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高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辦好縣域高中對鞏固和提升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帶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和人才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2021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稱《計劃》),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縣中整體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市域內縣中和城區普通高中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健全……縣中教育質量顯著提高”等工作目標,這可以視作縣中振興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與此同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應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明確提出要“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用5年的時間整體提升縣中辦學水平??h域普通高中的振興,不僅關系著教育是否公平的社會性問題,更承載著當地民眾打破階層固化、實現階層流動的愿望,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在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除牽涉教育公平問題外,還涉及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事實證明,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產業鏈往往不完善,優秀的知識和技能型人才大多選擇外流,進一步導致當地產業鏈拓展受阻,經濟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改善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提升民族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支持和促進地方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是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戰略的治本之策。[1]
重慶市Q區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和所有民族地區一樣,該區縣中的振興也極大關涉當地未來的發展狀況。該區委政府也極為重視打造教育名片等工作,在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達到全市先進水平,基本建成重慶市教育強區和武陵山區教育高地”“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明顯增強,教育競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這一目標的實現任重道遠。
一、縣中振興的當下困境
(一)經費不足,師資外流
按照當前我國的財政模式,縣中發展的財政投入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出能力直接影響縣中的辦學水平和發展質量,而大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發展極為滯后。以Q 區為例,在重慶統計局公布的2022 年全市各區縣GDP 數據中,身為渝東南中心城市的該區GDP 僅為281.67 億,在全市38 個區縣排名32,與重慶中心城區大多上千億的數據相比是完全不同的經濟體量,在一般區縣當中也較為落后。地方財政收入不足,政府部門自然無力承擔學校發展多出的財政經費,要求學校想法自籌。自2019 年以來,該區縣普通高中的擇校費、高考考核獎先后取消后,學校幾乎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源,能保證教職員工基本的工資收入、維持學校正常運轉已屬不易,要進一步提高福利待遇更無從談起。
待遇無從提高,學校無法實施更多激勵措施,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自然不高。2022 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修訂、印發的《中小學校財務制度》提出,“為在校學生提供課后服務收取的服務費收費收入,計入中小學校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據此各地區(縣)教委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每課時2~5 元不等的延時服務收費標準,但毫無例外僅針對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并未將普通高中學校涵蓋在內,由此便導致了高中階段教師在工作時間更長、壓力更大、教學任務更重的情況下,薪資待遇卻不如以前的畸形局面,由此縣中教師內心的不平衡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教學積極性。
因此,一些老師出于獲得更高的薪資待遇、追求更好的發展前景以及讓子女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等諸多考慮,在本校鍛煉成熟或取得一定榮譽、業績后紛紛選擇遠走,跳槽到主城區經濟條件更好的學校。一方面,一些縣中傾注全校之力培養出的名師、市區級骨干教師,卻留不住這些人才,學校也有苦難言;另一方面,高學歷層次人才、部屬師范大學優秀畢業生不到最后時刻往往也不愿主動投身到這些縣域高中,人才留不住、進不來幾乎是所有縣中面臨的困境。
(二)升學堪憂,生源流失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身的經濟狀況、文化底蘊等因素,教育質量、升學比例普遍不高,即便加上各類民族照顧政策,其名校上線率、錄取率依然不容樂觀,但學子普遍有著接受更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而主城老牌名校為鞏固自身的教育地位,每逢中考前后便跨區掐尖招生,二者一拍即合,導致優質生源大量流失,甚至一部分學前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也及早規劃提前外流,進一步加重了“縣中塌陷”態勢。據不完全統計,外流最嚴重時,該區中考前十名僅留住四人,這使得各地教委、縣中每逢中考就“如臨大敵”,時刻防范著優秀學子的外流。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雖在重慶市范圍內該區的學子流失嚴重,但就渝東南片區而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和經濟優勢,教育根基較為深厚,升學質量相對較高,極大地吸引著周邊區縣學子前來求學,導致以彭水、酉陽為突出代表的其他區縣優質生源流失,該區現區外戶籍學生就讀數占全區學生總數的24.5%,該區便形成了生源流失與虹吸周邊的雙重局面。但整體來看,渝東南片區幾個民族區縣原本頂尖的優質生源都面臨著流失的困境,升學質量難以提高,在追求成績與升學的心理驅動下,家長慢慢失去對縣中教育的信心,生源流失愈發嚴重,由此陷入惡性循環,難以走出困境。
