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合理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可以促進產業興旺。通過知識圖譜分析WOS和CNKI學術資料,深入探討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現狀,根據現狀重點分析國內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國外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路徑。結果發現,通過起步期-蓬勃期-穩定期3個階段的探索,全球范圍內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未來我國的農村產業結構將以休閑農業、美麗鄉村和結構調整為導向,提出關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相關理論研究需要進行本土化調試等建議。
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S-0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232-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4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ofHotSpotsandTrendsofDomesticandForeignRuralIndustrialStructureResearchUnderthePerspectiveofRuralRevitalization
ZHANG Jin-song MA Meng-ru YANG Dan 2
(1.SchoolofManagement,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Hubei430074;2.ResearchCenterofDigitalDevelopmentandGovernanceinMinorityAreas,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Industrialprosperityisthefound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andreasonableoptimizationcanpromoteindustrialprosperity.WeanalyzedWOSandCNKIacademicdatathroughknowledgemapping,drawedvisualizedknowledgemapping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uralindustrialstructure,discussedthecurrenthottopicsofruralindustrialstructure,andfocusedonthedevelopmenttrendofdomesticrural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pathofforeignruralindustrialstructureaccordingtothestatusquo.Itwasfoundoutthatthroughtheexplorationofthethreephasesofstart-upperiod-prosperousperiod-stableperiod,thedevelopmentmodeofruralindustrialstructurewasundergoingagreatchangeglobally.Inthefuture,China’sruralindustrialstructurewillbeguidedbyleisureagriculture,beautifulcountrysideandstructuraladjustment.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suchastheneedforlocalizeddebuggingfortheoreticalresearchrelatedtoruralindustrialstructure.
KeywordsRuralindustrialstructure;Ruralrevitalization;Industrialprosperity;Knowledgegraph
我國的農耕歷史悠久,鄉土文明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石。2021年,國務院頒布《“十四五”推進農村現代化規劃》,以達到十九大明確提出的生產興旺、環境適居、鄉風文明、管理高效、人民日常生活富足[1]的目標,為實施農村現代化提供重大支撐,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的整體水平,推進農村的發展。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農村產業將繼續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大力扶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推動數字鄉村的重大意義,以期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推動鄉村產業的全面變革[2]。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無論是鞏固脫貧成果還是推進鄉村振興,都離不開農村產業的支撐[3]。在新時期下,國家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也越來越重視,將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強調了農業必須以農產品加工增值為主,增加農民收入。唯有產業興旺,才能為各農村產業領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實現農村產業興旺,必須加快產業內容多樣化,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學術界對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尤其是從1985年開始,相關論文的數量急劇增加,為農村產業結構的理論構建和深入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實現農村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村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挑戰。目前,鮮見對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演化路徑研究的文獻。鑒于此,筆者從國內外2個視角出發,通過知識圖譜分析總結國內外近年來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的特點及趨勢,旨在梳理和呈現相關知識的研究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并結合外文文獻的分析,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提供方向。
