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是關鍵,但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效融入微課,荔灣小學科學組進行了很多探索。
一、課前:激發學生興趣
(一)實驗材料引發思考
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等知識性學科,科學課因其獨特的探究實驗過程而被賦予了無限的可能性。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教學內容,利用具有吸引力的微課導入視頻,如科學實驗演示、科學現象解釋等,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外,在科學實驗中,部分實驗材料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代替,學生在拿到實驗材料準備單后,會喚起極大的好奇心,思考這些實驗材料究竟可以完成什么樣有趣的實驗。
六年級下冊《發現變化中的新物質》中,按照課程要求需要學生自行準備白糖、火柴、蠟燭、長柄鐵勺、金屬碗、濕抹布等,學生會產生“白糖是做什么的?”“蠟燭要燒什么東西嗎?”“有白糖、有鐵勺、有碗,這是要做飯嗎?”等疑問。這些疑問圍繞著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要去探尋這些疑問的答案,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相關視頻拓寬視野
借助微課,教師可以準備與課題相關的拓展視頻,引導學生在課余觀看,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奇,并結合預習任務,初步了解相關知識點。同時,教師可以根據預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策略。
以一年級下冊《觀察一種動物》為例,這節課的觀察目標是蝸牛,因此可以事先準備好與“蝸牛”“非洲大蝸牛”相關的科普知識,如“非洲大蝸牛——褐云瑪瑙螺”在南方各地的入侵和危害,以及觀察要點,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思考觀察動物要點的時候就能夠根據課前的視頻進行聯想,得到“不能直接觸碰動物”“借助工具觀察”等靈感。
(三)課后作品促進分享
科學課的作業多是觀察記錄,或是小發明、小制作,為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微課中呈現學生課余時間完成的相關探究活動的視頻或作品集。在微課中榮登展示平臺的學生會得到鼓勵,對下一次作業會更加用心地準備,而遺憾錯過展示機會的學生通過對比其他同學的作品,發現自己的不足,激發好勝心,喚醒想要在下一次作業中得到展示的欲望,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就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學生的手抄報、觀察日記、照片和小視頻可以制作成微課的片頭,讓學生在預習本節課內容時,可以欣賞到優秀的作業。
二、課中:營造探究氛圍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問題情境是通過創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創設情景的方式多為使用ppt向學生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略顯枯燥。但使用微課,可以制作成小型動畫片或闖關游戲,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情境。
二年級下冊的《磁鐵》單元與生活息息相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課件,創設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播放“鐵粉跳舞”視頻,借此拋出“為什么鐵粉會跟著磁鐵動”這一問題,將學生帶入到“磁鐵能吸引什么”的思考中,將學生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讓學生從生活出發,去學習科學知識,再根據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中,成為學以致用的踐行者。
(二)實驗探究動手動腦
科學需要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去驗證、去探索,這是實現科學價值的關鍵。
教材中的大部分科學實驗探究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可以分組完成的實驗。如六年級下冊《產生氣體的變化》一課,實驗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易獲取的,因此學生在通過微課預習實驗操作時,可以自行嘗試,并在課堂上規范實驗操作,提高實驗的完成率和效率。
第二部分則是由教師演示的實驗。這一部分實驗,由于一些客觀原因,無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因此要充分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如三年級上冊《測量氣溫》一課,由于實驗時間持續一天,因此教師可以提前錄制好實驗視頻,并剪輯成微課,為學生講解實驗步驟,并通過適時暫停,為學生提示重點,同時讓學生觀察視頻,記錄結果。同時,由于《認識氣溫計》一課需要學生學習“溫度計的讀數”這一知識點,而在課上很難創設“零下”“零攝氏度”“零上”等不同溫度供學生練習,因此可以利用微課制作課堂小游戲,如“闖關小游戲”,將不同的場景和相應氣溫以視頻的形式設置為關卡,提高課堂互動性,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發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三、課后:拓展鞏固提升
(一)課后練習深化理解
如前文所述,課后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基礎的書面練習,還有手抄報、實驗記錄、實驗視頻、實驗照片等。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各式作品,編輯成專題作品集,可以在下一節微課中播放展示。
(二)鞏固復習引導反思
微課由于其可以反復播放、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可以為學生在課后鞏固復習提供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回放、回顧實驗過程等方式,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并進行改進和提高。
(三)自主探究提升素養
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為學生布置拓展性學習任務,如觀看相關科學視頻、完成科學實驗等。這些任務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科學知識,鞏固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在自主學習和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四、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效閉環
課前—課中—課后,這是一個閉合回路,課后學生作品可由教師收集起來在微課片頭進行專題展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循環回路,可以讓每一節課都高效、有序地完成。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