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中師畢業后,我先后在偏遠教學點、鄉中心校和新都區百年老校工作過。在此期間,我從一名普通鄉村教師成長為“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學校副校長。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既有我作為普通教師的個人努力,也有改革開放后時代的造就,是我職業生涯的關鍵事件。接下來我重點講一講,我是如何從鄉村點校教師成長為全國優秀教師的。
一、我的家庭和學習經歷(1964—1982年)
1.家庭重視教育
1964年,我出生在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父母都是農民,母親是農家婦女,不識字;父親會篾活兒,識一些字,以前是村里民兵大隊的干部。我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有三個哥哥姐姐。
我爸爸的思想非常開放,一直很支持我讀書,他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小學放學回家,我媽常說:“你看,人家三嬢家的娃娃放學回來背起背兜又去割草了……”這時候我爸就會說:“你又不缺人手,只要志菊喜歡就讓她讀嘛!”另一個對我影響很大的是我二姨。她原來是工廠的工會主席,積極向上。二姨說我讀書認真,要好生培養。她還教我為人處事的道理,告訴我要想出人頭地,就得自己學本領。我每走一步她都對我有指導。
2.學習表現優異
1972年,我到村里二六大隊上小學。我從小就喜歡語文,字寫得特別好,作文也經常被老師選為范文,不僅給同學念,還要給學弟學妹看。學習上不偏科,成績全優。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刁老師。他教我一年級拼音,每一個字母都教我們寫得非常規范,所以我對四線三格、田字格怎么寫印象很深刻,以至于我教書后也會像刁老師那樣要求學生。班主任葉老師對我影響也很大。我做事很認真,當小干部,是她的得力助手,她非常喜歡我。有時候有什么好吃的,葉老師會把我留下來,讓我到她家去吃。我后來做事情踏踏實實其實就是受遇到的、崇拜的這些人的影響,刁老師是這樣的人,葉老師也是這樣的人。
1977年,我到驪園村戴帽初中上學。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姓黃,特別善于賞識教育,經常組織同學間的競賽鼓勵大家,也善于團結其他學科的老師,所以我們班的學習氛圍特別濃,成績也比其他班好。
3.中師扎實培養
中考時,適逢國家大力發展師范教育,讀師范給城市戶口,還包吃住;同時,老師也動員我們,最好先報師范,再選中專,最后再選高中。我們都是農村孩子,想要“跳農門”,我爸爸也鼓勵我報中師。1979年,我考上了廣漢師范學校。中師一年級的課程跟普通高中相似,同時訓練基本功。二年級以后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等課程。對我當老師最有幫助的是“三字一畫”基本功培養,還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課。三年級下學期,學校安排我們實習一個月。實習期間,幾個同學分成一組,大家先各自備課,然后一起討論教案,再一個個試講,試講之后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案,再試講,過關后才能正式上課。上完課,大家一起評課。如果討論不清楚,我們就去找指導老師,老師再給我們一些建議。就是在這種小組合作中,大家群策群力,不斷地改進。
中師的培養很扎實,盡管后來我已記不清學過的具體內容,但工作時發現,這些內容其實已經慢慢浸潤到骨髓里,和自己的經歷融會貫通。
二、從點校教師到“全國優秀教師”(1982—1989年)
1.適應:從抗拒到冒尖
按照“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原則,中師畢業后,我被分配回戶籍地工作。但是沒想到,我家在二大隊,卻被分到遠在十二大隊的點校。點校規模就比村小大一點點,從我家到點校要走五六千米的土路。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下雨,我穿著筒鞋,走到學校后鞋里全是黃泥巴。我回家就哭了,跟我爸爸說我不去上班了,要他去跟學校說。我爸爸很嚴肅地教育了我:“你既然選擇了教書,肯定要先做出成績,靠自己的實力,有了成績人家自然會調動你,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最初一兩個月,我真的是在眼淚當中度過的。難的不是工作,而是生活。從前過得一帆風順,一下子被分配到落差這么大的環境里,好像遇到了坎坷,適應不了。
學校是一層瓦房,教室、教師宿舍和食堂都在這兒。全校總共有五個年級,一個年級一個班。我教一年級,包班,上的課有語文、數學和美術等。白天在教室上課、輔導作業,下班了就回去備課、做老式燈片、刻蠟版①。我喜歡教書,工作上常常一說到什么事情,我就有靈感;哪件事情沒有處理好,我過一遍,點子就出來了。年輕嘛,工作也不覺得累。學校的老師雖然是民辦教師,但非常關心學生,我平時會去聽他們的課,他們引領我成長很多。慢慢地,學生們喜歡我上課,考試成績也能排到鄉里前三名。
