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培育農村發展動能、保障農民就業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南通市聚力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新認定和立項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發展進程中成效顯著,為建設農業強市提供有力支撐,但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特色優勢不夠鮮明、示范引領作用不顯等問題。在分析南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優化規劃設計、規范園區建設管理、提高發展合力的3條路徑對策建議,以期為南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25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5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ontheDevelopmentStatusandProblemsofDemonstrationParks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yinNantong
GUQing-qing,JINYu-qing,HUANGXinetal
(JiangsuYangtzeRiverAgriculturalScienceResearchInstitute,Nantong,Jiangsu226012)
Abstract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ialparksplayanimportantroleinacceleratingthemodernisationofagriculture,cultivatingthekineticenergyofruraldevelopment,andsafeguardingtheemploymentandincomeoffarmers.NantongCityhasconcentrateditseffortsontheconstructionofmodernagriculturaldemonstrationparks,andnewlyrecognisedandsetupanumberofdemonstrationparks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y.Thedevelopmentprocesshas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providingstrongsupportfortheconstructionofastrongagriculturalcity,buttherearestillproblemssuchastheinstitutionalmechanismisnotsound,theinputisinsufficient,thecharacteristicadvantagesarenotdistinctiveenough,andthedemonstrationleadingroleisnotobvious.Thisstudyanalys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Nantongmunicipalmodernagriculturalindustryhigh-qualitydevelopmentdemonstrationparks,andputsforwardthreepathsofcountermeasurestooptimizetheplanninganddesign,standardizethepark’s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andimprovethedevelopmentofsynergies,withaviewtoprovidingareferencebasisfor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Nantong’smodernagriculturalparks.
KeywordsModernagriculturalpark;Agriculturalmodernisation;Developmentstatus;Pathoptimisation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類農業園區發展,堅持把建設農業園區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催生了多次農業園區的建設熱潮[1],涌現了大量農業示范區、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創新創業園區(基地)等各類園區[2]。自2017年啟動新一輪國家農業園區創建工作以來[3],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關于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2022年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經驗交流會,強調要高質量建設好現代農業園區,高水平落實好《“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現代農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4-5]。同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根據《關于“十四五”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6]等文件要求,啟動了新一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工作,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新樣板。
近年來,南通市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著眼農業產業發展新特點、新需求、新趨勢,在市委一號文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將示范園建設列為今后三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之一,并列入省鄉村振興考核的唯一個性化指標[7]。2023年11月,南通市召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全市啟動2023—2025年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擇優認定了10個農業園區開展市級示范園建設。通過整合資源、聚力建設,園區管理不斷規范,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生產體系逐步完善,經營體系更加健全,綠色發展更加主動,引領帶動成效增強,為南通市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力量。
1南通市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發展現狀及成效
1.1規劃設計更加科學
2023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8],各園區根據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對農業園區發展的建設重點和11條產業鏈打造,圍繞優質糧油、特色產業、現代種業3個領域的主導產業,強化規劃設計,以規劃指引發展。市級園區規劃總面積達12.33萬hm2,占南通市耕地總面積近32.0%。其中,核心區面積達2.87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7.3%。10個園區編制有三年建設方案,如皋市、啟東市編制了“十四五”發展規劃。如東縣大豫鎮編制了為期五年的專項產業發展規劃《如東縣大豫鎮甘藍類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按照產業布局和功能劃分為“2+6+1”的總體格局,即2個“萬畝”示范片、6個標準化“千畝”示范基地和1個蔬菜加工物流中心。崇川區編制了《崇川區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總體規劃(2022—2025)》,依托現有“萬頃良田”工程基礎,立足綠色蔬菜、優質稻米主導產業,重點建設區域特色、高端農產品供應商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海門區悅來鎮園區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進一步擴大海門“東部糧倉”示范效應,立足優質稻麥產業,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謀劃新一輪發展。
