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健側臥奔跑位聯合負壓吸引技術在逆行輸尿管軟鏡取石術(RIRS)治療輸尿管上段及腎盂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在清遠市人民醫院接受常規截石位聯合負壓吸引(對照組)及健側臥奔跑位聯合負壓吸引(觀察組)下施行RIRS的76例輸尿管上段及腎盂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分析患者臨床數據,包括患者術后1天的結石清除率、術后1個月結石清除率、平均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76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對照組45例中,術后1天結石清除率57.8%,術后1個月結石清除率86.7%,平均手術時間為(58.53±15.27)min;術后出現較明顯的肉眼血尿3例、發熱2例。觀察組31例中,術后1天結石清除率90.3%,術后1個月結石清除率93.5%,平均手術時間為(63.39±15.67)min;術后出現較明顯的肉眼血尿1例、發熱1例。兩組患者發熱經加強抗感染治療后均恢復良好。結論: 采用健側臥奔跑位比常規截石位僅在術后短期(1天) 結石清除率上有優勢,但在術后1個月結石清除率、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方面無明顯優勢。
[關鍵詞] 輸尿管軟鏡;負壓吸引;健側臥奔跑位
[中圖分類號] R69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7783(2025)01-0070-03
DOI: 10.13312/j.issn.1671-7783.y240017
[引用格式]龔國毅, 曾健文, 賴香茂, 等. 健側臥奔跑位聯合負壓吸引的輸尿管軟鏡技術治療單側輸尿管上段及腎盂結石的臨床效果[J].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5, 35(1): 70-72.
[基金項目]清遠市科技計劃項目(220725104912540)
[作者簡介]龔國毅(1980—),男,碩士研究生;曾健文(通訊作者),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E-mail: zengjwen@sina.com
泌尿系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病,其中以上尿路結石為主。處理上尿路結石的術式多樣,包括經體外碎石、經皮腎鏡取石、輸尿管硬鏡取石、逆行輸尿管軟鏡取石(RIRS)、腹腔鏡切開取石、傳統開放手術取石等,各術式各有利弊,互相彌補[1]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醫療器械制作工藝的發展,采用經自然通道的RIRS處理上尿路結石已是現代泌尿外科的一大熱點[2] 。RIRS處理上尿路結石特別是腎盂腎盞結石有其獨特優勢,可有效地彌補輸尿管硬鏡和經皮腎鏡技術的不足。RIRS可有效粉碎腎盂腎盞內結石,但難以有效將粉碎的結石及時清除[3-4] 。此外,過大的結石(直徑gt;2 cm)由于手術時間長、腎腔壓力升高,增加了術后感染、包膜下血腫等概率[5] 。為了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提高結石清除率,清遠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采用健側臥奔跑位聯合負壓[6] 吸引下的RIRS,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和腎盂結石,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間施行RIRS的患者,納入標準:① 診斷為單側輸尿管上段或腎盂結石者,結石均位于腎盂輸尿管連接部以上;② 病歷資料完整無缺失。排除標準:① 合并先天性泌尿系畸形者;② 合并嚴重泌尿系感染;③ 合 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④ 有明確的患側輸尿管狹窄者[7] 。最終納入共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齡26~74歲,平均51.9歲。術前采取B超、尿路平片(KUB)+靜脈尿路造影(IVU)或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確診。結石長徑為7~27 mm,平均(13.76±4.78)mm,患側合并有輕度或中度的腎積水。對照組采用常規截石位聯合負壓吸引術,觀察組采用健側臥奔跑位聯合負壓吸引術。兩組均為實施單側結石手術患者。
1.2 手術器械
手術采用國產鷹眼一次性電子輸尿管軟鏡及監視系統,220 μm鈥激光光纖,瑞柯恩鈥激光,F12/14一次性輸尿管軟鏡鞘[8] 。
1.3 手術方法
