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東干語作為一種跨境漢語方言,已在境外生存了140多年,日漸瀕危。本研究運用Python編程語言構建了東干人口語語料庫,并進行語料分析,揭示了東干語在不同代際間的使用差異,結果表明,中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較多使用東干語,而青少年群體則普遍轉用俄語,且老、中、青三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語碼轉換現象。利用NVivo12.0對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影響因素進行質性分析,識別出六個主要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包括東干語的社會功能受限、東干語自身發展停滯、東干人的語言認同降低、東干語的教學萎縮、資金支持匱乏以及語言文化激勵機制的消減等。這些因素在政治、語言和經濟三大維度的相互作用下,共同構成了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復雜成因。
[中圖分類號] H195.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8174(2025)01-0116-11
1. 引言
漢語/中文擁有多種方言,不僅是海外華僑華人使用的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傳承祖(籍)國歷史文化的載體。1924年,蘇聯在進行民族劃界、民族識別時,將清末同治年間遷徙到俄國境內的陜甘寧回族后裔定名為東干族,將其使用的語言西北漢語方言稱為東干語。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中國陜甘地區漢語方言的域外變體,較好地保留了漢語方言的本質特點。蘇聯解體后,東干人成為“一帶一路”沿線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的主體民族之一,也是中亞唯一以漢語西北方言為主要傳承語的跨境移民群體。對東干族的語言以及語言傳承的探究,不僅能夠揭示其語言發展和變化的軌跡,還能夠洞察該族群真實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思維方式。本文以吉爾吉斯斯坦東干人聚居村Александровкa(亞歷山德羅夫卡)的東干人為個案,就目前東干人的語言傳承斷裂現象及其成因進行探討。
2. 東干語的傳承研究
自20世紀40年代起,東干語的研究便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蘇聯、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德國、奧地利、芬蘭、挪威等國的學者。其中,蘇聯漢學家А. H. ДРАГУНОВ(龍果夫)是該領域的杰出代表。我國東干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以中央民族大學“東干學研究所”的成立為標志。根據知網數據,近20年來,東干語研究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傳承”和“認同”成為研究的高頻詞,顯示出這一領域受到了國內學者的普遍和持續關注,成為一個前沿性的熱點問題,具有較大的研究拓展空間。
Baker(2011)從代際傳播的角度對語言傳承進行了定義,指出語言傳承是語言在家族和社會中的持續傳遞。國內學者則進一步強調,語言傳承的核心在于確保族群的母語在不同代際間得以保持和傳遞,從而避免語言的消失和斷層(戴慶廈,2017;周慶生,2018)。東干語作為一種跨境漢語西北方言,在中亞東干人中已有超過一個世紀的傳承歷史。蘇聯解體后,國內有學者通過對不同時段東干人的語言使用情況進行田野調查,記錄和描寫了東干語傳承從“順暢”到“中斷”的變化脈絡。
2.1 群體認同度高,代際傳承“順暢”
王國杰等(2005)在20世紀90年代兩赴中亞,對中亞楚河兩岸10多個陜甘回民鄉莊進行過田野調查,發現東干人的尋根性和東干語言文化認同感很強。東干人如此完整地保存了陜甘方言土語(西北方言),如此珍惜母語鄉音,在世界僑民史上也屬罕見。東干人均為雙語或多語者,東干語的使用和認同存在地域、年齡、性別差異;聚居地的東干人語言保護意識較強,為了保持自己的語言采取了多種措施,如創制了東干語文字,創辦了報紙,出版了書籍,學校開設了東干語課程等。盡管面臨師資培訓和經費不足、東干語內部發展出許多混合詞(不同語言混合而成的合成詞,例如:東干語+俄語lt;開汽車gt;:吆lt;東干語“趕”gt;+машинаlt;俄語“汽車”gt;;突厥語+東干語lt;黑湖gt;:Караlt;突厥語“黑”gt;+湖lt;東干語gt;;俄語+東干語lt;雪地胎gt;:Зимнийlt;俄語“冬天的”gt;+轱轆lt;東干語“輪胎”gt;)和借詞、小部分人語言態度發生轉變等挑戰,但通過東干人自身努力,如集體經費籌集等,東干人的祖語傳承并沒有發生中斷。(丁宏,1998)。超過90%的東干人仍居住在一些鄉莊中,因此至今仍然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漢語陜西話和甘肅話,同時也保持著本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和其他習俗(胡振華,1999)。東干語得以保留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東干族具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其次,他們的語言具有歷史性的傳承價值,口口相傳,世代相承;最后,他們堅持雙語互補策略,利用其他語言彌補母語功能的不足,使得母語得以在一定的環境中繼續使用并生存下去(苗東霞,2008)。
