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立德樹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教學要充分關懷生命,積極承擔心理疏導、靈魂鑄造的教育重任。傳統詩詞是極具無用之用的寶貴閱讀資源,教師可以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建構思想為指導,巧妙橋接傳統詩教與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以“溫心”為指向的“學科+”聯動融合類經典詩歌專題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以詩意的視角深入經典詩歌腹地,走進自然,關注林泉風物,凈化自然心靈;浸淫煙火生活,溫暖世俗心靈;調節知情矛盾,持守理想心靈。通過簡化追求,提高心靈的純度,培養中學生詩性的、健康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經典古詩詞專題閱讀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學習橋接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但中學生在抑郁、焦慮、學習倦怠、網絡成癮、自傷等方面所占的比例依然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問題高發、多發、低齡化的態勢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1]。這是擺在中小學教師面前的時代課題。語文課堂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語文教學是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語文教師應承擔起鍛造學生健康心理素養的教育責任。這要求語文教師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力,以語文教學為錨點,發揮積極干預作用,充分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語文學科是教育改革浪潮的排頭兵,各種復合型教育實踐活動逐步走向深水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強調學科實踐,將“跨學科學習”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并歸列到語文課程內容之中[2]。跨學科學習打破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的局限與壁壘,是化零碎為序列的整合型課程形態,也是融綜合性與探究性于一體的新型學習方式。這是學科教學的必然指向,引領教師從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本文將以李白的詩歌為例,展開對中華傳統詩教文化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橋接、融合的價值意義、方式方法與使用路徑的探究,希望在有效提升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落實對學生心靈的觀照和靈魂的潤澤,促進學生身與心兩個維度的共同健康成長。
唐詩是我國傳統經典文化的重鎮,李白無疑是唐代詩壇最閃耀的星子,其瑰麗浪漫的詩歌在我國古代文化殿堂中熠熠閃光,成為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文化符號與精神象征。李白的詩歌飽含著不息的生命力,對國人的文學觀、哲學觀以及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李白的經典詩歌,不僅是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的重要素材,還蘊含著情感教育、品格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因子。語文教師可著力引領學生進入李白的經典文化域場,積極拓展學科與文本的育人空間,一材多用,多材聯用,選取積極正向的詩教文化內容,喚醒學生心中的詩意,培育他們積極正向的心理素養。
為踐行這一構想,語文教師可以以跨學科任務群為實施背景,在詩教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融合視域下,選取一個目標偏向(心理指向),參考李白詩歌作品的選材、內容、主題和意境,整合、開發、建設與當下中學生心理狀態適配的專題閱讀資源群與專題閱讀微課程群,有序開展“詩育·美育·心育”三育并舉的詩歌閱讀活動。
一、關注林泉風物,凈化自然心靈
李白執酒仗劍走天涯,遍訪名山大川。在他留下的約1000首詩歌中,展現林泉山川自然氣質主題類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日出入行》《橫江詞六首(其一)》《望天門山》《夜下征虜亭》《古朗月行》《早發白帝城》《登太白峰》《望廬山瀑布》等。
在李白一篇篇珍貴的詩卷里,自然流轉,美不勝收。山巒巍峨,境界壯美—“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月空靈高潔—“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夕陽閑淡悠然,日光與倒影相映成趣—“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山川河流、風花雪月,或清柔,或圓潤,或雄奇,或壯闊,無不成為李白寄寓情感的物象。李白用詩意的視角觀察自然的細部,用天馬行空的想象諦聽自然的呼吸,賦予尋常景物以不尋常的風姿和超越現實的神韻,充分彰顯了“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3]。對自然的不吝贊美,是健康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有形外顯。李白傷春悲秋類詩詞極少,在他的眼里、筆端很少有哀景。誠如林語堂所說“詩,包含于詩人的分布其情感于此景物,而用詩人自己的情感之力,迫使之生動而與自己共分憂樂”[4]。馬斯洛認為,病態的個人使他的文化更病態,健康的個人使他的文化更健康[5]。能夠發現自然之美,還能浪漫地訴諸筆端,這跟李白健康的自然美學觀是分不開的。他的詩作呈現出來的自然美景神秘、浪漫、清新、雋永,把讀者帶進無限美好的遐想中。
