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友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校友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厚的內涵。通過研究大學校友精神的表現形式和特征,能夠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內涵。高校積極探討并解決如何更好地詮釋校友精神的內涵,使其對在校生培養產生影響并發揮育人功能這一問題,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德育共同體的發展,同時對構建新時代背景下“大思政”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校友精神;精神特征;內涵;德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001-05
大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高深學問的追求和對智慧創造的向往[1],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乃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校友是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檢驗成果。在社會發展中,高校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友精神和校友文化[2]。國內外大學和學者一直高度重視對校友以及校友工作的研究。美國校友會于1840年成立,成立最早、歷史最悠久。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高校也開始重視校友工作,全國知名高校紛紛成立校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性校友工作研究組織于1994年開始籌建[3],2003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友工作研究分會正式成立[4],極大地推動了各個大學校友工作的快速發展。在中國知網查閱校友工作的相關文獻,輸入“校友”可以查到1萬余篇中英文學術論文,研究主要圍繞校友會、校友文化、校友資源利用等方面展開,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大學和校友之間的橋梁紐帶關系,強化共同發展意識。目前,我國學界對校友精神及其育人功能的研究較少,雖然沈榮喜等對行業特色型高校在校生的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等進行了研究[2],崔睿等對兩院院士的校友精神特質與育人價值等進行了研究[5],但鮮有對校友精神內涵的系統研究。本課題組成員在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以下簡稱瓦大)訪學期間曾多次參與校友接待日等活動,同時發現美國有一本名為Alumni Spirit的雜志,于是對大學校友精神展開了調查研究——與瓦大的校友工作管理者、教師以及15名在校生進行了訪談,并邀請瓦大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國籍的140名學生填寫了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39份。
本研究將瓦大作為美國高校的一個縮影,在訪談調研中發現美國大學的校友具有典型的校友精神氣質和內涵。相比之下,中國大學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大學校友更具有典型的自身特征和明顯的自身標識,他們是大學精神的傳承者,也是民族精神的發揚者,展現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對大學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我國正處于新發展階段,無論是高校自身發展還是人才培養模式都在尋求新的突破,充分挖掘校友精神的特征和內涵,有助于夯實“校友—大學”發展共同體[1],構建“校友—在校生—教師—大學”新的德育共同體,充實并完善新的“大思政”格局體系。
一、大學校友精神的表現
大學校友精神既抽象又具體,抽象是指它屬于意識形態范疇,且具有一種感召力,無形中給校友帶來力量和影響,使校友成為大學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并在校園內外發揮切切實實的德育功能,給人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6]。學者田瑩曾指出,每所大學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是其獨有的神韻,是建校之日起一屆屆校友與母校共同譜寫的華美篇章[7]。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校友個人或者校友群體身上,每個大學的校友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校友文化共生,具有特定的表現符號和獨特的價值引領功能。校友捐贈、文化物品等都是校友精神的物質表現。校友精神還依附于校友會的管理及校友活動,外化于校友的言談舉止,并形成特定的精神風貌。
(一)物質化表現
校友精神作為意識層面的一種形態,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來傳播和實踐,比如校友雕塑、紀念館以及跟校友精神相關的文化產品等。通過這種物質表現,人們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受到某種精神感染,并外化為言行。還有一種表現形式是校友對社會以及母校的感恩回饋,它能使更多人感受到校友精神的力量。比如段永平校友捐贈教學樓,不僅能給予在校生更好的學習環境,而且能使在校生深受感動和鼓舞——感動于校友的慷慨捐贈,被校友的個人成就鼓舞,從而更有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二)符號化表現
大學的校訓、校旗、校徽、校歌作為大學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大學精神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圖騰[8],也是對大學精神的詮釋、認同和傳播[9]。在踐行大學精神的過程中,富有學校特色的文化符號在校友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其將大學的核心精神不斷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精神。在研究校友精神的過程中,本課題組成員對瓦大校友中心執行主任Linda進行了訪談。她曾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一直關心和支持母校發展的杰出校友,從商期間經常給瓦大捐款,還會給在校生進行職業規劃等。退休后,她把所有的錢都捐贈給了母校,并且配合母校開展校友工作。她在形容瓦大的校友時,用了“Valpo kind of person”,這就是校友的典型符號特征,并在校友的行動上和精神上深深烙上了大學的印記。例如,浙江大學的校友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踐行“求是創新”的校訓精神,不斷發揮探求真理、忘我奮斗的精神作用,一批又一批杰出校友的身上都刻著浙大人的印記,這些印記作為一種精神符號,激勵引導著在校生前行。
(三)行為化表現
任何一種精神在詮釋和踐行的過程中都會轉化為一種行為體現。學者田瑩指出,校友在大學濃厚的文化氛圍洗禮下,往往會形成良好的氣質、優雅的舉止、較高的修養[7]。大學校友精神的呈現和表達離不開校友的實踐活動。校友精神的行為化表現一般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校友畢業后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創新發揚校友精神,并成為該領域的領袖人物或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引領在校生不斷成長進步。在與瓦大學生的訪談中,對于“你認為什么樣的校友精神最能激發你?”這一問題,15名參與訪談的學生中有5名表示杰出校友對自己的鼓舞和引領作用非常大,能讓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并能給予自己努力的動力和成功的信心。近幾年,浙江大學在本科生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都會邀請杰出的校友返校舉辦講座,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鼓舞在校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堅定畢業生充分發揮個人價值的自信和決心。
