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業園區是農產業轉型的新增長點,在生產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的驅動機制下,促進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以園區為物質基礎,立足農業資源,借助產業滲透、交叉和重組等方式,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以農業園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南京江寧大生農業科技產業園規劃實踐案例,從如何激發農業地區產業活力、如何組織片區內在空間模塊、如何塑造特色農業生態景觀三大規劃難點入手,綜合農產業園區的外部條件與內在需求,開展三產融合視角下基于規劃實踐的設計思路剖析與總結。歸納并提出與新型多功能農業綜合體相適應的規劃設計策略,理順農業園區產業、空間、景觀三要素之間的關系,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園區建設與發展提出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農業園區;產業發展;空間格局;景觀風貌;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TU9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21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4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onthePlanningStrategiesofAgriculturalParks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NanjingJiangningDashengAgriculturalParkasanExample
LIULi-qian,WANGChen
(NanjingAcademyofUrbanPlanningamp;DesignCo.,Ltd.,Nanjing,Jiangsu210009)
AbstractTheagriculturalparkisanewgrowthpointforthetransformationoftheagriculturalindustry.Underthedrivingmechanismofintensiveproductionandlarge-scaleoperation,ithaspromotedthepromotionandpopularizationofmodernagriculturaltechnologyandpromotedthedevelopmentandprosperityofruraleconomy.Takingtheparkasamaterialfoundation,basedonagriculturalresources,withthehelpofindustrialinfiltration,crossingandreorganization,ithasachievedthe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andculturaltourism,andhasbecomeanewengineforruralrevitalization.Thispapertakestheagriculturalparkastheresearchobject,andthroughtheplanningandpracticecaseofNanjingJiangningDashe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dustrialPark,fromhowtostimulatetheindustrialvitalityofagriculturalareas,howtoorganizethespacemoduleinthearea,howtoshapethecharacteristicagriculturalecologicallandscape,combinedwiththeexternalconditionsandinternalneedsofthepark,thedesignideasareanalyzedandsummarizedbasedonplanningpracticeundertheperspectiveoftheintegrationofthethreeindustries.Itsummarizesandproposesaplanninganddesignstrategythatiscompatiblewiththenew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alcomplex,rationali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hreefactorsoftheagriculturalparkindustry,space,andlandscape,andputsforwardreferenceopinionsfor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arks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Agriculturalpark;Industrialdevelopment;Spatialpattern;Landscapescene;Ruralrevitaliz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1世紀以來,我國連續20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鄉村和農業的發展思路逐漸從強調“城市對鄉村反哺、工業對農業扶持”的被動接收反哺,轉向“主動作為、實現振興”的積極內涵式發展。