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二十大以來,重慶教育人錨定教育強國和教育強市建設,挺膺擔當、積極作為,奮力書寫教育新篇章,持續打造教育的“重慶辨識度”。
立德樹人“新成效”“1458N”紅巖思政育人體系
用深、用透、用活紅巖精神、紅色文化的“精神富礦”,初步構建起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1458N”紅巖思政育人體系。涌現出渝中區“行走的思政課”、沙坪壩區“紅巖大課堂”、江北區“榜樣思政”、璧山區“璧生扣”等一大批“紅巖鑄魂”思政育人品牌。1 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入圍教育部建設名單?!按笏颊闭n程育人體系建設的鼓點越來越密、腳步越走越緊。開設全國首個“紅巖思政研學頻道”,打造全國首個“紅巖思政研學地圖”,發布首批60 條中小學思政研學精品線路,新增中小幼德育品牌126 個。
擴優提質“新高度”投入資金100.82 億元
義務教育“優質+ 均衡”。投入資金100.82億元真金白銀促校園“煥新”,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打造了一大批“小而精”“小而美”鄉村學校。千方百計助學?!皵U優”,大力實施優質資源拓展行動計劃,建成緊密型義務教育集團180 個,農村學校參與率達100%,全市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占比達到80% 以上。高中教育“優質+ 特色”。探索建立縣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發展模式,奉節中學、秀山高中、豐都中學分別與3 所部屬高校深度鏈接,全面推動縣域內高中教育整體提升。
綜合改革“新突破”"對接承擔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任務39項
通過發揮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性”作用,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成中央部署教育改革任務17項,對接承擔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任務39項,一大批重慶教育改革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通過發揮招生考試制度“指揮棒”作用,堅持文理融通、選科選考、多元錄取、綜合評價多措并舉,高考“3+1+2”綜合改革平穩落地。
隊伍建設“新進展” 重慶市卓越校長工程中新合作培養計劃
堅持以育為主,遴選、培養、使用銜接貫通,培養一批具有鮮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學模式、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名師名校長,支撐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強教師教育體系,力爭建成3個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創建6個區縣級示范性教師發展機構,建設50所中小學教師發展示范學校。培育名師名校長,以教育部新時代“雙名計劃”“學科領軍人才示范培訓”和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新重慶英才培育計劃教學領軍人才為引領,不斷拓寬名師成長路徑。繼續推動重慶市卓越校長工程中新合作培養計劃,積極搭建名師名校長成長平臺。打造80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通過名師送教、組團式幫扶等方式,發揮名師示范引領作用。
數字賦能“新局面”"重慶智慧教育平臺訪問量突破2.32億人次
一是在基礎設施上“鋪好路”。以智慧校園建設為抓手,推動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城鄉教育一體化,全市中小學“寬帶網絡校校通”開通率達100%,多媒體教室配備率達100%。二是在優質資源上“建好庫”。聚焦師生對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充分發揮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作用,建立“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教學“資源庫”,累計匯聚在線課程4000余門、數字圖書46萬余冊、數字資源600萬余條。大力推動優質數字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建成市級基礎教育精品課1909節,面向全市中小學開放共享。三是在融合應用上“同好步”。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重慶智慧教育平臺訪問量突破2.32億人次,開通“網絡同步課堂”1000余個,推動優質學校與鄉村學?!巴弦惶谜n”,讓農村地區的學生可在家門口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惠民兜底“新常態”"全面啟用教育入學“一件事”系統
深入實施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和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啟用教育入學“一件事”系統,通過“一次辦”實現惠民有感,“一鍵審”減輕基層負擔、“一屏覽”強化招生監管,已有57.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新生家長嘗到了“不跑腿、網上辦”的甜頭,家長滿意率達99.2%。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一次辦”的創新探索,已被納入2024年度國務院部署“高效辦成一件事”的13個重點集中攻關和創新示范地區范圍,并向全國推廣。重點關注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群體等,完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三年來關愛幫扶32.8萬農村留守兒童,妥善安置74.4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力保障了群體公平。
綜合整理自:《重慶日報》、“重慶教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