東干文學中包含了中國文學傳承與變異的生動實例,體現了中國西北民俗在中亞地區的延伸(常文昌等,2011)。東干人長期保持并維系著從中國帶來的風俗習慣、戲曲藝術、歌舞民謠、傳統服飾以及女紅手工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形態(王建新,2012)。東干語作為家庭和社區的主要用語,可以被視為語言傳承“暢通”的典型案例。其傳承路徑包括縱向的家庭代際傳承(時間)和橫向的社區、學校、廣播、報刊、文學作品等傳播(空間),以及東干人對語言態度和認同的心理傳承(周慶生,2018、2020)。
2.2 語言變異與轉用,東干語趨于瀕危
盡管東干人堅守自己的語言,但在由單語民族向雙語民族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語言傳承中斷的現象。以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奧什地區和散居城市的東干人為典型例子,據2000年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15歲以上的東干人中,有3%的人群將俄語或其他民族語言視為自己的母語①,這揭示了東干語出現的代際斷層現象。隨著俄語教育的普及、吉爾吉斯語作為國語地位的強化,東干語面臨發展危機,按照瀕危語言的評定標準(Fishman,1991),東干語正處于語言轉用的中后期階段。由于師資和教材等原因,在吉爾吉斯斯坦11所開設東干語的學校中東干語課程已經名存實亡。中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因素對東干語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得東干人東干語知識積累和使用越來越困難,其前景和發展問題尚不明晰(丁宏,2007)。
導致東干語瀕危的原因有很多,多語環境、語言地位、異族通婚、語言態度以及語言政策的限制等都是導致東干人逐漸放棄使用東干語的原因,尤其是受到語言政策的影響(比如吉爾吉斯語作為國語地位的強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現代化的進程使得本就處于邊緣地位的東干語更趨瀕危,而語言的接觸(主要是與俄語和突厥語)和融合又加速了東干語的變異,間接助推了東干語瀕危的走向。隨著時間的流逝,東干語已經成為一種瀕危語言,正在消亡(林濤,2017、2018)。
語言變異的成因具有多樣性,既包括語言結構自身的內在演變,也涵蓋社會、文化、歷史、心理等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這些因素的影響最終都會反映在語言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上。語言接觸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對語言產生深刻影響,促使其發生變異。近年來,東干語因語言接觸所帶來的傳承問題逐漸顯現,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從多個維度,如語言環境、語言意識、語言教學、語言政治等,對影響東干語傳承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據此構建了東干語的傳承模式(周慶生,2020)。然而,盡管已有研究觸及了影響東干語傳承不暢的某些主客觀原因,但東干語成為瀕危語言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代際斷裂的表征和動因問題,亟待進行更為深入和系統的探討。
3. 語料庫構建及東干語傳承斷裂表征
語料庫在語言研究中至關重要,其基本功能是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材料,并為研究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持。東干語作為一種族內交際語言,其傳承和使用主要依賴于家庭、社區及非正式場合的交流。鑒于此,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東干人口語特征的語料庫,以探討東干語在不同語域下的代際口語互動特點及其傳承表征尤為關鍵。本研究采用Python編程語言,自主開發了語料庫,該庫全面覆蓋了東干人口語的特征,并包含了不同語域和代際互動的特點,為深入分析東干語的使用狀況和揭示其代際傳承的表征提供了數據支持。
3.1 東干人口語語料庫的構建
