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高等醫學教育的特點和學生資助工作實際,分析了在從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過渡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尚存在工作對象界定不夠明確、服務基礎不夠扎實、服務內容不夠全面、工作機制不夠嚴謹、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現實困境,提出醫學院校要從明確服務對象、夯實服務基礎、豐富服務內容、優化工作機制、加強條件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斷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促使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醫學院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學生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2-0011-07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果。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保障學生教育權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彰顯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1]。
進入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需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高等醫學院校當仁不讓,嘗試探索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建設之路。課題組于2022年5—6月利用問卷星在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徐州醫科大學三所江蘇省醫學院校圍繞資助育人工作開展調研,共收集問卷2120份,其中有效問卷2056份(占96.98%)。問卷面向全學段學生(含研究生42人、畢業生65人),有756名獲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了本次問卷調研,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
《202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累計資助普通高等教育學生4588.24萬人次,資助金額1675.59億元。我國已基本完成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的目標任務。
在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出要立足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的歷史起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提升精準化、體系化水平,強化資助的育人功能,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厘清了發展目標,也為資助工作隊伍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落實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困境分析
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從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過渡的過程中,為了誰、怎么做,是必須結合新形勢再度深入思考的問題。現階段,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尚存在工作對象界定不夠明確、服務基礎不夠扎實、服務內容不夠全面、工作機制不夠嚴謹、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現實困境,亟待研究突破。
(一)工作對象界定不夠明確
黨的二十大提出“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的新要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關于認定對象的表述包含“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全日制研究生”。《202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把“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資助”“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學生資助項目。2023年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的《關于調整完善助學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中也明確“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請貸款額度由不超過16000元提高至不超過20000元”。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24年學生資助工作要點》提出要推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具體要求中提到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本專科,唯獨缺少對研究生學段的具體要求。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過程中,也往往更重視本專科學段的學生。研究生學段的政府資助具有普惠性質,對家庭困難的研究生的認定尚處于探索階段,具體育人工作存在缺失。
202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提出“對特殊群體的關愛進一步加強,對經濟薄弱地區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發展型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目標。《202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所列舉的獎學金類型中,除了國家勵志獎學金明確面向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其他獎學金均面向所有學生。2023年江蘇省教育廳等十四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指導意見》,將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工作范圍規定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過程中,除獎學金項目外,基本只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還是只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現實困惑。
