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育人方式變革
育人方式變革是教育創新發展的突破口,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引擎。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變革,目標上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模式上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內容上從學科“割裂”轉向學科“統整”、方法上從“坐而論道”走向“學科實踐”、評價上從目的導向轉向價值導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持續深化的空間。接下來,需要持續推進新時代德育工作,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亮具有地方辨識度的思政育人品牌;需要規范化開設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標準,激發地方和學校課程建設活力,增強課程適應性,實現課程全面育人、高質量育人;需要多元化實施教學,深入推進教室、校園、社會、網絡“四個課堂”貫通融合,將數字化技術、生活化情境、現實性資源深層次融入教學活動,撬動“五育融合”內涵式發展。
抓供給機制變革
學位供給不僅僅是規劃建設問題,其本質是優質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生育政策的調整,我國學齡人口分布和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城區學齡人口密度增大,優質學位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鄉村學齡人口減少,但小規模學校仍需保障教育質量。在此背景下,基礎教育要實現均衡化發展、高質量發展,供給機制變革便成為必然。一是要通過優化學位結構、統籌學位布局、增加學位供給,積極應對人口結構性、區域性、周期性變化,保障每一位適齡兒童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二是要通過挖潛擴容優質學校、完善教師編制調配、建立校際幫扶機制、探索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以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創新和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
抓辦學模式變革
作為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重要手段之一,辦學模式變革的主要目標是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更加高效的基礎教育體系,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整體提升教育質量。就當下的辦學模式變革實踐而言,實現擴優提質的關鍵在于健全統籌優質基礎教育資源跨區域配置機制,探索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相結合,實施“名校+”辦學模式,推進教共體辦學改革,輻射引領城鄉辦學全域均衡、全段優質、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跨越時空的優勢,利用數字化工具或平臺高效銜接城鄉資源,積極打造優質的數字云生態,探索數字化促均衡的更多可能性。
抓治理能力變革
高質量的教育,以高效能的治理體系為支撐。基礎教育治理能力變革,是進一步清理整治違背教育規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的關鍵一招,是適應教育形勢變化、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戰略抉擇。治理能力變革需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指向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重點關注招生入學、校園安全、健康管理、欺凌事件、收費問題等。同時,需要用好評價指揮棒,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提高學校治理能力,探索實施辦學治校聲譽評價,著力規范辦學治校行為。此外,師德師風問題也是治理能力變革的重要突破方向,辦學主體需要建立健全并督促落實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多層面、多環節、多主體參與的師德師風建設新格局。
抓教學質量變革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是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核心要素。首先,需要加快構建以學生學科素養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實施學科教學,強調單元整體教學和跨學科整合,加強學科內知識聯系、打破學科間知識壁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其次,需要變革教學方式與方法,開展主題式、項目式、探究式教學,加強學科實踐和實驗教學,融入信息技術,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通過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此外,需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又要通過多元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檢驗和評估,尤其是作業設計和命題測試評價要注重試題情境性、內容綜合性、問題探究性、學科交叉性,并嚴格按照“雙減”政策要求執行。
抓管理體制變革