發展思路的根本性轉變塑造了全新的城鄉關系:將鄉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充分立足其優勢產業、生態價值、文化底蘊等資源稟賦,更注重發揮鄉村內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長效可持續發展動能機制,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農業經營模式的選擇和創新是農業的發展與演變在本質上運用現代生產要素及其所引發的一系列適應性調整[1]。發展農村現代農業,拓展農產業鏈條,培育多方經營主體共同建設開發,最終與村莊、村民協同發展,是引領鄉村振興的一條思路。南京江寧大生農業園是南京市首個混合所有制現代農業園區項目,該研究以該園區為例,通過對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和景觀風貌三方面的闡述,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多功能農業綜合體規劃方法與策略。
1研究區域概況
大生農業園位于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東南部,屬谷里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板塊,毗鄰牛首—云臺山生態廊道(圖1),總面積約3193hm2,涉及1個街道、7個社區,包含65個村莊。
1.1周邊項目百花齊放,發展基礎良好
園區面域較廣,對外交通便捷,其東南部地處牛首—云臺山山林生態廊道,沿此廊道路線展開有牛首山景區、吉山工礦遺址公園、白鷺湖度假區、銀杏湖景區、黃龍峴茶文化景區等特色景點;北部以現代觀光農業為主,現已打造谷里現代農業園、琵琶井特色旅游村、金牛河濕地公園;西南部區域沿西部綠道設有西湖王家、紅樓村、吉山文化創意園、百鳥園等旅游節點。
1.2平原地貌典型,農業生產適宜
園區具有江寧地區典型的丘陵平原地貌特征,地形變化起伏舒緩,適宜規模化農業種植。內部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多樣,水系遍布。
1.3人文底蘊濃厚,旅游資源成熟
基地歷史遺存豐富,現存村莊包括琵琶井、梧桐樹、漢林橋、西湖村、王家村5處特色村。各村特色鮮明,一村一品,呈現特色多樣的鄉土文化。
2基于項目實踐的農業園區規劃策略研究
農業園區的規劃由其產業、空間、景觀共同調節形成,三者互相影響、彼此關聯。產業的選擇對園區各功能空間的大小及分布相對位置具有指導性,空間尺度與類別也影響產業的規模與配比;空間格局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種類與各產業間的緊密程度,需要根據園區發展目標和園內自然資源進行評估,選擇確定與園區自身相符合的產業種類與規模,進一步指導農業空間拆解。在這個過程中,空間格局特別是道路結構對景觀進行了切割,產業聚集程度與景觀破碎程度成正比,所以景觀的打造會受到產業選擇與空間格局的控制,產業與空間也影響景觀的修復與提升,這是一種可預見性的景觀塑造過程。反之,過于破碎的景觀也不利于園內產業提升與空間格局生成。
2.1產業引導
2.1.1整資源、活鏈條,重構農產業生態圈。
農業資源可以分為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資金、文化等,開發需依托上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順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產業革命潮流,運用高新技術進行農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生產,讓信息、技術、物流等先進要素滲透到農資流通、農產品交易、農技服務、農業保險、農村金融等各個環節。密切關注并響應市場需求,結合“產前、產中、產后”,挖掘各階段產業鏈價值,對鄉村產業生態進行全方位重構,建立完整的農業產業生態圈(圖2)。
大生農業園區內農地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均衡,水域資源充沛,土壤基質較好,適宜現代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可根據現有農作物的種植栽培情況進行篩選,規模化種植土地適宜生長的高效經濟作物。基地內部村莊眾多,人文資源與旅游資源條件優越,可考慮進行多樣化的產業拓展與復合。
2.1.2跨產業、嵌文化,培育農文旅融合新業態。
農、文、旅是鄉村振興的三大系統,三者之間呈動態變化關系,即“文農促旅,以旅興農,憑農載文”,是鄉村振興中環環相扣的關系鏈[2]。通過農旅復合、文化賦能,挖掘農業農村地區深層價值,以生態環保的農業資源為依托,使游客在自然生態環境內進行學習、體驗與放松,充分感受在地文化,豐富農業園區發展多樣性,實現區域層面的共同開發與永續發展。
農文旅融合開發主要有三大模式:第一種是農事參與型,包含以花卉苗木觀賞為主的園林式、以水果采摘為主的果園式、以景區住宿為主的農舍式。第二種是民俗觀光型,以地區內各種文化為切入點,包含有地域特色、建筑風貌、民族文化、養生休閑、餐飲特色等,游客還可進行地區特有的民俗體驗。第三種是農業科普型,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習,進行農業科普與生物知識熏陶[3]。
基于“農業+”模式,規劃實踐結合現狀空間分布、產業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將大生農業園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呼應產業板塊分布,分別為:“農業+旅游”的現代農業養生休閑區、“農業+文化”的傳統農耕文化產業區、“農業+科技”的未來農園科技研發區,以實現“田園健康養生為特色,融合農業生產、生態產品創意拓展、旅游服務,同類產業相互動”的產業發展目標。
