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生物源農藥對作物病蟲害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代替部分化學農藥,是農藥行業研究新方向。以噴施清水為對照,選取丁子香酚、香芹酚和多抗霉素3種生物源農藥及霜脲·錳鋅化學藥劑為研究對象,對馬鈴薯不同時期進行噴施處理,比較4種農藥對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和瘡痂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在該作物早疫病防效上,4種農藥防效排名為香芹酚gt;霜脲·錳鋅gt;多抗霉素gt;丁子香酚;在晚疫病防效上排名為香芹酚gt;丁子香酚gt;霜脲·錳鋅gt;多抗霉素;在黑痣病防效上排名為香芹酚gt;丁子香酚gt;多抗霉素gt;霜脲·錳鋅;在瘡痂病防效上排名為霜脲·錳鋅gt;香芹酚gt;丁子香酚gt;多抗霉素。綜上表明,對比3種生物源農藥和霜脲·錳鋅在4種馬鈴薯病害上的綜合防治效果,發現香芹酚表現最好。本文為探索生物源農藥的施用方法,減少化學農藥施用劑量,以及推廣馬鈴薯綠色綜合防控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綠色綜合防控;生物源農藥;化學農藥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03-0091-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0
Comparison of the control effect of 3 biological pesticides and fipronil manganese zinc on potato diseases
CHEN Zebin1 TUO Jumei1 SHI Lingyan2 ZHANG Chunyan1 ZHU Jiyu1
(1Yulin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Yulin 719000, China;
2Yulin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Yulin 719000, China)
Abstract" Biogenic pesticides have a good control effects on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and can effectively replace some chemical pesticides, which i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pesticide industry. 3 biological pesticides, eugenol, carvacrol, and polyoxin, as well as fipronil manganese zinc chemical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spray potatoes 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 4 pesticides on potato early blight, late blight, black scurf and scab disease were compar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early blight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crop,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4 pesticides was ranked as carvacrolgt; fipronil manganese zincgt; polyoxingt; eugenol; in terms of late blight prevention effectiveness, the order was carvacrolgt; eugenolgt; fipronil manganese zincgt; polyoxin; in terms of black scurf prevention effectiveness, the order was carvacrolgt; eugenolgt; polyoxingt; fipronil manganese zinc; in terms of scab disease prevention effectiveness, the order was fipronil manganese zincgt; carvacrolgt; eugenolgt; polyoxin. In conclusion, compar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 of three biological pesticides and fipronil manganese zinc on 4 diseases, carvacrol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of bio-derived pesticides, reduce the dosag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promoting the green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otato.
Keywords" potatoes; green integrated control; biological pesticides; chemical pesticide
生物源農藥是一種利用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發的農藥,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主要來源于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源農藥屬于環境友好型農藥,通常具有低毒、低殘留、無害和低抗藥性等特征,其對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好,能有效代替部分化學農藥,已逐漸成為農藥行業研究的新方向[1-3]。
近年來,陜西榆林地區馬鈴薯產業迅速發展,馬鈴薯種植重茬和迎茬現象普遍,導致其土傳病害嚴重,其中早疫病、黑痣病和瘡痂病是榆林馬鈴薯產區的主要病害,防控難度大[4]。冉平等[2]引進香芹酚、寡糖·鏈蛋白、蕓苔素內酯3種生物源農藥,與常規施用的化學農藥霜脲·錳鋅進行對比,發現寡糖·鏈蛋白對晚疫病防效較好,香芹酚對黑痣病防效較佳。為全面推廣馬鈴薯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技術,降低施用化學農藥頻率,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生產和提質增效的目標,增強馬鈴薯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本試驗選取丁子香酚、香芹酚和多抗霉素3種生物源農藥,與常用化學農藥霜脲·錳鋅的防治效果進行比較,以篩選適宜防治馬鈴薯病害的生物源農藥,為相關地區開展生物源農藥部分替代化學農藥研究和馬鈴薯病害綠色防控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四十里鋪村,海拔1 115 m,年平均氣溫7.6 ℃,平均降水量462 mm。試驗地塊為砂壤土,pH 6.5,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冀張薯12號;丁子香酚,購自河南美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香芹酚,購自河南艾康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多抗霉素,購自山東魯抗生物農藥有限公司;霜脲·錳鋅,購自美豐農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5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取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50 m2。處理1,施用丁子香酚;處理2,施用香芹酚;處理3,施用多抗霉素;處理4,施用霜脲·錳鋅;處理5(對照),噴施清水。
