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緊緊圍繞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思政教育貫穿、本研統籌銜接、多元資源驅動、科教產教協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場”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以期為其他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思政教育;航天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119-05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方針必須明確的根本問題,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簡單明了而又全面地回答了上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西北工業大學是以航空、航天、航海等學科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院校,進入新時代,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學校既要堅持面向行業,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邏輯和規律,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限制和技術封鎖越來越嚴峻的局面,我們要建立忠于黨和人民,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的航天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體系。
一、當前航天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缺乏深度
目前,部分高校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價值引領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擔當教育引導不夠,如何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航天精神,樹立軍工報國意識,心懷“國之大者”,畢業之后主動到航天領域就業,盡快融入其中,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建功立業,是當前人才培養體系面臨的新挑戰。
(二)培養模式跟不上時代發展需求
面對21世紀我國航天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需求,傳統航天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定位不準、專業過度細分、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活力不足等問題,為化解航天大類培養與卓越拔尖人才培養的矛盾,急需探索航天工程技術人才與行業領軍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新模式。
(三)創新實踐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創新實踐教育是航天領軍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傳統創新實踐教育體系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依附于理論課程,且學院專業覆蓋面廣,各專業的實踐能力要求不同,導致創新實踐目標不明確、內容滯后、形式單一、相互之間聯系性不強,難以體現創新實踐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二、新時代背景下航天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融合式黨支部”為先導,以學院各研究所為單位設立教師黨支部和研究生黨支部,形成師生黨支部聯動共建機制,將黨支部活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挖掘新時代航天精神內涵,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育人貫穿培養全過程。面向航天科技前沿和重大戰略需求任務,依托學院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構建本研統籌銜接、多元資源驅動、科教產教協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場”培養新模式。
(一)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指導,發揮好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統籌學院的黨建資源,暢通樣板黨支部選育宣傳途徑,多渠道強化具有航天特色的樣板黨支部建設,發揮典型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二是注重實踐體悟。面向國防軍工、航天背景單位開展共建及實踐活動,讓學生貼近航天人、了解航天事。強化航天科普服務隊、陳士櫓院士先進事跡講解團及航天精神宣講隊服務力度,讓學生傳播航天精神。三是發揮以文化人作用。基于學院現有航天特色文化品牌,開展常態化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抓住“中國航天日”等關鍵節點開展主題教育。四是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培育一批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團隊,面向新生開設中國航天精神必修課程,將航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
(二)統籌學院內外資源,構建本研統籌銜接的航天卓越創新人才培育體系
一是統籌本研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從知識體系、能力培養和國際視野等方面整體考慮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課程體系建設。本科階段的培養體現為“寬口徑、厚基礎、提素質”,目標是打牢基礎;研究生階段的培養體現為“強實踐、拓視野、重創新”,引入國內外一流的科研與專業實踐資源,根據學生的個人規劃以及研究能力特質提供個性化的培養(見圖1)。
二是實施本碩博貫通、過程柔性分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在本科第三學年末進行綜合考核,考核未通過者,退出卓越人才培育計劃,在本科第四學年完成本科學業;考核通過者,將獲得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資格,繼續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強化培養過程管理,實施柔性分流機制,對于獲得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的碩士研究生,擇優以碩博連讀方式進入博士研究生階段進行培養;對于考核不通過的博士研究生,將分流至碩士研究生階段進行培養或作退學處理。同時,在研究生培養階段,依托學院已有的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知名高校等國內外其他學科的優勢科研平臺和團隊,以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為支撐,凝練科學問題,重視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加強對研究生系統的科研訓練,提升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
(三)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多元資源驅動,實施科教產教協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場”培養模式
一是實施“科教產教融合研究生培養示范團隊”計劃。對于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或重大科研項目的導師,鼓勵其與科研院所合作,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培養研究生,培養經費和獎助金從科研經費列支。采取“實踐—理論—實踐”三段式“人才靶場”培養模式(見圖2):第一階段為新生入學后到科研院所一線參加短期實習實踐,主要讓學生感受軍工文化、了解裝備現狀、明晰工作目標。第二階段為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課程學習,采取定制化的培養方案,進行基礎理論、科技前沿、科研方法、校企聯合課程等學習,筑牢根基。第三階段為學生到科研院所開展為期一至兩年的沉浸式科研實踐,完成從一線調研、發現問題、科研實踐、擬定技術方案、聯合研制,到靶場試驗、定型轉化全流程的實踐學習。在這三個階段中,高校與科研院所“零距離”合作,開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工作。
二是推行科研基礎訓練前置,明晰專業實踐考核指標。對研究生提前開展科研素養訓練,建立了“閱讀一本經典著作、收集一套技術資料、研制一個試驗樣機、完成一套技術文件和發表一篇科技論文”的“五個一”量化考核目標,在完成試驗樣機研制之后,要到科研院所試驗基地親自參與試驗,驗證試驗數據,分析存在的問題,撰寫詳細的試驗報告。將科研素養訓練直接納入科研流程中、融入項目的設計師培訓系統中,通過科研基礎訓練前置,實現研究生一畢業就直接參與航天科研項目的無縫銜接。
(四)依托國際合作平臺,以科研合作促進人才培養,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學院已經建立了“中烏空間科學聯合實驗室”、“新型航天器設計與應用技術”陜西省111引智基地、“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未來空天飛行技術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先進航天器設計與控制人才培養項目”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或項目,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合作為牽引,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開展聯合授課或學術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五)完善體制機制,健全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在課程教學、開題評議、中期檢查和年度審核等關鍵環節加大考核力度,實施柔性分流機制,強化導師指導責任。在學位授予環節,按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分類設置多元化學位成果評價標準,除學術論文外,還包括國際標準、國標、行業技術標準、為國家重大型號或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貢獻、所獲知識產權完成成果轉化等評價標準。在學生評價方面,遵循以德為先,進行分類多維評價,強化價值引領,突出學業表現,堅持進行德智體美勞綜合測評,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三、培養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黨建帶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成效顯著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育國之棟梁,鑄國之重器”為己任,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理念,堅持黨建引領、聚焦主責主業,通過“五強化五抓實”工作實踐,實現基層黨建“五個到位”,為建設世界一流航天學院提供堅強保障,引領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快速發展。