2.2空間重構
2.2.1根植地域特色,統籌布局。
農業園區是以自身資源為依托,在不破壞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發揮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布局的一類農業生產區域。空間結構體系要做到結構清晰、功能互補、層次分明,不刻意割裂園內功能
組織,營造良好空間環境氛圍,產生整體性,促進人們日常生
產與交往需要,容納差異化的行為活動。
大空間上,規劃實踐采取“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的思路(圖3),以核心區為優勢進行產業帶動與輻射[4]。在不割裂園區空間與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以整體提升為目標的農業生產與技術推廣,同時與市域范圍內其他農業園區進行產業關聯互動,避免聯動能力差、功能定位不清等問題[5]。
大生農業園區用地較廣且邊界不規則,大致為“西北—東南”向的傾斜蝶狀片區,依托現狀,充分考慮資源與功能的靈活融合,將農業園區空間結構規劃為“一壇、一帶、兩園、四心”(圖4)。“一壇”指國際農業高端論壇,結合谷里水庫及周邊谷里湖風景區布置;“一帶”指主要功能節點線性發展軸帶,順應地塊走向,完整串聯園區重要結構中心;“兩園”指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和傳統農耕文化博覽園,平衡園區西北與東南兩塊大型片區開發;“四心”即沿產業發展軸帶形成的大生研究院、養生社區中心、農耕文化中心、農業公園等重要功能節點,均依據園區功能定位需求創建,并結合內部各小片區資源優勢綜合定點。
充分尊重并利用現狀地域條件與資源,對其內部村莊進行以留存為核心任務的就地開發,使其融入園區產業與景觀環境,實現村莊與園區共生共榮。建設材料的使用和基礎設施的配置要多考慮與尊重當地鄉土特色,盡量做到就近取材,節約建設成本,打造區域特色。
2.2.2明晰交通流線,優化網絡。
農業園區交通系統可分為對外交通系統與內部交通系統,其功能可分為:生產流線、旅游流線與生活流線,需合理組織,使內外交通銜接無缺項,功能分布不混雜。在道路設計時,要前置對交通流量的調研與合理預測,使道路建成后能夠滿足貨運、農業生產、旅游觀光、村民生活以及內部交互聯系的多重要求。內部道路應統籌與周邊道路的有機銜接,與交通站點(火車站、機場)、國省干道等大型交通系統的嵌入與整合。游覽線路的組織需將其與游覽項目結合貫穿,做到獨立于生產性道路結構之外并融于當地景觀環境。在道路實施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的近遠期結合,做到分步分段實施,不阻斷村民日常交通。
項目外部交通遵循現狀“兩橫一縱”主干網絡,內部道路最大程度沿用現狀村道,主要道路連接三大功能片區,次要道路旨在滿足游客方便快捷地到達功能區內部景點,景觀游線串接融入江寧西部旅游大道。
2.2.3科學設施布點,品質提升。
作為功能綜合的場所,農業園區既要支撐園區生產生活服務、對外游客接待,又要保障原住村民日常居住體驗,這就要求其供給優質多樣的公共設施。農業園的公共設施按照功能可分為農業生產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其中,公共服務設施又可細分為為園區內工作人員及原住村民日常生活服務的設施和為游客出行旅游服務的設施兩類。各類設施按照功能、規模、服務半徑進行科學有效布點,以滿足園區員工日常工作需求、原住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及游客旅游體驗需求。
農業生產設施是農業園區的重要內容,是農產品生產的保障,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對園區有重要的保障作用[6]。旅游服務設施是文旅復合農業園區的必要配置,應按照自身需求,合理篩選,根據園區定位與特點,確定接待游客的規模與人群結構,結合用地與環境要素,遵循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布點與規模預判。
2.3景觀織補
2.3.1開敞空間的織補整合。
針對農業園區大面積開敞空間,在景觀生態學原理下,利用結構鑲嵌法,將景觀結構單元的三要素:斑塊、廊道、基質進行重新拆解與整合[7]。根據主要定位與主打農產品,確定生產性植被,對其保留并擴大種植。在明確主要作物的基礎上,替代園內不成熟、不適宜的生產性植被,依據生態位理論與植物群落理論,調整各區塊內的植被種類,進行作物替換。對閑置土地進行評估,根據土壤能力進行空間填充。適宜耕種的大片土地可種植生產性植被,無法進行大面積耕作或不適宜耕種的閑置土地可種植觀賞性植被。農業與非農業植被的植入會在有限的期限內將閑置土地與空間填充利用,增加土地利用率。
大生農業園區的規劃活用“結構鑲嵌”方法,對農業種植格局下的破碎景觀進行修補與編織;對于因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被損毀和退化的農業用地進行整治與復墾,恢復其土地生產能力,進行適宜土壤承受力的種植。首先,科學本底塑造,保留與利用農業生產空間(圖5),確定各大片區生產性植被為有機稻米、無公害蔬菜、花卉、中草藥等,替換原有不適宜農作物,對主要農產品作物進行科學規模化種植生產,剔除影響主要作物生長的植物群落。其次,對閑置土地進行適宜性評估,梳理可規模化種植區域,就近土地整合,歸入農產品種植區;若土壤肥力薄弱,不適宜作為作物培植地,則劃為觀賞植物種植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后,根據農作物需要,配建溫室大棚、灌溉設施等生產配套設備,對作物生長條件進行改造與提升。