二、縣中振興的現有嘗試
為解決主城與區縣教育質量不均衡的問題,縮小城鄉地區教育差異,市委市政府、區(縣)委區(縣)政府以及學校自身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縣中的振興,主要將其梳理如下。
(一)高招政策傾斜
對少數民族地區招生照顧政策規定:“高中階段在我市少數民族聚居地(含自治縣、民族鄉)具有3年完整戶籍、學籍并在戶籍所在區縣中學連續3年實際就讀且在戶籍地區縣報名的少數民族考生。”[2]這便是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少數民族考生高考“降10分錄取”的照顧政策,也是渝東南片區抵制學生外流、吸引學生自留的最有力措施。與2022年的資格相比,2023年明確了“在戶籍所在地區縣連續3年實際就讀”的要求,這就使得這些少數民族區縣的學子考慮到是否享受這10分的降分政策,在外流時就會更加謹慎,一定程度上為當地留住了一些考生。
同時,重慶市所制定的針對包含渝東南地區在內的民族地區考生的“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等政策,專門劃撥一定的高校招生名額給這些地區的縣中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優質生源外流的問題。
(二)東西協作發展
根據國家東西扶貧協作戰略和相關要求,結對幫扶重慶市的山東省在發揮中東部集團辦學優勢,利用優質資源幫助對口民族地區提升教育質量等問題上持續發力,讓重慶市成為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極大獲利者。除了一系列產業扶貧政策外,具體到縣中振興問題上,日照、聊城等市每年均會選派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對口到重慶各區縣中學支教。如日照一中對口協作黔江中學,兩校開展了一系列網上協作教學研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這有利于更新本校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從而提升教育質量。但毋庸諱言,因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針對西部城市的經濟、產業發展格局,并不僅僅關注教育發展,因此選派師資支教數量較少,當地政府、學校對此重視度也不夠,因此能帶來的影響有限。
(三)優質資源引進
為提升縣中的教學質量,各地教委也是各顯神通,與重慶主城乃至全國名校合作辦學,全方位線上教學讓本地師生也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秀的教育資源,如重慶龍頭學校巴蜀中學實施的巴蜀云校計劃,就吸引了包括黔江中學、武隆中學等多個民族地區縣中的參與,紛紛與其簽訂“巴蜀云校雙師+課程班”項目。同時,南開中學與黔江新華中學、重慶八中與黔江民族中學等都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通過建立資源共享、研訓同步、師生訪學、結對幫扶等機制,幫助后者提高學校管理和教學水平,特別是各校所開展的特色班,由對口幫扶學校線上全程授課、答疑,補足了民族縣中優秀師資缺乏的短板。但因需要單獨收費,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這些學生的受教育成本;同時受硬件條件所限,往往只能開展三四十人的小班化教學,輻射范圍較小,難以根本性改善教學質量。
(四)創新管理方式
在提升教育質量方面學校也竭盡所能,各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研討了一系列措施,寄希望于促進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比較典型的有改革薪酬發放方式,按照教學業績和多勞多得的基本原則,拉大績效差距;設立名校工作室,由各校各學科頗有建樹的優秀名師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促進中青年教師更快成長;加大對外培訓、交流頻次,組織、外派優秀教師到北京、山東、重慶主城等各地跟班學習,借鑒他校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辦學理念;組織學校乃至區縣的教學競賽,使之常態化、穩定化,隨時推門聽課,從而逼迫教師課課精備、堂堂精講……以上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是促進民族地區縣中振興非常寶貴的經驗,但客觀地講,這并未能真正促進縣中振興。
究其原因,一是教師的能動率較低。教學質量的提高歸根結底要靠教師深度參與,而教師最為關注的首要是物質回報率,這體現出對其工作的認可度。但以上這諸多措施無論如何創新,由于投入縣中的總經費有限,教師的工資待遇并未根本性提高,甚至還相對打了折扣,教師抵觸情緒較大,主動參與意愿并不強。二是受制于領導班子的管理理念。各個學校班子成員對縣中振興的意愿很強烈,但長期禁錮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教育理念和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諸多改革措施的背后,大多是新瓶裝老酒,并不能真正帶動學校向前發展。三是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中階段的學習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狀況,因此拋開此前十余年的教育質量,空談高中三年的教育成就是不現實的。當雙一流高校錄取率、特殊資格線上線率等都沒有顯著變化時,師資與生源外流的問題就無法解決,縣中振興就無從談起。
三、縣中振興的未來展望
(一)加大經費投入
人才“留不住,進不來”是少數民族地區縣域高中發展師資之困的關鍵問題所在。從消費補償理論的角度看,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給勞動者帶來愉悅體驗并可以折算為經濟價值的消費品,環境差的崗位需要等價補償才能使其與環境好的崗位處于同一條效用無差異曲線上。[3] 因此,在縣中文化娛樂等各種外在環境都無法與主城媲美時,只能通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來吸引與留住人才。
對此,《計劃》提出,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并向縣中傾斜;省、市兩級要加大對欠發達縣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優化縣中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可參考各級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民宗委”)直屬高校的財政管理模式,由各級民宗委直接劃撥一定經費專門用于民族地區的縣中振興工作,各地民宗委、教委等部門加大監管和核查,以防學校擅自挪用、違規發放,以此激勵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減少師資的外流。同時在學校圖書室、活動室、微機室、實驗室等各類硬件設施上加大投入,縮小城鄉中學差距。