采用氣管內全麻。患者分別取常規截石位或健側臥奔跑位。會陰部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監視下插入輸尿管硬鏡直達膀胱,常規觀察尿道及膀胱。尋找輸尿管間嵴,沿輸尿管間嵴找到患側輸尿管開口。超滑導絲引導,低壓灌注下,輸尿管硬鏡逆行進入輸尿管,抵達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如見結石嵌頓,則輕輕擠壓結石,將其推回腎腔。放置超滑導絲,記錄腎盂輸尿管連接部至尿道外口長度后,退出硬鏡。順導絲置入F12/14一次性輸尿管軟鏡鞘,連接持續負壓吸引,連接鷹眼一次性軟鏡,體外放置好鈥激光光纖,持續灌注泵灌注,灌注流量40~60 mL/min。軟鏡進入軟鏡鞘后,直達腎腔,觀察并尋找到目標結石后,行鈥激光碎石。能量:1.2 J×20 Hz=24 W。邊碎石,邊吸引。持續碎石30~60 s后即退出鏡體,清除鞘內結石碎片。碎石完畢后,輸尿管軟鏡分別進入各腎盞,加大灌注流量至80~100 mL/min,略沖洗腎腔后,接著退鏡及輸尿管軟鏡鞘,同時觀察輸尿管。輸尿管硬鏡放置超滑導絲,常規放置F6雙J管。留置尿管,術畢,記錄各數據。術后常規留置導尿管1~2 d,使用抗生素治療24~48 h,并常規給予口服排石藥物。術后1個月拔除雙J管。
1.4 觀察指標
術后1天及術后1個月復查CT平掃,殘留結石長徑大于4 mm者定義為結石殘留[9] 。統計患者發熱、血尿情況,術后體溫大于37.3 ℃定義為發熱,術后肉眼血尿明顯、研究者判斷后需使用止血藥物干預者定義為血尿[10] 。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兩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 2 檢驗。 P 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基線數據包括年齡、性別、結石位置、結石長徑、結石CT值及腎積水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表1)。
76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中轉改開放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后1天清石率顯著提高( P lt;0.05),但兩組在平均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及術后1個月清石率上無明顯差異( P gt;0.05),見表2。對照組術后出現較明顯的肉眼血尿3例、發熱2例;觀察組術后出現較明顯的肉眼血尿1例、發熱1例;經加強抗感染治療后均恢復良好。
3 討論
近年來,RIRS得到迅速發展,在處理上尿路結石的各種術式中,RIRS占比逐漸增加。RIRS術中采用體位包括常規截石位、健側臥奔跑位等[11] 。在采用常規截石位RIRS時,被粉碎后的結石碎片需采用套石籃、軟鏡鉗等將其取出。此法需反復操作、清石效率低下,器械較易損耗[12] 。有學者采用持續負壓吸引裝置,術中持續負壓吸引,可降低腎盂內壓、改善視野、吸出結石,從而提高清除結石效率[13] 。但在常規截石位下,患者各腎盞的后組盞均低于腎盂輸尿管連接處,腎腔內的結石碎片沉積于腎盞內,導致結石碎片難以吸出[12] 。為提高RIRS的清石效率,有學者在術中采用健側臥奔跑位[14] 。患者采用此體位時,患側腎各盞均高于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其下盞處于最高位,中盞次之,上盞偏低,而腎盂處于最低位。在水流沖刷下,結石碎片則沉積于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易于被負壓吸出。由于碎石過程中,較細的結石碎片易于堆積在輸尿管軟鏡鞘內,影響負壓吸引。故碎石過程中宜間歇性將軟鏡退出體外,待軟鏡鞘內結石碎片清除后再置入鏡體繼續操作。結石完全擊碎后,在清除結石過程中,可將鏡體前端置入各小盞內,并加大灌注流量,將小盞內結石沖出,并沉積于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從而被吸出。有學者報道,在具備智能控壓的條件下,RIRS術中灌注流量可高達120 mL/min,且不會增加術中膿毒血癥發生的概率[15] 。健側臥奔跑位有其不足之處,患者采用該體位時,上半身與下半身軸轉接近90°,如患者腰椎或骨盆存在病變時,則限制了此體位的實施[16] 。且在此體位下,患者腎臟亦相應軸轉接近90°,導致術者操作難度增大,術中耗時相應延長。故健側臥奔跑位僅適宜單側患病者[17] ,對于雙上尿路結石需同時行RIRS者,則無法采用健側臥奔跑位。
本組資料結果表明,負壓吸引術輔助RIRS治療輸尿管上段及腎盂結石是安全、有效的,采用健側臥奔跑位比常規截石位僅在術后短期(1天)結石清除率上有優勢,但在術后長期(1個月)結石清除率、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方面無明顯優勢。
[參考文獻]
[1] Tzelves "L, Geraghty RM, Hughes T, et al. Innovations in kidney stone removal[J]. Res Rep Urol, 2023, 15: 131-139.
