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以來,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階段。受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理念和技術的影響,辭書學界正積極促進由平面辭書向融媒辭書的轉變。文章著重對什么是融媒辭書和辭書融合,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辭書如何融合發展三個問題進行討論,為辭書融合的科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辭書融合發展是我國從辭
書古國走向辭書強國的重要舉措,是辭書人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 融媒辭書 辭書 融媒體 融合發展
一、 引言
“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也。”(陸爾奎 1915)辭書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文化積累的重要成果,在傳播和積累科學文化上,辭書有著其他出版物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劉杲 1989)
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人類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正加快推進。受媒體融合理念和技術的影響,辭書學界正積極促進由平面辭書向融媒辭書的轉變。2019年3月中國辭書學會融媒體辭書專題研討會召開,我們可以將2019年看作辭書融合發展“元年”。此后,辭書融合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賽道,諸多辭書學會議,如2019年中國辭書學會第十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2021年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22年第十三屆全國語文辭書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工具書和百科全書學術研討會等都將融媒辭書列為重要議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也批準了多項融媒辭書相關研究課題,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面向融媒體漢語學習詞典的語言資源整合與平臺建設研究”“基于融媒體的多模態英漢學習詞典數據庫研究”“外向型漢語學習融媒詞典的研發與創新研究”,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項目“現代漢語新詞語融媒體知識庫建設”,等等。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也設立了“《現代漢語詞典》初稿稿片整理與融媒體辭書內容研究”課題,以期《現代漢語詞典》更好地適應融媒時代需要。(杜翔 2022)什么是融媒辭書和辭書融合,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辭書如何融合發展,是辭書融合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雖然學界已有所討論,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需要進一步討論。
本文以辭書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在回顧融媒辭書提出背景的基礎上嘗試解答上述問題。目前,辭書融合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分析和討論上述問題有助于完善辭書融合發展理論,明確辭書融合發展對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辭書融合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 背 景 介 紹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是融媒辭書提出的背景。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1·25講話”),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中國辭書學會積極響應1·25講話號召,開始探索融媒體與辭書相關的研究。
(一) 媒體融合發展的四個基本階段
沈正賦(2020)從傳媒視角將我國媒體融合理論的發展總結為四個基本階段:
(1) 媒體融合概念正式提出階段。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這是黨中央首次公開提出媒體融合概念。
(2) 媒體融合發展“元年”開啟階段。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李小標 2022),開啟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元年”。
(3)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階段。2015—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如2015年12月25日視察解放軍報社,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等。此時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進入融合發展階段。
(4) 媒體融合縱深發展階段。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1·25講話。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自2019年開始,媒體融合進入向縱深發展
的階段。