東干人口語語料庫建設歷時18個月,于吉爾吉斯斯坦東干人聚居村Александровкa(亞歷山德羅夫卡)的多個場域錄音,涵蓋家庭、社區、學校、市場、醫院、婚禮現場、餐廳等七大場域,共計340次,時長96小時,轉寫語料達89.3127萬字。語料源自東干人自然會話,含日??谡Z、社交軟件語音及半結構化訪談三類。語料庫數據由元數據和語料本身構成,元數據詳述來源、主題、字數及背景信息(民族、性別、年齡、職業、語言能力、教育背景)等語料特性。語料信息需要通過標注獲得。
語料庫分為音頻、文本、數據三個子庫。音頻庫通過選定代表性錄音人,于不同語域采集錄制,分類編號構成語音素材庫。文本庫基于音頻庫,設錄音轉寫、翻譯及編碼三個下位庫。數據庫則在文本庫基礎上,運用Python及其他軟件處理中文Unicode文本數據,構建信息數據庫。
3.2 東干人的語言選擇
吉爾吉斯斯坦的多語環境,為東干人提供了一定的語言選擇空間。據語料庫的語料顯示,東干人基本上都是操俄語和東干語兩種語言的雙語者,日常交際通常主要使用俄語、東干語、東干語混俄語、俄語混東干語四種語言形式①。東干人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取向無疑反映了東干人的語言能力及東干語的傳承情況。本研究將基于“東干人自然口語語料庫”數據,通過考察不同年齡、不同場域下的語言使用情況,了解東干人的實際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的整體現狀。
3.2.1 語言類型的選擇
自然口語語料庫共有38851條語料,其中俄語語料數量最多,有14829條;其次是東干語混俄語語料,有11701條;東干語語料有9670條;俄語混東干語語料最少,僅有2651條。數據顯示:
第一,東干人在總體語言類型選擇上的頻率高低次序為:俄語(38.2%)gt;東干語混俄語(30.1%)gt;東干語(24.9%)gt;俄語混東干語(6.8%)。頻率是指某一語言形式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次①與整個語料庫中該語言形式總頻次的比值,它反映了該語言形式在語料庫中的基本分布情況。
第二,語碼轉換中的語言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語言水平、語境提示和監察能力等(Meuter,2005:349-370)。這意味著,在雙語者的言語產出過程中,詞匯提取機制可能與雙語者的兩種語言流暢程度、語言習得次序、語言使用習慣,以及認知資源的分配等密切相關。在語料庫中,東干語混俄語和俄語混東干語的出現表明,雙語語料中的類型劃分主要受到說話人雙語能力均衡性的影響。由于東干語混俄語的頻率高于俄語混東干語,據此可以推斷,東干人的俄語語言能力高于其東干語的語言能力。
第三,東干語與俄語的混合形式出現,是兩種語言形式自然接觸后互相影響的結果??紤]到俄語作為中亞地區的通用語,屬于強勢語言,而東干語作為少數群體語言,屬于弱勢語言,因此,俄語對東干語的影響應該大于東干語對俄語的影響。這也是東干語混俄語(30.1%)的頻率遠高于俄語混東干語(6.8%)的原因之一。
3.2.2 代際間的語言選擇
本研究的語料庫中共有162名言語交際者,構成了一個社交網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年齡的劃分標準,將這些言語交際者分為四個年齡組:15-24歲為少年組,25-44歲為青年組,45-59歲為中年組,60歲及以上為老年組,他們代表了不同的代際。研究數據顯示了各年齡組在語言選擇上的頻次分布,具體如下:
少年組(15-24歲):俄語(44.1%)gt;東干語(占26.6%)gt;東干語混俄語(占21.6%)gt;俄語混東干語(占6.9%);
青年組(25-44歲):東干語混俄語(38.0%)gt;俄語(29.3%)gt;東干語(22.9%)gt;俄語混東干語(8.2%);
中年組(45-59歲):俄語(39.5%)gt;東干語混俄語(29.3%)gt;東干語(24.0%)gt;俄語混東干語(5.8%)。
老年組(60歲以上)俄語(39.6%)gt;東干語混俄語(26.4%)gt;東干語(24.6%)gt;俄語混東干語(8.1%)。
由此可見,俄語在各年齡組中均為最常選擇的語言,尤其在少年組中的使用頻率最高。這一發現表明代際間的語言選擇取向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
3.3 東干人的語碼轉換及語言轉用
語言融合作為一種語言接觸、習得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現象,為探究語言的發展和多樣性提供了重要視角。這種融合可能涵蓋方言詞匯、語法規則、音系構造等多個層面,而且有可能在不同的使用者群體間形成全新的語言表達方式。語料顯示,東干人日常代際間口語互動中,除了單純使用東干語和轉用俄語以外,還存在著大量的東干語混俄語、俄語混東干語的語碼轉換現象。例如:
對話1:
A:Ассалому Алейкум,好的呢嗎?Каком классе ты сейчас учишься?【俄語混東干語】
(你好!你上幾年級了?)
B: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Я закончил одиннадцатый класс。 【俄語】
(你好,我剛高中畢業)
A:Потом走哪呢?【東干語混俄語】
(然后去哪里上學?)
