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討粵東西北地區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改進路徑,文章對H高校54名小學教育專業的公費師范畢業生進行了追蹤訪談。經過分析研究發現,當前該培養體系面臨三大問題——招生階段存在政策信息傳遞不暢的問題;培養過程中存在課程設置與師資配置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的問題;畢業生在職業發展方面面臨挑戰,工作滿意度有待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改進路徑:首先,在招生階段建立高效的政策傳遞與協調機制;其次,優化培養階段的課程設置,提升師資配置的專業性和適應性;最后,加強以職業發展與職業適應性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以促進公費師范生的全面成長與持續發展。
[關鍵詞]粵東西北地區;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生;改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143-06
一、問題提出
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面臨著顯著的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珠三角核心區經濟發展迅速,然而粵東西北地區則相對落后,經濟總量和教育資源配置與粵東其他地區相比均存在較大差距。在教育領域,特別是鄉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短缺問題尤為突出。珠三角地區雖有教師資源超額配置現象,但粵東西北地區卻面臨教師短缺的困境,有些學校長期沒有新教師補充,影響當地教育質量和發展。為應對這一挑戰,廣東省于2018年啟動《廣東“新師范”建設實施方案》,并在2020年推出《廣東省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實施辦法》。這些政策旨在通過公費定向培養的方式,拓寬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教師的補充渠道,改善教師資源的結構性失衡情況,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在當前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公費師范教育體系需要擴充,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和挑戰[1]。還有研究認為,構建完善的公費師范教育體系,要關注招生數量擴充并注重教育質量提升[2]。另外有研究分析地方公費師范生在職業發展中的多維需求,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這對公費師范生的留任具有重要影響[3]。有學者發現學業表現與教育政策的實施情況密切相關,這表明政策執行質量對師范生的學業表現有顯著影響[4]。近年來,多起公費師范生違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公費師范生在畢業后未能按協議到指定中小學任教,導致國家培養資源的浪費[5]。影響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對教育公平產生負面影響。鑒于此,本文旨在通過對H高校公費師范畢業生的訪談,從招生階段、培養階段、培養效果三個層面,探討當前廣東省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實施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改進路徑。
二、研究設計
(一)文本選擇
本次追蹤調研對H高校54名公費師范畢業生進行了詳細分析。調研數據顯示,在54名公費師范畢業生中,男性占11人,占樣本總數的20.4%;女性占43人,占樣本總數的79.6%。性別比例顯示,女性公費師范畢業生明顯多于男性,反映出教育領域中女性占比較高的趨勢。從家庭所在地來看,調研樣本中來自城鎮的公費師范畢業生有26人,占48.1%;來自農村的有28人,占51.9%。樣本中的公費定向師范畢業生家庭背景較為均衡,政策在城鎮和農村背景的公費師范畢業生招募上較為平衡。在定向地區的分布中,惠州市博羅縣的公費師范畢業生占比顯著高于惠州市惠東縣?;葜菔胁┝_縣的公費師范畢業生有41人,占75.9%;惠東縣的有13人,占24.1%。該差異表明惠州市博羅縣在定向分配中占據主導地位,反映該地區對教育資源的需求較大。班主任經歷方面,64.8%的公費師范畢業生有過班主任經歷,共35人;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有19人,占35.2%。這說明大多數公費師范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承擔班主任的職責。在任教科目上,教授語文學科的公費師范畢業生人數最多,共31人,占57.4%;教授數學的有13人,占24.1%;教授英語的有11人,占20.4%。大多數教師教授主要學科,還兼任其他學科的教學任務,教師的工作內容呈多樣化和綜合性特點。
(二)分析框架
招生階段是公費師范生培養的起點,通過分析招生政策、生源結構和報考意愿,評估當前招生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良好的招生政策和有效的招生宣傳能夠吸引優秀學生,而高報考意愿則表明公費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可。進入培養階段,課程內容、師資力量和實踐教學是關鍵因素。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實用性對公費師范生的專業能力提升至關重要,而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則為公費師范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指導。豐富的實踐教學機會能夠幫助公費師范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提升公費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多重因素共同構成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核心內容,影響其職業能力和適應能力。教學能力、職業發展和工作滿意度是評估公費師范生培養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高教學能力反映公費師范生在實際教學中的表現,而良好的職業發展支持則為公費師范生的長期成長提供保障。工作滿意度是影響公費師范生職業生涯的重要因素,高滿意度能夠提升工作積極性、降低離職率,進而提高教育質量。
分析框架的設計是通過整合各個階段的關鍵因素并進行分析來完成的,其能夠全面、系統地揭示公費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識別和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教育政策的改進和公費師范生的培養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升小學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三)數據編碼
NVivo是一款被廣泛使用的質性數據分析軟件,具有強大的功能,能對文本數據進行管理、組織和分析。本次調研使用NVivo軟件進行數據編碼,將文本數據按主題或類別進行組織,以便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編碼,識別出數據中的模式、主題和關系,并使用NVivo的分析工具來研究編碼結果,同時生成報告、創建模型、進行主題分析等,最后將結果保存為NVivo項目文件,將圖表導出為Word格式。本次調研訪談文本的部分編碼結果如表1所示。