各處理在播種前將種薯出庫,在遮陽通風處進行催芽,然后將丁子香酚、香芹酚、多抗霉素和霜脲·錳鋅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藥液,處理1~4分別用丁子香酚、香芹酚、多抗霉素和霜脲·錳鋅藥液拌種,處理5用清水拌種,陰干后播種。在馬鈴薯塊莖增長初期對處理1~5進行第1次噴施,之后每隔9 d噴施1次,共噴施4次。
1.4 試驗方法
1.4.1 早疫病、晚疫病調查及防治效果 每次施藥后7 d進行1次病情基數調查,共調查4次。每個小區隨機選取4行,每行隨機連續調查5株,調查全部葉片,按表1分級標準(以葉片為單位)記錄、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2]。計算如式(1)~(2)。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數值)]×100"" (1)
防效(%)=[1-(處理區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
1.4.2 黑痣病調查及防治效果 每次施藥后7 d進行1次病情基數調查,共調查4次。每個小區隨機選取4行,每行隨機連續調查5株,調查地下莖及塊莖部病情指數,按表2分級標準(以地下莖及塊莖為單位)記錄、計算防效[2]。計算如式(3)~(4)。
病情指數={Σ[各級地下莖(塊莖)數×相對級數值]/[調查地下莖(塊莖)數×最高級數值]}×100"""""" (3)
防效(%)=[1-(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4)
1.4.3 瘡痂病調查及防治效果 每次施藥后7 d進行1次病情基數調查,共調查4次。每個小區隨機選取4行,每行隨機連續調查5株,調查塊莖部病情指數,按表3分級標準(以塊莖為單位)記錄、計算防效[2]。計算如式(5)~(7)。
發病率(%)=(發病塊莖數/調查總塊莖數)×100"""""""" (5)
病情指數 = [Σ(各病級塊莖數×該病級代表值)/(調查總塊莖數×最高級代表值)]×100" (6)
防效(%)=(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7)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與對照(處理5)相比,處理1~4的馬鈴薯早疫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顯著降低(Plt;0.01);處理2和4的馬鈴薯早疫病防效顯著高于處理1和3(Plt;0.01),處理2防效略高于處理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效在不同處理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1),處理1~4的發病率、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其中處理2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最低,分別為9.5%和10.8%,防效最高,為62.2%。綜合表明,處理2(香芹酚)對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效較佳。
2.2 對馬鈴薯黑痣病和瘡痂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5可知,馬鈴薯黑痣病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效在不同處理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1),處理1~4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其中處理2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最低,分別為11.3%和12.4%,防效最高,為61.8%。
處理1~4的馬鈴薯瘡痂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Plt;0.01),其中處理4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最低,分別為15.8%和18.4%,防效最高為42.7%。綜合表明,處理2(香芹酚)對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效較佳,處理4(霜脲·錳鋅)對馬鈴薯瘡痂病的防效較佳。
3 結論與討論
近年來,相關人員不斷推廣低毒農藥、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部分替代化學農藥,有效減少了糧食損失[5-7]。張欣杰等[8]研究提出,加快發展病菌致病型和抗藥性監測技術,注重新型農藥與施用技術的源頭創新,可有效推動馬鈴薯晚疫病的可持續防控。研發推廣低毒、高效和易分解的化學農藥高效施用技術與綠色防控替代技術是實現馬鈴薯化學農藥減施的有效手段[9]。李培玲[10]利用生物農藥對大田馬鈴薯晚疫病進行防治,發現生物農藥對晚疫病具有一定預防作用。本試驗發現,從早疫病的防治效果來看,香芹酚和霜脲·錳鋅防效均較好,香芹酚處理比霜脲·錳鋅處理的發病率低0.9%,防效高3.7%,說明香芹酚在防治早疫病上略優于霜脲·錳鋅;從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來看,生物源農藥丁子香酚和香芹酚比化學農藥霜脲·錳鋅防效好,多抗霉素處理防效不如霜脲·錳鋅,其中香芹酚防治效果最好;從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來看,3種生物源農藥防效均優于化學農藥霜脲·錳鋅,其中香芹酚表現最好;從瘡痂病的防治效果來看,化學農藥霜脲·錳鋅防效比香芹酚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本試驗通過3種生物農藥(丁子香酚、香芹酚和多抗霉素)和化學農藥(霜脲·錳鋅)的病害防效試驗,發現在生物源農藥中,香芹酚在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效果上總體表現較佳,其次為丁子香酚在病害防治效果上表現相對較好,瘡痂病以化學農藥霜脲·錳鋅表現最好。鑒于生產中反復施用一種農藥,易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因此推薦香芹酚、丁子香酚與霜脲·錳鋅間隔施用,實現生物源農藥部分替代化學農藥,化學農藥減量。
參考文獻
[1] 賀字典,王秀平. 植物化學保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 冉平,王玉娟,李繼明,等. 生物源農藥對馬鈴薯產量及病害防效的影響[J]. 中國馬鈴薯,2020,34(2):114-120.
[3] 徐冠軍,李建洪. 生物農藥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J]. 化工之友,2006,25(10):50-52.
[4] 王成剛,劉小平. 隴中旱作農業區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控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4(9):148-150.
[5] 農業部關于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5,(3):19-27.
[6] 肖軍,趙景波. 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2):2376-2377.
[7] 翟金玲,張鵬,宋淑霞,等. 我國植物源農藥研究現狀[J]. 河北林業科技,2008(3):34-35.
[8] 張欣杰,宋文睿,陳漢,等. 馬鈴薯晚疫病化學防控現狀與展望[J]. 中國植保導刊,2021,41(6):33-39.
[9] 徐進,朱杰華,楊艷麗,等. 中國馬鈴薯病蟲害發生情況與農藥使用現狀[J]. 中國農業科學,2019,52(16):2800-2808.
[10] 李培玲. 寡糖·鏈蛋白防控馬鈴薯晚疫病效果評價[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8.
(責任編輯:胡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