B: Потом уже……【俄語】
(然后去……)
A:Автошкола?【俄語】
(駕校嗎?)
B:嗯?!緰|干語】
對話1發生在東干聚居社區,A、B為同村村民,中年組的A就學業情況與青少年組的B進行交流。為了順利完成交際,A首先選擇使用了俄語混東干語、東干語混俄語的輸出方式,但B無論從問候到對話題的回應均使用俄語,當A調整使用俄語交際后,B也調整了語言形式,使用東干語語氣助詞“嗯”表示確定。
對話2:
A:你урок咋么個啥?念的?!緰|干語混俄語】
(你的學習怎么樣?)
B:Нормально?!径碚Z】
(還行)
A:Нормально,你們весь класс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嗎,你一個兒?【東干語混俄語】
(還行,你們全班同學補習嗎?還是你一個人?)
B:一滿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Ну дополительный же,Компьютер 上。【俄語混東干語】
(全部在補習。在電腦上上補習課。)
A:你在哪頭兒念呢?你же компьютер 上在школа 上念的呢?【東干語混俄語】
(但是你在哪里學習呢?你在電腦上還是去學校呢?)
B:嗯……一滿坐到компьютер,那一滿講的呢,一個師傅么и всё?!緰|干語混俄語】
(嗯……全部都是電腦上課,就一個老師。)
A:懂不懂啥?咋了不懂的?【東干語】
(能不能聽懂?為什么聽不懂?)
B:嗯,我沒想念那химия?!緰|干語混俄語】
(嗯,我不想學化學。)
對話2是東干人家庭中母子對話。母親是東干語教育的第一人,母親A在和孩子B討論疫情期間線上授課情況時,母親多用東干語混俄語和東干語兩種輸出方式;兒子在回應時則采用俄語、俄語混東干語、東干語混俄語的形式,沒有東干語形式。
由此可見,對話1與2提供了對東干人在社區及家庭環境中東干語使用情況的具體例證。為達成族內或家庭內部交際的有效性和順暢性,中年組的父母輩和青少年組在交際互動中會有意或無意地調整語言形式,頻繁的語碼轉換現象可視為東干語逐步向俄語變遷的先兆。語料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東干人在家庭與社區交際中廣泛采用俄語及東干語與俄語的混合語言形式,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尤其是在有10歲以下兒童的家庭中,父母輩和祖父母輩幾乎完全轉用俄語與兒童進行交際。東干語的傳承困境在老年、中年及青少年三代人中均有所體現,而青少年群體更是成為東干語傳承鏈條斷裂的關鍵環節。
4. 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因素分析
在探討語言的傳承與變遷時,將無法忽視環境因素對這一過程的深遠影響。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社會文化環境、教育環境、經濟環境以及政策環境等多個方面。
本文對語料庫中35名受訪者①半結構化訪談語料進行了分析,受訪者涵蓋了不同年齡層次,以確保能夠全面收集不同年齡群體對于東干語傳承的經驗和觀點。基于扎根理論,運用NVivo 12.0軟件對深度訪談語料進行編碼分析,以揭示數據中的模式和概念。為確保編碼的信度,訪談資料經過專業同行進行了編碼信度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編碼的一致性達到了98.7%,表明信度較高,從而確保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4.1 研究結果與分析
建立自由節點是將資料內容賦予概念化標簽。但自由節點作為獨立的、離散的概念存在,數量眾多且復雜,難以清晰地反映各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自由節點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進行了概念的整合和關系的梳理。通過反復編碼、歸納和比較訪談文本,抽取核心概念和范疇,構建了樹節點。最終,合并相似或同類型自由節點,形成了更具概括性和系統性的節點結構。總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表明了節點間、節點與項目之間的關系。本文由此歸納出了6個核心概念節點,集中體現了數據的核心要素與主題。在此基礎上,構建了19個分支節點,作為對核心概念節點的細化與拓展。同時,納入243個自由節點,為分析增添了背景,這樣構建起一個綜合模型,以探究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內在機理及關鍵影響因素。該模型由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兩部分構成,具體分析如下:
4.1.1 內部因素分析
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內部因素源于語言的社會功能、歷史演變以及群體認同等多個維度的交織。
(1)東干語的功能受限
第一,東干語傳播媒介中斷,共涉及36個自由節點數,凸顯了這一現象對東干語功能的關鍵影響。媒介中斷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東干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受阻,進而削弱了其在東干人社群中的使用價值及象征意義。造成東干語傳播媒介中斷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化進程加速了傳統媒介(如口耳相傳、書信交流)的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機、互聯網以及Instagram、WeChat、WhatsApp等語音聊天工具。其次,東干語的傳統電視節目和電影已停播,廣播也趨于邊緣化。最后,作為傳播東干語言文化的重要平臺,《回民報》因文字改革、資金短缺及疫情等多重因素而基本停刊,進一步加劇了傳播媒介的中斷。
