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使高校傳統的班級建制管理方式受到一定挑戰,學生社區日漸成為學生交流互動最頻繁和穩定的場所,成為課堂之外的重要思政教育陣地。文章結合山西中醫藥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現狀,緊緊圍繞學生深度參與社區自治問題的主線,分析研究相關問題和實施路徑,以解決社區內學生實際問題為核心,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工作機制,形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思政育人機制,探索新時代“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自治管理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自治管理;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107-04
目前,我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主要依托書院、宿舍等,是基于學生課堂學習之公寓生活園區的地理聚集,是覆蓋學生群體最小單元的服務保障網絡,其與傳統的學院、專業、班級教育培養模式聯結為集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能有效強化思政育人效果和推動校園綜合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的架構目標和維度
山西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于2022年啟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工作,結合兩個校區辦學的實際,首先以太原校區學生宿舍區為基礎建立厚德“一站式”學生社區,再到晉中校區建設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堅持“邊建設,邊優化”的建設思路,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空間建設為基礎,以隊伍入駐為關鍵、以資源下沉為抓手、以學生參與為動能,統籌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目前,我校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已形成“1+9+10”工作體系,即“1個學生社區服務中心+9個社區服務站+10個二級學院黨建引領社區全覆蓋”工作格局。“1”是依托我校春華國際公寓在社區中心位置的優勢,打造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分別設立黨建活動室、就業創業指導室、杏林學子服務站、健康驛站、多功能室;“9”是在我校獨具中醫文化特色命名的9棟學生公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座)內,分別設置輔導員值班室、黨建活動室、談心談話室等育人場域;“10”是建立10個二級學院黨委(黨總支)對應承包10棟學生公寓的工作機制;最終形成1個中心聯動9棟公寓的全覆蓋工作格局。“1+9+10”工作體系致力于把學生社區打造成為富有我校特色、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一站式學生社區,成為體現思政要求、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育人”實踐園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著力構建培養時代新人的創新場域。
(一)“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的架構和目標
我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建設因地制宜形成兩個校區社區自治管理模式。太原校區模式:打破傳統的學院、專業、班級的概念和管理模式,構建“厚德社區管委會—學生自治委員會—樓長—層長—宿舍”五級扁平化管理體系。晉中校區模式:在原有的學院、專業、班級的管理模式基礎上,補充性構建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黨小組長(樓長)—學生黨員(層長)—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宿舍長)”四級扁平化管理體系,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在學工部、各學院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學生深度參與社區自我管理,推進其他要素協同發展,激發社區活力的動能來源,是深入了解、掌握、匯總社區學生情況,回應學生成長發展訴求和生活學習問題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依托功能型黨支部、自我管理委員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做好社區學生的思想引領、事務辦理、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工作,搭建好社區與學生的橋梁。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形成組織機構健全、工作機制穩定、作用發揮顯著、社區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提高了學生自主、自律、自立意識與能力,是開展學校管理、思政教育等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自治的三個維度現狀
一是社區學生的自我教育。我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根據“1+9+10”的整體思路,在學生的自我教育方面緊扣“10”的全覆蓋工作布局,實行10個二級學院黨委(黨總支)承包10棟公寓并成立功能性黨支部,即“10 對10”承包機制。二級學院黨組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分管副書記具體負責,在每棟公寓補充性構建“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功能型黨小組長(樓長)—學生黨員(層長)—宿舍長”教育服務體系,其在學生工作部和各基層黨組織的雙重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堅持“學生在哪,黨的工作就在哪”,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社區工作模式。同時,社區各樓棟的學生功能性黨支部根據對應承包學院的自身優勢及專業特色,形成“一棟一品”的學生社區文化,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把社區公寓作為黨建引領的重要陣地。我校第三臨床學院的學生“支部講壇”通過十多年的積淀,成為我校學生黨建引領的一張名片,下一步將通過“支部講壇”每周定期巡講,逐步帶動各樓棟的黨建活動、社區文化活動、社區勞動實踐活動等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把學生社區打造成學習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堡壘,讓思政教育在學生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是社區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的自我管理主要依托學生工作部所屬的學生組織——杏林學子服務中心,中心下設辦公室、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自律督導中心、學生心理工作站、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學生資助服務中心6個分中心。