績效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17(5):158-160.
[5]馬慧麗.《園藝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8):99-100.
[6]楊哲.高校《包裝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中融入式課程思政教育探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2):113-117.
[7]黃振,趙秀琴.基于科教融合構建農科高職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49(19):266-268,271.
[8]李永紅,王文濤.也談高職的項目化課程開發:以“園林植物栽培技術”課程為例[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63-68.
[9]焦偉,李寶,梁仁君,等.地方院校環境類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5(1):67-69.
[10]陳國軍,陳巍,黃家才.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項目化教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0(35):31-32.
[11]郭為忠.“烹飪”三好論:課程思政的路徑設計與教學效果:以上海交通大學新工科課程“設計與制造Ⅱ”為例[J].教學學術,2022(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