[2] 沈 柏華, 林奕偉. 輸尿管軟鏡碎石取石術的發展新趨勢[J]. 浙江醫學, 2023, 45(15): 1569-1571.
[3] Lai "L, Zhang W, Zheng F,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ShuoTong ureteroscopy and simple flexible urete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upper ureteral calculi[J]. Front Surg, 2021, 8: 707022.
[4] 張 賀慶, 宋婷, 鄭彬, 等. 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中“粉末化”和“顆粒化”兩種碎石方式比較[J]. 國際泌尿系統雜志, 2021, 41(3): 454-457.
[5] 羅 登科, 蔡揚柏, 容勛精, 等. 輸尿管軟鏡治療上尿路結石的研究進展[J]. 現代醫藥衛生, 2022, 38(3): 436-440.
[6] 陳 華, 宋樂明, 劉泰榮. 健側臥奔跑位智能控壓輸尿管鏡吸引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及腎盂結石的臨床療效[J]. 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1, 13(3): 46- 48.
[7] 厲 曉偉, 袁杰, 沈大渝, 等. 輸尿管軟鏡聯合負壓吸引鞘治療復雜腎結石的療效和安全性[J].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4, 34(4): 317-320.
[8] 劉 迪生, 哈武華, 張偉. 國產一次性電子輸尿管軟鏡的初步應用(附25例報告)[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21, 21(6): 556-559.
[9] Aydemir "H, Budak S, Kumsar S, et 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factors affecting residual stone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 stones[J]. Turk J Urol, 2014, 40(3): 144-149.
[10] 徐 健東, 鄭澤賢, 毛蕾雅芳, 等. 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后寒戰進展至發熱危險因素評估及列線圖預測模型構建[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23, 38(1): 24-28.
[11] 鐘 文, 曾國華. 國際尿石癥聯盟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指南解讀[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23, 38(1): 1-4.
[12] 吳 駿超, 和術臣, 王海峰, 等. 輸尿管軟鏡與經皮腎鏡治療有經皮腎鏡手術史的復雜性結石的比較[J].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3, 17(3): 233- 236.
[13] 方 鐘進, 黃華生, 陳早慶, 等. 負壓組合式輸尿管鏡聯合輸尿管軟鏡與經皮腎鏡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比較[J].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3, 17(6): "601-604.
[14] 蔡 云霞, 宋樂明, 朱秋華, 等. 健側奔跑位在新型智能監控腎盂內壓輸尿管軟鏡碎石吸引取石術中的應用效果[J]. 護理研究, 2019, 33(22): 3949-3952.
[15] Corrales "M, Sierra A, Doizi S, et al. Risk of sepsis in 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Eur Urol Open Sci, 2022, 44: 84-91.
[16] Polat "F, Yesil S. 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 by flexible ureteroscope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deformities[J]. J Spinal Cord Med, 2017, 40(1): 26-29.
[17] Juliebo-Jones "P, Ventimiglia E, Somani BK, et al. Single use flexible ureteroscop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BJUI Compass, 2023, 4(6): 613-621.
[收稿日期] 2024-02-27" [編輯] 何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