1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該研究通過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大樣本進行全方位的客觀性研究,為其發展方向和演化路徑提供參考。展示和總結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的整體格局和脈絡,以加深對鄉村振興與農村產業結構、產業興旺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和把握,這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
1.1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常用的技術之一。它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組成部分,其強大的語義處理和互聯組織能力,為智能化信息應用提供了基礎。本質上,知識圖譜旨在描述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實體或概念及其關系,其構成一張巨大的語義網絡圖,節點表示實體或概念,邊則由屬性或關系構成。采用CiteSpace作為數據分析工具按照規定格式導入WOS和CNKI數據庫論文,運用最小生成樹算法,分別將網絡節點設置為“作者、機構、關鍵詞”等。使用知識圖譜比較作者合作、發文機構和關鍵詞等,對國內外鄉村產業結構的廣度與深度進行分析。
采用縱向和橫向比較的方法,對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發文數量、發文作者、發文機構和發文國家進行縱向比較,對國內外關于農村產業結構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差異進行橫向比較,旨在為國內農村產業結構后續研究提供更為精準的建議。
1.2數據來源
中文文獻部分,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檢索源,在高級檢索模式下設置截止時間2023年3月2日,以農村產業結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最終篩選出7840篇。以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時間為分界點,將其分為2個部分進行比較。第1部分涵蓋198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共計7244條數據,第2部分涵蓋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共計596條數據結果。
外文文獻部分,于2023年3月2日在WebOfScience(WOS)數據庫中,以ruralindustrialstructure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篩選出422條SSCI外文文獻。
2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現狀
研究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的現狀通常可以通過3個指標進行評價,即發文作者、發文機構和發文國家。在分析國內研究現狀時,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時間為分界點,分別探索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前和提出后的研究趨勢并進行比較。
2.1發文作者相關分析
2.1.1中文文獻。
使用CiteSpace軟件,將功能區設置為“作者”,可以生成中文文獻中有關農村產業結構的發文作者分布圖和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圖1)。篩選出論文數量超過4篇的節點進行分析。
由圖1可知,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前,李鴻鐸、耿富欣、楊滿滄等人組成了強弱不一的合作網絡,研究重點集中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產業政策等主題上,而其他作者則因為關注的是不同的研究視角而沒有形成合作關系。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馮紅英、冉啟波、馮俊等人形成強弱不一的合作網絡。由圖1A、B可知,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作者之間的合作減少,這與該戰略的提出有密切關系。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和實施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政策支持,這使得研究者之間的認識和觀點趨于一致,減少了合作時的分歧和沖突。
艾云航[4]在農村研究方面的論文數量一直處在前列,學術探索范圍也極為寬闊,尤其是在農村產業結構方面。他強調,要實現農民收入的可持續發展,可采用引領市場、實現農業及其相關的社會發展等方法。王志謙[5]發文數量居第 主要聚焦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錯誤傾向,從土地承包費的視角出發,總結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常犯的幾個錯誤。其他高發文作者的研究各有側重,如楊滿滄、耿富欣、李鴻鐸提出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自然動力論、需求動力論、科技動力論和政策動力論;陳柳欽[6]提出了我國調整農村工業結構的觀點,該觀點強調了調整和發展農村服務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由此可見,學者們在研究中涉及不同學科領域交叉的問題,為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帶來不同的視角與思考。
2.1.2外文文獻。
導出外文文獻關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發文作者分布圖和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圖2),篩選出發文數量超過2篇的節點數據。結合圖2和發文時間可知,農村產業結構的發文作者主要集中在2011年之后,這可能與2010年以來的規劃政策有關,該政策將城鄉一體化目標融入地方政府發展計劃,進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在規劃中的重要地位。合作網絡中Li、Brown、Cardoso、Alhajji、Sovacool、Barbati、Carlucci、Ferrara等形成強弱不等的合作網絡,他們分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聯合緬因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這與該研究的結論一致。