(二)服務基礎不夠扎實
1.識別有遺漏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具有“助困”功能。從2019年開始,學生個人遞交家庭經濟情況說明、作出誠信承諾即可申請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研顯示,有28.01%的學生反饋身邊有同學為了“面子”,不愿意告訴老師自己家庭經濟困難,也有43.43%的學生認為現有資助模式“容易導致爭當貧困生”。雖然高校通過國家級和省級相關系統平臺進行比對,能相對減少因為“要面子”不提出申請而漏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剔除部分“偽貧困生”,但仍難以完全覆蓋到全部有需求的學生,也難以完全剔除“偽貧困生”。國家有“每學期要按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的要求,但實際操作中若有學生錯過助學金評定時間,就常常在下一個學期才能進行統一身份認定。對因疾病、災禍等突發事件致貧學生的更新識別未能及時開展。
2.認定有偏差
部分高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仍停留在“助困”行為本身,沒有認識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是一個綜合性問題。調研顯示,有20.23%的學生認為現有資助模式“重資助輕育人”,37.84%的學生認為現有資助模式“重視經濟資助,忽略其他方面的資助幫扶”。深入剖析其原因,在于認定時不夠精準、有所偏差。在“助困”層面,2023年底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升級后已涵蓋了脫貧家庭學生、脫貧不穩定家庭學生、邊緣易致貧家庭學生、突發嚴重困難家庭學生、低保學生、特困救助學生、孤兒學生、殘疾學生、殘疾人子女、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保邊緣學生、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學生、其他低收入家庭學生合計13類特殊群體學生。高校在認定過程中普遍發現因經濟困難申請幫扶的學生往往屬于多種特殊類別疊加的實際情況,僅按照某一類別進行幫扶顯得不夠精準。在“獎勵”層面,高校本科學段普遍以學業成績排名作為入圍優秀學生獎學金評審的基礎,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獲得前提也是要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事實上以學業成績限制了“優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悖于“全面發展”的要求。
(三)服務內容不夠全面
1.缺乏“獎”的精準和“助”的全面
部分高校特別是二級學院和培養單位的資助工作相對忽視了“獎”這一重要組成部分。在資助工作方面,部分高校把物質性獎勵片面理解為工作的全部,片面認為獎學金就是表彰學業優秀學生的資金,只落實了學業獎學金或者說是以學業成績為主的獎學金的表彰,沒有充分考慮如少數民族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客觀情況,缺乏精準度和人情味。廣義上的“助”,應當包含助、貸、勤、免、補和綠色通道,但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忽視了具有以助代獎性質的服兵役高等學校學生國家教育資助、高校基層就業學費補償等項目。
2.缺少“引”的力度和“育”的過程
調研顯示,有22.18%的學生認為“資助力度過大會助長‘等靠要’思想”,有22.28%的學生認為“身邊有同學存在夸大貧困程度、謊稱經濟困難、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等不誠信現象”,有44.75%的學生認為現有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制度“缺乏對‘偽貧困生’的懲罰”,有17.65%的學生在“受資助學生是否有義務通過力所能及的付出回饋社會”問題上的態度是“非必要”“無所謂”。高校事實存在助學項目多于獎學項目,生均受助額度高于學業獎學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學業獎學金比例低于普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尚未全員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尚未全員參加勤工助學,普通學生和受資助學生畢業后參軍入伍、在基層就業的比例均不高等現象,缺少“引”的力度和“育”的過程。
3.缺失服務時間和服務需求概念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服務時間概念主要集中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獎助學金的評審階段,具有明顯的時間階段性,其他時間段除一線工作者外極少有人關心關注相關工作。現有資助項目更多的是“我們有什么就給什么”,而不是“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國家政府相關文件、報告中提及的11個大類資助項目主要是根據政府、高校能做的、想做的項目來設置的。調研顯示,有32.97%的學生認為現有資助政策和項目“只能部分滿足”或“不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就業幫扶、鍛煉機會、學業幫扶的需求比例占據學生需求的前三位,綜合能力提升、誠信教育、心理幫扶是學生希望強化的育人內容前三位,經濟資助、技能提升、就業創業指導是學生認為幫扶受助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前三位,科研項目合作、學歷學位提升、臨床技能提升占據學生畢業后希望得到母校幫助的方面的前三位。部分學生需求比例較高的項目是一些高校目前沒有設置或者是沒有重點關注的,這應當引起重視。
(四)工作機制不夠嚴謹
1.存在情感傷害的隱患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對象通常被界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樣的標簽式認定一定程度上會使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使其生活在“經濟困難”的陰影里。調研顯示,有57.59%的學生更接受“有發展資助需求”的身份認定。高校在進行學費減免、專項補助前一般會和政府系統進行比對確認如建檔立卡、低保家庭等特殊情況,在進行隱形經濟資助前一般會通過校內大數據平臺分析學生的消費情況,這也會使部分學生片面認為自己時刻處于學校監控之中,總是擔心自己的其他行為也是被監控的,造成安全感缺失。也有部分學生發現助學金高于獎學金且更容易獲取,假裝經濟困難被認定從而獲取了更多經濟支持,而高校對“偽貧困生”又缺少懲罰機制,導致一些學生對資助評價體系失去信任,對其他評價體系也開始心存疑慮。