2.成長:于實踐中摸索
1984年,鄉中心校新校長要大力把中心校打造成區里的標桿,鄉里領導非常重視,就從各村抽調優秀教師,我因為教學成績好也被調過去了。中心校的氛圍和原先學校不一樣,主要是管理理念不一樣,領導從教師團隊入手,通過各種評比鼓勵教師成長,也常常在會議上表揚教師;他們對教師有要求,但是也放權,尊重教師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時給予指導。戴帽初中取消以后,我原先的班主任黃老師調到中心校負責語文教研工作,她組織教師集體教研,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某個單元的課,研究知識點、訓練點等。當時整個馬家鎮中心校的教研都做得非常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競爭力很強。整個教師團隊積極向上的氛圍很濃。大家在這個團隊中,比、學、趕、幫、超。所以才會有學校在區里的迅速崛起。這里也是我成長的土壤。
(1)一個影響深遠的故事
到了新單位,我教一年級,當班主任。那時候年輕,想做出成績來,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有個學生成績不夠好,聽寫沒過關。聽寫了一遍又一遍,都沒過關。我很生氣,拿著教鞭輕輕地打了她幾下。但是我沒有想到,學生身上出現了一點兒淤血。學生家長來學校,我解釋了原因,說了對不起,家長也表示理解。但那件事之后,我認識到,教師真的不能對學生動手,雖然家長沒有說什么,學生也許以后就忘了,但是教師自己應該想一想,給別人帶去了什么。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后來我再沒有對學生動過手。
(2)開始探索養成教育
剛工作的時候,我認為語文教學最關鍵的是學生的知識積累。所以一年級我的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寫字的積累上。但想也想得到,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愛學習。我就覺得,教師還是要找到一個點來培養學生。
從哪一點抓起?曾有家長跟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不愿意做事情,吃完飯碗也不收拾,就知道玩。我們要學習的質量,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有生活的技能,要有良好的習慣,這是終身發展的事情。我就想到了從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抓起,于是在班上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那時,每個班都有負責的校園公共衛生區域。我就從這件事情入手:先分配好每次公共區域的衛生負責人,大家輪流;勞動過程中發現哪個學生表現好,就在班上多次表揚,并且私下鼓勵他,如果把這種熱情和精神用在學習上,成績也一定好。學生在學習上也開始認真,慢慢進步。
我漸漸發現,其實勞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相通的,管好了學生的勞動衛生,他們在學習方面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就培養起來了。在我們班,幾乎人人有崗位,有些學生管不住自己,我就讓他們來管我:老師忙的時候就做不好事情,你來督促我—作業改出來沒有、什么東西弄好了沒有。越是難管的學生,就讓他跟教師走近些,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心他、幫助他、引導他,慢慢地他就變了。
3.成功:準備與機會
學校要求班主任組織班隊活動,教師們各盡其能,想方設法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對農村的學生來說,最方便實用的活動肯定就是縫縫補補,于是我讓每個學生帶一件衣服來,學著縫紐扣,然后進行小組比賽,活動主題就叫“我有一雙巧巧手”,引導學生真正動手實踐。結束后,我寫了一篇活動總結。1986年,共青團中央主辦“勤巧小隊”比賽,我如實地把這次活動寫下來,參加比賽,最后獲得了全國勤巧小隊二等獎。所以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平時做好了,機會來的時候就抓住了。當時身邊幾乎沒有人獲得如此高的獎項,這也為我后來評選全國優秀教師打下了基礎。
剛剛工作的那幾年,我更多是在不斷學習、積累。除了自考學習,我還自學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做的筆記有一大箱子。勤巧小隊獲獎這件事,激勵了我積累的同時要輸出,我開始嘗試教學寫作。1987年,我就自己對“我的習作”“口語交際”的教學思考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成都師訓》上。我知道自己欠缺更深入的學習,但不管怎樣,還是盡己所能,把做的事情記錄下來。1987—1988年,我有兩篇文章獲獎。