(二) 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包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最初指的僅僅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新興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柳邦坤 2017)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新興媒體的含義和表現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現在的傳統媒體,過去可能是新興媒體;而現在的新興媒體,未來也有可能變成傳統媒體。比如,電信技術催生了廣播、電視后,廣播、電視為新興媒體,而紙質報紙則成為了傳統媒體。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均已成為了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出現以后,傳統媒體依然具有生命力,二者長期并存,勢必帶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媒體融合的對象也突破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限制。習近平總書記在1·25講話中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媒體融合不僅包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也包含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融合,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的融合,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融合,等等。不難看出,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不是有我無他的關系,而是包含的關系,前者包含了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礎。
三、 什么是融媒辭書和辭書融合
(一) 融媒辭書的內涵
融媒辭書概念較新,辭書學界對其定義討論較少,許多研究融媒辭書的論文都沒有明確什么是融媒辭書。融媒辭書是融媒體辭書的簡稱,本文將其定義的過程歸納為首次提出、前期討論、首次正式定義三個階段。
(1) 融媒辭書的首次提出。中國辭書學會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1·25講話的號召,在2019年3月召開了中國辭書學會融媒體辭書專題研討會,學習融媒體理論,研究融媒體與辭書事業的發展。(李宇明 2019a)會議首次提出了“融媒體辭書”和“融媒 辭書”。
(2) 融媒辭書定義的前期討論。在融媒辭書的概念提出后不久,李宇明(2019b)提出融媒體的理念與辭書結合,就會產生“融媒辭書”,并認為紙媒辭書權威,網絡查詢便捷,人們的辭書檢查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調解二者之間的矛盾,出路在于“融媒辭書”。此時,辭書學界開始討論融媒辭書的定義,但尚未對其正式定義,李宇明(2019b)提倡人們通過研究和實踐對其進行定義。
(3) 融媒辭書的首次正式定義。2019年11月召開了中國辭書學會第十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李宇明在大會報告上指出融媒辭書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采用媒體融合理念和技術,改造和創新傳統的辭書規劃組織方式、辭書的編纂方式、內容呈現方式、使用服務方式等而形成的新形態辭書產品。(李宇明 2019c)這是辭書學界首次對融媒辭書進行定義。在這個定義中,特別強調“融媒”二字所代表的媒體融合理念和技術,這是一種新形態辭書產品。
此外,學術界對此也有不同的解讀,一些學者認為融媒辭書是融媒時代的辭書、融媒體背景下的辭書,而章宜華(2019,2022,2024a,2024b)則將“融合”視為融媒辭書的核心內涵,這一觀點受到了廣泛關注。
(二) 融媒辭書是辭書方陣,而不是一部具體的辭書
有的學者將融媒辭書視為一部具體的辭書、一種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新型辭書形態,并基于此去評論某部“融媒辭書”,研究某部“融媒辭書”的特點以及如何編纂一部融媒辭書等。實際上,融媒辭書不是一種新型辭書,也不是傳統辭書的對立。如同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后的全媒體一樣,融媒辭書是由一系列辭書載體構建的“辭書方陣”,既包含傳統紙質辭書,也包含其他新型辭書,是傳統辭書和新型辭書融合發展的結果,是辭書融合縱深發展的結果。
以《新華字典》為例,《新華字典》App不是融媒辭書,而是《新華字典》融媒辭書的一個辭書載體、一種具體形式。目前,《新華字典》除傳統紙質字典外,還有多種電子形式,如Web字典(商務印書館精品工具書數據庫)、《新華字典》App、涵芬App中的《新華字典》、微信中的《新華字典》小程序等。這些均是《新華字典》融合發展的基礎,也是融合發展的結果,但沒有哪一種字典可以稱作融媒辭書。換言之,融媒辭書的發展既依賴于這些具體辭書載體的融合,二者彼此取長補短,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具體辭書形態的 發展。
(三) 辭書融合是辭書領域對媒體融合新理念的借鑒
同媒體融合類似,辭書領域最基礎、被提及最多的是傳統辭書與新型辭書(新興辭書)的融合,傳統辭書指紙質辭書(紙媒辭書),新型辭書指數字辭書,網絡辭書,多媒體、多模態辭書等。
媒體融合新理念,是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在中國辭書學會積極響應1·25講話號召開始探索融媒體與辭書相關的研究時,媒體融合發展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即媒體融合縱深發展階段。在這種新理念的影響下,辭書融合發展不僅要重視傳統辭書與新型辭書的融合,更應該突破二者融合的局限,直接推動辭書融合向縱深發展。
在融媒辭書被提出后,辭書學界借鑒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新理念,對融合進行了更深入的解讀,比如章宜華(2019)認為融媒辭書涉及以下六個方面的融合:辭書編纂和出版主體的融合、辭書資源和元數據的融合、詞典類型和文本信息的融合、詞典文本與新媒介的融合、辭書傳統出版與新媒介的融合、詞典信息文本類型與組織方法的融合。
媒體融合新理念和融媒辭書研究的實踐都表明,“融合向縱深發展”才是辭書領域最應該借鑒的核心理念。
(四) 融合辭書是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融媒辭書