2.存在違反倫理規范的問題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存在貧困生認定的不合理與人道主義的失落、國家助學貸款的主體間博弈與責任倫理的失位、學生資助的不均衡與教育公平的失衡三方面困境,成為制約學生資助政策整體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2]在身份認定中,還存在缺少法治觀念和合理的認定方式,缺少關注經濟困難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情感接受度,不夠重視少數民族學生在民族習慣、受教育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等問題。資助工作的一般程序包括告知、申請、評議、認定、公示、建檔等環節,而評議、認定、公示等過程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學生隱私。調研中就有31.47%的學生表示“民主評議主觀性太強”。高校仍然缺乏一套有效的機制來保護學生隱私和實現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獲得貸學金及助學金的學生,應當履行相應的義務”,而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學生中事實存在獲得資助權利與其履行義務不對等現象。
(五)條件保障不夠到位
1.缺少硬性條件的支持
現階段高校對學生資助工作的人財物等硬性條件支持不足。按照教育部的政策要求,高校應當以1∶2500的比例配備學生資助工作專職人員,然而部分高校沒有達到這個比例,基本維持1~2個專職人員的狀態。至于資助工作經費,部分高校將其包含在學生管理經費中,沒有如招生專項、就業專項等專項經費,甚至其數額僅是招生就業工作經費的零頭,和學生資助經費種類多、金額大的情況不相匹配。如經濟困難認定前的基礎性家訪工作,只能給予困難家庭200元慰問金,差旅費需要二級學院從有限的學生工作經費中列支。目前多數高校設置有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大多隸屬學生工作處(部),除有相對獨立的工作網站外,缺少相對固定的線下育人場所和平臺,難以保證從學生錄取到學生畢業甚至是畢業后的全時段的育人工作的開展。
2.缺少軟性配備的補充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全校師生都要參與育人工作,在整個學習階段、在涉及學生的各個方面都要開展育人工作。目前高校資助工作還沒有完全滿足“三全育人”的需求。受資助的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學工部門和輔導員的日常關心,他們同樣也需要專業教師、機關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社會相關部門機構甚至是身邊同學的關注。除了經濟幫扶、學業幫扶,他們還需要包括信心、溝通、能力、合作、競爭、職業、公益等七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在內的“文化關懷”[3]。他們普遍自尊心強、較為敏感,渴望通過自身努力得到每一個人的尊重。部分高校還缺少經濟困難認定、家庭變故、重大疾病等信息共享機制,缺少與當地消費水平相掛鉤的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缺少學生畢業后成長追蹤與反饋機制,缺少全過程的幫扶。
三、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措施
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舉措,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4]。醫學院校要從明確服務對象、夯實服務基礎、豐富服務內容、優化工作機制、加強條件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斷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
(一)明確資助育人的服務對象
1.統一全學段的概念定義
“為了誰”是開展任何工作都首先要明確的問題,醫學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亦是如此。從教育部等國家部門的相關政策分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理應包含研究生學段,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兩個完整階段。在發展型資助育人目標引導下,高校應當探索全學段的資助育人體系構建,要為研究生學段的資助育人立新規、開新局。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現行學制總計大致為4—11年,屬于長學制教育,這就從實踐層面要求醫學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全學段進行。南京醫科大學從2022年開始探索本研一體化管理新模式(資助育人的本研一體化是重要內容之一),在設計2024年資助育人項目時,設置了“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資助制度”研究項目,為完善研究生學段資助育人工作夯實了基礎。
2.明確育人對象的界定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主要包括獎、助、貸、勤、免、補和綠色通道等內容,但多數獎學金項目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從這一角度分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改變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落腳點的現狀,在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的新形勢下,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面對的更應該是全體學生,應當建立以全體學生身心、能力、素質健康發展為核心的資助育人體系,成立學生事務發展支持中心。就南京醫科大學而言,本科學段中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全體學生的10%,各類學業獎學金的獲獎比例為40%;研究生學段中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7%,而具有普惠性質的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的獲獎比例接近100%。這從實踐層面說明獎學金項目的涉及面相對更為廣泛,涉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只是整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一部分。
(二)夯實資助育人的服務基礎
1.堵住識別的漏洞
