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作為石油工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精神文化,是石油類高校的校本文化資源,對于石油類高校的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2016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大力弘揚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挖其蘊含的時代內涵,凝聚新時期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石油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石油類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石油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多年來聚焦石油精神的傳播與弘揚,致力于建設“油味”鮮明的馬院,善于運用校本文化資源,潤心啟智,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感,探索出一條“油味濃郁”“油情滿溢”“油勁十足”的育人路徑,向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傳承能源報國初心,端牢能源飯碗的學術精英和行業棟梁。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如何加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更好地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成為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點。學院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兩度回信精神為引領,聚焦思政課教學改革和發展,在教材與教學資源開發上,出版了4本石油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設計詳案,建設石油精神、石油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問題庫、案例庫、資源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石油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激發其探索興趣;精選了國內外石油工業發展中的典型事例,通過生動具體的案例展示石油精神的實踐應用;廣泛搜集整理石油精神相關文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料,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資源。成立時代新人培根鑄魂研究中心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傳承創新研究中心,深度融合并弘揚石油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等內涵,將石油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各環節。依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虛擬仿真實驗室與石油精神教育基地等場地,創新形成“課上課下聯動、校內校外互補、虛擬現場融合”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案,以沉浸式、體驗式、交互性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石油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此外,學院還精心設計了《中國石油文化》《石油精神概論》等特色課程,其中《中國石油文化》課程入選教育部2023“拓金計劃”示范課程,在石油類高校產生廣泛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為石油精神的典型代表,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學院教師積極闡釋和傳承石油精神,在《百家講壇》講授中國精神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篇章,從動人的故事、生動的案例中揭示新時代石油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參與錄制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脊梁》之《永遠的“鐵人”王進喜》紀錄片并接受采訪,進一步擴大石油精神的影響力。在學校黨委的大力推進下,學院創新打造石油精神理論宣講模式,組建由黨委書記、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青年學生骨干、離退休教職工等群體為代表的特色專題宣講隊伍,面向行業特色型高校師生開展石油精神系列主題宣講,同時,不斷拓寬理論宣講的場域與覆蓋范圍,讓石油精神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
聚焦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學院深度挖掘并高效利用京華大地所蘊含的卓越實踐教學資源,同時積極吸納并借鑒社會前沿實踐教學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與育人成果。開展校內聯動,與地球科學學院等學院聯合開展“傳承紅色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融入石油精神的紅色基因,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同時,始終保持與石油行業保持同頻共振,用實用足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搭建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現場的橋梁,與大慶油田、玉門鐵人干部學院等地建有10余個聯合打造石油精神育人的堅強陣地,既使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感受石油精神,用耳朵傾聽來自一線石油工人的真實心聲,又促進了校企雙方在資源、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共享與互補,實現了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建重點項目“‘中石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石油精神傳播路徑和方法研究”(課題編號:MY-12024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