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進入21世紀以來,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其中以懷舊題材年代劇、奇幻題材都市劇、穿越劇為代表的優勢劇種,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沖突、交融、混雜的文化語境下,通過其“反視覺性”實踐,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詮釋。其內容生產經驗為中國影視劇未來進一步提升自身思想內涵、創造性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馬來西亞 華語電視劇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 創新性詮釋
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由國營電視頻道制作的華語方言情景劇,由馬來西亞本地華裔演員以華語出演。進入21世紀后,隨著馬來西亞第七電視臺(NTV7)、八度空間(8TV)兩家主要面向華人的私營地面頻道興起,馬來西亞本地華語電視劇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6年至2023年間,馬來西亞私營地面頻道共與13家民營影視公司聯合制作了135部本地華語電視劇。上述劇集不僅在馬來西亞國內受到華裔族群高度關注,在中國互聯網平臺及優兔、奈飛等全球性網絡平臺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
伴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強化,全球華人正在結成跨國、跨區域的社會網絡組織,并在共享共同文化符號基礎上形成更多元的相似性。①在此背景下,馬來西亞本地華語電視劇作為“全球流散華人媒體網絡”(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media network)②中由“流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生產的文化產品,不僅是海外華人實現自我文化表達的重要媒介,也逐漸成為面向全球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針對數量、種類繁多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本文選取了其中最具影響力與創新性的懷舊題材年代劇、奇幻題材都市劇、穿越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相關劇集如何通過美國視覺文化理論家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orozoff)提出的“反視覺性”(counter visuality)③實踐,對彰顯西方話語霸權、遮蔽華人主體地位的傳統“視覺性”(visuality)秩序進行了重新配置,進而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詮釋,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一、懷舊劇中的華人民族歷史講述與中華傳統文化詮釋
懷舊題材電視劇既是馬來西亞本地華語電視劇中的代表性題材,也是馬來西亞最早實現海外輸出的本地華語劇種。NTV7頻道自2008年開始與本地民營公司聯合制作懷舊題材華語電視劇,在2008年至2010年間相繼推出了在本地華人中反響熱烈的《情牽南苑》《女頭家》《情牽南洋》三部曲。此后基本保持著一年一部同類題材電視劇的制作、播出頻率。其中,《情牽南苑》作為華語電視劇年度收視冠軍,還曾于2011年被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引進。
懷舊文化作為一種連接個人與集體記憶的文化形態,天然具有對現實權力結構的隱性批判色彩。以懷舊文化為底色的馬來西亞懷舊題材華語電視劇,在后殖民語境下呈現出詹明信所述“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典型特征,在對個人命運的書寫中包裹著與第三世界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相關的寓言,④在講述民族歷史過程中顛覆了忽視華人族群主體性的馬來西亞主流歷史話語,展現了馬來西亞華人思念原鄉的家園意識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貢獻。
以《情牽南洋》為例,該劇講述了三名“下南洋”的中國勞工如何在扎根馬來西亞過程中大力推廣粵劇和華文教育事業,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奉獻的故事。就粵劇文化而言,《情牽南洋》將女主人公葉楓的身份設定為祖籍廣東佛山的粵劇名伶,在劇中設計了其家族戲班“鳴鳳班”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于香港發揚光大的故事線索,展現了馬來西亞華人在戰爭年代對粵劇這一“中華文化百年瑰寶”的傳承貢獻。而在華文教育方面,《情牽南洋》將男主人公林文升的身份設定為終身致力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事業的第一代華校創立者,在敘事中著力展現了早期華人移民推動中華語言文字與文化價值觀念在馬來西亞傳承、發揚的重大歷史貢獻。在該劇結尾處,主人公后代發表的一段演講進一步通過對祖先奮斗歷史的“回看”,強調了“吃苦耐勞”等“華人精神”對馬來西亞華人的精神引領作用:“我祖籍福建泉州,我的爸爸是檳城的一個三輪車夫……在1938年,我的父輩從中國福建來到馬來西亞,兩手空空來到這片土地上參與建設。他們的故事很平凡,理想也很平凡,就是如何讓下一代可以過好日子,如何讓下一代不用再受苦。這就是我們華人的精神。” ⑤