融媒中的“融”指融合,“媒”指媒體。媒體融合中,媒體是融合的對象,融合是媒體間的動作。融媒辭書采用了媒體的理念和技術,其中辭書是融合的對象,融合是動作。融合聚焦于事物相互滲透、交融和整合的過程,突出動態性和創造性,與辭書編纂過程中不同辭書資源的融合過程完美契合。同時融合不僅發生在媒介層面,還涵蓋了內容、形式、功能、工作流等多個維度。因此,辭書融合應該突破媒體融合的束縛,向縱深發展。而融合辭書就是辭書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最終結果。現在人們通常提及的“融媒辭書”應該是融合辭書的一種基礎形式,這種“融媒辭書”終將發展為融合辭書。
四、 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
辭書融合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融媒體時代下,傳統辭書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堅守傳統紙質辭書而不進行創新,無法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辭書功能,不能充分發揮辭書在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從為什么要發展新型辭書和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 為什么發展新型辭書
李宇明(2020)指出,互聯網和網絡媒體的發展讓辭書的使用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1) 既要查檢條目信息,還要搜索相關信息;(2) 條目內容既要權威,又要更新及時; (3) 條目既要查得準,又要查得全。此外,李宇明(2019a,2020)還認為讀者習慣于利用(移動)互聯網查檢條目,紙質辭書無法支持該需求是發展融媒辭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均是發展新型辭書的重要原因,本文擴展為以下五點:
第一,辭書內容需要更便利查詢。傳統辭書印刷在紙本上,不便攜帶和查檢。而融媒辭書包含數字化辭書,方便讀者在多種平臺上查檢與使用,通過引入新的交互技術,增
強辭書查檢的交互體驗,實現隨時隨地查檢。
第二,辭書內容需要更容易理解。傳統辭書只能在靜態媒介上呈現內容,而融媒辭書則融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可以提供更全面、更直觀的條目解
釋,有助于讀者的記憶與理解。
第三,辭書內容需要更及時更新。傳統辭書修訂需要所有內容修訂完成后才可以排版印刷,時效性較差,而融媒辭書中的電子辭書、網絡辭書等形態則可以更快速、更便捷、
更靈活地進行更新。
第四,辭書需要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傳統辭書沒有用戶系統,而融媒辭書中的網絡辭書可以建立用戶系統,對讀者進行畫像,結合讀者查詢日志的分析,為讀者提供量身
定制的條目內容和推薦材料,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
第五,辭書需要提供智能化服務。傳統辭書無法提供智能服務,而新型辭書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成果,在提供辭書智能化查詢服務的同時,擴展辭書功能,比
如提供長句翻譯、發音指導等服務。
(二) 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
一方面,辭書融合發展是媒體融合背景下,辭書發展守正創新的必然需要。有的讀者(比如學校里的學生)不習慣或者不便于在電子設備上查詢電子辭書、網絡辭書,只能使用紙質辭書。紙質辭書也不會受到電子設備故障、電量耗盡等意外因素的影響,可以滿足讀者更多場景下的使用需求。此外,傳統紙質辭書具有權威性、規范性等特點,其定義和用法更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是學習、教育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同新型辭
書一樣,傳統紙質辭書依然需要不斷發展。
另一方面,辭書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編纂、研制各種辭書,促進各種辭書形態全面發展。比如,用戶查詢網絡辭書后,查詢行為可以記錄在日志中。通過對查詢日志的分析,辭書編纂人員可以更確切地了解讀者的真實需求,了解哪些條目是讀者關心而辭書漏收的,哪些例句的用詞讀者難以理解又對其進行了二次查詢,等等。也就是說,網絡辭書用戶的反饋有助于傳統紙質辭書質量的提升。當辭書只有傳統紙質辭書單一形態時,
這樣的質量提升是無法實現的。
最后,辭書融合發展符合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主要目標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辭書是中華文化記錄的重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時代,辭書融合發展應該將線上線下、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服務等要素融合起來,不斷擴充和更新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內容,提供真正符合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產品與服務,這也是辭書人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是辭書人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五、 辭書如何融合發展
(一) 研制新型辭書
發展融媒辭書,首先要研制新型辭書,豐富辭書品種,滿足讀者多樣需求。人民日報社在媒體融合上成績斐然,具有代表性。《人民日報》已由一份報紙,轉變為全媒體形態的“人民媒體方陣”,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十多種載體的媒體方陣,并且該方陣還在不斷壯大。2022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正式上線,“人民媒體方陣”更“全”了。融媒體的深度融合以新載體的建設為基礎。同《人民日報》的媒體方陣相比,大多數辭書的方陣都很小。《新華字典》的辭書方陣較大,但也只有五種載體。不同載體的辭書,包括傳統辭書和新型辭書,均是辭書融合的基礎。然而,超過四種載體的辭書屈指可數。因此,發展融媒辭書不僅需要將精力放在不同辭書的融合上,也需要利用現代技術,研制新型辭書,壯大辭書方陣的規模。辭書方陣不斷壯大,辭書融合才有更多融合的基礎。此時應避免一個誤區,即投入所有精力去研制一部新型辭書,如某個辭書App(參見賀敏 2023),期望該新型辭書能代表整個方陣,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這是不現實的。