三、結果分析
(一)招生階段訪談結果分析
招生政策方面正向因素主要表現為獎學金和助學金的增加以及政策透明度的提升。具體來說,21個參考點反映財政資助的增加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報考意愿。13個參考點指出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和家庭對招生過程的信任,有助于明確申請要求。9個參考點也揭示了政策知曉度不足的問題,表明盡管政策透明度有所提高,但部分潛在報考者對政策的了解仍然有限,影響了政策的實際效果。生源結構的不均衡問題也是負向因素,有14個參考點提到生源結構的變化帶來了一定挑戰,需要進一步優化。在生源結構方面,正向因素為生源的多樣化和對教育質量的提升。15個參考點指出生源的多樣化帶來了不同的專業背景和視角,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和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16個參考點強調招生宣傳策略的合理制定直接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也存在負向因素,其中9個參考點提到招生宣傳不到位,導致學生報考時對政策的了解存在偏差,最終影響到生源結構。10個參考點反映適應性問題會影響教育機構對不同生源的適應能力和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報考意愿方面的訪談結果顯示,正向因素為對職業興趣的增加和職業認同感的提升。18個參考點表明增加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改進激發了學生對職業的興趣。17個參考點提到,職業認同感的提升增強了學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信念感和持久性。14個參考點指出報考意愿的波動與市場對教育職業前景的不確定性有關。9個參考點提到部分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不足,影響了其報考決策。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二)培養階段訪談結果分析
在課程內容方面,正向因素主要是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課程更新的及時性。26個參考點指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強,能夠有效支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符合現代教育需求。22個參考點提到課程更新及時,確保教學內容與最新教育趨勢和標準相一致。同時存在負向問題,20個參考點反映課程內容滯后,顯示課程更新速度未能完全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18個參考點指出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限制教師在教學中的創新和適應能力。在師資力量方面,訪談結果顯示,教師的專業素養高和師資培訓機會多是主要的正向因素。15個參考點強調教師的專業素養高,表明教師在教學領域擁有扎實的知識和技能。9個參考點提到師資培訓機會多,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適應教育變化的能力。負向因素也不容忽視,15個參考點反映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導致教師負擔加重和教學資源的緊張。6個參考點指出個別教師的教學能力差異較大,影響整體教學效果的一致性。在實踐教學方面,正向因素為實踐教學機會的豐富性和實習安排的合理性。12個參考點表明,豐富的實踐教學機會為師范生提供寶貴的實際操作經驗,有助于提升教學能力。11個參考點提到實習安排合理,確保實踐與理論的有效結合。負向因素同樣顯著,其中16個參考點指出實踐教學指導不足,表明在實踐過程中如缺乏足夠的指導和支持,會影響公費師范生的實際成長。17個參考點反映實踐時間不夠,限制公費師范生獲得足夠實踐經驗的機會。具體分析結果見表3。
(三)培養效果訪談結果分析
在教學能力方面,正向因素為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和創新教學方法及應用。17個參考點表明,公費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在培養過程中有顯著提高,能夠更有效地實施教學任務。19個參考點提到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表明公費師范生能夠運用新穎的教學策略和工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負向因素也值得關注。21個參考點反映教學能力提升不均的問題,指出在不同公費師范生之間,教學能力的提升幅度存在差異,影響整體教學質量的一致性。25個參考點提到教學實踐與理論脫節,表明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脫節,影響教學效果的優化。在職業發展方面,正向因素為職業發展機會的增加和職業發展支持的強化。28個參考點指出,公費師范生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15個參考點提到職業發展支持的強化,意味著在職業規劃和資源支持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負向因素同樣存在,其中8個參考點反映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表明公費師范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面臨不確定性。6個參考點指出職業發展機會不均衡的問題,顯示在職業發展資源的分配上存在不均,影響部分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潛力。在工作滿意度方面,正向因素為工作環境的改善和工作成就感的增強。11個參考點表明,公費師范生的工作環境得到改善,設施和條件的提升為其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支持。14個參考點提到工作成就感的增強,表明公費師范生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和成果感到滿意。負向因素也影響整體工作滿意度。16個參考點指出工作壓力大,公費師范生在工作中面臨較高的壓力,影響工作體驗。9個參考點提到待遇和福利不足的問題,影響公費師范生的整體工作滿意度和長期留任意愿。具體分析結果見表4。
四、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困境反思
(一)招生階段的政策與信息傳遞存在困難
在公費師范生的招生階段,雖然財政資助和政策透明度的提升被認為是正向因素,能有效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并提高其報考意愿,但政策的知曉度不足卻影響了政策實施效果。具體來說,盡管財政資助的增加緩解了部分學生的經濟壓力,但9個參考點指出,許多潛在報考者對政策的了解仍然有限。政策的傳播和普及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信息傳遞機制,以確保政策能夠真正惠及有意報考的學生。招生宣傳不到位的問題在招生階段也有所顯現。盡管多樣化的宣傳策略能夠提升教育機構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但宣傳覆蓋面不足和信息傳遞不暢顯著影響了潛在生源的選擇。這種信息不對稱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個人選擇,還可能對教育公平性和后續的教學效果產生深遠的負面效應。一方面,它可能加劇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部分真正熱愛并適合從事教育事業的學生因信息匱乏而錯失機會;另一方面,動機與選擇不匹配的學生進入該領域后,可能因興趣不符或心理準備不足而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進而對整個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構成潛在威脅。