2.2發文來源和機構相關分析
2.2.1中文文獻。
根據文獻來源數據,篩選出發表文獻量最多的前15個期刊以及發表文獻數量前10位作者所屬的研究機構,結果見表1、2。由表1可知,2個時間段內存在2個重疊,即《農業經濟》《農村經濟與技術》在1984—2017年時段排名分別為3和15位,2018—2022年時段的排名分別為3和1位,說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的文獻來源期刊更傾向于黨政及群眾組織。此外,除前述2個重疊來源外,還有更多類似的期刊研究農村產業結構,如《農家參謀》《南方農業》等。
從發文機構來看(表2),2個時段內發文機構重疊的有2家,分別是西南財經大學和吉林大學。由表2可知,1984—2017年時段發文機構在5篇以上的至少有10家,其中高校9家,研究院(所)1家。到2018—2022年時段,發文機構在5篇以上的有10家,且全為高校,說明研究院(所)在農村產業結構領域的研究有所減弱。在2個時段中,中國人民大學是發文量綜合排名第1的機構,充分發揮了以本學科為視角在農村產業結構研究方面的優勢。其他發文較多的機構包括中國社會科學農村發展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都充分利用了學術研究的功能優勢進行研究。
由圖3A和B可知,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村產業結構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有所減少,可以看出學術界仍存在學術壁壘的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學術合作。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議題可以成為機構間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術的繁榮和相互學習。
2.2.2外文文獻。
通過CiteSpace導出外文文獻中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并篩選出發文數量大于5篇的節點數據分析,結果見圖4。
研究發現,在發文數量大于5篇的研究機構中,有8家來自中國的大學和科學院,1家來自國際農業研討會,3家來自國外的大學和科學院。其中,中國科學院的成果數量最高,達到了29篇,其次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其成果數量排名第2,達到了23篇;北京師范大學則排名第有11篇成果。從前15名外文發文機構分布圖來看,中國高校、研究院(所)在國際上關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充分發揮了學術研究的功能優勢且有重要的地位。
由圖4可知,在外文數據庫中,國外的農村產業結構研究機構之間合作緊密。以俄亥俄州立大學為核心,聯合緬因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康涅狄格大學等形成龐大的合作網絡圖,各研究機構之間均有直接或間接的連線,說明在國外研究機構間有較強的交流合作。相反,在外文數據庫中國內的合作機構較少,還不足以形成合作網絡圖。與中文文獻的對比顯示,國內學術機構之間仍然存在學術障礙,這些障礙可以通過加強學術合作來克服。
2.3發文國家相關分析
運行CiteSpace軟件將功能區設置為“發文國家”,從而推導出農村產業結構的發文國家分布以及不同國家實力的分布,結果見圖5。
由圖5可知,美國和英國在研究農村產業結構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這得益于其在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早期投入。隨著中國和印度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不斷推動,他們對鄉村發展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因此,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正在穩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新興經濟體國家也在迅速發展。
根據搜集的論文數量統計,以中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在農村產業結構研究方面顯示出極大的科學技術能量,發表文章量占比超過36.80%,其中中國發表文章量最多,達156篇,占絕對優勢。歐洲地區,如英國、荷蘭、西班牙、德國等國家的發表文章量占比超過33.60%。美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發表文章量占比超過21.90%,其中美國在農村產業結構方面已經發布75篇論文,位居全球第2。大洋洲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表文章量占比達到7.60%。從合作的角度分析,所有國家之間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合作,尤其以德國、奧地利、新加坡、美國、印度等形成的合作網,連接各國家。這表明在面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問題時,各國可以拋開距離的阻礙和文化的差異,攜手共同面對。
比較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的可視化圖譜,可得出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較為深入,研究熱點較多。國內的農村產業結構將按照政策的指引發展,國外的農村產業結構演化發展路徑較為成功。因此,該研究重點分析國內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國外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路徑。
3國內農村產業結構研究趨勢分析
3.1關鍵詞聚類分析為深入研究農村產業結構相關研究熱點的知識架構,可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
運行CiteSpace得到中文文獻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圖6)。其中1984—2017年時段的模塊值ModularityQ=0.5635,MeanS=0.8405,2018—2022年時段的模塊值ModularityQ=0.6159,MeanS=0.867說明聚類效果合理且顯著。該研究列舉了2個時間段內聚類的前10個關鍵詞,并且給出每個聚類標簽值最大的3個關鍵詞,具體數據見表3。結合聚類標簽值最大內容來看,1984—2017年重點關注農村調整對策、產業結構升級、鄉鎮企業、城鎮化和產業化等方面,2018—2022年突出在產業升級、鄉村旅游、產業振興、產業調整和農村電商等方面。
