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非遺資源大省,有國家級非遺182項、省級非遺1173項,各具特色的非遺是山西的亮麗名片。近年來,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科技的加持下,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當前,數字化技術越來越被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數字化的呈現在提高非遺保護水平、豐富保護手段、多樣化展示、擴展傳播途徑、增強大眾互動體驗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3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率先推出了非遺數字藏品,探索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新模式,通過公開、公益的形式發布,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了解到這些珍貴的非遺文化。像孝義皮影戲、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中陽剪紙等,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山西非遺項目都被精心制作成了數字藏品。
據介紹,中陽剪紙數字藏品《猴獻桃娃娃》通過數字活化技術,讓鯉魚戲金蓮、猴坐懷中獻桃的剪紙造型“活”起來,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傳統藝術瞬間變得靈動起來。孝義皮影戲數字藏品《收五毒》則運用電影制作及3D建模的方式,在還原傳統舞臺場景的同時,美化突出了公雞和蝎子打斗的細節場面,活靈活現。平遙推光漆器數字藏品《和樂仕女圖》結合3D全景建模技術,生動還原了平遙推光漆器的經典仕女紋樣,讓觀賞者透過屏幕觸摸平遙推光漆器絲滑的工藝,感受其千年風華。
這些數字藏品的推出,不僅讓非遺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還讓更多人感受到了非遺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外,數字藏品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有效保護了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傳統技藝,讓非遺技藝擁有了更廣闊的未來。
山西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停留在數字化展示上,還體現在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上。
晉城華誼兄弟星劇場打造的大型沉浸式融合秀演《重逢晉城》,是集沉浸場景、沉浸秀演、沉浸戲劇、沉浸互動、沉浸視效于一體的720°全沉浸演出,以“全民演藝”“場景重構”的演出形式還原了晉城六大歷史瞬間,全面立體地展示了晉城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觀眾體驗一場穿越古今的山西文化大戲。
司徒小鎮則依托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大型行進式體驗劇《又見老山西》,實景再現了長平之戰、洪洞大槐樹移民、走西口等歷史,將非遺文化貫穿其中,在酒館、醋坊、當鋪、鐵匠鋪之中展現細節,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變遷和民俗文化的浸潤。
科技不僅能讓非遺文化更生動、更有趣,還能幫助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匠人們利用現代設計理念和工藝手段,對非遺作品進行改良和創新,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實用需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省級非遺項目“陵川剪紙”的傳承人田東方利用剪紙元素制作了日歷、鐘表、對聯、花燈,借用科技的力量、技術的進步正在一步步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襄垣縣以省級非遺“襄子老粗布手工制作技藝”為基礎,拓寬老粗布的應用空間,制作更多實用的生活用品,將手織粗布技藝傳承發揚。此外,襄垣縣還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襄垣鼓書中精選優秀曲目,結合動漫形式,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平遙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目前,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從選材、雕刻到上漆、推光,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漆器的制作過程,見證這一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不僅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漆器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還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可以說,科技在山西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山西的非遺文化一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