近年來,學院黨委先后獲評全國黨建工作標桿學院、陜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三全育人”先進集體;學院飛行控制研究所黨支部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樣板支部,無人系統制導與控制研究所黨支部王靖宇工作室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精確制導與控制研究所研究生第1黨支部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精確制導與控制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在黨建引領業務工作的基礎上,打造共建共學共研共育的協同培養模式。一是校企支部共建,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學院與航天六院210所、航天科工三院31所十三室、航天九院16所七室、航天科工四院四部十二室等國防軍工單位黨委和黨支部進行共建,強化資源共享,打通校企之間在科學研究、實踐實習、聯合指導、招聘就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協同合作模式。二是厚植航天情懷,融合課程思政價值塑造。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軍工程大學等建立師生黨員實踐基地,增強航天情懷。同時,引導教師樹立“將價值塑造融于學生培養全過程”的思想認識,建設航天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庫,將思政素材轉化為教學內容。
(二)聚焦科研育人,支撐人才培養改革成效顯著
以大院大所科研合作、聯合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為依托開展產教協同育人,聯合主機院所建立飛行器設計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2個專業的校企聯合教學委員會,啟動飛行控制與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共建工作,目前,學院本科畢業設計、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超過80%來源于載人航天、高超飛行器、深空探測等國家及行業重要科研項目,超過80%的研究生在國防單位參加過實習和科研工作。兩年來,依托重大科研項目,推動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學院航空航天工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獲評陜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獎;航天器控制原理等3門課程獲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微小衛星控制虛擬仿真實驗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航天飛行動力學》等4部教材獲批工信部“十四五”規劃教材,《飛行器飛行動力學與制導》獲批教育部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現代控制理論基礎》獲陜西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優秀教材二等獎;郭建國獲2021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精確制導與控制教師團隊獲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微小衛星控制與工程課程虛擬教研室獲批全國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項目。
(三)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學生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成績斐然
學院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各類國家級項目,累計投資1000多萬經費打造了創新實踐教育平臺,目前,基于科研設備開設了實驗課程22門、實驗項目57項,其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1項、陜西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2項、校級一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3項。學院依托航天創新實踐中心于2017年獲批陜西省創新創業示范學院,中心面向創新人才培養,通過構建創新實踐課程群、整合線上/線下專業實踐課程資源,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協同合作打造的創新實踐教育平臺每年培養300余人,獲得學生一致好評,并累計接收國內外學生400余人來中心開展創新實踐。
組建“本—研”一體的創新實踐工作室,以科研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思維意識,提高學生協作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依托學院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招納本科生與在讀研究生聯合組建“本—研”一體的創新實踐工作室,基于研究團隊所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中的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工業部門關鍵技術瓶頸,組織學生拓展科研思維、創新研究手段、提升實踐能力,積極構建學校基礎科學研究與工業部門溝通協作渠道,共同取得兼具科學內涵和實用價值的創新成果。近3年來,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獲獎 800 人次(其中省部級以上獲獎 310 人次),創立公司3家(西安冰果創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華航澤瑞廣告有限公司、天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四)優秀學生群體到國防軍工領域就業的比例進一步擴大
通過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志存高遠,“立大志向,上大舞臺,入主戰場,干大事業”,讓畢業生在國防科技領域“留得住,信得過,干得好”。通過師生黨支部共建、到國防院所進行常態化調研、開展“點亮航天創業地圖”系列實踐活動,多舉措引導學生真正了解航天人、航天事,體悟航天精神,激發以學生黨員為代表的先進學生群體投身航天事業。近年來,我院畢業的研究生75%以上到國防軍工科研院所就業,較以往增長了5個百分點,多名畢業生已經成為航天科技領域的骨干力量。
四、結論
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要更加重視人才的自主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圍繞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面向航天科技領域前沿和關鍵領域需求,深入挖掘航天精神的時代內涵,從思政教育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建設、實踐體系建設、培養管理制度保障、創新資源平臺建設等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思政教育貫穿、本研統籌銜接、多元資源驅動、科教產教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領域創新卓越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培養體系,為航天、航空等國防及國民經濟領域培養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
其他專業可以此為借鑒,深入挖掘所屬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時代目標和要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四個面向”,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發展機制,推進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向前發展,為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煒,李春林,張學良.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借鑒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10):28-33.
[2] 裴鈺鑫,汪惠芬,李強.新工科背景下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62-68.
[3] 張煒,汪勁松.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歷程與辯證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8):1-5.
[4] 周文輝,付鴻飛,賀隨波.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的政策現狀、主要問題與完善路徑:基于144所高校“申請-考核”制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82-88.
[5] 周文輝,陸曉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建議:基于研究生教育滿意度調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60-64.
[6] 鐘尚科,張衛剛,姚訓,等.美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8):70-73.
[7] 康妮,王鈺,沈巖,等.以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清華大學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總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61-64.
[8] 雷勇軍,李道奎.航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質量關鍵問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報,2008(1):99-100.
[9] 王峰,曹喜濱,孫兆偉,等.航空宇航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9(10):146-149.
[10] 魯佳.航天特色工程領軍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5,6(12):58-59.
[11] 宋琦. 錢學森軍事工程師承關系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1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