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故鄉》的教學策略。筆者選取同類型文章《我的叔叔于勒》以及《孤獨之旅》確立了中心主題“少年成長”,通過課前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鏈接,通過文本深入解讀促進學生對主題和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跨文本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教學策略;《故鄉》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少將單篇作品放于整個單元的教學視域之下展開教學。本文將視角擴展至單元整體,不僅關注《故鄉》的單篇教學,而且考量如何通過與單元內的其他同類文章對比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起充滿文化與情感的學習網絡。
通過對比分析本單元的其他文章內容,筆者選取了兩篇與《故鄉》有著高度契合的文章,分別是《我的叔叔于勒》以及《孤獨之旅》。《故鄉》講述了主人公對童年故鄉的回憶以及自我認同的探索,透露了成長中個體的懷舊與自我發現。《我的叔叔于勒》展示了少年對成人世界的不解和渴望,通過主人公眼中的叔叔形象,揭示了成長中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1]。而《孤獨之旅》則反映了個體成長中的內心孤獨,以及通過旅行進行自我尋找的經歷。從文學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篇作品共同探討了少年心理和情感的轉變過程,以及少年與其所處社會環境的關系。主題的確立應當在這些共通性上下功夫,探討成長的過程中少年如何面對自我與環境的挑戰,并通過這些挑戰實現心靈的成熟。為此我們確立“少年成長”這一貼切的人文主題,讓學生深入理解成長這一普遍的人類經歷,促進學生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交流。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故鄉》時有深刻的體驗,教師需圍繞教學主題設計系列前置活動。如利用課前的幾分鐘,跟學生進行簡單的互動。“提起‘故鄉’你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對故鄉的回憶,引導他們思考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接下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故鄉,同時引入《我的叔叔于勒》以及《孤獨之旅》中作者關于成長環境的描寫內容。學生通過對比感受不同作者筆下對故鄉描述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對《故鄉》中的敘述風格和寫作技巧有一個更為直觀清晰的認識,這也為之后的深入閱讀和分析打下基礎。
在引導學生解讀《故鄉》時,教師可以與《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主題對比與人物分析
《故鄉》中的主要人物閏土和“我”的關系可以與《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叔侄關系進行對比。閏土和“我”兒時的友誼,因時代變遷和社會現實而變得陌生和疏遠;而《我的叔叔于勒》則通過叔侄之間的親情,展現了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溫情[2]。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變遷對人際關系有何影響?這些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表現的?《孤獨之旅》描繪了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孤獨與掙扎,與《故鄉》中閏土的孤獨和貧困形成了呼應。學生對比兩篇作品,可以探討人物在面對孤獨和困境時的不同反應和成長。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閏土和《孤獨之旅》中的主人公在面對生活困境時,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在當時的環境下,哪種生活方式是對的?如果是你,你會進行什么樣的選擇?”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更好地貫徹單元整體教學的主體思路,還能促進學生對文章《故鄉》產生深層次理解和認識。
(二)情感體驗與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也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3]。在教學《故鄉》時,教師可以設計情境讓學生扮演閏土、“我”、楊二嫂等角色,在扮演過程中體驗他們的情感變化和心路歷程。在扮演“我”的時候,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切感受不同時期“我”的經歷與心境,感受“我”在驚訝于閏土叫“我”“老爺”時內心的驚詫和茫然;學生在扮演“楊二嫂”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畸形的艱難生活將昔日美女變成“辛苦恣睢”的丑女人,從而深刻認識到: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無論是農民還是城市小市民都擺脫不了貧窮、破產的命運。
(三)社會背景與主題討論
《故鄉》這篇文章反映了當時背景下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故鄉》的社會背景與《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中的社會背景進行比較,如討論“不同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主旋律思潮”,或者討論“魯迅希望通過《故鄉》表達什么樣的社會批判”和“《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中的社會背景如何影響了人物的命運和心理”等,通過這些主題探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分析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養。
(四)文本細讀與細節分析
在文本細讀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三篇作品的寫作手法和細節描寫,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故鄉》中魯迅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閏土的變化,《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中如何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通過與《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獨之旅》的對比,教師教學《故鄉》時可以展開更全面的文本解讀,幫助學生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人物形象和社會矛盾,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批判性思維,促使他們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和價值。這種教學策略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體驗和思維訓練,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綜上所述,在單元整體教學視野下開展《故鄉》單篇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對單篇作品的深入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讓他們在更寬廣的文學框架下構建知識體系。通過跨文本的比較閱讀,學生對相同主題下不同作家的表達手法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莊春美.創建小說天地,尋找成長啟示: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1(26):5.
[2]閆慧霞.“濃濃故鄉情”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J].內蒙古教育,2016(1):3.
[3]楊天然.從淺層理解到深度賞析:小說《故鄉》的教學漫想[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4):116-117.
作者簡介: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