總之,長期作為馬來西亞主流歷史話語中“無名者”的華人,在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史觀邏輯下本應歸屬于無法自我言說的“屬下”(subaltern)。然而在馬來西亞懷舊題材華語電視劇的“反視覺性”生產實踐中,作為主人公的馬來西亞華人卻擺脫了被凝視的他者地位,轉而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等正面形象出現,不僅在影像文本內部擁有了主體性身份,也在影像文本外部重構了自身被觀看的機制與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既成為了影像文本用以塑造華人主體性身份的重要敘事資源,也經由此類文本的生動詮釋,實現了面向馬來西亞乃至全球更廣大區域的傳播。
二、奇幻劇中的華人世界主義想象與中華傳統文化詮釋
奇幻劇通常以虛構時空為故事世界,在其故事世界中往往存在一套區別于真實世界的行為評價體系和價值認知系統,并且這一秩序通常包含著人們對突破現實的內心渴望和發展訴求。⑥具體到馬來西亞,其本地奇幻題材華語電視劇在繼承傳統奇幻劇敘事邏輯基礎上,較少塑造西方式的奇幻世界觀和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超級英雄形象,而是多以不同代際家庭成員間的時空對話為敘事腳本,更加重視對華人家庭生活和文化價值觀的呈現,更加強調以“敬老孝親”等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為基礎的社會秩序。
作為奇幻題材華語電視劇中較具影響力的作品,第7頻道于2016年與本地民營公司聯合制作的帶有反諷色彩的都市奇幻劇《美麗新世界》不僅在馬來西亞國內吸引了不同族群電視觀眾關注,在嗶哩嗶哩等中國網絡平臺也引起了廣泛討論。馬來西亞本地媒體曾在報道這一劇集的海外反響時指出:該劇的海外走紅正因契合了亞洲都市青年在現代化速食文明侵蝕下普遍產生的迷惘心境。⑦
具體來說,《美麗新世界》以四個單元故事塑造了以“女尊男卑”“骨肉相殘”“以胖為美”“子債父償”為特征的四個帶有反烏托邦色彩的虛構時空,探討了性別平等、老齡社會、流行審美、親子關系等亞洲國家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議題。在每個故事中,主人公均經歷了對畸形社會秩序屈從、反思、反抗的過程,最終均選擇了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應對困境的精神力量,堅守了“孝悌有序”“內觀己心”等中華傳統倫理道德觀念。
從理論層面看,在《美麗新世界》以“反烏托邦”形式構建的虛構時空中,主人公通過對自我及所處社會環境帶有“自反性”的觀看,解構了被西方現代性話語宰制的傳統社會秩序,體現了華人群體以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價值信念、建構理想社會的文化主體意識,進而為應對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發展問題提供了來自華人的解決方案。在這一方案中,對現代性價值觀的批判和人類理想秩序的構建,主要以儒家價值倫理為基礎,主張以人們在家庭和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如伴侶、子女、父母)和締結的關系為依據規范其行為,著力展現了“利他性”責任觀與追求“共同善”的價值理念。而上述基于儒家角色倫理⑧提出的對理想世界的想象,正與英劇《黑鏡》等西方“反烏托邦”劇集所傳達的帶有原教旨主義色彩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大相徑庭,展現出了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美麗新世界》為代表的馬來西亞奇幻題材華語電視劇對西方現代性話語霸權的解構,實際體現出了一種“本地化的世界主義視野”⑨(vernacularized cosmopolitan outlooks)——既展現出超越族群、地方、國家邊界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傾向,又與馬來西亞華人的地方性經驗與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密切相關。其中,中華傳統文化所承載的超越華人社群、著眼全球利益的共享性價值理念,正構成了馬來西亞華人消解現代性弊病、構建人類理想社會的思想基礎,展示了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的東方智慧。
三、穿越劇中的華人文化間性意識與中華傳統文化詮釋
除了懷舊和奇幻題材電視劇外,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近年來還不斷嘗試題材創新,將華人故事講述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實踐整合進穿越劇當中,通過呈現不同時空華人文化價值觀沖突、和解的復雜過程,傳遞了多元文化溝通、融合的文化間性意識。
馬來西亞穿越題材華語電視劇始于2011年第7頻道播出的《時光電臺》及其續集《時光電臺1970》,講述了作為電臺主播的主人公在多個年代間穿梭的奇幻際遇。以《時光電臺》系列劇集為基礎,2019年由八度空間頻道播出的本地穿越題材華語電視劇《守百年之約》不僅在馬來西亞國內收獲了高口碑,成為歷史上吸引最多15歲至39歲華裔觀眾觀看的電視劇,⑩還成為被中國芒果TV購入獨家海外版權的首部馬來西亞電視劇,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獲得了廣泛關注。
該劇塑造了兩位生活于不同時空、承載不同文化屬性的華裔主人公:女主人公邵庭生活于21世紀的馬來西亞都市,是一位因崇尚西方現代文明而身陷華裔身份認同危機的“海歸”西醫。男主人公文安生活于20世紀40年代的馬來西亞鄉村,是一位恪守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具有儒家君子風范的書生。二人因觸電先后穿越到對方所處時空,并在經歷文化沖突過程中重塑了自身的價值觀念與文化身份認同。
