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現階段產教融合培養研究生存在的問題,課題組以“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構建產教融合的知識教育模塊,同時注重將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促進教育與產業之間供需一體化,形成人才培養聯合體,構建涵蓋知識教學、工程實踐、科研探索三重架構的“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綜合工程思維、專業技能、大國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以期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全鏈式”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124-04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培養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節奏,實施“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計劃[1]?!兑庖姟诽岢鲆獜娀a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凸顯了產教融合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已成為重要趨勢。這種融合不僅強化了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4]。產教融合的理念起源于高等教育與產業結合的理論探索,特別是在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業碩士教育便開始強調專門化、專業化、應用性、分權和非人為化的教育模式,重視實習和經驗學習,以實現教育的職業導向化[5]。研究生教育面對的挑戰在于如何適應這一變革趨勢。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學方法和內容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構建“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模式強調校企合作,旨在通過教育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技能,再到創新能力提升的全鏈式覆蓋[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學校選擇與企業合作的比例從1980年的12%增長到2006年的90%[7]。國內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主體協同的特色化產教融合系統[8]、多元師資、雙平臺、“3S”聯動的教學模式[9]等創新理念,以打破高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壁壘,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課題組以“堅守育人為本、服務國家戰略、深耕產業需求、堅持創新發展”為構建思路,在深化產教融合理念的引導下,構建以知識教學、工程實踐、科研探索三重架構為基礎的,貫穿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工程素養、實踐技能、科學思維、創新能力的“全鏈式”研究生培養模式,開展全過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在國家全面推進新工科建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背景下[10],進一步優化研究生教育,構建校企共同培育體系,對實現企業與學校的資源共享、促進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共同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挑戰
在產業升級和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研究生教育模式正積極向應用型和創新型轉變,部分高校已與產業界攜手,創建聯合培養基地,讓學生投身實際項目,以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然而,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例如,課程與企業需求聯系不夠緊密,教學方法不夠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和企業導師制度建設有待加強,評價體系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視不足。應對這些挑戰,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合力,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理念和框架
產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一個全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該模式強調以產業需求為驅動,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就業能力為宗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師資隊伍、項目合作和評價體系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創新與轉型。以學生為本,整合知識教育、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三大模塊,著重強調教育應緊跟產業發展,以實際產業問題為教學核心,加強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教學;以實際工作場景為實踐環境,培育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實操技能;以企業工程師為教學力量,以企業項目為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產業前沿技術、方法和流程,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見圖1)。
(一)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
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高校應當深入調研產業發展趨勢,優化課程設置,融入企業元素,以強化實踐和創新教育。通過案例分析、項目式教學以及企業實習等多種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實戰技能。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邀請企業導師授課、行業專家舉辦講座,將產業一線的知識和經驗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能力。評價體系也應注重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并引入企業專家的評價,以提高指導效果,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有助于構建以產業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國際視野,滿足當代產業發展的多元需求。
(二) 構建知識教育、工程實踐、科學研究三大模塊,建立協同機制
1.構建產教融合的知識教育模塊
構建產教融合的知識教育模塊(見圖2),結合學科前沿、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編寫新教材(涵蓋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強化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使教育內容更實用,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體驗。首先,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最新發展為基礎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做到“四個結合”,即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其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構建以“專業理論—案例分析—工程應用”為主線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入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最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引進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參與教學,聘請產業教授授課,結合企業發展實踐講解最新專業進展和科研動態,加強產教融合型課程建設。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2.形成人才培養聯合體,依托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構建工程實踐模塊