第二,青少年俄語使用頻率上升,共有10個自由節點與此相關,在訪談中發現青少年無論是在使用頻率還是在使用場域上,都更傾向于使用俄語。青少年俄語使用頻率的上升并非偶然,它反映了青少年在語言選擇上的新趨勢。俄語作為中亞國家的官方語言,對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實用價值。一位家長說:“Они особо не задумываются, говорят не стыдясь, не как-то не стесняясь, если нужно между собой, но, к сожалению, дальше своей нации мы не можем е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И молодежь сейчас больше разговаривает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изучает иностранные языки, потому что где-то есть реализация. Дунганский мы используем только для своего общения.”(他們并沒有過多考慮這個問題。在相互交流時,他們不會感到羞恥或尷尬。不幸的是,在其他場合下,他們往往無法使用母語。目前的年輕一代幾乎只講俄語,并積極學習其他外語,因為那些語言在某些領域顯得更加實用。與此同時,東干語似乎正在成為僅限于我們民族內部溝通的工具)。
第三,東干口頭傳統文化斷層。在蘇聯時期,東干人的口頭傳統語言文學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與繼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方式,涵蓋了東干曲子、古今故事、兒歌、猜話等多種形式。這些傳統形式不僅是東干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東干語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隨著老一輩東干人的離世,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受到沖擊,傳承鏈條出現斷裂?,F代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教育和傳媒的影響,導致年輕一代東干人對傳統口頭文化形式的接受程度降低,更傾向于現代語言和文化形式。因此,東干口頭傳統文化正經歷斷層,這對東干文化傳承構成嚴峻挑戰。
第四,人口流動與通婚頻繁。隨著東干人遷移至其他地區與不同民族的接觸和交流增多,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采用如俄語等其他語言進行溝通。目前,東干語的教學主要局限于東干人聚居的鄉莊學校,而城市或遠離聚居區的東干人則缺乏學習東干語的機會。因此,俄語與東干語的使用情況隨地理位置和社交環境的變化而有所差異。此外,民族通婚現象也加速了語言的交融與變遷。年輕人更傾向于與不同民族的人締結婚姻,這導致了家庭內部可能使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
(2)東干語發展停滯
根據分析結果,此核心概念劃分為3個主要的樹節點,即詞匯有限性、語碼轉換現象和東干語專家資源匱乏,以及22個自由節點。這些節點的變化揭示了東干語的傳承斷裂的軌跡。
第一,詞匯有限。東干語起源于晚清時期的近代漢語西北方言,作為在中亞存在了140多年的方言孤島,在其獨立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中亞這一新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其詞匯有限性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位東干語教師說:“Я думаю, что если не прилагать усилий, не развивать, не прилагать усилий, он потихоньку-потихоньку угаснет, потому что если проследить, как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его, и как оно дальше идёт, то нет расширения, а наоборот уменьшается。”(我覺得,如果不努力的話,再不讓它發展,東干語慢慢會消失的,因為,如果您仔細看一看,縱觀它的使用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走向。會發現,它不但沒有擴展,相反卻在減少。)
第二,語碼轉換普遍化。隨著東干人與其他語言群體的交流增多,他們在日常溝通中更傾向于使用更為通用、更具表達力的語言。盡管在訪談中有少數東干人認為這是一種糟糕的現象,但大都也意識到這種情況是在自然狀態下(有意或無意)發生的,是由交際需求驅動的。東干語自身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與其他語言接觸和影響導致其語言結構發生了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語碼轉換也是制約東干語傳承的客觀因素之一。一位東干語教師指出:“Честно, нету их. Потому что они в одном предложении по два-три слова русского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втянет, потому что они не знают смысла этого слова на дунганском языке. А говорят половина на русском, половина на дунганском, в основном. Если детям давать уроки на чистом восточноганском языке, то они уже не понимают, в чем дело.”(說實話,現在這樣的只說東干語的人不多了。因為他們在一句話中,肯定會夾雜兩三個俄語單詞。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詞在東干語里怎么表達。而且,他們主要還是一半說俄語,一半說東干語。如果你在東干語課堂上只說流利的東干語,那孩子們就聽不懂了。)語碼轉換在一定程度導致東干語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盡管這一方面反映了語言使用者對不同語言資源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但同時也是對東干語的純正性和獨立性造成了一定的削弱。
第三,東干語專家資源匱乏。隨著老一輩東干語學家如叢娃子、楊善新、卡里莫夫、布加佐夫、蘇尚洛等相繼離世,鮮有后繼者能與之齊名。目前,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通訊院士、東干學部負責人伊瑪佐夫教授已近耄耋之年,無法繼續從事東干語研究。隨著專家數量的減少,這些保護工作可能會受到削弱,導致語言資源的流失和文化的遺忘,可能對東干語的傳承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3)對東干語的語言認同降低