醫學教育的成本相對高于其他學科教育,構建全面識別、及時識別的精準機制,對醫學院校更好地開展資助育人有著積極意義。醫學院校的學生體量相對小于綜合性院校,有條件在加強誠信教育、繼續讓學生通過個人承諾制度申請助學金的基礎上,通過國家級、省級學生資助融合共享平臺加強比對,嘗試與政府稅務部門共同探索建立以家庭整體納稅情況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困難識別機制,精準識別“偽貧困生”并加強教育,同時引導“要面子”的學生正確面對經濟困難,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參加勤工助學等有償資助形式緩解經濟壓力。探索建設全天候經濟困難資助認定制度,及時識別因疾病、災禍等突發事件致貧學生的助困申請,動態調整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通過“社會助學”途徑開發專項基金支持項目完成經濟幫扶,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校內消費記錄,及時識別、分析經濟困難學生高消費行為。
2.糾正認定的偏差
發展型資助旨在消除身份差異,構建基于需要而不是身份的救助模式,減少高校中存在的對貧困生群體的社會排斥[5]。在落實“助困”功能時,高校要精準界定相對貧困、一般困難和無經濟困難,要在入學之初通過“迎新系統”綜合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整體情況,以家訪、問卷等形式分析造成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精準把握13類特殊學生群體和類別疊加情況,實現精準對接、分類育人。在落實“支持”功能時,更要明確學生在精神關懷、就業幫扶、學業幫扶、升學深造、技能培訓、心理輔導、鍛煉機會、體育藝術修養提升或者其他方面的具體需求,要分析“靶向”、明確目標,有效提升受助學生的滿意度和體驗感。在落實“獎勵”功能時,高校要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除學業獎學金外,探索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全面考查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創新發展、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三)豐富資助育人的服務內容
1.實現“獎”的精準和“助”的全面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做好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必須做到“獎”的公開透明、“助”的公平公正。獎勵層面首先要明確獎什么、獎給誰。人既有物質性,又有精神性,因此高校需要充分考慮如學業獎學金等具有經濟獎勵性質的物質性獎勵和如三好學生、先進個人等精神性表彰的互補共進,要把獎學金的內涵理解為用于獎勵的專項資金,探索建立“德智體美勞”理論學習學分制+社會實踐積分制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肯定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助困層面要注重發揮具有以助代獎性質的服兵役高等學校學生國家教育資助、高校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具有以獎代助性質的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具有勞動教育性質的勤工助學和研究生“三助”等資助項目的育人作用。
2.強化“引”的力度和“育”的過程
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和實際工作中,“資助”一詞可理解為“資以關懷,助其成才”[6]。在落實發展型資助育人過程中,高校應全面統籌做好“引”和“育”。在我國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后,高校需合理調整資助項目,減小助困力度,加強正面獎勵,通過設立支持發展項目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全面發展。引導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有償資助,在國家助學貸款申請過程中開展誠信教育和契約精神教育,建立造假貧困生退出與懲罰機制,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勞動光榮的意識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全面消除“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高校貧困生資助不應只是一種慈善救濟,更應是一種教育活動[7]。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發展德智體美勞,增加在校期間獲得各類表彰的頻次;引導所有受資助學生,包括受到獎勵表彰的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后積極服務國家需求、服務基層事業,鼓勵邊疆少數民族學生返鄉服務家鄉建設。
3.完善服務時間和服務需求概念
高校發展型資助體系的構建,是學生資助體系對社會變遷的積極回應,也是落實資助育人和精準資助導向的現實路徑,更是幫助貧困生群體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5]。推動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首先要明確工作的時間軸。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當始于招生錄取階段、顯于學生在校期間、研于學生畢業后追蹤反饋。招生錄取后,高校可以通過政府平臺、學校迎新系統加強對學生綜合情況的了解和分析。學生在校期間,高校可以通過設置資助項目、開展發展支持等開展顯性資助育人工作。學生畢業后,高校可以通過提供開展終身學習的平臺等,關注畢業生發展,結合畢業生的反饋信息適時調整資助育人政策和項目,改進資助育人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學生需求的就是高校要做的、學生期待的方式方法就是高校資助育人的方式方法。
(四)優化資助育人的工作機制
1.排除情感傷害的隱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應當認定經濟困難都是相對的,因而從情感上就不應存在“貧困生”這個身份界定。學生更接受“有發展資助需求”的身份界定,而且“有發展資助需求”從概念上包含了對經濟資助的需求,政府和高校對此應加以重視并加以改變。高校通過信息共享平臺進行特殊群體學生比對分析,可以使資助育人工作做得更為精準。在發現學生困難并進行隱形資助前,安排輔導員或者班主任有重點地和學生進行談心談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饋家庭真實情況,然后再進行身份認定和資助幫扶,讓隱形資助在顯性幫扶中更有人情味。高校也要適時調整獎助學金的項目和比例,設置更多以獎代助的項目,適當提高單項獎勵額度,合理建立對“偽貧困生”的懲罰機制,不斷完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公平公開公正開展資助育人。
2.遵守資助工作倫理要求