1.2政策引導更加精準
南通市級財政鄉村振興專項資金預算中,專門設立了示范園建設用資金,每個園區每年獎補200萬元,重點扶持10個園區主導產業培育、全產業鏈發展、科技與信息支撐、聯農帶農模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各市區(鎮)也積極推進支持政策向園區聚集。如東縣對獲得縣級以上財政補助的園區配套補助上級補助額的50%,用于支持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并連續3年發布《如東縣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激勵辦法》,重點提出支持園區建設和特色農業發展。如皋市出臺《2023年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激勵意見》(皋辦〔2023〕32號)等文件,針對涉及特色園區創建及創業創新項目建設,統一通過招投標中心或產權平臺交易中心規范實施,為項目提供政策保障。如東縣洋口鎮園區實施《2023年度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洋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財政補助)》《2023年度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洋口片高標準農田新增投資項目》穩定保障園區糧食產能。通州區出臺《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 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通發〔2021〕19號)[9]等相關政策文件,支持園區建設發展。啟東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園區金融扶持方面的專項政策文件,重點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每年預算安排農業園區專項資金,通過主管部門牽頭考核,按考核結果給予補貼,鼓勵示范園區提檔升級。
1.3主要產業更加清晰
全市園區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優質糧稻麥、綠色蔬菜、水產養殖、經濟林果和畜禽養殖等類型,10家園區均明確了主導產業和種養規模。海門區悅來鎮、如皋市白蒲鎮、如東縣洋口鎮3個園區以優質稻麥為主。以綠色蔬菜為主的有2個園區,如東縣大豫鎮依托現有蔬菜種植優勢,打造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現代科技農芯園;通州區十總鎮園區堅持打造優質蔬菜產業基地。海安市園區以建設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產業集群為目標,打造水產種業全產業鏈。崇川園區、啟東沙地園區、通州劉橋鎮園區打造綠色蔬菜、優質稻麥兩大特色產業基地。崇川園區內凈菜加工年產量4000t,已基本實現蔬菜產業集約化經營,服務客戶面向叮咚買菜、盒馬鮮生、山姆會員店、麥德龍等一大批世界知名連鎖超市。如皋沙地園區依托本地特色省級畜禽遺傳資源“東串黑豬”養殖及肉制品加工特色產業集群,以及高沙土特色農產品(土香堂芋、黑塔菜、小花生)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和發展預制菜等產業,從而帶動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
1.4設施配套更加完備
園區按照農田標準化、裝備現代化、生產生態化的要求,配套基本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質稻麥基地72%建成高標準農田。農機裝備設施基本普及,總量持續增長,園區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80%,農業數字化手段應用廣泛,信息化覆蓋率達86%。海門悅來園區高標準農田基本達到“地平整、田成方、溝相通、路相連、林成網”標準,“萬畝”高標準“噸良田”示范基地基本形成,稻麥生產實現耕、種、收機械化率100%。如東大豫鎮獲評“江蘇省綠色蔬菜產業特色鎮”,園區內配套智能溫室大棚26個、蔬菜保鮮庫30家,總容積達4.3萬m蔬菜設施化占比超過50%,農業綜合機械化服務水平達85%。如皋白蒲園區內有6.67hm2以上糧食規模種植大戶115家,擁有大型農機具852臺/套,其中配套烘干設施的31家,烘干機133臺。崇川園區擁有新型高分子材料“水基綿”代替土壤,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蔬菜物質裝備均已采用互聯網+智慧農業技術,建成數字農田;園區內水稻種植采用植保無人機、專家線上指導等現代手段進行農田管理,可實現一人管理“上千畝”農田。啟東沙地園區新引進設備先進的國內首臺履帶式蠶豆色選機。如東洋口園區新建稻田智能灌溉節水系統1套,提升機械化裝備水平。如皋白蒲園區已建成2家南通市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中心,以及1個南通市級無人農場。
1.5經營體系更加健全
各園區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和發展。采用“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園區+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多種產業鏈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目前各園區已建成75家新型合作農場,積極引導村干部、農場經營者和廣大種植能手共同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其中,海門悅來園區建有25家新型合作農場,采用“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農民”等多種形式。如東大豫園區和崇川園區大力推廣發展“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村企合作”等聯農帶農新模式,推進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釋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力[10]。截至2023年,園區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市級及以上示范家庭農場7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家庭農場1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1家;區級以上合作社5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9家。
1.6科技創新更加強勁