第一,家長東干語的意識減弱。家庭和社區是東干語得以保持和運用的核心環境,對于語言的延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訪談中,絕大多數東干家長都認同子女學習東干語的重要性,并對東干語表達了熱忱。但是,當探討到孩子們未來語言的規劃時,家長們透露出“俄語更重要”的看法。導致東干語在家庭中地位下降的原因,不僅僅是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就業前景、減輕多語言的學習負擔以及個人發展等實際因素。年輕一代家長自身對東干語的掌握程度不足,以及族群內部對該語言缺乏重視,也是關鍵原因。此外,俄語使用的便捷性、東干語的陳舊感和不時髦等因素也影響了語言認同,使得俄語逐漸成為東干人家庭語言規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第二,國語意識增強。自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以來,該國一直在積極強化國民對國家語言的意識。在2004年實施的《國家語言法》中規定,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教育階段都必須以吉爾吉斯語(吉語)為基本授課語言(王輝,2015)。此外,中小學增設國語課程、政府文件、人員辦公、城市語言景觀用語均需使用吉語。在國語普及和強化的背景下,東干人家庭的語言規劃逐漸讓位于國語學習,這可能導致家庭內部語言策略的重新定位,將對東干語的代際傳承和文化維系產生深遠影響。
第三,英語認同提升。相較于傳統的東干語,東干青少年更愿意選擇英語或漢語(普通話)作為第三語言進行學習。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青少年對于國際通用語的強烈認同和追求。這種語言選擇的轉變對東干語在家庭中的傳承帶來了挑戰。隨著青少年對東干語的認同逐漸減弱,東干語在家庭中的使用頻率和傳承意愿也在逐漸降低。
第四,族群意識減退。隨著東干人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融入,與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頻繁,傳統的族群邊界感也正在逐步減弱。這種現象被稱為族群意識減退。在此過程中,東干人開始更多地認同自己的公民身份,而非僅限于自己的族群身份。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這種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個性發展,而較少關注族群文化,從而導致族群意識的減弱。
4.1.2 外部因素分析
東干語的教學環境、發展東干語的資金支持以及學習東干語的激勵措施,共同作用于東干語的傳承斷裂過程,并對其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
(1)東干語的教學萎縮
在探討影響東干語傳承的諸多因素中,東干語的教學環境受到了尤為廣泛的關注,其問題主要表現在東干語教學的萎縮。這一問題觸及教材、教法和師資等多個核心方面。在教材方面,存在36個自由節點。這些節點反映了教材短缺、內容陳舊以及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教法方面,有30個自由節點,揭示了教法單一、不符合學生需求以及缺乏創新等問題;在教師方面,19個節點則突顯了師資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以及教師培訓缺乏等問題。
第一,教材短缺。當前東干語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回族語言》《識字課》等語言類教材,以及《回族文學》《父母文學》《咱們的文學》等文學類教材。然而,這些教材多為蘇聯時期所編纂,未能跟上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社會變遷及語言文化發展的步伐,因此未能及時反映并融入新的語言現象和文化元素。自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三十余年以來,由于失去了原蘇聯的經濟援助,該國教育資源與教材更新面臨嚴重挑戰。目前,教材內容的更新與出版幾近停滯,無法滿足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對新知識、新技能的追求。因此,教材的更新與優化成為當前東干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教材“雙難”。東干語教材目前面臨著內容陳舊和難度過高兩大問題。在內容方面,教材多以古今故事、詩歌、曲子等傳統文學作品為主,這與當下東干人的生活實際存在較大的脫節,且語句往往晦澀難懂,不易為學生所理解。一位教師直言:“Их занятия по восточно-ганскому языку скучны. Если быть откровенным, эти стихи очень трудно читать.”(孩子們的東干語課內容枯燥無趣。說實話,這些詩歌讀起來很難。)
第三,教學課時減少。根據吉爾吉斯斯坦教育部2021—2022年教學計劃,東干學生除了需學習吉語、俄語和一門外語之外,從二年級起每周僅有一個學時的東干語課程,即45分鐘。這一教學時間的顯著縮減引發了東干語教師們的困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合理的課程結構、確定教學內容以及選擇高效的教學方法。
第四,教師緊缺。師資的充足性和專業性對于確保教學質量至關重要。針對東干語教學而言,師資短缺已成為其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通過訪談得知,目前吉爾吉斯斯坦提供東干語教學的學校僅剩8所,其中大多數學校配備一至兩名東干語教師,極少數學校最多有三名教師。
(2)發展東干語的資金支持不足
第一,國民GDP低。吉爾吉斯斯坦的教育資金長期匱乏,對其語言教育和文化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2010年,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分析顯示,吉爾吉斯斯坦人均GDP在所有參與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65個國家中位列最低,約為1994美元。這一經濟背景導致了該國學前教育覆蓋率、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平均支出、教師數量、教科書和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的不足(張德祥等,2020)。