應該說,近些年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重視下,各級各類學校的硬件設施已經有了大幅度改善,但與主城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如黔江區各級學校雖均建有圖書室、數字閱覽室,黔江新華中學建有天文館等,但都因人力和財力不足,幾乎形同虛設,這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成為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素質的一大短板。
(二)強化政策扶持
首先可考慮繼續從高等教育選拔機制著手,進一步深化、細化少數民族照顧政策,在招生錄取的各類專項計劃政策、人數上進一步向縣中傾斜,提高縣中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穩住區縣中學生源。二是堅持所有普通高中實施屬地招生、公民同招的原則,從嚴從重管控跨區域變相掐尖招生行為,加大處罰力度,謹防陷入“超級中學愈來愈強,縣中愈來愈弱”的縣域教育生態失衡的馬太效應。三是由政府部門牽頭,加大培訓和考察學習力度,重點針對學校中層以上干部管理理念、教學方式、學科課程設置、試題命制等多個維度進行培訓,聘請專業教育團隊因地制宜為縣中全方位進行架構。四是各地政府聯動,因地制宜地創新管理體制以吸引名校優秀師資主動投入區縣中學支教,如廣西嘗試采用“市招縣用”工程,編制在市區學校、工資由市區學校統發,卻以市區學校教師的身份服務、工作于縣域高中[4],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縣中人才不足的問題。
(三)挖掘民族特色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投入不足是制約學校發展的要素,但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旅資源應是學校課程開發的獨到優勢。如渝東南民族地區普遍流行的踩花山、擺手舞、西蘭卡普,都因其獨具魅力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各地游客不遠千里前來觀賞、體驗。因此,縣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挖掘特色,開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將民族特色創造性地吸收并融入課堂,打造別有新意的民族藝術和民族體育選修課程。如彭水縣部分鄉鎮中小學將踩花山舞蹈作為學生課間操予以展示,這相較于各地千篇一律的廣播體操就是一大亮點;黔江地區部分中小學校在校服的設計上選擇性地融入了苗族服裝的藝術特色,在保證學生運動需求的同時又展現了民族風俗,這也成為該所學校的一大特色……通過挖掘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與內涵,編寫系列精品選修課、校本課程,指導教師將本地民族文化研究納入科研選材范圍,指導研究方法,提升市區級重點課題立項成功率,提升教師的研究積極性、學生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生源與師資流失的問題自然就會趨向好轉,學校的影響力也能得到根本性提高。
(四)加強宣傳引領
縣中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與社會過于重視升學率、高考分數的價值傾向有關。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旨在通過遏制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對教育的非理性投入,解決教育群體性焦慮問題,讓教育回歸立德樹人根本目的。各地教委、各級各類學??勺プ∵@一契機,加強宣傳,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看待“超級中學”,改變唯分數論的教育觀念,進而從追求分數和升學的被動擇校中解放出來,信任本地教育,實現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有序流動。同時加大中央、市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縣中就讀的照顧政策的宣傳,這是縣域高中抵制主城中學掐尖、防止生源外流的最有力武器。
當然,要想宣傳教育取得成效,提升本地的教學質量是前提。當地教育部門要緊跟教育形勢,提早科學謀劃,強化教師擔當,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從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入手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形成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抓足學生基礎,切實提高本地學子的學習質量,及早及快杜絕生源外流,由此,學生及家長自然能逐步信任縣域中學,進而才有了解決縣中塌陷、推動縣中振興的可能。
縣域高中作為縣域基礎教育的終端,寄托著廣大少數民族考生和家庭接受高等教育、改變社會階層的美好期盼。縣中塌陷,生源外流,必然也將伴隨家庭的流動,最終導致區域產業發展與社會消費受阻,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后勁不足。[5]因此,辦好民族地區縣中教育,讓相對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對促進教育公平、為當地未來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具有重大意義,直接關涉著我國鄉村振興的宏大戰略??h中振興,我們責無旁貸!如今我們面臨的困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要我們緊跟時代步伐,貫徹各類政策,不??偨Y經驗,勇于率先嘗試,民族地區的縣域中學終將迎來振興!
參考文獻:
[1]張曉燕.后脫貧時代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困境與優化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22(02):109-113.
[2]《考生必讀》編寫組. 重慶普通高考系列叢書之一:2023考生必讀[M].重慶:重慶出版社,2022:36.
[3][5]劉源,陳蘭枝.高質量發展視野下的縣中發展困境與破解策略——訪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雷萬鵬教授[J].教師教育論壇,2022(12):5-8.
[4]奚振海. 幫扶縣中振興,推進優質均衡——柳州教育共同體建設觀察[N].廣西日報,2022-10-26.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