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型工業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多年來,吉林省緊緊抓住工業發展這一強省要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創新動能不斷激發,努力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創新驅動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對于以能源消耗、重工業、國有企業、傳統產業為主的吉林省而言,雖然自身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但在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內資源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新冠疫情給整體經濟增長帶來的長期影響、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發展面臨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等共性問題存在,吉林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需要通過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走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振興之路。吉林省近年來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多項舉措使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吉林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較2022年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國第一。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數據快報》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吉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至68戶、892戶、3112戶,確認入庫國家型中小企業達到4550戶,分別比2021年底和2022年底增長234.5%和152.2%,入庫企業連續兩年大幅提升。
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吉林省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據2023年新修訂的《吉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支持企業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全面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二要系統布局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優勢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需求為導向解決產業鏈薄弱環節中的技術難題,以目標為導向將創新成果及時運用到實際的產業發展中,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的正向互動,形成“有產品、市場認、用戶用”的良性循環。三要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與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發展體系,進一步將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振興發展優勢。
二、堅持“數實融合”,賦能新型工業化
“數實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驅動力。吉林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積極落實數字中國建設部署要求,全面推進“數字吉林”建設,先后印發《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吉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舉措》等文件,出臺多項政策,并提出“464”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布局。作為傳統工業省份,吉林舉全省之力,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中車長客制造的“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吉林省與一汽啟動的共建智能網聯321工程、長光衛星不斷更迭的衛星研制技術、“長智光谷”產業園、奧來德OLED顯示產業園,正成為引領吉林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夯實力量,也折射出“數實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
“數實融合”推動新型工業化需要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數字技術支撐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技術、產業、企業和生態四個層面完善融合機制。技術方面,深化數字技術的應用,加快構建數字技術高效供給體系,以更低成本使創新主體能夠有效地進行知識共享和合作,由政府、企業、組織、個人等經濟主體跨界融合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擴大應用場景。產業方面,以數字經濟賦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推進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工業化發展中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技術關聯性與網絡協同性,形成數實生產深度融合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數智賦能機制。企業方面,建立健全“智改數轉”行動計劃的推進機制,盡管大部分工業企業由于技術創新不足、有限資源制約、組織結構欠佳等問題尚未完成轉型,但是一批民營企業將得到財政資金的支持以建設“智改數轉”試點示范項目,以“培訓全覆蓋+政策全覆蓋+經驗全覆蓋”,推動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愿轉盡轉。生態方面,培育技術、資本、人才、數據等多要素支撐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探索創新“數實融合”的政策環境。
三、堅持“四化同步”,突出新型工業化主導
新型工業化是“四化同步”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吉林省在國家發展戰略指引下,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并聯式”發展特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并在此過程中突出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吉林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吉林省以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為64.72%,比2022年提高0.99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也比上一年同期縮小0.02,為工業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中,吉林省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加速帶動農村綠色高效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成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新途徑。
“四化同步”發展目標的實現仍然任務繁重。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方向。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引領、工業化為核心、城鎮化為載體、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的發展思路,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通過建設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推廣工業互聯網等舉措,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網絡覆蓋能力和服務水平,為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提供堅實支撐。三是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等措施,吸引大量企業和人才向城市集聚。同時,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為城鎮化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四是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創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五是加強政策扶持和服務保障。通過制定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作者簡介:馮楠,經濟學博士,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