第二,資金分配不均。從國家財政分配的角度來看,國家教育資金由財政部經過村莊再分配至學校,但此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機制。據統計,僅有約14%的教育預算被用于更新學校圖書館、教學設備、基礎設施以及發展教學技術,而剩余的86%則被用于支付工資、公共事業費、伙食費及社會基金等。此外,學生家庭需自行承擔約25%的學費。盡管有部分愛族人士發起了民間捐資活動,但這些經費往往被用于其他方面,如建造清真寺和資助體育賽事等,而未能用于東干語教學。
(3)學習語言文化的激勵機制消減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前,東干人對東干語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態度,經常組織大型的東干語比賽,并提供豐厚的獎勵以激勵學生學習,所有東干學生都會積極參與。比賽形式多樣,包括講故事、諺語、俗話、詩歌、東干人歌舞等。一位東干人回憶道:“每年都有這些比賽,我們就像期待節日一樣期待它們的到來?!比欢捎诮涃M等問題,東干語比賽已經停辦多年,盡管仍有一些懷有東干語情懷的東干人自行籌資舉辦比賽,但現代的青少年甚至不愿意嘗試參與。一位組織者感慨道:“Я ранее организовывал соревнования, люди, дети уже старались учиться, но мы выбирали только самых лучших для участия в соревнованиях, в то время они были очень старательными. Но сейчас никто меня не поддерживает, я больше не являюсь одиночкой, и нам нужна финансовая поддержка.”(我曾經組織過比賽,人們和孩子們都在努力學習,但我們會百里挑一,讓他們比賽,那時候他們非常努力。但現在沒有人支持我了,我一個人已經不是“戰士”了,更何況我們還需要資助呀。)由此,比賽類的激勵措施已無法激發青少年的東干語學習動力,語言傳承受阻也就不足為奇了。
5. 討論
本文通過對東干人自然口語語料分析,揭示了東干語語言傳承中的代際差異現象,其中青少年群體成為語言傳承斷裂的主要群體。東干語傳承斷裂的軌跡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1)老一輩東干人相對較為封閉,主要在鄉莊、家庭內部等使用東干語;(2)隨著社會交往增加,語言接觸逐漸頻繁后,東干人和其他民族日常交際主要使用官方語俄語;(3)隨著東干人融入吉國社會的程度提高,在政府、學校、醫院等正式場合均使用俄語交際,俄語認同進一步擴大;(4)雙語和多語的普及,加之東干語教學質量不高,東干人之間開始出現東干語混俄語、俄語混東干語的語言表現。東干人的語言態度發生轉變,青少年受語勢較高的俄語和吉語的影響越來越大,東干語學習和交際的機會越來越少;(5)家庭語言環境發生改變,父母對第一語言為東干語的子女也開始多用俄語交際,有時為了達到家庭內部無障礙溝通,東干父母之間甚至也用俄語交際。(6)青少年認為學習東干語無用且不是時髦的語言,進而轉用俄語,語言態度發生重大乃至徹底改變,東干語傳承逐漸斷裂。
語言傳承機制是確保特定族群或社區祖輩語言得以延續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吉爾吉斯斯坦教育、語言和外交政策的調整提升了官方語和國語的地位,導致東干人傳統媒介的中斷和語言文化的斷層。東干語自身的局限性,如詞匯無法滿足交際和社會發展需求,促使語碼轉換成為降低交際成本的策略。經濟層面,俄語和吉語技能作為人力資本,為東干人在勞動力市場中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從而影響了東干家長在家庭語言規劃中的決策,傾向于降低對東干語傳承的重視,進而促使青少年轉向學習/使用俄語或吉語。
綜上,政治、語言和經濟三大變量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影響東干語傳承斷裂的復雜因素體系。政治變量影響東干語的標準和使用頻率,語言變量關乎其維護和發展,而經濟變量則決定了東干語的使用范圍和學習動力。三者間的交互作用如圖1所示。
東干語作為東干人身份與文化的重要標志,承載著其族群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訪談中幾乎所有東干人在態度上都希望自己的祖語能得到傳承,然而作為中亞國家多民族、多語環境里的少數移民群體,東干人會根據實際的需求不斷地對使用何種語言、采用何種方式使用語言進行選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如何解決?面對東干語傳承斷裂現象,如何有效應對以維系東干人的語言生態平衡與文化傳承,同時探索祖語保護與雙語/多語使用之間的和諧共存之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常文昌,劉小微 2011 中亞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證與互補[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戴慶廈 2017 中國的語言傳承工作能夠為世界提供參考[J].語言戰略研究(3).
丁 宏 1998 試論東干人語言使用特點——兼論東干語與東干文化傳承[J].民族研究(4).
——— 2007 東干語的走向[J].回族研究(4).
胡振華 1999 生活在中亞的東干人[J].中國穆斯林(1).
黃少安,張衛國,蘇 劍 2017 語言經濟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 濤 2017 “一帶一路”建設與東干學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 2018 中亞回族漢語方言的傳承、衰變及發展走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苗東霞 2008 東干人的雙語教學模式[J]. 民族教育研究(06).
王國杰 2005 論中亞東干族的方言特點[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6).