1988年,區里組織首屆語文骨干教師提高班,全區選20~30名優秀語文教師去新都教師進修學校集中培訓。學校推薦我過去學習一年,半年脫產、半年在職。培訓做得很扎實,從能力培養出發,既有基本功的提升,也有管理層面的能力培養。因為是首屆培訓班,又被當作骨干教師,參訓教師們覺得自己被重視、被認可,都學得很認真。結業的時候,進修學校還組織了論文答辯,也給予發表機會,許多答辯論文最后發表了。我們這批教師培訓后都有變化,有收獲。1989年,我參加區里的教學比賽,主題是“在學科教育中融入品德教育”,獲得了優勝獎。
4.成名:厚積薄發
1989年,區里有一個評選優秀教師的指標。魯校長讓我們梳理近幾年取得的成績。我有全國勤巧小隊二等獎,加上論文在市級刊物上發表、教學比賽在區里獲獎,于是就把我報了上去。不久,區里通過,讓我填申報表。我記得很清楚,校長非常高興,把我喊到他家里指導我填表。沒想到最后真的評上了“全國優秀教師”,很轟動,我當時教書才7年。
在評上“全國優秀教師”之前,我只是一名馬家鎮優秀教師,都沒有評上過新都區優秀教師。那時論文都要三年才評一次,哪還有其他的評選。所以說,“咚”地一下子來一個“全國優秀教師”,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震撼、一種壓力。
三、以“全國優秀教師”為起點再出發(1989年至今)
我把“全國優秀教師”作為一個起點,勉勵自己要當之無愧,努力做到優上更優。1991年,我被調到區里的百年老校—諭亭小學,直接教畢業班,從此我就成了畢業班“專業戶”;同時任學校語文教研員,管理語文教學團隊。1994年和1995年,我先后被評為區級、市級學科帶頭人。評上市學科帶頭人后,每年都有考核任務,如辦講座、上公開課,促使我們不斷反思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養成了系統反思的習慣,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趣點”教學,開始探索教科研的道路。
2000年4月,我參加了四川省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培訓。培訓中,我系統地梳理與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說之前總結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序有效,那么這次回顧則讓我開始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教學理念:為什么這么做?背后的原因和邏輯是什么?同年,我評上了四川省特級教師。它不僅是榮譽,更是督促:要做更多的事情體現我作為特級教師的價值,讓更多人受益。在后來的工作中,我將重心轉移到引領教師成長上。2012年,我成立了工作室,是成都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之一;2014年,又成立了區名師工作室。工作室第一期帶8個徒弟,后來想加入的教師越來越多,我開始思考我作為名優教師的作用—讓教師逐漸成長為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卓越教師。為了讓工作室的每一名教師都獲得成長,我們逐步探索形成“1+n+x”的三級幫扶體系,“1”是我,負責宏觀的策劃、組織和指導活動;“n”代表由市級和區級的核心教師組成的小師傅,他們直接結對幫扶下一級的成員;“x”是一般成員,他們積極參加工作室活動,彼此相互學習。發展至今已有20個師徒團隊、100多人,教師們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成長。
回顧我的整個職業生涯,我學歷不高、能力不強,但就是憑著“認真、堅持”四個字腳踏實地地走到了今天。一路走來,我是幸運的。一是每個階段都遇到了人給我指導正確的方向。二是學校領導對我的信任,讓我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感。三是我擁有學生對我的依戀,擁有工作室成員、學生家長對我的信賴,是他們促使我不斷思考、不斷改進,這才有了現在的我。
訪談后記
初見駱老師是在她工作的小學里,她是副校長,工作十分繁忙,說話語速極快,辦事雷厲風行、簡潔干練。為支持我的工作,駱老師推掉了難得的家庭出游,專門騰出兩天的時間,我也因此見到了一位真實立體的特級教師:思維敏捷,行動力強,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她把教育工作視為一種榮耀,對學生,她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同事,她嚴格又知心,設身處地為教師的成長考慮;對工作,她勇挑重任,做就要做到最好;對生活,她張弛有道,隨性隨心。一名教師走向優秀的秘訣是什么?駱老師告訴了我們答案: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份工作,構建良好的成長生態,并持續認真地對待工作與生活。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口述史研究中心;2.北京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