二是關心學校發展的校友以各種方式支持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用其行動和精神感染在校生。在問卷調查中,關于校友精神,有85%的在校生認為校友的行為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例如設立獎學金、開設講座、分享人生經歷等。校友的回饋精神不僅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在校生,還在精神上引領在校生,培養在校生積極向上、心懷感恩的品質,這無疑是高校德育中一門重要的隱性思政課。
二、大學校友精神的特征
(一)大學校友精神具有社會性
德國社會學家C.齊美爾在《社會學的問題》一文中使用了人的“社會化”概念,引起了學界廣泛深入的討論[10]。人既作為“社會學習者”不斷掌握社會知識、技能和規范,又作為“社會參與者”參加社會活動和維持關系,并再現社會經驗[11]。社會化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又是人的社會性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前,高校不再是象牙塔,應鼓勵在校生不斷融入社會,但是由于功能和場所的特殊性,其尚不能完全社會化。校友應做好學校和社會的橋梁,努力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為社會作貢獻,使自身特有的校友精神對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可以說,校友精神是大學精神的社會化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
(二)大學校友精神具有獨特性
獨特是校友精神的另一特性。校友精神在校園這一特殊環境下萌芽,并在社會大環境中不斷形成、發展、成熟。它源于校園,發展于社會,兼具高校和社會特性,比其他精神更具獨特性。不同的辦學歷史和傳統使得不同高校的校友文化各具特點,而不同的校友文化和大學精神又是大學校友精神持續發展的沃土。此外,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的影響,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校友精神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浙江大學西遷史被稱為“文軍長征”,所呈現出的精神風貌對浙江大學和浙大人的影響都是獨特而深遠的。
(三)大學校友精神具有傳承性
精神是文化和時代的產物,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需要經歷一定的積累和升華,只有不斷傳承才能不斷完善、不斷發展。校友精神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產物,也需要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校友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傳承,每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都獨具特色[12]。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例,北京大學(曾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12],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地方。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大人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代代相傳。“求是創新”是浙江大學的文化血脈,是所有浙大人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大學為師生作《繼承文化傳統,弘揚浙江精神》的報告時指出,求是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百余年來浙江大學辦學理念的濃縮和凝練,是浙大人“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13]。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浙江大學和浙大人始終以傳承和創新求是精神為己任。
三、大學校友精神的內涵及育人功能
(一)弘揚民族精神,根植理想信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指向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國高校是社會主義大學,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決定了大學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優秀人才,使學生正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一代又一代為祖國建設奮斗終身的校友就是在校生最直觀的參照榜樣,他們的理想信念將深深根植于在校生的心中。中國政法大學曾舉辦“根植祖國大地,播灑法治陽光”法大基層校友尋訪活動[14],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在活動中提到,校友尋訪活動有針對性地聚焦扎根基層的法大校友,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風貌,使“根植祖國大地,播撒法治陽光”的信念在一代代法大學子間傳承,促使一代代法大人踐行法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15]。在與學生的訪談中,針對“校友對在校生的影響”這一問題,有6名參與訪談的學生表示,校友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們可以想象自己以后會變成什么樣。校友就像是夜晚的燈塔,是在校生航行于汪洋的指明燈,這就是校友精神的榜樣引領作用。學者周勇曾在《論優秀校友與高校校本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文中指出,校友的人生理想、創業歷程、產業精神等,對在校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其達到一種只有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祖國的發展命運相聯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境界[16]。
