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是小學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中常用的策略。教師采用口頭表揚或物質獎勵等作為主要的獎勵方式,形成對學生行為或學業表現的正向反饋。正確使用獎勵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優化班級學習氛圍。
然而,不恰當的獎勵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上看,不恰當的獎勵方式導致學生對獎勵過度依賴,學習動機功利化,淡化合作意識。從師生互動的角度看,多數獎勵機制由教師主導推動,意在規范學生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行為的內在動機,缺乏穩定標準,弱化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獎勵方式不當不僅削弱了教育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分析當前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優化激勵方式勢在必行。
為此,我們探索實踐了多元化獎勵方式。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能夠將獎勵內化為學生承擔責任、持續發展的內在動機。更重要的是,多樣化獎勵方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發展與需求的差異性,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鼓勵與支持。
多元化獎勵方式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和潛力。教育實踐表明,多元化獎勵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除了學業成績的提升,學生在社交能力、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方面也展現出了明顯的進步。
一、多元化激勵方式設計基礎
(一)激勵理論基礎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7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根據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表示,在班級管理中,一方面應運用良好的學習環境、師生關系等保健因素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和負面情緒;另一方面,更應注重運用表揚、獎勵等激勵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與此同時,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研究也表明,安全感有助于兒童大腦皮層發育、進行理性思考。
因此,針對小學生的激勵機制設置需要兼顧兩個維度:一是支持維度,即實現兒童的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及尊重需求,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創造友善、穩定、尊重的成長環境,使兒童建立安全、穩定的秩序感以及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氛圍;二是引導維度,即通過有效的激勵方式引導兒童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兒童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推動兒童認識自我價值、形成健全的自我發展目標。
(二)兒童心理及行為特點基礎
第一,心理狀態不穩定。兒童情感容易受外界影響,易沖動,不善于修飾和控制。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逐漸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在意志力方面,表現為計劃性不強、容易沖動,自控能力有限。在學習行為方面,表現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而轉移注意力。
第二,學習行為以直接經驗和動機為主要驅動力。小學生的學習主要建立在直接經驗基礎上,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且興趣發散,富有想象力。
第三,高度依賴教師。小學生入學后便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從事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學習活動。從此,兒童就把對父母的依靠轉向對教師的依靠。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把教師當作最可信賴的人,因此教師在學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差異化較大。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受家庭因素、成長因素等誘因影響,不同成長經歷的兒童之間心理狀態的差異化程度較大。
二、小學生激勵機制設計原則
第一,公平性原則。公平原則應遵循“堅持事前公平,兼顧結果公平”,即應當制定統一的獎勵規則,并讓全體學生明確規則,以充分發揮獎勵制度的引導作用;同時,考慮到小學生在行為發展中存在的客觀差異性,在設計獎勵機制時應考慮兼顧多數學生,尤其是應考慮學業表現尚需要幫助的學生,以使得激勵機制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適度性原則。激勵機制的實施要把握時機和力度。當學生取得進步或表現出色時,應及時給予獎勵和表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動力;同時,獎勵的程度也要適宜,既要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和認可,又要避免過度獎勵導致的依賴和懈怠。
第三,靈活性原則。獎勵規則的設計應易于小學生理解,不宜過于復雜。這意味著獎勵規則無法覆蓋班級管理和教育過程中的所有情形,因此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議、靈活解決。
第四,充分溝通原則。在激勵機制的實施過程中,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生生之間應充分溝通、及時反饋。具體包括,獎勵應當明確到具體的行為,使學生明白“為什么獎”;同時,還應當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差異化地提出持續發展建議,這包括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提供改進的建議等。充分溝通、及時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小學生多元化獎勵制度實踐策略
(一)集體獎勵與個人獎勵相結合
為了避免獎勵的功利化、埋下“精致利己”的隱患,在獎勵機制的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集體性獎勵。因此,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們設計了班級、小組兩個集體層級的獎勵。