教育管理體制變革涉及教師資格準入、績效管理、交流輪崗、師德建設等各個方面,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按照試點先行、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激發了教師隊伍活力,促進了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當下,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期,迫切需要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隊伍建設,重點抓好教育管理隊伍、教研工作隊伍、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發展。同時,加強區域統籌、齊抓共管,不斷加大部門協調力度,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和流動機制,逐步建立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著力強化督導推動,努力建造一支愛崗敬業、素質精良、專業精湛的教師隊伍。
抓保障機制變革
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需要在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課后服務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全過程的條件保障,單單依靠學校或家庭或社會一方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這對新時代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以“教聯體”為載體,建立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增加各主體育人的協同性、系統性和實效性。同時,需要著力解決好“聯什么”的要素問題、“怎么聯”的方法問題、“在哪聯”的時空問題,明晰“教聯體”各主體的職責任務,建立不同層級、不同方面的工作推進機制,保障校家社協同育人資源全面覆蓋惠及中小學生學習場域和生活場域。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區縣行動
代海門
重慶市豐都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委主任
豐都:依托“1+1+N”總體架構,形成縱橫交叉集團化辦學體系
豐都縣集團化辦學依托于“1+1+N”總體架構,每一個教育集團由1個縣外的集團標桿校,加1個縣內的集團總校,再加N個縣內的集團成員校組成。以學段為標準,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大類,同學段的橫向聯通集團16個,跨學段的縱向貫通集團1個,形成縱橫交叉的集團辦學體系。
根據向對方學校派駐人員情況和具體的管理方式,分為緊密型辦學(向對方學校派駐書記校長)、引領型辦學(向對方學校派駐干部教師)、聯盟型辦學(學校之間開展教研等活動)三種集團化辦學模式。分管縣領導、縣教委全程跟進落實,通過高點謀劃、高位推動、高效對接,先后引進重慶謝家灣學校、重慶育才中學,出臺了示范引領十條措施,主持研發了“孝德潤心”等共育課程,爭取到劉希婭、劉雅林名校長工作室落戶豐都,啟動了2年280名干部“名校跟崗領航”計劃,暑期重慶謝家灣學校、重慶育才中學兩校分學段分學科開展了5天全縣教師培訓。通過集團化辦學,豐都教育在全市的滿意度排名由37位上升到第6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王家仕
重慶市九龍坡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
九龍坡:堅持教育發展共進,破解優質均衡難題
九龍坡區組建10個一體化教育集團、6個教研共同體、25個結對幫帶體,堅持“五個優先”,即發展導向優先、規劃布局優先、投入保障優先、政策激勵優先、管理評價優先;實施“五項行動”,即優質均衡引領行動、名家名師領雁行動、教育教學改革行動、學校特色發展行動、數字教育賦能行動;建好“五項機制”,共促結對幫帶“一體化”。
一是學校一體化結對,深化全市“一對一”教育協作和“組團式”幫扶,遴選區內優質學校與西部學校,組建25個“一對一”結對幫帶體,實現區域全覆蓋。二是駐點一體化指導,建立駐點包校聯系制度,區教委、區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員定期蹲點開展管理指導、教學視導、辦學督導,幫助成員校提升辦學水平。三是師資一體化建設。建立35 個教共體名師工作室,通過師帶徒、講師團、幫帶團等形式,帶動教師共同成長。四是教研一體化落實。構建“教研訓”一體化機制,三年開展聯合教研1268 次,帶動形成全國全市科研成果126 項,同比增加20%。五是質量一體化評價。對結對幫帶學校實行辦學質量一體化考核,跟蹤指導幫帶學校提質增效,校際差異系數由0.25 降低到0.15,達到國家優質均衡標準。
安 宇
重慶市南川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
南川:聚焦集團化,念好三字訣,破解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瓶頸
南川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突破小規模學校辦學瓶頸,聚焦“辦學模式變革”“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念好推、建、管“三字訣”。
一是同頻共振加速“推”。堅持高位統籌、高效聯動、高度統一,區領導帶隊深入鄉鎮街道召開座談會,編辦、財政、公安、人社、交通等區級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協同推進。
二是同題共答多元“建”。以強帶弱建融合發展型集團校,已撤銷20 所小規模學校獨立法人資格,組建成立融合型教育集團總校6 個;以優帶差建聯盟幫扶型集團校,建成南川中學、道南中學、隆化一小等集團5 個,6 所城區小學組團幫扶道南小學迅速成為群眾滿意的優質學校;以城帶鄉建引領進步型集團校,不撤鄉鎮薄弱學校法人換班子,由城區學校一帶一,建立教師互派、學生互動機制。
三是同軌共治創新管。打破校際界限,建立教育資產、師資流動、后勤保障、經費使用、教育教學“五協同”機制;建立集團校作息、課程、計劃、進度、教研、監測“六同步”機制;量體裁衣建立集團化辦學發展性考核評價體系;圍繞資源整合、特色引領、品牌輻射,融合資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王順文
重慶市石柱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委主任
石柱:堅持均衡發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效能
石柱縣教委深入貫徹落實重慶市教育大會精神,構建中小學一體化教育體系,“一校一策”“一校多策”推進名課堂、名校園創建,不斷擴大名校引領效應,統籌調配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效能。
