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1語文學習應該培養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濃厚的興趣與熱愛,讓他們在實際的語言使用環境中,利用自己積極的語言活動,累積自己的語言體驗,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語用規則,并提高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用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積極語用觀,讓學生能夠進行語言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
一、創設積極的語用情境
積極語用強調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和交際性,認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1]45。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這一觀念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即如何在閱讀中獲取信息、理解內容,并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創設積極語用的生活情境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深入挖掘閱讀材料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將閱讀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師不僅僅將閱讀視為一項孤立的學習任務,而是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為學生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元素,無論是人物的情感經歷,還是事件的發展脈絡,都可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備課時,教師應細致分析文本,找出其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切入點,為創設生活情境提供素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生活場景進行閱讀教學,根據教材內容,模擬或再現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閱讀。
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閱讀指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可以成為他們理解文本的寶貴資源。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將其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表達。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在閱讀中找到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2.創設積極語用的活動情境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精心策劃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這種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閱讀教學的形式,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第一,角色扮演:深入文本,活化語言。角色扮演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親自“走進”文本,扮演其中的角色,通過對話和表演來呈現故事情節。通過精心準備的臺詞和生動的表演,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傳達的內容。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需要仔細研讀文本,理解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還需要通過對話和表演來呈現角色的情感和行動,這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
第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小組討論是另一種有效的活動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團隊中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學會用語言來解決問題。這種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關于環保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就如何保護環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需要傾聽其他同學的觀點,學會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意見;同時,學生還需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能夠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創設積極語用的思維情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積極語用的思維情境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設計一系列啟發性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容,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閱讀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例如:“你認為這個故事可能講述什么?”或“你從標題中預測到了什么?”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帶著問題進入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適時提出問題,例如:“你覺
得這個角色為什么會這樣做?”或“作者在這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總結性和評價性問題,例如:“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么?”或“你對這個故事的結局有什么看法?”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反思和評價,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營造積極的語用氛圍
語用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修正和完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營造積極的語用氛圍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良好語言表達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1.確保充足的語用時間
教師應注重精講多練,將課堂時間更多地分配給學生的語用實踐。在講解環節,教師應抓住重點,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解釋關鍵知識點,避免冗長的講解占用學生的語用時間。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講解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確保學生能夠跟上節奏,為后續的語用實踐做好準備。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確保每個環節都能為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服務。例如,在導入環節,可以通過簡短的故事、視頻或游戲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用欲望;在講解環節,可以運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為語用實踐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在練習環節,可以設計多樣化的語用活動,如即興演講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語用能力。
2.尊重學生的表達
尊重學生的表達是營造積極語用氛圍的重要保障。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力。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無論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都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尊重。通過傾聽,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同時,傾聽也是建立師生信任關系的重要途徑,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尊重,從而更加愿意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個性和風采的平臺,如課堂展示等。通過展示,學生可以更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成果,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展示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他人的表達,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的成果,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三、優化學生的語用行為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優化語用行為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良好語言表達習慣的重要環節。語用行為涵蓋了學生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包括語音、語調、語速、詞匯選擇、句式結構以及交際策略等。
1.誦讀:培養語感,強化語音語調
誦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解讀作品的一種方法,而且還是表達和交流領會的一種方法[2]。在誦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技巧。這包括正確的發音、清晰的語調、適當的語速、合理的停頓等。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模仿、糾正等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技巧。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誦讀、角色扮演等活動,以增加誦讀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誦讀不僅僅是聲音的傳遞,更是情感的表達。在誦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態度,從而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誦讀中。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可以逐漸培養出對語言的敏感度,即語感。語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然地運用語言,提升語用能力。
2.復述:鍛煉記憶,提升表達能力
復述,就是重新述說讀過、聽過和說過的語言材料[3]。在進行復述前,教師應明確復述的要求。這包括復述的內容、順序、重點以及表達方式等。通過明確的要求,學生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復述,避免遺漏關鍵信息或偏離主題。
在復述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評價,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評價應關注復述內容的準確性、完整性以及表達的流暢性等方面。通過評價,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復述水平,明確改進方向,從而在后續學習中不斷提升復述能力。
3.評論: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交際策略
評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交際策略的重要手段。通過評論,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以及如何在交流中運用恰當的交際策略。
為了激發學生的評論興趣,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評論情境。例如,可以就某個社會熱點話題、校園事件或文學作品等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創設情境,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評論中,提高他們的評論能力。
在評論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評論方法。這包括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如何給出觀點等。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講解、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評論,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魏星.“悟讀”教學的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05(4):19-21.
[3]嚴詠梅.復述,讓兒童的言語與心智和諧共生——小學英語復述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7(12):67-69.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濱州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