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謀定了方向、指明了重點。其中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東北歷來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顯示,吉林省糧食產量4186.5萬噸,黑龍江省7788.2萬噸,遼寧省2563.4萬噸,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20.9%。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面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產業。”大食物觀的提出為我國農業發展轉型指明了新的方向,為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體系開辟了新的路徑,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更應踐行大食物觀,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一、推動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
大食物觀的重點是糧食,而糧食基礎在耕地,關鍵靠技術。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首先,要推動藏糧于地。推動藏糧于地要以保護黑土地這塊“耕地中的大熊貓”為重點,數量和質量保護雙管齊下。在數量上,要通過強化用途管制和嚴格規范耕地占補平衡來遏制耕地“非糧化”和“非農化”,用“長牙齒”措施保護耕地。在質量上,一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來不斷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堅持“水、電、林、田、路”綜合整治,率先把基本農田建設成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二是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通過引導農民轉變病蟲害的防治方式,堅持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來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也可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其次,要推動藏糧于技。一是實施種業振興工程。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直接影響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解決種子“卡脖子”的問題,必須從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三位一體的視角,整合利用種質資源、調整育種目標、從全產業鏈實施“創新+”策略,通過重組、兼并擴大種子企業規模,打好種業翻身仗,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二是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要提高農機生產能力,特別是加強新型農機裝備研發和生產,加大新機具政策扶持力度,推進農機智能化、自動化發展。同時要創新農機化組織服務模式,大力發展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新型農機經營主體,加強全程農機化裝備建設,培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加大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發和轉化。加強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同時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改革,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使得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吉林省農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大食物觀理念下,除了保障“米袋子”,還要確保“油瓶子”“菜籃子”“肉盤子”等食物供給,這就需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一是根據吉林省的資源特色優化農作物生產布局。引導農民瞄準市場需求,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例如東部山區可以依托森林資源,念好“山海經”,發展人參、食用菌、林蛙、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打造特色經濟作物優勢產區。中部地區依托黑土區優勢,打造優質水稻和優質玉米產區。西部地區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可以打造雜糧雜豆和飼料草的優勢產區。各級城市周邊可以依托交通和城市消費優勢,打好“果蔬牌”,注重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特別是發展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園藝產業,滿足居民的菜籃子。二是調整種養業結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吉林省應鼓勵各地的加工企業、養殖合作社、家庭牧場建立健康養殖基地,結合各地資源優勢重點突出生豬、肉牛、肉雞等標準化養殖,有效增加肉蛋奶的供給。通過全方位的布局,不僅可以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還可以拓寬農民增收的路徑。
三、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大食物觀的提出是從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出發,而這種需求滿足不僅是數量上的,更是質量上的。吉林省要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一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制訂水稻、玉米、大豆、人參、肉牛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加工標準、包裝標準等標準化體系。引導扶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擴大“兩品一標”農產品生產規模,提高吉林省農產品的質量水平,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打造吉林特色農業品牌。建立“政府+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聯動的品牌建設體系,構建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商業品牌的聯動機制,強化品牌建設和監管。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大對吉林省品牌的宣傳和推介力度,重點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長白山人參等七大“吉字號”品牌,把優質品牌做大、做強,以品牌建設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
踐行大食物觀,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一是政府部門要聯合統籌制定大食物觀發展規劃,依據各地特色資源來進行產業布局,合理優化食物供給結構,確保大食物觀的規劃落地。二是按照健全種糧農民受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地力保護補貼、農業保險地方配套等支持政策,將食物主產區的生態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納入補償范圍,調動農民種糧和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三是構建多元化資金籌措體系。充分利用國家對糧食大縣的獎補資金,“十大產業集群”財政投入資金,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園區創建、特色品牌打造等。鼓勵金融機構探索訂單融資、產業鏈融資、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融資模式,根據實際設置信貸產品貸款的額度、期限,為吉林省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通過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進入鄉村產業發展。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金融扶持的資金籌措新格局。四是強化項目扶持,重點向農產品、森林食品、水產品等食物研究與開發、生產加工,特別是向精深加工項目傾斜。
作者簡介:楊朝丹,管理學博士,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