(二)培養階段的課程與師資資源短缺問題
在培養階段,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更新及時性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但課程內容的滯后性和缺乏靈活性等問題仍然存在。雖然26個參考點表明課程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但20個參考點指出課程更新的速度未能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同時18個參考點反映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限制了教師的創新和適應能力。對于公費師范生來說,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靈活性尤為重要,其直接影響到將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的效果。課程設置的滯后性和靈活性不足等問題需要盡快得到解決,以確保培養出的師范生能夠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師資力量方面,盡管教師的專業素養高和培訓機會多是積極因素,但教師數量不足和不同教師教學能力差異大等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問題會導致教師負擔的增加和教學效果的差異化。對于小學教育來說,教師數量和教學質量的均衡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育效果。
(三)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與工作滿意度不高
在培養效果方面,雖然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和創新教學方法有所提升,但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均和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依然明顯。21個參考點指出,教學能力的提升存在差異,影響教學質量的一致性。對于公費師范生而言,教學能力的均衡提升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教育公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學實踐的整合,使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提升公費師范生的整體教學水平。職業發展方面,盡管公費師范生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和支持,但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和機會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8個參考點提到職業發展路徑的不確定性、6個參考點指出職業發展機會的不均衡會影響公費師范生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潛力。對于公費師范生而言,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和公平的機會分配對其職業穩定和成長至關重要,需要進行更加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建立更加公平的資源分配機制,以支持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在工作滿意度方面,雖然工作環境和成就感有所改善,但工作壓力大和待遇福利不足的問題仍然影響公費師范生的整體滿意度。
五、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的改進路徑
(一)招生階段的政策傳遞與協調機制構建
招生階段的政策傳遞困境常常源于信息不對稱和傳播渠道不暢。在招生過程中,如果政策信息傳遞不暢,考生和家長可能會對政策產生誤解,從而影響政策的有效執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構建一個綜合的信息傳遞平臺。該平臺應整合招生政策、課程設置、職業發展等多方面的信息,確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時性[6]。為此,應當實施多層次的政策宣傳和解讀機制,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展覽、社交平臺等多種渠道廣泛傳播政策信息,以覆蓋不同層次的受眾。與此同時,設立政策咨詢服務熱線和在線問答平臺,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便捷且精準的政策指導和疑難解答,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對政策的認識。這種多渠道、多層次的信息傳遞方式,不僅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提高政策的理解度和執行效果。社會網絡理論表明,區域內的教育機構通過建立聯系網絡,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和信息共享[7]。因此,建立區域教育聯盟能夠促進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從而更好地調整招生計劃和標準。通過定期召開區域性招生協調會議,各高校可以共同討論和解決區域間的招生需求與政策差異問題,提高政策的一致性。此外,還可以聯合區域內的高校及高中開展聯合宣傳活動,這不僅能夠增強政策實施的一致性和協調性,還能提升招生工作的整體效果和公平性。通過統一的政策傳達和宣傳活動,確保每個考生和家長都能獲得準確一致的政策解讀,從而在相同的政策環境下做出最優選擇。
(二)培養階段的課程適應性與師資配置優化
在公費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及師資力量的合理配置是確保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針對當前課程內容滯后和靈活性不足的問題,動態課程更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高校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引入前沿教育理念和技術,與國內外優秀教育機構合作,共同研發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課程教材。同時,引入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在課程設計層面,模塊化課程的推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學習選擇。通過細化課程模塊,聚焦特定的教育技能或理論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職業規劃和學習興趣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鐚W科課程模塊的設置,能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培養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為未來的教育生涯奠定堅實基礎[8]。