李白的詩歌是生命的能量源,具有鮮明的精神導向性。李白的詩歌是映照自然風物之美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讀者深入走進李白筆下的語言風景與自然風景,看草木含情、花鳥有意,萬物活潑靈動、生機勃勃,充分感受蘊含在山川河流、花鳥草木中的詩學意旨,領受自然的饋贈,知曉美是尋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汲取自然與文化的雙重養分,感受力量,沾染生氣。
把心寄放在詩歌中,保持對自然的柔和關注,提高對美的敏感度,越過障目的葉,可以發現以前未曾看到的、被遮蔽了的美,可以主動屏蔽不美好的人、事、物。通過與自然的細致相處,以靜心的狀態正確理解自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消減生活帶來的苦悶煩憂,灰暗情感通過具有高階審美特質的詩意路徑,得以流動、宣泄、排遣,心靈的創痛亦可得到有效醫治,從而發掘多元審美視角,開拓更多詩意棲居的精神凈地,使靈魂獲得持續的熏染與滋養。
二、浸淫煙火生活,溫暖世俗心靈
李白是說不盡的、不好標簽化處理的詩人。他詩興縱橫,想象力豐富,亦能扎根現實。他貼近生活,懂生活,也會生活。他的不少作品圍繞泛舟游賞、飲酒酬歌、訪親送友、田園農事、天倫之樂等生活展開。這類主題作品并非李白詩歌創作風格的典型代表,卻讓讀者看到浪漫太白的另一種精神風貌—煙火生活氣息。如《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二)》《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南陵別兒童入京》《寄東魯二稚子》《山中與幽人對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等,這類題材的詩歌要放在適配的情境下讀,才能讀出別樣的李白和別樣的人生味道。如若單純基于物質生活條件維度解讀,李白所交往的朋友非富即貴,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應該比較容易;但如若置放在不得志的心理情境下讀,你會發現,李白能不垂頭喪氣就不錯了,還能持有這種生活態度著實不易。
我們具體通過《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來學習如何在不如意的現實境況里過好日子。部分李學研究者認為這首詩寫于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的前夕,這一背景決定了這首詩作的事實情境與心靈情境。詩的前四句是:“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皎潔月光的映照下,山色旖旎,山林靈秀,草木幽深,曲徑有致,詩人以出世的情懷詩意入世,心情沒被現實遭遇擾亂毀壞,不空曠亦不寂寥,閑適自得。月有情,山有意,都是詩人心靈的覺知和精神映像,詩人與山與林與草木合而為一,和美歡洽。大自然最為突出的優點在于它平等地給予每個人以純粹靜美、以心靈的靜化與凈化。“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一句展開的畫面是:詩人漫步山間,巧遇故友,同往田家,孩子憨態可掬,著急開門,熱情迎客。這一日常的生活場景,平淡卻溫馨,農家之樂滿溢而出。可自然想見接下來的場景:詩人與朋友相攜圍坐,把酒言歡,暢聊人生。李白可高興了,沒有抱怨,也沒有無端發感,高興到什么程度?“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又是喝酒,又是唱歌,連清風都來應和,一直唱到星星稀落。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美妙詩行。真是清風明月一相逢,便忘卻世間千般煩憂。這是詩人對生活的理解與詩意實施。
我們不妨參悟李白的生活體驗,及時按下凡俗事務的暫停鍵,從詩意的通道重新進入生活,挑個宜人宜心的場域,三五好友碰面聚會,佐以茶點美食,海闊天空地聊,卸下防備地訴與聽,朋友可信,煙火可親,生命有趣,人間可愛。無形之中,不良情緒得到柔化與排解,心情舒緩放松了,愉悅感就會被一再放大,胸中塊壘慢慢消除,各種煩惱疲累也隨之被拋于腦后。
我們可以像李白那樣用樸實的生活安頓身體,用人間煙火撫慰心靈,以積極的生活情趣為要素,建構起隔絕外界紛擾的第二空間。這些美好情感載體的介入,豐富了生活視角與通道,與灰暗現實形成對沖之勢,使人在痛中不消沉,在痛中積極尋找快樂,砥礪前行,過上高于現實的生活。這能有效轉移、弱化憂思與傷痛,漸漸地,我們就能提升笑對陰晴圓缺的生命力,抹去籠罩頭頂的陰霾,迎接艷陽高照的美好生活。
三、調節知情矛盾,持守理想心靈
李白雖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安邦定國的抱負,無奈懷才不遇,仕途困窘,被排擠流放,經歷過顛沛流離和死里逃生,他也有自己的抑郁與悲憤。遇到這種情況,有的人(不乏名人)因缺少應對人生打擊的方法,處理不了憤懣、怨嗟的情緒,長時間悲悲慘慘戚戚,自哀自憐,走上消極避世的路子。還有的人就此斬掉豪情壯志,向現實妥協退讓。這些情緒與感受李白也會有,但不會是他詩作與人生的主旋律。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詩歌中,李白都像一個初心不改的少年,可以失敗,但絕不認輸;可以頭破血流,但不可以倒下。可貴的是,在看透了社會現實之后,他追求理想與自由的那股子沖勁仍在,“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志向不泯,他依然少年意氣、揮斥方遒。擁有如此良好的心態,他的迷惘與傷感都不會長久。