王建新 2012 哈薩克斯坦東干人的民族教育與群體建構[J]. 西北民族研究(02).
王 輝 2015 “一帶一路”國家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第一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德祥,李梟鷹 2020 教育政策法規[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周慶生 2018 論東干語語言傳承[J].民族語文(2).
——— 2020 “一帶一路”守望者:東干族的語言適應與語言傳承[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Baker, C. 2011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 Bristol,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Fishman, J. 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Meuter, R. F. I. 2005 Language selection in bilinguals: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A]. In Kroll, J. F. amp; A. M. de Groot(eds.),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C].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attribution of language inheritance rupure in
Donggan language
YAN Li, WU Yongyi
Keywords: Donggan language; inheritance rupture; motivation; code-switching
Abstract:Donggan language, as a cross-border Chinese dialect, has been in use abroad for more than 140 years and is increasingly endangered. In this paper, a corpus of Donggan populations langua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Python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the corpus shows that Donggan population has a great generational difference,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use Donggan language more in daily life, while the teenagers generally switch to Russian, and code-switching occurs in the old, middle-aged and young people. NVivo12.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onggan language inheritance rupture, and it is found that Donggan language inheritance ruptur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six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1)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onggan language decreases, (2) the body of Donggan language does not develop, (3) Donggan language users awareness decreases, (4) the teaching of Donggan language shrinks, (5) the educational funds are deficient, (6) incentive measures are inadequate, et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inguistic variables have le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guage use.
【責任編輯 匡小榮】
[收稿日期] 2024-02-13
[作者簡介] 閆麗,女,新疆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華文教育、國際中文教育,29237342@qq.com;吳勇毅,男,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華文教育、國際中文教育,wuyongyi@hanyu.ecnu.edu.cn。本文通訊作者:吳勇毅。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文納入 ‘一帶一路’ 沿線重點國家國民教育體系研究及數據庫建設”(20AZD1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語料庫的漢語二語會話修正及其應用研究” (19YJA740064);自治區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新疆戰略視域下中亞國際中文教育的新使命與實現路徑”(XJEDU1024J06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中亞基地建設項目“涵養中亞人脈資源構建新疆高校留學生漢語教學新模式研究”;2024年新疆師范大學博士(后)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新疆華文教育創新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XJBSRW2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