針對師資短缺和能力差異問題,系統性的教師培訓計劃需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專業發展培訓和教學技能提升課程的設置,旨在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此外,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項目,這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還能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構建教師支持系統也是優化師資配置的關鍵[9]。該系統應涵蓋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學經驗的交流、教學難題的解答等多個方面,為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務。通過組織教學研討會、教學觀摩活動等形式,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同時,關注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規劃和指導,幫助教師在教育崗位上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三)以職業發展與職業適應性為導向的人才培養
針對公費師范畢業生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和機會不均衡問題,構建科學的職業發展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诮M織行為學中的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理論,相關政策制定者應主動為公費師范生設計一套全面的職業發展規劃藍圖,這包括清晰的晉升通道、多元化的繼續教育機會以及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服務,旨在為他們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路徑,增強其對教育事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0]。為實現這一目標,建立職業發展支持體系是關鍵步驟。該體系需涵蓋從職業目標設定到實際發展路徑規劃的全方位服務,確保每名公費師范生都能獲得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和技能培訓。通過定期開展職業規劃研討會、制定職業導師制度以及進行行業內外交流活動等,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行業動態,掌握職業發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使其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持續成長和進步。同時,教師工作環境和支持機制的優化也是提升公費師范生工作滿意度和職業穩定性的重要環節。教育行政部門應關注教師的教學條件,努力改善教學設施,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確保他們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工作。此外,還應建立系統的教師支持和輔導機制,關注公費師范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壓力緩解服務,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提升其職業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為了推動這些措施的落實,政策制定者的關注和支持同樣不可或缺。應鼓勵政策制定者深入調研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現狀和需求,制定相關政策以改善公費師范畢業生的工作條件和生活質量。同時,要加強鄉村學校與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為公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使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六、結語
粵東西北地區公費師范生培養體系在招生、培養和職業發展方面均面臨諸多挑戰。通過優化政策傳遞機制、提升課程與師資的適應性、構建完善的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助力教育公平與區域協調發展。未來,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政策支持,持續為公費師范生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更多的培訓機會,改善工作條件,優化資源保障,從而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龍寶新,王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師范生公費教育體系擴充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2):11-20.
[2] 朱旭東.“優師計劃”是遵循教師教育規律的一個政策典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9-12.
[3] 吳東照,朱燕菲,丁錦宏.職后地方公費師范生何以“留住”的多維需求審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3(10):76-81.
[4] 張新亮,石艷,鄭琦,等.公費師范生學業表現的實證研究:基于某部屬師范大學的行政數據[J].教育學報,2023,19(1):165-181.
[5] 徐自強,趙焱鑫.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執行風險評估與應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2):33-40.
[6] 張曉輝,姚梅林,李慶安.政策滿意度、教師支持對公費師范生職業效能和職業認同的影響:一項縱向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50-59.
[7] 郭芳.公費師范生培養的“地方性”價值取向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4):39-44.
[8] 謝泉峰,蔣蓉,黃藍紫.關系視域下的公費師范生留鄉任教: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基于S校公費師范生的深度訪談[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4):86-92.
[9] 徐同潔,吳娜,趙琳.公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對學業倦怠的影響:序列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2):429-433.
[10] 翟穎佳,封世藍,譚婭.基于教學質量的公費師范教育政策研究[J].教育科學,2022,38(1):49-56.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