這種樂觀浪漫、穩定熱烈的心靈境界體現在很多詩歌中,如《早發白帝城》《將進酒》《行路難三首(其一)》《行路難三首(其二)》《江上吟》《梁園吟》《獨漉篇》等。
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習借鑒李白把控個人情緒以及調節個人心理狀態的方法,學習如何與事相處、與自我相處。
1.正向設想
《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勸朋友飲酒,也勸自己飲酒(這里的酒可當作情感寄寓物理解)。這場酒局起初是為了發泄不滿情緒、排遣內心苦悶而組的,但以悲始,以壯樂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時間有腳,生命短暫,變化與意外猝不及防,要珍惜時光,忘記悲傷,及時行樂。李白認識到憑借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狀,一味苦悶于事無補,也于己無益,于是主動調整心態,順應自然。
“人生得意須盡歡”一句悲少壯多。李白一輩子得意少,失意多。但關于是否得意,其評價標準相對主觀,你認為自己得意,失意就會轉化成得意,就此生成滿足于當下的心緒,成功自渡。據這句詩可以看出,李白苦中作樂的能力不低。老子言:“物或損之而益。”生命本來就不完美,不看虧缺,眼里就會有完美。有時,看著是損,其實正在積蓄力量,朝圓滿邁進。
2.培養愛好
李白性嗜酒,對他來說,縱酒舉杯,一醉足以解千愁。有酒就能釋然而喜,足見詩人心性的豁達與境界的超拔。青少年不能飲酒,但可以開發、培養興趣、愛好,如美食、旅游、運動等,均可以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使自己從人生的壞滋味里跳脫出來,優化自我情感結構。
3.自我安慰
李白是一個要強的詩人,但他有承認“知”“情”
不同步的勇氣,因而面對現實的磨礪,他志向不墮,風度不改,氣概不落,絕望的情感里始終蘊含著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表達出李白對自我的肯定。及時自我鼓勵,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慰藉方法。自我信賴,可弱化非正向的情感、情緒,產生糾偏、正向、加持信心與信念的力量。“千金散盡還復來”除表達出李白灑脫的金錢觀之外,還展現了他不拘役于外物的豪放情志。
4.簡化目標
李白畢生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業,但一直求而不得,人生就此定局,如何面對這樣的壞結果?李白在《古風·齊有倜儻生》一詩中假借魯仲連事跡,說出自己的心聲:“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功名利祿我積極追求了,求不到,就降低欲求,不為難自己,甚至可以視功名如浮云、似糞土。退一步,至少還可以活得自由自在、傲岸高舉,實現真正的生命逍遙。其實,建功立業和不羈自由是李白人生追求的兩個主要維度,是他自我人格的兩個方面,看似矛盾對立,實則統一在他的價值觀里。他對功名與自由均有執念,魚與熊掌想要兼得。當他發現無法同時實現時,就破我執、棄求仕之心,只取“自由”這一瓢飲,與自我和解,護衛本心。他的取舍不拖泥帶水,干脆果決,失意難過被最小化,現實就無法給他持續性的打擊。不管人生際遇如何,他始終持有理想,葆有相對完整的內心生活,在提純自我精神境界的同時,增強心靈的飽滿度。
基于知人論世的閱讀視角,走進李白詩歌的內部,就走近了李白,獲得詩意的引領與照耀。拿我們的小困難、小煩惱與詩人的大失意、大哀愁、大悲傷相比,我們對人生困厄這一概念會不會有新的定義?會不會多一些美好的外部聯結和詩意的內部凝視呢?我們的心胸會不會開闊一些?會不會就此清除掉一些心理堆積物、釋放掉一些青春的感傷呢?如果做到了,你就完成了內心困惑的稀釋與平衡。
近年來,王君老師一直倡導青春語文意義療法,她認為,把經典古詩詞教學、偉大詩人和現代心理學、哲學等更多的與心靈有關的科學結合起來,讓經典文本煥發青春活力,擁有療愈功能;讓語文課不僅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提升他們的心靈素養;讓語文教學巧妙地為學生擁有幸福的人生賦能,實現新課標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這也是筆者橋接經典詩歌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至于能否達成,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張亞利,靳娟娟,俞國良.2010~2020中國內地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5):965-97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0.
[3]禮記[M].姚淦銘,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22:162.
[4]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黃嘉德,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255.
[5]馬斯洛.馬斯洛談自我超越[M].石磊,編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5.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實驗學校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