1. 研制多品類電子辭書
在信息化時代,除傳統紙質辭書外,還有嵌入式電子辭書、離線單機版辭書、客戶端-服務器端架構辭書(以下簡稱“C/S架構辭書”)、瀏覽器-服務器端架構辭書(以下簡稱“B/S架構辭書”)、嵌入其他產品中的辭書,等等。其中,嵌入式電子辭書指辭書和電子設備硬件綁定(如詞典筆),讀者通常只能使用其內置的辭書,不能自行安裝或卸載;離線單機版辭書指不需要聯網就可以獨立使用的電子辭書,如光盤辭書、U盤辭書等;C/S架構辭書指在電子設備上安裝的辭書軟件,需要聯網查詢并使用核心辭書數據;B/S架構辭書指不需要在電子設備上安裝任何軟件,只要有接入互聯網的通用瀏覽器就可以使用所有功能的辭書;嵌入其他產品中的辭書不是獨立的辭書,依附于其他電子產品而存在,但可以提供條目查詢等核心功能。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嵌入式電子辭書越來越少,而其他品類的電子辭書均有許多應用場景。B/S架構辭書雖然需要網絡,但可以運行于任何支持瀏覽器的電子設備中,具有更好的跨平臺特性。而離線單機版辭書和C/S架構辭書均需要在電子設備中安裝電子軟件,電子設備包含但不局限于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等,運行的操作系統包含Windows、MacOS、iOS、安卓、鴻蒙、Ubuntu等。電子設備不同,操作系統不同,辭書軟件的研制也不同。比如安裝在安卓手機里面的程序(App)無法直接安裝在Windows系統的筆記本電腦中。為了滿足更多讀者的查檢需求,辭書融合發展應研制多品類電子辭書,以滿足不同讀者在不同環境下對辭書條目的查檢需求。
2. 研制多媒體、多模態的新型辭書
多媒體、多模態是當下辭書學研究的熱點,兩個概念容易混淆。顧曰國(2007)指出多媒體通常指同時使用三個或以上邏輯媒介,[1]是一種表現手段;多模態指用三個或以上的模態交互,其中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
辭書的多媒體是指辭書條目要使用多種邏輯媒介,具有多種表現手段。傳統紙質辭書可以是單媒體的,也可以是多媒體的,釋義只用文字的是單媒體的,同時用文字、圖像、表格等是多媒體的。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的生成、存儲、傳輸、展現等技術問題均得以解決,人們也不再滿足于僅從紙本上獲取信息。在辭書領域,文字、表格、圖像、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用于解釋不同含義的條目時各有優勢。新型辭書應重視多媒體的應用,讓條目釋義得更準確、更生動、更全面。
多模態辭書的發展為融媒辭書奠定了基礎。(章宜華 2021)顧曰國(2007)將多模態又進一步區分為多模態互動與多模態內容,多模態互動是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多模態內容是關于多模態互動的內容,而不管是單媒體還是多媒體裝載。研制新型辭書,應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提供的人機交互方式,豐富讀者與辭書之間的多模態互動。從多模態互動視角來看,當代電子辭書的模態互動方式較少,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理想的多模態辭書應該有多種互動方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1) 支持聽覺模態互動。查詢時,辭書接受語音輸入,反饋結果時由聲音輸出。智能音響中的辭書就是僅通過聽覺模態互動的辭書。支持聽覺模態雙向互動的辭書,可以為弱視人群提供辭書服務。
(2) 支持觸覺模態互動。查詢時,辭書接受觸覺輸入,獲取結果時,輸出可通過觸覺被使用者接收。紙質辭書的盲文版、可刷新盲文顯示器支持的辭書就是通過觸覺模態互動的辭書,有助于弱視人群通過觸覺查詢、獲取條目信息。
(3) 支持增強的視覺模態輸入。查詢“表情”時,手機可以通過攝像頭捕捉使用者的面部表情,使用者或微笑,或疑惑,攝像頭均可以捕捉這些信息,做出判別,反饋給使用者,從而形成雙向互動。
(4) 加強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的互動。許多網站實現了無障礙操作,為弱視人群、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人群提供了無障礙網站瀏覽輔助工具。比如,用戶可以借助網站瀏覽輔助工具調整頁面大小,提高文字與背景色的對比度來加強網頁內容辨識,選擇以語音播報的方式獲取網頁中的信息,等等。這些工具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改進,一是增強視覺模態互動,二是增加聽覺模態互動,為辭書多模態互動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
此外,需要明確在新型辭書的多模態互動方式中,哪些是由使用設備支持的,哪些是由辭書的產品設計支持的。不同電子設備支持的互動方式不同,辭書研制人員需根據設備交互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比如使用者使用手機辭書查詢條目“北”時,如果檢測到使用者的手機有地磁傳感器,支持電子指南針,此時可以通過電子指南針畫面,實時給出南北方向。使用者轉動手機方向時,電子指南針的朝向不變,是傳統釋義的有效補充。這種新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了有地磁傳感器手機的交互特性。設備交互特性有哪些種類,辭書應該如何利用這些特性進行多模態交互,值得深入研究。在多模態交互方面,新型辭書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視覺、聽覺,應擴展更多的交互,即實現更多的人機交互方式。
3. 推進辭書查詢的個性化、精準化、便捷化與服務化
張永偉(2018)對辭書查詢的個性化、精準化、便捷化、服務化進行了系統闡述。其中,辭書查詢功能的個性化指辭書體例全面、內容豐富,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不同情況定制或智能選擇合適的體例、恰當的內容;詞語查詢的精準化、便捷化指查詢結果應該便于使用者閱讀,將使用者最期望的結果優先展示,即讓使用者最先看到的恰好是他最期望看到的內容;辭書功能的服務化指辭書提供詞語智能學習服務、詞語智能測試服務、詞語研究大數據支持和詞語智能教學支持等。