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是指學生資助制度體系與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相融合的系統工程實施體系[8]。發展型資助育人應當包含保障型“助困”和發展型“支持”兩個部分。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真正樹立法治意識,探索經濟助困和發展幫扶的分類認定,對于經濟助困要充分考慮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情感接受度,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經濟困難認定方式,縮減民主評議的流程與規模,防止公示過程泄露隱私,注重建檔立卡學生的信息保護,建立數據獲取與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建立“五育”并重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和責任追溯機制,最大限度實現認定的公平公正。遵守資助工作倫理要求,開展隱形資助、無痕資助的倫理研究,教育受資助特別是受經濟資助的學生在獲得資助權利的同時履行參與勤工儉學、參加志愿服務等相應義務,引導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知恩感恩的精神品質。
(五)加強資助育人的條件保障
1.加強硬性條件的保障
要做好新時代的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高校首先要提供基本的人財物等硬性條件的支持。發展型資助育人對高校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復雜程度也遠遠高于目前以“助困”為主的資助工作。高校要盡快盡可能按照教育部的規定配齊配強學生資助育人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在過渡階段可以考慮建設以學生資助為主題的輔導員工作室,在開展資助工作的同時加強理論和實踐研究。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增加了對有發展需求的學生的支持要求,提高了身份認定的難度和廣度,更注重“五育”并舉的育人效果,工作量成倍增長。這就需要高校從認識上、行動上重視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加大專項工作經費投入,以保障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高標準、高水平、高層次運行。高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可以利用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契機,把資助育人元素充分融入學生社區、教室、宿舍、食堂等場所,搭建平臺開展全時段的育人工作。
2.加強軟性配備的支持
新時代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著力建設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育人機制,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要建立起由以專業教師、行業領軍人才為主的學業導員,以輔導員、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黨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社會愛心人士為主的成長導員,以少數民族團學干部、優秀少數民族畢業校友為主的朋輩導師組成的“三全三導”隊伍,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深入課堂、實驗室、食堂、宿舍、操場、見習點、實習點等一線,開展全員育人。將育人工作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環節,順應教育規律并考慮學生成長必需,尊重個體差異,建立資助服務清單,通過經濟支持、學業指導、心理關照、科研扶持、技能訓練、實踐幫扶、能力提升、人文關懷等開展全方位育人。將資助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有效機制、長效機制,建立經濟困難認定、家庭變故、重大疾病等信息共建共享平臺,建立與當地消費水平、家庭納稅情況相掛鉤的資助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學生畢業后成長追蹤與反饋機制,以推動全過程育人。
四、結語
高校資助育人核心是“人”,方法為“資”,根本在“育”[9]。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應該在確保經濟保障的基礎上,推動資助和育人同向同行,使工作的內涵更加豐富、效果更加顯著、發展更加持久,讓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都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博旺,晉家洪,馮力.高校學生貧困資助的政策邏輯、實踐困境及其突破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29-34.
[2] 孫濤,高清晨.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倫理困境及其突圍[J].高教探索,2020(12):17-21.
[3] 周賽君.發展型資助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影響探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6):136-141.
[4] 馬曉燕.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論要[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76-182.
[5] 李劍富,韓岳豐.發展型社會政策視域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重構[J].教育探索,2020(8):37-42.
[6] 姚溧.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定位與實踐進路[J].教育評論,2020(10):49-56.
[7] 肖鳳翔,俸曉玲.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的宗旨、原則和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0(3):117-122.
[8] 趙貴臣,肖晗.誠信教育融入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5-159.
[9] 馬曉燕.理解高校資助育人科學內涵的三個維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3):152-155.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