具體來說,《守百年之約》通過描寫主人公在時空穿梭過程中身份認同與價值觀念的變化,消解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以女主人公邵庭為例,其對自身華人身份的認同危機既表現為對西醫的推崇和中醫的偏見,也表現為與親族關系的疏遠和對華人傳統文化習俗的漠視。而穿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經歷不僅讓她重新認識了中醫在物資匱乏年代的重要貢獻以及與西醫的優勢互補,也重新理解了親族間血脈傳承的意義和吃團圓飯等華人傳統習俗的文化價值。由此,在與歷史和傳統對話的過程中,邵庭重獲了此前被西方現代性話語遮蔽的自我觀看權利,重塑了作為華人的身份自覺與文化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以《守百年之約》為代表的馬來西亞華語穿越劇所展現的文化間性意識,在理念上正契合了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庸之道”這一思想的推崇。在馬來西亞特殊的多元種族社會環境中,“中庸”不僅是儒學概念,亦被賦予了在“古、今、內、外、國、族”多種張力間適應各方利益、謀求生存發展的特殊含義;既被華人社群視為在維護馬來西亞社會和諧基礎上發揚華人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媒體從事內容生產時遵循的核心理念。11正是在儒家中庸思想引導下,馬來西亞穿越題材華語電視劇得以通過對“多元文化在沖突中和解”這一理想狀態的視覺化呈現,在堅持華人主體性身份基礎上,消解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間的二元對立關系,展現了以對話為前提、于差異中求共存的文化間性意識。
四、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對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詮釋的國際傳播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在廣東省汕頭市考察時指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12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而上述國家之愛、鄉土之愛、家庭之愛,正以本文聚焦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為載體,滲透在馬來西亞華人對民族歷史的自我講述、對理想社會的世界主義想象,以及對不同區域、代際文化間差異的互惠性理解等一系列“反視覺性”文本生產實踐當中。上述實踐既在文本之內解構了使華人“隱身”的傳統視覺性秩序的表現模式,又在文本之外賦予了馬來西亞華人觀看他人、被他人觀看、決定何事可看的“反視覺性”權力,13使其通過占有以自身為表現對象的視覺文本,擁有了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動性。
在國際傳播語境下,凝聚“反視覺性”特征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作為“全球流散華人媒體網絡”中流通的媒介產品,正是通過與馬來西亞本地華人文化、新生代華人流行文化和世界主義精神的創造性融合,展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創新性的詮釋方式,貢獻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資源,同時顯示出鞏固海外華人中華文化認同、密切海外華人與中國間文化聯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巨大潛力。
不可否認,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作為主要面向少數族群的文化產品,由于缺少政府政策扶持、私營華語媒體人才及經費短缺、開展海外合作渠道不暢等原因,當前整體存在制作工業化水平較低、國內外影響力有限等問題。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精致制作加持的情況下,本研究所提及的《情牽南洋》《美麗新世界》《守百年之約》等作品,依然憑借其題材創新以及在文化層面的深度表達,在馬來西亞及亞洲地區獲得了出色的觀眾口碑和市場反響。這既反映出馬來西亞華人對本地華語電視劇彰顯華人主體性身份的期待與認可,也反映出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作為在“全球流散華人媒體網絡”中流通的重要媒介產品,已然成為當前中華傳統文化面向全球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詮釋實踐,對于未來中國影視劇的內容生產與對外傳播亦有其啟示意義。
一方面,借鑒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將題材創新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相結合的生產邏輯,有助于中國創新題材影視劇在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其文化傳播層面的思想內涵。近年來,中國的奇幻、穿越題材電視劇雖然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收益,但也因過度強調娛樂性,在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凝聚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等方面貢獻有限。14而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使華人文化主體性可見的“反視覺性”實踐,則實現了作為精神資源和思想價值基礎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影視劇創新敘事手段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凝聚華人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傳播方面,展現了平衡影視劇娛樂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益經驗。