2個時間段內,研究農村產業結構的主體均包括“農村”。農村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場域,其調整質量直接影響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敗[7]。當前,我國已進入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確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價值標準、布局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基本方針以及評估鄉村振興戰略效果的重要標準,均體現鄉村全方位立體發展的重要性[8]。為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刻理解鄉村變革的意義和實踐邏輯,著力推進鄉村全面、可持續和多樣化發展,始終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
3.2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
目前,有2種方法可以用來研究熱點演進,分別是時間線圖譜和時區圖譜。雖然這2種圖譜均展示某學科演進脈絡的情況,但有2點不同之處。第一,時間線圖譜除了表達技術的演進和歷史跨度意外,還側重于勾畫聚類之間的關系[9];第二,時間線圖譜不需要過度地進行手動調整,微調即可。在最近發表的文獻中,有很多已經使用時間線圖譜,因此該研究選擇使用時間線圖譜來研究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的熱點演進。
時間線圖將聚類包含的關鍵詞按照時間順序橫向展開,每一個聚類左邊包含數個關鍵詞,表示每個聚類關鍵詞的演進過程[10]。由圖7A可知,在1984—2017年期間“產業結構”最早出現于1988年,在1999年作為關鍵詞出現了74次。在1984—2017年時段,“第三產業”的研究依次以對策研究、種桑養蟬、隱性失業、充電設備的順序演進;“鄉鎮企業”研究依次以二元結構、農牧結合、高新技術、現代農業的順序演
進;“第一產業”的研究依次以農民收入、稅費改革、黑龍江省、生態農業、復合經濟的順序演進;“就業”的研究依次以就業壓力、結構調整、擴大就業、就業容量、稅收政策的順序演進;“產業結構”研究依次以二元經濟、金融服務、城市經濟、非農就業、減貧效應的順序演進;“調整”的研究依次以對策建議、優化、循環經濟、土地流轉、加快發展的順序演進;“產業升級”以勞務輸出、服務業、人力資本、創業能力、工業園區的順序演進;“農牧民”以城鎮化、工業化、縣域經濟、農畜品的順序演進;“鄉村旅游”的研究以農村經濟、經濟增長、新農村、產業融合、三產融合的順序演進;“產業化”的研究以農產品、“三農”、綜合治理、人口質量、產業選擇、特色農業方向演進。
由圖7B可知,在2018—2022年時段內,“產業升級”的研究依次以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智慧旅游、文旅融合、綠色金融的順序演進;“農業”的研究依次以農村經濟、電子商務、脫貧攻堅、互聯網的順序演進;“農村電商”依次以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旅游業、中介效應、數字經濟的順序演進;“特色小鎮”的研究依次以產業融合、人工智能、生態農業、農牧結合、生態環境的順序演進;“鄉村振興”的研究依次以體制改革、產業形態、鄉土文化、返鄉創業、農業產業的順序演進;“農產品”的研究依次以第二產業、兩權價款、農民增收、農民收入、面板數據的順序演進;“第一產業”的研究依次以“三農”、有效投資、互換土地、農業發展的順序演進;“產業結構”依次以人民福祉、農村建設、農旅融合、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的順序演進;“產業發展”依次以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產業脫貧、產業致富的順序演進。
3.3關鍵詞突變分析
突變詞反映的是關鍵詞詞頻貢獻度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能夠呈現出某一學科前沿和主題的發展趨勢[11]。將節點設置為“關鍵詞”,構建如圖8所示的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突變詞檢測圖譜。為進一步分析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研究前沿趨勢,將前10位高強度突變關鍵詞進行排序(表4)。從圖8和表4可以看出,在1984—2017年時段,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研究前沿主要包括“產業結構”“鄉鎮企業”“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城鎮化”“新農村”“就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就業”這10個關鍵詞。其中,“產業升級”“產業結構”是在2007—2017年期間發生突變的,持續時間為7~10年。2006年以來,“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城鎮化”為突變率最高關鍵詞,說明在鄉村振興戰略前10年農村產業結構以鄉村旅游及其升級相關主題為發展趨勢。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這些關鍵詞的突變強度缺乏穩定性,研究熱度較低,表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學者們對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還處于試水期,研究體系尚未完善。
3.3.1
研究前沿 Ⅰ,即農村產業結構與“休閑農業”研究。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以鄉村美為引領的旅游興旺和休閑農業迅猛發展。2019—2020年“休閑農業”這一關鍵詞發生強烈突變,表明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會沿著該方向不斷深入。研究表明,隨著示范縣設立時間的增加,休閑農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加,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而隨著時間推移,休閑農業示范縣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新設立的示范縣對經濟的貢獻也逐漸減少,顯示出規模帶動效益增長的趨勢[12]。其次,休閑農業主要采用財政手段對地區經濟產生影響,但其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13]。這些研究結果對于評估休閑農業發展的效果和制定相關政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2]。
3.3.2研究前沿Ⅱ,即農村產業結構與“美麗鄉村”研究。美麗鄉村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一號文件始終將“三農”作為重點。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討“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結構結合,根據各村莊的特點,把主要產業和配套產業有機結合,形成一條完整的美麗鄉村旅游產業鏈。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綜合開發項目以高品質環境為基礎,依托規模化農業,以旅游產業集群化為發展。另外,在一線及二線城市周邊地區,以優質鄉村旅游為導向,開展新型城鎮化及新農村社區建設,并將大農業資源與其他旅游、休閑方式相結合,形成一套以大農業為核心的綜合性旅游方案。