在班級層面,常規管理和競賽活動相結合。常規管理主要體現在班級整體秩序、衛生、行為習慣等方面。當班級被評選為學校當周“五星班級”,則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積分獎勵;當班級連續獲評“五星班級”,除了積分獎勵還額外獎勵學生在延時課觀看一部經典電影。而全班在競賽活動中有突出表現時,則可以師生共同商議,給予全體學生“免作業”等形式的獎勵。集體獎勵能夠增強班級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追求集體榮譽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團結一致,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這種氛圍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還能夠促進班級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為班級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實踐中,針對班級層面的評選,學生更在意的是班集體的榮譽感,而非獎勵本身。
在小組層面,主要重在班級常規管理,從紀律、衛生、兩操等方面的習慣細節入手,每周評選優秀小組,小組成員都可以獲得積分獎勵。小組層面的獎勵重在激勵學生的互幫互助情感,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例如,當組內有成員桌面不整潔時,其他成員會及時予以提醒,甚至協助其迅速整理好桌面。基于小組合作的集體獎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表現不僅關乎個人,更關乎整個集體的榮譽和利益。這種責任感會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行為細節。
在個體層面,主要包括學生學業表現、學習習慣兩方面。在學業表現上,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直接計入學生的積分。需要說明的是,不僅僅是學業表現優秀的學生將獲得積分獎勵,對于學業表現有待提高的學生,當其取得進步時,教師也將及時給予肯定和積分獎勵。這意味著教師在作業評定、積分發放的過程中,應充分考量、落實公平性與靈活性原則,既體現相應學段的學業水平考核標準,又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性特點,最大程度發揮獎勵機制的引導作用。在學習習慣方面,主要從閱讀及書寫姿勢、卷面書寫整潔、自主學習習慣三個層次進行引導。這三個層次對學生的難度要求是逐漸遞增的。其中,閱讀及書寫姿勢、卷面書寫習慣作為常規性要求。在教師多次指引、說明中,學生已經較為清楚地了解了正確的姿勢和卷面要求,獎勵機制的設定重在提醒、強化引導學生掌握、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自主學習對于小學生的難度要求較大,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針對個別表現出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生或者學生表現出的某種具有自主學習特質的行為,教師及時給予表揚,以起到實現學生高層次自我需求、激勵學生持續發展的作用。
(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學校通過系統的教育體系、規范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來培養學生,而家庭則提供情感支持、品德塑造和個性化的引導。在學生獎勵方面,家校雙方的共同認可和鼓勵能夠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種合力作用使得獎勵的效果得到顯著增強,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從實踐上看,家校合作的獎勵模式,可分為準備階段、過程階段、反饋階段三個層面。
在準備階段,教師應向家長充分說明獎勵機制設計的緣由、細則和教育意義,并請家長與學生充分溝通,幫助學生充分理解獎勵規則,明確努力方向。在過程階段,家長也應參與獎勵過程,尤其是家長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在校情況,認真觀察、反思兒童行為,并與教師充分溝通。尤其是在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方面,教師面對的對象是全班幾十個學生,單憑教師個人力量對兒童的觀察是有限的、不充分的。家長的觀察和反饋則形成了有力的補充,使得對學生的評價能更加全面、細致、深入。在反饋階段,教師與家長相互都應積極、充分反饋,以最大化活動效果。例如,在開展“家長寫給孩子的一封信”活動后,通過圖文推送的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了學生、教師閱讀信后的反應、體會,充分提升了活動中學生、家長、教師三方的獲得感,升華了活動意義。
(三)獎勵梯度差異化
本年級以“海洋”為主題,本班選取“貝殼”為班級特色主線,以體現其閃閃發光、各美其美的內涵。由此,本班級的積分規則為每5 顆星星可換取1 個貝殼,進而可以使用貝殼兌換相應獎勵??紤]到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差異,獎勵的積分范圍廣泛。最少5 個貝殼即可兌換一次獎勵。從實踐中看,在期中或期末兌換時,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兌換獎勵,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進步的喜悅,學生被尊重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同時,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也可以積攢積分,兌換高達80個貝殼的大獎。給表現突出的學生,設置了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更高目標,以避免獎勵的門檻過低使得學生倦怠。這種梯度化的積分兌換方式,兼顧了獎勵的廣度和目標的難度要求,使得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均能得到滿足。
(四)獎勵方式多樣化
綜合考慮小學生活潑、富有想象力的年齡特點,兼顧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的優劣,以及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設置了多樣化的獎勵方式,可分為實物性獎勵、角色性獎勵、互動性獎勵、行為性獎勵、權利性獎勵。
實物性獎勵包括帶有班徽標志的本子、零食、老師贈送的書籍,或是抽取盲盒一次(100% 的概率抽中,獎品可能是筆、橡皮、轉筆刀等)。角色性獎勵包括早讀領讀員、成為校級護旗手、當語文過關小老師、當小班主任一周、申請一個班干部職務?;有元剟顬楹拖矚g的老師或同學合影,邀請其他班的朋友來班里共進午餐,一次坐在講臺和老師共進午餐的機會,噴一次老師的香水或抹一次老師的護手霜,幫老師批閱作業,幫老師念聽寫,老師請你吃一次早餐(或下午茶點心,或晚餐),邀請老師去你家做客。行為性獎勵包括放學舉班牌、中午為大家表演節目、領操一周、帶玩具或體育器材來學校課間玩。權利性獎勵包括第一個用午餐的權利、免一次作業的權利、老師幫忙向家長申請禮物的權利、自選同桌的權利、免小組扣分的權利。
多樣化的獎勵方式設置充滿了趣味性、可變性、自主性。體現了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設計思想,兼顧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少量的實物獎勵,體現了獎勵的直接性,物化的小獎品能讓學生及時體會成就感。更多的獎勵則重在對學生的精神激勵。角色性獎勵實際上是將學生對班級的責任轉化為獎勵,讓學生在參與班級事務中體會到成就感。互動性獎勵主要重在師生互動,利用小學生依賴老師、喜歡老師的心理特點,以和老師互動為亮點,突出師生互動的良性關系。行為性獎勵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自己。權利性獎勵起到滿足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行情感補償的作用。多元化的獎勵方式下,學生需要在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獎勵之間做選擇,也要在當期滿足與延遲滿足之間做選擇。權衡取舍也是人成長中的必修課,正是這種機制潤物于無聲之處。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學城樹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