一是統籌資源調配,優化教育布局。綜合考慮教育城鎮化發展趨勢和義務教育學齡人口變化,持續優化城區學校規劃布局,整合小、散、弱鄉村小規模學校,重點支持各鄉鎮辦好“1 初1 小1 幼”,推動鄉村學校布局由“點多量少”向“集中優質”轉變。
二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中心校建設,提升鄉鎮教育質量,推動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傾斜。通過“組團式”幫扶和“一對一”教育協作,打造4 所普通高中領航學校、1 所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961”(小學教育集團9 個、初中6 個、高中1 個)教育集團為引領的優質學校集群。
三是強化師資培養,提升教育質量。健全骨干教師、學科名師、名校長隊伍梯次培養體系,完善流動機制,每千名中小學專任教師中擁有市級骨干教師40 人。堅持師德失范“零容忍”,落實落細尊師惠師各項舉措,加大優秀教師選樹表揚和宣傳力度,激發廣大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校行動
重慶市外國語學校:守正創新 ,推進擴優提質“教共體”建設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重慶外國語學校)擴優提質辦學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學校以“特色共同體”的形式,支持12所外國語學校的創辦;以“教研共同體”的形式,先后指導17所中學的教育教學;以“云校聯盟體”的形式,與綦江東溪中學、巫山大昌中學、萬州龍駒中學等學校開展聯合教學。
經過40余年實踐探索,已形成“總校+分校”緊密內生型、“總校+新建校”跨區內生型、“總校+聯盟校”區屬加入型、“總校+合作校”跨區加入型等四類擴優提質教育共同體辦學模式。學校先后組建以川外附校為核心校,以川外科學城中學、川外兩江中學、九龍實驗外語校(原田壩中學)、川外附小、川外九龍附小等為成員的集團校,與武隆中學、廣西賀州第二高級中學構建教研共同體。按照“一校一策、定向賦能、多維融合”的原則,提煉集團成員校辦學特色,提升品牌辨識度。學校成立集團教研中心,派駐管理骨干和教學名師,制訂聯合教研計劃,云課堂共習,共建共享優質教研教改成果,互學互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重慶市永川區文昌中學校:聚“校家社合力”, 譜“提質新篇章”
永川區文昌中學以“聚育人合力、立成長基石”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理念,多方匯聚教育合伙人,積極探索“學校賦能、家庭筑基、社會聯動”三位一體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學校賦能,提升協同育人靶向力。成立校家社共育研究中心,依托“聚·立”家庭文化節的實踐,靶向創設序列化情境式“七立”主題家教活動。二是家庭筑基,激發協同育人內生力。學校從育人理念、策略、實施等方面統籌謀劃,開展家庭教育情境化、問題式校家主題研討,研發生涯規劃指導讀物。三是社會聯動,凝聚協同育人支撐力。舉辦“開國將軍后代講師團進校園”“百門職育課程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搭建“小文竹”成長基地;成立“文竹”共育工作坊、“文潤愛心媽媽”智囊團,積極撬動我區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構建。
學校先后成為重慶市“家長學校實踐校”、永川區“家庭教育指導實踐基地”,“文竹”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獲重慶市“巾幗文明示范崗”,“‘聚·立’家庭文化節的探索與實踐”入選重慶市首屆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成果案例,并推送教育部。
重慶市人民小學校:以教育的三大屬性引領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建設
作為重慶基礎教育的優質學校,重慶市人民小學以教育的三大屬性引領共同體建設。
一是凝聚價值共識,強化教育共同體政治屬性。學校與全市38 個區縣的138 所鄉鎮小學保持著密切交流,從辦學資源支持與教學示范指引的單向輸出,發展到以“走向共生”為價值引領的教育共同體建設。
二是構建共生體系,厚植教育共同體人民屬性。搭建“一會五中心”架構,通過理事會校長聯席會管理下的課程研發中心、新媒體文化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和督導評估中心橫向扁平運作,創生德育共壤、課程共建、教師共研、機制共創、資源共生“五維抓手”。
三是探索實踐樣態,具象教育共同體戰略屬性。在主城都市區以重慶市人民小學、重慶兩江新區人民小學、重慶市兩江人民小學一校三點推動內生式共同體建設;與墊江澄溪小學持續著力黨建引領教師隊伍建設;與墊江縣教委合作成立墊江縣楊浪浪領銜鄉村女校長工作室;與奉節縣開展深度校地合作,6 名教師駐校服務夔州小學發展建設,共同籌建人民小學教育集團新成員校奉節小學。
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小學校:三級輻射強發展, 擴優提質促均衡
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小學勇擔優質教育示范引領重任,構建區域內深“系”、市域內相“牽”和省際互“跨”三級輻射聯動的“‘人和教育’教共體”,積極擴大優質辦學成果輻射引領職能。
一是區域聯建:集團校“系”起來。龍頭校領銜構建起集團黨建聯盟建設制度、集團聯席會議制度等運行機制,實施校園發展“一校一案”、先后形成4 個校園文化品牌,向成員校及區域先后輸送了多名管理干部并保證每年上百人次交流輪崗,組建10 余個集團教師工作研修坊,大力推動文化、課程、教學、教師及管理“五位一體”的教育集團現代治理模式。
二是市域聯動:兄弟校“牽”起來。先后與涪陵、石柱、黔江、巫溪、城口、酉陽、巫山、梁平等10余個區縣近50 所學校締結深度友誼,從送教下鄉到5G 互聯,由教學共研至項目共建,開啟了從點到面、由表及里、直觸教育核心的幫扶里程。
三是省際聯結:協同區“跨”起來。積極促就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教育協同,同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汶川縣漩口小學開展數十次線上線下合作交流;積極響應渝哈教育協同,與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中學、巴里坤縣大河鎮中心小學師生開展實地走訪、雙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