各園區積極引進農業科技力量,注重加強農業勞動者素質培訓,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產學研合作,致力于建設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各園區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通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10個園區都配備技術推廣團隊,共擁有217名技術推廣人員。目前9個園區擁有市級以上領先技術62項,其中海安園區26項,崇川園區19項,分別位列園區前兩名。海安園區建成江蘇省長江珍稀魚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魚類病害實驗室、遺傳育種實驗室等15個研究實驗室,重點攻關水產種業重大和重要技術難題。同時,園區還設立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科研機構,科技研發平臺建立健全。如東大豫園區現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83人,其中農業推廣服務人員30人,園區內農業技術推廣覆蓋率達100%;園區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建亞夫科技服務“如東大豫工作站”,開展西蘭花全產業鏈生產關鍵技術示范推廣,探索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與產業研究院聯合,為西蘭花產業龍頭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崇川園區與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南通大學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共同開展國家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項目、與南通大學生命科學院共建“科技助農研習基地”。海門悅來園區與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建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創建“所地對接”科技服務新模式,共同打造沿江稻麥示范樣板,實現良種覆蓋率、種植標準化率、耕種收機械化率“三個100%”,并主動對接揚州大學張洪程院士,開展水稻育秧和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工作。
1.7產業融合更加深入
各園區立足主要產業,響應千萬級城市人口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拓展現代農業功能,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生產、加工、現代營銷和休閑農旅相結合的產業融合新態勢。海門悅來園區推進優質稻麥基地建設,通過水旱輪作實現耕地用養結合,推進萬年香沙芋艿、四青作物等地方特色產業協同發展。海安園區全產業鏈體系日益完善,以產品營銷為重點,創立“中洋魚天下”品牌,打造中洋河豚莊園全國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形成極具特色的珍稀魚類全品類和全產業鏈特色主題游路線。崇川園區充分發揮蔬菜生產基地載體優勢,通過全域推廣設施疏果中華蜂授粉技術,打造“偶來蜂園”生態消費場景,開展蜜蜂主題自然教育;依托園區內南通都市農業公園、奇妙農場等農旅融合度假區場景,定期舉辦南通鄉村旅游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打造“農業+旅游”產業格局。如皋高沙園區立足和玉兔集團、展圖等江蘇省知名品牌合作建立南通市級農產品加工基地(肉制品),實現肉制品深加工、冷庫倉儲、冷鏈物流配送、連鎖銷售、預制菜配菜內銷及科研開發的一條龍服務。
1.8綠色發展更加主動
各園區積極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和生態環境特點,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推行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生產方式。各園區已建成國家級、省級優質農產品基地各1個,建成省級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14個(其中333.33hm2以上2個)、省級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2個、化肥減量增效“千畝”示范片4個(其中省級示范區2個,部級“三新”技術示范片2個),以點帶面促進農業綠色高效發展。園區擁有認證綠色食品32個,其中啟東沙地特色園區建成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4402.73hm2,全鎮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88%。通州十總鎮園區獲評“全國綠色產業化示范單位”稱號,并成功申報江蘇省名特優產品、有機認證和無公害產地及產品認證。如皋高沙園區土特產“小花生”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并積極申報國際地理標志農產品;如皋市生豬養殖基地突出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理念,采用生豬養殖和設施農業(黑塌菜種植)相結合“豬-沼-電-果”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循環模式,建立了鎮畜禽糞污治理服務中心,面向養殖場進行服務對接。
1.9示范帶動更加強勁
各園區以農業增效為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通過連農帶農模式帶動,促進農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10家園區內農民可支配收入約高于當地同類地區平均水平19%。海安園區建設產業基地聯盟,通過訂單式養殖,實行“統一苗種供應、統一養殖模式、統一漁資配送、統一技術服務”,向廣大水產養殖戶規范標準化養殖,幫助農戶有效規避養殖技術風險,保障農戶的利潤、解決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并保障養殖水產渠道供用的穩定性。如皋大豫鎮園區秉持“典型帶動,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理念,依托市級龍頭企業帶動,通過專業合作社與企業和農戶對接,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擴大規模效益,社區蔬菜年出口量顯著提升,打響基地出口蔬菜影響力。通州劉橋鎮園區引進的江蘇嘉安食品有限公司是江蘇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南通市“十佳帶動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民經紀人+農戶”等多種模式,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再以合同的形式將農戶和公司結合在一起,以公司自有的農業投入品和技術服務等渠道為保障,極大地降低了農戶自己種植生產的風險,保障了農戶收益。
2南通市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發展創建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10個南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自建成以來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對標先進地區,對標國家級農業園區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要求,對照日常管理要求,部分園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建管機制難形成合力,運行機制急需突破
目前各園區運營仍主要依賴政府扶持,園區產業發展和要素整合、產業化鏈條構建、聯農帶農一體化發展等方面還需依賴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市場化運行機制仍較為欠缺,自主發展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園區雖成立了專門管理委員會,但在實際運營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行政化傾向較強,存在機構設置不健全、缺少專職工作人員、工作配合不暢、缺少編制和經費等問題。市場參與度較低,忽略了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在項目招引方面更側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科研團隊,對產品精深加工開發方面不足,缺乏園區建設科技貢獻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園區建設中后期涉及管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主體參與管理,對資金投入與使用情況缺乏相應的監管和維護機制,園區運營管理難以形成較強合力。
2.2特色還顯不足,規劃設計急需深化