(二)傳承大學精神,培育感恩文化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校友是大學精神的傳承者和創新者[1]。校友無論從事什么工作,身上都烙著大學精神的印記,校友在社會生活中所體現出的精神氣質都是大學精神的外化表現。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友身上的氣質標簽特別明顯,他們對學校的感恩回饋也非常豐厚。感恩,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是一種精神寶藏。只有具有感恩的意識,才會有回饋的行為[17]。在問卷調查中,對于“你認為最能激勵你的校友精神是什么?”這一問題,有11名位學生的回答是樂于回饋社會、回饋母校。對于“你為什么會回饋母校?”這一問題,回答“對學校的認同感”的占比最大,為45%。對學校的認同感是對大學精神的傳承,回饋行為則是感恩文化的物質化表現。關于校友文化研究的文獻中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校友的感恩文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高校的校友捐贈成立了各類基金。各類基金得以成立,靠的不是財物,而是精神激發,而它們也成了傳遞能量、弘揚精神的平臺。一些以杰出校友名字命名的基金,通過杰出校友的聲譽和精神,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比如中山大學李學柔基金獎學金由該校校友于2009年6月返校參加畢業20周年聚會時設立,后來歷屆獲獎者感念母校對他們的支持和愛護、感念基金對他們學習工作的幫助和鼓勵,發起了反哺基金的活動,將自己工作后的首月工資或者創業所得捐贈給李學柔基金以回饋母校,將感恩回饋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還有很多以杰出師長名字命名的基金,是師長為了資助學生完成學業而創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畢業后因感恩師長而回饋基金。比如浙江大學的闕端麟基金、王啟東基金等,就是由杰出師長發起、受助畢業生不斷回饋的基金。這種傳承與感恩精神使得助學基金越來越多,受助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三)共創共建共榮,同呼吸共命運
大學的不斷發展需要大學、在校生和校友共同努力,互利互贏、共同發展是師生的一致目標。互利共贏,原指不同地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互惠合作,共同應對威脅和挑戰,共同謀劃利益和福祉,進而實現互惠互利的共贏發展[18]。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講話中指出,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大學校友雖然在校時有著相近的精神理念和教育背景,但是其在進入社會后,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性和特性,更有著不同的個人利益。在校生與校友處于不同的人生階段,是具有不同需求的不同利益群體。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指出,高校是德育共同體,德育共同體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19-20] 。浙江大學前任校長吳朝暉指出, 校友將大學精神融入創新事業,有利于形成發展共同體[1]。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學者提出,要在大學和校友中間創建以價值為中心的關系[21]。德育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的不同組成部分需要共建共創共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弘揚校友的感恩回饋精神,而且要探究共創共建、共贏共榮的路徑。從對美國高校校友工作的研究中可知,無論是哈佛大學這種一流名校,還是瓦大這樣的小型私立學校,他們所有的資源都跟校友同享,校友永遠是學校的一分子。從瓦大的校園網站及對校友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訪談中可知,學校活動、就業等各類信息和資源,瓦大校友都可以共享,學校還會為畢業后的校友開展就業培訓,大學就是校友永遠的家。在這方面,國內高校還需要改進,因為部分高校對校友的后期關注沒有那么細致和持久。高校只有與校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才能在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路上越走越遠。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需要更好地融入社會,也需要加入更多的社會元素,尤其是在“大思政”格局下,要不斷地探索和革新德育教育。校友是高校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之一,高校只有深入探索校友精神的特征及內涵,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4-19.
[2] 沈榮喜,王恩元,王溪,等.“雙一流”背景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現狀及改進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4(8):30-33.
[3] 何志偉.校友資源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關系研究[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2018.
[4] 李潔. 我國高校校友會運行機制研究:以A大學校友會為例[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 2018.
[5] 崔睿,倪陽,楊美偲. 兩院院士校友精神特質與育人價值[J].中國冶金教育,2021(1):76-81.
[6] 趙娟. 校友的感召:將“長霞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河南警察學院為例[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1):23-25.
[7] 田瑩.大學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8] 徐庚陽.大學校徽: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論大學精神及審美特性的符號化表現[D].北京:北京大學, 2007.
[9] 劉冰冰.新時代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發揮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0] 李芹.社會學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11] 季海菊.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12] 段松爽. 校友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學, 2017.
[13] 代玉啟, 劉妍. 求是精神: 浙江大學的傳承與創新[ J].北京教育(高教), 2019(10):103-106.
[14] 趙婀娜. 實實在在丈量祖國大地:深聚焦·關注大學生社會實踐(下)[N]. 人民日報,2017-07-20(17).
[15] 晉浩天.中國政法大學基層校友:身在草澤 胸懷家國[N].光明日報,2016-12-18(3).
[16] 周勇.論優秀校友與高校校本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2):104-107.
[17] 鄒曉東,呂旭峰. 校友情結:美國高校捐贈的主要動因[J].比較教育研究,2010(7):72-77.
[18] 顧建民,羅志敏. 美國一流大學校友文化特色摭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79-84.
[19] 任少波,呂成禎. 德育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新認知[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9(5):5-11.
[20] 呂成禎,任少波. 德育共同體:內涵、特征與時代使命[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4):41-46.
[21] RATTANAMETHAWONG V,SINTHUPINYO S, CHANDRACHAI" E A. An innovation system that can quickly responses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alumni[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2):645-65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