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微課,提高學習能力
“微課”最大的特征體現在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興致,以及以一種形象生活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輸送至學生頭腦中,從而使學生在愉快性環境中快樂的享受知識的滋養。例如,教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在指導學生用拳頭記憶大小月時,我巧妙地采用“微課”教學模式,微課中先讓學生了解拳頭記憶法時各月所在的位置,再用拳頭記憶法演示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學生興趣盎然,覺得很神奇,迫不及待想嘗試動手,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我趕緊引導在學習小組里進行練習。這節課,我把大小月的知識整合進微視頻中,構建圖文并茂的課堂環境,在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方面體現出顯著的優越性。
二、借助微課,提高理解能力
小學階段是兒童形象思維發展的活躍階段,學生自身是將形象思維作重點。利用微課,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開展形象化的處理,化抽象為形象。例如,教學六年級《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如果直接讓學生說說各種平面圖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會感到抽象,或者會覺得這些知識早已學過,提不起興趣。因此,為了讓學生系統梳理各種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我專門制作了微課《平面圖形的面積》:利用一個梯形的上底不斷變短的展示,最后上底為0時,這個梯形就變成了一個三角形,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和梯形二者的關系;接著,再演示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從0開始,持續增加,直到與對邊的長度一樣時,圖形又變成了平行四邊形;依此類推,微課繼續演示梯形逐漸變成上、下底一樣長,而且相鄰兩邊互相垂直,梯形成了長方形;接著梯形變成上底、下底和高都相等,且有一個直角梯形成了正方形。這一連串的直觀演示,對于六年級作為復習小學階段的平面圖形的面積,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學生不但重溫了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是理清了圖形間的關系,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不同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且獲得了更多的學習經驗,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達成了數學課發展學生思維的目標。
三、借助微課,提高思維能力
1.課前微課——引領學生跨入新知大門。在課的開始,創設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興趣,更能提升課堂質量。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的第一課時,課前我制作了微課《名偵探柯南劇場》作為導入,其中重點介紹了《名偵探柯南》中的柯南,其睿智、善良,面對壞人精心設計的圈套認真思考,善于抓住暗藏玄機的信息,解開錯綜復雜的推理,幫助人們解決了各種案件,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學生們觀看后內心都產生向柯南學習的欲望,接下來學習推理的新知識更是十分投入,通過此種微課的運用就巧妙的引導學生開啟了新知識學習之旅。
2.課中微課——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三角形的高》時,我先讓學生觀看微課,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學生觀看后基本掌握了怎樣畫三角形的高,然而還有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怎樣畫鈍角三角形的其他兩條高,不知該怎么擺放直角三角板的位置,向老師提出疑問,于是我便組織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開展小組探究。經過探究,學生進行交流后,然后借助一個微課視頻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驗證,最后優化所涉及的方法,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這個教學過程主要包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等,在課堂教學中融合微課視頻,不但使微課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更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課后微課——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深度。為提升學生知識內容的深度與系統性,教師可選擇借助課外微課,進一步推動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知識內容,并且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思維,這同樣是一個延展課堂的新方法。組織三年級的孩子學完《時間的計算》后,我組織學生觀看微課《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時間”和“時刻”兩個概念,借助“列車什么時間到站”與“張華跑百米所需時間”的習慣用語和一般性說法,讓學生明白“時刻只有先后,沒有長短,不能計量,可以表示,有一定的序數含義”,但是“時間不存在前后順序,唯有長短,能夠進行計量,有基數含義”,明確了這個以后,他們就可以掌握“列車什么時間到站”的專業術語為“列車什么時刻到站”。通過這個課后微課的觀看,學生拓展了知識,提高了思維深度。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