部分園區在產業建設認知方面尚顯不足,導致產品出現同質化現象,園區功能定位不準確,10個園區中有6個園區同時包含或單獨以蔬菜產業或稻麥產業為主要產業,難以根據主導產業明確區分各園區發展方向。園區特色未完全彰顯,尚未形成整體品牌或現有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較弱,品牌知名度總體不高,缺乏像“玉兔”“金陵味稻”等江蘇省內知名品牌,難以有效帶動各園區主導產業整體檔次提升。在規劃設計方面,園區規劃指導方案內容較為分散,規劃思路依賴建設單位,缺乏全局性和整體性,對于如何準確把握各園區產業選擇和空間布局的調查研究不夠充分,規劃設計呈現項目階段性,難以可持續發展,較難實現園區的示范引領功能。
2.3示范引領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配套投入仍顯不足
部分園區主要產業仍停留在獲得種養殖環節等較低效益階段[11],農民可從中獲取的收益十分有限,園區在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現代營銷、休閑農旅等科技性服務和品牌銷售帶動方面發展能力不足。園區對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未充分顯現,對農戶輻射示范引領作用和幫助農戶銜接市場的作用更顯不足。部分園區雖招商引資力度較大,但融資渠道狹窄,多依賴市級及以上財政支持和社會資本力量,區級政府配套投入不足,相關專項扶持園區發展的政策文件數量較少,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對園區建設的監督工作多體現在工作匯報性文件,未能及時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
3南通市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發展路徑對策
3.1優化規劃設計
進一步梳理10個市級園區建設基礎、區位條件、發展優勢,優化每個園區的功能定位。在全市范圍內合理統籌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園區發展方向,制定《南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發展規劃(2024—2026)》,市級財政出臺配套優化政策,各園區制定三年建設計劃,注重從目前的概念性規劃轉為詳細性規劃,將每項工程建設細化為具體階段目標任務。應增強與省科技廳和市農業農村局的交流對接,邀請產業專家或規劃團隊共同為園區下一階段發展建設進行謀劃和指導[12]。規劃編制應圍繞主導產業選擇和產業鏈條構建、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聯農帶農和品牌打造等內容。應遵循市場導向、注重產品挖掘、注重品牌打造、注重聯農帶動原則,謀劃深層次發展[13]。
3.2規范園區建設管理
科學推進園區建設工作,將以行政區劃、園區規劃區域范圍推進建設的方式轉變為以主要產業、優勢特色為主推進建設。充分發揮園區管委會組織作用,規范園區招商引資、土地流轉、運行條例等管理辦法,承擔招商和運營服務等職能[14]。設立園區建設發展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承擔具體項目實施建設,做好項目管理工作。強化考核管理和監測,對市級園區建設情況定期進行考核評價,對重視不足、發展緩慢、項目實施不到位的予以通報。
3.3提高發展合力
形成全市級園區一盤棋聯動發展格局,根據主導產業分類打造漁業、稻麥業、果蔬業、畜禽業產業聯盟。在各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指導下牽頭組織,以街道、鎮、村為主,構建以園區內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農民種養殖戶為基礎的產業[15]。優先園區內企業,吸收南通市范圍內相關產業鏈條內企業共同加入,培育各產業聯合體隊伍,使市級園區成為聯盟活動主場地。倡導園區各產業環節上各主體抱團發展,通過股份合作、協議收購、訂單帶動、吸納就業等利益聯結方式,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為入園業主營造良好發展條件和氛圍。
參考文獻
[1]江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運行機制與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2]鄭坤,梁玉琴.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9(23):237-239.
[3]蔣黎,蔣和平,蔣輝.“十四五”時期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舉措[J].改革,2021(12):106-115.
[4]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經驗交流暨“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視頻推進會在京召開[EB/OL].(2022-09-21)[2024-07-22].http://www.moa.gov.cn/xw/zwdt/202209/t202209"21_6409983.htm.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6]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開展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建設申報工作的通知[EB/OL].(2022-04-15)[2024-07-25].https://nynct.jiangsu.gov.cn/art/2022/4/15/art_51456_10416324.html.
[7]陸薇.推進市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建設[EB/OL].(2023-12-03)[2024-07-22].https://www.nantong.gov.cn/ntsrmzf/ntxw/content/f053d927-0713-4d71-9ca0-699202629f2d.html.
[8]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推動“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實施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EB/OL].(2023-02-28)[2024-06-08].http://www.changdu.gov.cn/cdrmzf/c100359/202302/60a0f715c7764eebace001aa"7a38d312.shtml.
[9]2023年通州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新聞發布會[EB/OL].(2023-07-11)[2024-07-18].http://www.tongzhou.gov.cn/tzqrmzf/xwfbh/content/027e57bb-cd30-44f8-918f-b346dfe4c200.html
[10]馮娜娜,張忠明,石彥琴.新型合作農場:經濟發達地區農地規模經營的邏輯與實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8):116-122.
[11]蔡榮.“合作社+農戶”模式:交易費用節約與農戶增收效應:基于山東省蘋果種植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1):58-65.
[12]周汝琴,王永慧,唐明麗.鹽城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情況調研及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249(4):220-224.
[13]季國軍,趙荷娟,伍冠鎖,等.南京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5):417-419.
[14]肖琴,羅其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57-62.
[15]楊小玉.農業產業聯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南方農村,2012,2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