依托政府層面的扶持政策、企業提供的支持措施以及學校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政策,建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為研究生提供工程實踐平臺。以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為依托,構建符合科學標準的實踐基地教學模式,并制定規章制度,確保研究生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和工程思維能力。鼓勵研究生在企業實地實習,參與科研攻關,深入了解生產一線,為未來就業打基礎。通過開放式教學和大數據分析,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形成“社會需求—教學活動—校企雙評—能力達成度—社會反饋”閉環多方評價和改進機制。在學習行業發展歷程的同時,學生將在實地生產和科研實習中形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大國工匠精神。通過實施“定向培養+素質提升+品質就業”的后備人才計劃,鼓勵研究生投身企業工作,實現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3.產業深度參與研究生培養,開展科研項目攻關,形成科研育人新路徑
以培養人才、服務產業發展為核心,通過產教融合,將產業需求和技術難題轉化為研究生研究課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推進產教融合研究生專項支持計劃,為學生提供實戰研發平臺。積極尋求與行業領軍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產業研究院,開展科研項目攻關,提升高校的整體創新實力。積極探索以產品為核心的組織化科研和以價值為導向的成果轉化全鏈條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系統化思維和實踐素養,使人才培養模式從封閉的“自循環”轉變為與創新需求緊密結合的“大循環”。目前,高校更注重對研究生解決產業問題能力的培養,將技術報告、軟件、硬件、專利、行業標準、實際產品等列入學位成果認定范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論文發表。
4.建立協同機制,形成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師資隊伍
為培養掌握行業洞察力和尖端技術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高校實施了“青藍計劃”,優化導師培養體系。該計劃聘請知名教授和行業專家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推行校企聯合指導模式。研究生導師在產學研實踐中發揮關鍵作用。此外,很多高校著力于完善“雙師型”教師標準和評估流程,實施“博士進企業”行動,選派青年導師深入企業,并邀請企業高層次人才擔任產業教授。通過合作辦學和共同培養師資,促進校企流程優化和隊伍建設,提升協同指導水平。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應用和效果
江南大學在開展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時,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視能力的全面培養?!叭準健比瞬排囵B新模式不僅在理論教育方面取得了成效,而且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上顯現了其優勢,80%以上的研究生參與了省部級及企業研究項目,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綜合工程思維、專業技能、大國工匠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2023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優良率為94%,相關學科博士學位論文國家抽檢合格率為100%。在第三屆全國高分子材料創新創業大賽中,本專業研究生取得了2項金獎、2項銀獎和2項銅獎的佳績。專業師生在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Top期刊上發表影響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論文60余篇,并申請了百余項專利。同時,2023年度研究生就業率為96.1%,近60%的研究生成功進入了知名企業工作,如巴斯夫、科思創、中石化、萬華、金發、三棵樹等大型企業,廣受企業好評。這些成就充分證明了該模式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方面的有效性。
四、結語
“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在當今教育領域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獲得了較好的成效。該模式通過實踐與理論的深度融合,強化了學生的實用技能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通過與產業界的緊密合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以直接參與實際項目,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操技能和項目管理能力,而且培養了其創新思維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還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該模式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確保了教育內容始終緊跟市場需求,滿足了快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下的人才培養要求,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探索方向。
展望未來,“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應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確保教育與行業需求同步??鐚W科教育的強化,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復雜多變的職業環境。同時,提高教育質量和標準,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將進一步提升該模式的有效性和影響力。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而且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傊?,“全鏈式”人才培養新模式在不斷完善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對于培養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2)[2024-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林海,姜世金,朱寶庫,等.“產教融合共同體”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2(5):20-27.
[3] 任幼巧.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研究:以W學院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4] 閭浩,顏偉,周孟夏.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共享實驗室建設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J].科教導刊,2022(35):16-20.
[5] 李潔.專業學位研究生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體系研究:以材料與化工專業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2):6-12.
[6] 張雪.新工科專業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21.
[7] 湯津柏.美國校企合作管理機制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2(31):108-109.
[8] 劉純青,羅譞,易桂秀.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為例[J].職教論壇,2021,37(12):67-72.
[9] 汪全報,卜春梅.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產教融合:基于目標導向的特色化策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3):24-29.
[10] 張瑛媛,王麗媛,李永峰,等.能源領域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困境及對策探析: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大學教育,2024(7):29-32.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