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已成為關乎我國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重大論斷。“兩個結合”不是單純的口號,而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代所要求的新境界。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其歷史邏輯正是先后經歷“馬克思主義與工農革命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精髓融合并推陳出新”的不斷探求,才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民族屬性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政治動蕩與當代全球化的多重沖擊中如何“守正出新”,也需要在更宏觀的敘事框架內找到恰當方位。學界多有論述指出,只有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指導的同時,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活”元素,才能真正完成對民族精神的現代激活。這種雙向互促的內在邏輯,恰恰奠定了“兩個結合”作為新時代政治與文化建設行動指南的重要價值。
從文化主體性的視角來看,“兩個結合”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在政治道路選擇上的深邃思考,也在文化延續與創新的進程中提供了重要遵循。所謂文化主體性,指的是一個民族在外來價值與多元思潮的沖擊中保持思想獨立與實踐自覺的能力,也是該民族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實現自我定位與價值輸出的根本性要素。基于這一視角,深入挖掘“兩個結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有助于進一步闡明當代中國塑造自身文化自信與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現實路徑。
從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內涵看,“兩個結合”之所以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首先在于它確立了當代中國對自身文明根基與前進方向的自信立場。民族復興與文化延續從來不是割裂的:若失去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支撐,現代化建設會陷入精神價值真空;若忽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攝,傳統文化也可能重蹈復古與封閉的覆轍。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的基礎上,“古為今用”,并以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展開創新。
從禮儀制度到家國情懷,從義利觀到天下大同思想,這些傳統理念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相融匯,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語境中的重要源流。進而,在社會治理、教育改革、文化產業等多元領域體現出深刻的再創造動能。如此過程一方面堅守了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根本元素,另一方面也以實踐需求為導向推動制度創新與文化變革,讓傳統文化可以真正參與到現代國家構建的宏大敘事當中。
“兩個結合”意味著要用辯證的思維審視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潮之間的關系。在全球信息化時代,中國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西方主流話語。若缺乏深層的文化主體性支撐,就很難在交流與競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立場與話語優勢。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種開放的理論體系,注重與不同歷史階段、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形態相結合,從而實事求是地指導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具有海納百川的兼容品格,歷來強調包容與和合。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根本上具有互通之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在“借鑒外來優長”和“堅定文化自信”之間保持平衡,既不能盲目追隨西方社會思潮,也不能封閉拒絕海外先進經驗。“兩個結合”在這一層面對于文化主體性的啟迪,就在于倡導我們通過清晰的本土價值共識和制度承載能力,消化并吸收外來的優質文化資源,最終把當代中國建設成一個具有強大文化凝聚力與創新力的現代化大國。
“兩個結合”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具體路徑。我們要在學術研究與教育體系中注重對傳統典籍、思想資源的深度闡釋,將富有時代需求的價值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及青少年文化培育之中,增強年輕一代對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同時,也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供給理念落到實處,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城市社區文化空間建設等方式,為人民群眾普遍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創造條件。
綜上可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論斷,為當代中國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文明遺產提供了開闊的新視野與可行的實踐路徑。從文化主體性的角度而言,“兩個結合”幫助了我們更進一步回答了民族自信與時代創新的時代之問,在保持內在價值定力的同時,更合理地吸收外來文化資源,并以制度建設與社會動員保障其落地見效。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文化服務完善、學術闡釋深入與國際傳播多元化等具體舉措,當代中國在堅定政治方向與拓展人文空間的雙重需求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未來,中國要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縱深發展中持續彰顯民族文化特質,應繼續在“兩個結合”的指導下,把握好對于傳統精華的現代文化與對于海外文明的揚棄兼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面向未來、兼具民族品格與世界胸懷的文化體系。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兩個結合”不僅是當代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鑒語境下中國展現文化主體性的積極回應,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更廣泛的人類社會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展,亦能起到深具啟示意義的示范效應。
(作者單位:武漢晴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