在面域織補基礎上,通過廊道空間要素控制園區交通方向上的景觀布置。廊道的選擇即園區游覽線路的選擇,布線時充分利用現有通道,同時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進行新線路布置,弱化建造行為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8]。分片區布置差異化的農業景觀,開闊處結合種植格局設計大地景觀,利用建筑屋頂種植植被,實現整個園區的良性微氣候,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農業園區景觀。
2.3.2鄉村風貌的修復提升。
鄉村景觀風貌介于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之間,具有特定的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的地區[9]。農業園區作為一類地域景觀復合體,其景觀要素可分為自然景觀要素、物質型人文景觀要素與非物質型人文景觀要素。自然景觀要素是農業園區的核心,在用地占比里最大,包含了氣候、地質、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構成園區的景觀基底,維持鄉村生態平衡,為農業園區提供物質基礎與經濟動力[10]。物質型人文景觀要素包含可被人們感知的有形空間,例如村莊聚落、建筑小品、農業生產景觀、鄉村娛樂設施等[11]。這些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合理性交互,體現了鄉土風貌塑造的協調性、創造性與保護性。非物質型人文景觀要素是鄉村風貌中的文化特征,涵蓋了人們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準則、生活方式、財富分配形式等社會價值觀,是鄉村景觀的重要依托。以傳統鄉土聚落為實體進行旅游轉型與價值提煉也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一種途徑[12]。
園區規劃將現狀村莊作為空間載體,進行保護性再開發,展示原始的鄉土風貌與人文風情,還原獨有的寧靜感與歸屬感。尖山腳村區位便捷、特色顯著,定位為旅游觀光型村莊,打造社區集市,供給公共服務。薛家村由于自然環境條件優渥、山水條件獨厚,開發為養老棲居型村莊,滿足老年人鄉居頤養需求。金家莊村、吳家村、喬家村、下磚墻村依托周邊規模化農業生產種植與設施農業加工轉型為服務農業化生產的功能型村莊,考慮聘用村民從事農業生產區勞作、管理、看護等工作。薛家村、和尚莊村、劉后村、親見春村以及雞兒崗村則依據片區功能定位發展養老型村莊,村民逐步遷出并對原住宅改造與利用。
村落開發常常需要改造和新建旅游接待配套設施,例如旅館、餐廳、管理中心等,在進行這些建筑的設計時,需保持地方傳統特色,尺度與風格契合傳統風貌整體性;同時也要滿足現代功能需求。
3結語
農業園區面域廣大,是重振鄉村農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該研究通過明晰農業園區產業、空間、景觀三大系統的底層邏輯,基于工程實踐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策略,謀求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整合資源,錨定優勢,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農文旅新型產業鏈;以三區布局為基礎,確立核心區產業示范,輻射帶動周邊大片農耕區域,同時尊重現有資源,就地開發留存村莊,與園區共生共榮;織補融合生產性景觀與觀光性景觀,更新規模農作物,以圖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植物生態。從產業建鏈、空間鑲嵌、景觀織補三方面著手,為農業園區注入永續發展動力,推動擁有規模農產業地區的鄉村振興建設。
參考文獻
[1]曾福生.中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32(10):4-10,110.
[2]莊曉敏,杜波.健康中國語境下鄉村振興規劃中農文旅耦合設計策略芻議[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4,40(2):303-312.
[3]孟祥豐.農旅融合視角下休閑農業園區概念性旅游規劃研究:以宜興市楊巷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6):110-12127.
[4]王樹進.農業園區規劃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高志嬌.人本化視角下的農業科技園區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3.
[6]李淑娟.蘇南地區觀光農業園景觀規劃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7]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8]張坤.觀光農業園區道路系統規劃與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9]周心琴.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景觀變遷研究:以蘇南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10]李嘉樂.現代風景園林學的內容及其形成過程[J].中國園林,2002(4):3-6.
[11]李謙.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12]王曉陽,趙之楓.傳統鄉土聚落的旅游轉型[J].建筑學報,200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