3.3.3研究前沿Ⅲ,即農村產業結構與“結構調整”研究。2020年7月9日,農業農村部編制《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旨在推動二三產業的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的可持續性。在我國農業發展的新階段,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已成為必然趨勢。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農業資源,這些改善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該研究認為,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以市場為導向,從農產品供求結構和生產要素配置效率2個方面入手。在市場需求變化的情況下,農村生產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向適應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要轉變,從以數量為主向以質量并重發展。
4國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演化路徑分析
由圖9可知,該研究從亞洲、歐洲、美洲選取6個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日本和韓國是亞洲最具代表性的2個國家,與中國有許多共同點;歐洲的荷蘭和法國率先進行鄉村景觀規劃[14],具有許多先進的經驗;在美洲,美國歷經80多年推進鄉村發展[15],加拿大的鄉村建設也歷經興盛與衰落[16]。圖9是對這6個國家的發展路徑匯總和分析。
日本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改革、產業多元化和政府支持等階段。在經濟發展背景下,日本政府推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這些舉措提高農村地區的交通和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17]。其次,日本政府實施農業改革,通過土地整理和機械化等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18]。同時,政府還鼓勵農村地區的產業多元化,農村地區開始發展農村旅游、農產品加工和農村交流等產業[19]。韓國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路徑與日本相似,也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改革、產業多元化和政府支持等階段。
荷蘭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模式被稱為“農業綜合體”。首先,荷蘭的農業以高度集約化和技術創新為特點。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應用促使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場規模逐漸擴大[19]。其次,荷蘭的農村產業結構以多樣化和專業化為特征。農民傾向于特定的農業領域或產品,如花卉、蔬菜、肉類等[20]。同時,荷蘭農業企業通常與制造商、供應商、加工商以及銷售渠道等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21]。法國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注重農業多樣化、地方性和區域特色等。首先,法國的農村產業結構多樣化,涵蓋多個農業部門。各個地區根據氣候和土地條件的特點,發展出不同的農業部門,形成豐富多樣的產業結構[22]。其次,法國的農村產業結構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和區域特色,這種地方性和區域特色不僅豐富了法國的農產品種類,也推動了農村地區的旅游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23]。同時,法國的農村產業結構中,農業合作社和生產者組織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合作社和組織以農民為核心,促進資源整合、市場合作和產品銷售。
美國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注重商業化和大規模生產等。首先,美國的農村產業結構強調商業化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農民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24]。其次,美國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不斷推動農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25]。同時,美國的農村產業結構多樣化,涵蓋多個農業部門。加拿大的農村產業結構也在不斷演變和調整。首先,加拿大的農村產業結構呈現出較大的多樣性,由于地理條件和氣候差異,加拿大各地區的農業特點和主導農產品有所不同[26]。其次,加拿大的農村產業結構強調農業機械化,農民普遍采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技術進行種植等工作[27]。同時,加拿大的農村產業結構越來越關注可持續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農民開始采用環保的種植和養殖方法,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注重土壤保護和生態平衡。
5結論
以國外WOS數據庫及國內CNKI數據庫中的文獻作為樣本,重點分析了國內外農村產業結構研究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關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國內外高校均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國形成高校與研究院(所)合力研究的局面,但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合作減少,而國外的農村產業結構的研究機構合作非常緊密,他們以高校為主,且各個高校之間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合作。