(二) 促進辭書融合向縱深發展
一方面,傳統辭書與新型辭書要深度融合。借鑒媒體融合理論,辭書融合不是否定一種辭書載體去發展另一種辭書載體,尤其不是否定傳統紙質辭書,只發展新型辭書。紙質辭書依然是傳統的辭書知識傳播形式,是辭書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載體。傳統辭書和新型辭書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辭書方陣內,不同的辭書載體均需要發展,在各自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更好發展。
另一方面,辭書融合應突破傳統辭書與新興辭書融合發展的局限,要以打造全品類辭書方陣為目標,汲取多學科的最新成果,做到辭書的融合、工作流的融合、人員的融合、數據的融合、技術的融合、媒體的融合、媒介的融合等。借鑒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先進經驗,以辭書為主體,真正促進辭書融合向縱深發展。必須指出,促進辭書融合向縱深發展,不是倡導全國僅保留一個辭書編纂發行機構,或者只通過一部辭書來滿足所有讀者的查檢需求,一定要避免這一誤區。
六、 結語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優勢和劣勢,傳媒領域正經歷從二者的簡單融合走向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新階段。類似地,在辭書學領域,傳統辭書和新型辭書之間也各有優勢和劣勢,而它們的深度融合代表著辭書發展的未來方向。本文探討了融媒辭書和辭書融合的含義,辭書融合發展的原因和舉措,明確提出融媒辭書不應被簡單等同于新型辭書,辭書向縱深深度融合是辭書融合發展的真正要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做專章闡述,其中特別強調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辭書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同樣需要深化改革。辭書融合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也是一項重要的改革舉措,發展潛力巨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和“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遠景目標,為辭書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時間表。在2035年之前,需完善辭書融合發展理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辭書理論體系,指導辭書融合發展的實踐,取得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示范性的辭書成果,編纂出一批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時代發展進步、彰顯文化自信的精品辭書,為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附 注
[1] 顧曰國(2007)將媒介分為物理媒介和邏輯媒介。其中,物理媒介指裝載內容或信息的物理介質,如紙張、磁帶、磁盤、光盤、硬盤等。邏輯媒介指在物理媒介上裝載內容或信息的編碼手段,如文字、模擬音頻流、數字音頻流、圖形、圖像、表格、視頻流等。這里的物理媒介和邏輯媒介分別對應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部推出的ITU-TI.374定義的存儲媒體和感覺媒體。
參考文獻
1. 杜翔.《現代漢語詞典》與文化強國建設.晉陽學刊,2022(5):130-135.
2.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3. 賀敏.關于雙語融媒辭書產品設計特征創新的思考——以詞博士APP為例.編輯學刊,2023
(2):79-85.
4. 李小標.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的面向與進路.中國出版,2022(5):34-37.
5. 李宇明.促進“融媒辭書”發展,加強辭書生活研究.中國辭書學會微信公眾號,2019a-03-22.6. 李宇明.融媒體縱橫談.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2019b-04-10.
7. 李宇明.融媒時代的辭書生活.中國辭書學會第十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2019c-11.8. 李宇明.我看“融媒辭書”.中華讀書報,2020-09-16.
9. 劉杲.辭書編纂出版的幾個問題.出版工作,1989(3):57-66.
10. 柳邦坤.當代新聞采訪與寫作教程(第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11. 陸爾奎.辭源說略.東方雜志,1915(4):13-16.
12. 沈正賦.論媒體融合的發展邏輯:理論與實踐.學術界,2020(10):67-74.
13. 張永偉.智能時代的學習辭書功能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1-23.
14. 章宜華.論融媒體背景下辭書編纂與出版的創新.語言戰略研究,2019,4(6):79-89.
15. 章宜華.融媒體視角下多模態詞典文本的設計構想.辭書研究,2021(2):20-32.
16. 章宜華.略論融媒體辭書的技術創新和理論方法.語言文字應用,2022(1):9-16.
17. 章宜華.融媒辭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演化.語言戰略研究,2024a,9(3):51-60.
18. 章宜華.融媒框架下多模態詞典及其釋義的理論模式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24b,56(4):519-531,639.
(張永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料庫暨計算 語言學研究中心 北京 102488;李宇明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 北京 100083)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