另一方面,借鑒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以儒家中庸思想消解多元文化間對立關系的價值理念,有助于中國影視劇在全球傳播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與海外觀眾接近性,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普惠價值。米爾佐夫在論述“反視覺性”時曾提出:“觀看”的權利不能只在消極意義上被理解為對西方霸權的“回看”,或是對原有“支配-被支配”權力結構的倒置;而是應以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承認與相互創造為理想目標。15據此思考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劇對中庸價值理念的貫徹及文化間性意識的強調,正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華人對自身及“他者”的積極觀看實踐,展示了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創作的影視產品抹平不同國家、民族、世代文化間時空距離的可能路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海外華語電視的本土內容生產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8CXW004)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在京僑民媒體的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XCC016)的階段性成果。
梁悅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注釋」
①張晶盈:《不斷增進海外華人文化認同》,中國社會科學年鑒數據庫,https:// 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595305,2019年6月4日。
②Sun, W. Sinclair, J.,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Rethinking Transnationalism, Abindg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③Nicholas Mirzoeff. The Right to Look: The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 Durham: Th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④吳娛玉:《后殖民理論中的“中國”如何被表達?——從“第三世界民族寓言”到“屬下可以說話嗎”》,《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9年第1期,第295頁。
⑤臺詞摘錄自電視劇《情牽南洋》第40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gRIFLBge2NQxLYe960s_LisFh8JxkF。
⑥李軒《:破壁與重構:論奇幻類型電視劇的敘事文化》,《當代電視》2020年第3期,第90頁。
⑦佚名:《反譏題材獲中國網民力捧,大馬〈美麗新世界〉被封神劇》,《星洲日報》(馬來西亞版),2016年9月21日。
⑧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頁。
⑨吳瀟陽、章宏:《媒介化的世界主義:世界主義媒介研究文獻綜述》,《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58頁。
⑩佚名:《〈守百年之約〉躍居全馬中文電視劇收視之冠》,almondmagazine,渼https://almondmagazine.com/entertainment/36398/,2019年7月4日。
11引自作者2019年3月2日對馬來西亞首要傳媒集團中文總監吳恒燦的訪談。
12中國僑聯:《海外僑胞:“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海外綻放光彩”》,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0-10/17/content_76816107.shtml,2020年10月17日。
13李德清:《視覺性與看的權利——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8年,第33-34頁。
14程振紅:《認同的變遷——穿越劇十年(2008-2017)》,《當代電視》2021年第1期,第46頁。
15倪偉:《觀看的權利與差異的政治——尼古拉斯·米爾佐夫的視覺文化研究述評》,《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105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