其二,該研究預測未來的農村產業結構會以休閑農業、美麗鄉村和結構調整為主要方向。首先,休閑農業將成為農村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地區的優美自然環境和獨特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來體驗農耕、農家樂等休閑活動,這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潛力。其次,美麗鄉村的建設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在美麗鄉村的理念下,農村產業將朝著生態環保、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等方向發展,通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環境吸引人才和資本流入,促進農村產業的升級和增值。最后,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減少傳統農業的比重,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培育農村工業和服務業,實現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
其三,國內農村產業結構相關理論研究需要本土化調試,以符合鄉村發展規律。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分類為導向、以最優目標為依據,能夠科學評估不同地區的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指數,為量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當前,關于欠發達地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的研究較少。在“五大振興”研究中,發達地區主要關注產業振興,而相對落后地區更注重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盡管組織振興是研究的重點,但研究方向仍存在差異,其普適性和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28]。
參考文獻
[1]廖紅偉,遲也迪.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性金融支持[J].理論學刊,2020(1):86-96.
[2]王瑞峰.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及實現路徑:基于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案例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2(1):73-81.
[3]魏后凱.2020年后中國減貧的新戰略[J].中州學刊,2018(9):36-42.
[4]艾云航.關于沿海地區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探討[J].農業經濟,2000(6):1-4.
[5]王志謙.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家之友,1999(6):36.
[6]陳柳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特點及應采取對策[J].求實,2003(8):56-58.
[7]唐力維.產業結構優化與金融支持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8]馮佺光.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9]蘭國帥.基于知識圖譜的國際教育技術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10]王妍.我國金融風險領域研究進展與文獻質量影響探析:文獻計量視角的社會網絡分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20.
[11]ZHANGY,LIC,JIXH,etal.Theknowledgedomainandemergingtrendsinphytoremediation:AscientometricanalysiswithCiteSpace[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0,27(13):15515-15536.
[12]李彬彬,米增渝,張正河.休閑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及影響機制: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經濟地理,2020,40(2):154-162.
[13]張珮菡.茶旅融合下重慶永川區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1.
[14]趙永琪,田銀生,陶偉.1994—2014年西方鄉村研究:從鄉村景觀到鄉村社會[J].國際城市規劃,2017,32(1):74-81.
[15]胡月,田志宏.如何實現鄉村的振興?——基于美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的經驗借鑒[J].中國農村經濟,2019(3):128-144.
[16]彭兵.通向城鄉銜接的鄉村社區能力建設:自加拿大新鄉村建設運動生發[J].社會科學輯刊,2010(4):63-66.
[17]趙珊.日本在亞洲的FTA戰略決策[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18]韓雨順.日本農業收入保險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
[19]張輝,王靜,吳東立.典型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
[20]肖衛東,杜志雄.家庭農場發展的荷蘭樣本:經營特征與制度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5(2):83-96.
[21]付曉亮.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基本特征、可取經驗及對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11):213-217.
[22]汪明煜,周應恒.法國鄉村發展經驗及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J].世界農業,2021(4):65-72.
[23]陳新.國外鄉村建設對我國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的若干啟示[J].鄉村科技,2019(30):8-10.
[24]陳彤.美國農業工業化發展與生態化轉型研究[J].亞太經濟,2018(5):80-87,151.
[25]周婕.美國農業企業化發展進程、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J].世界農業,2020(6):87-9103.
[26]杭東.加拿大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J].北京農業,2011(16):44-45.
[27]郭亨孝.加拿大農村現代化之路與中國農村發展[J].農村經濟,2006(12):124-127.
[28]杜芳.國內外鄉村振興研究的知識圖譜:熱點演進、發展趨勢及國際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4):2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