各中心分別圍繞社區學生的日常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職責和任務開展各項工作,確保社區日常事務辦理平穩有序運行。以杏林“一站式”社區信息化平臺為抓手(企業微信板塊),對學生日常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如食堂或校園商店投訴舉報、宿舍報修、活動報名、心理預約等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分類并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建立健全接訴即辦工作制。通過社區行為管理、評價、獎懲等規章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增長才干。社區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及管理工作參照《山西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試行)》相關規定執行,防止出現“理論上行得通,實踐上難運行”的問題。
三是社區學生的自我服務。結合我校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的專業特色,創造性地在杏林“一站式”學生服務中心設立健康服務驛站,依托我校正骨整脊協會、針灸協會、推拿協會、灸之道協會4個具有中醫特色學生社團以及具有相關醫師資格證的研究生,對廣大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健康服務和首診。同時,在學生社區定期開展各類健康義診、志愿實踐服務活動和講座等,不斷優化自我服務內容,形成具有山西中醫藥大學鮮明特色的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自我服務健康驛站。每年將健康驛站日常健康服務所需的相關用品、經費列入“一站式”學生社區經費預算,保障健康驛站的持續運行,滿足校內師生的相關需求。
二、“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整體設計與學生參與自治管理單獨要素的特征
(一)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我校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包括價值引領、空間建構、隊伍進駐、資源下沉、學生參與、技術支撐、制度保障七大要素,其中學生參與屬于“一站式”學生社區的重要因素之一。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遵循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思政力量下沉一線的工作要求,多維度、全方位進行社區治理和管理,充分服務學生成長各階段、各環節,著力解決學生成長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杏林“一站式”學生社區要實現多元主體齊抓共管協同發力,其最終落腳點都在社區學生主體上,可見學生參與這一要素的變化和缺失可能對整個社區育人效果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其他部分甚至整體的功能。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學生參與的工作機制和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育人要求和目的。學生社區建設的各個要素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并按照橫向和縱向的層次關系進行排列,形成了獨特的社區“生態圈”。學生參與管理的部分工作處于主要地位,對整個學校和社區思政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效果起到關鍵作用,其他要素處于輔助、支持或補充的地位。因此,學生參與是整個“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矛盾,如何解決好主要矛盾是整個社區建設以及運行是否良好的關鍵所在。
三、“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自治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自治管理的機制尚未完全理順
政策是工作機制運行的依據,配套政策的支撐和固有制度的順暢銜接是新政策順暢運行的關鍵。各高校都在體制機制、經驗做法、方法舉措上對“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需要處理好與傳統管理模式的關系,打破學院、專業、年級、班級的大社區管理模式,二者需要相輔相成形成育人合力,在整體設計和運行過程中不斷優化與完善,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二)學生參與自治管理的激勵機制不完善
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是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毛細血管”,是社區科學有效運行的“末梢神經”。從“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參與自治管理的現狀來看,部分規章制度還處于試運行時期,激勵機制尚未完善:一是缺乏必要的競爭和淘汰機制,難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社區事務自治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二是不同程度存在多方監管和多頭評價的現象,評價手段比較單一,激勵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三)社區學生骨干力量對參與社區自治管理的認同感較低
社區學生骨干力量的參與和主體作用的發揮是社區自治管理效果達成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從社區教師管理力量角度來看,由于社區多方管理力量和育人力量的下沉,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的意愿和需求,導致學生管理主體與相關管理人員溝通協調不順暢,出現學生參與感不強和認同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從社區大多數普通學生角度來看,他們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廣泛參與到社區黨建活動、文體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勞動教育活動等各種活動中,使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另外,在有關部門對本社區成員進行操守評定、評優評先的過程中,學生還沒有完整的參與權、決策權和執行權,因此容易出現號召力低、公信力不強的問題。
四、學生參與“一站式”學生社區自治管理的舉措
(一)高位統籌謀劃,形成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
社區的建設發展必須堅持協同性原則,推動多方要素協同發力,加強各部門聯動,推動優勢資源向育人優勢轉化。重點謀劃制度建設的整體性、多元性、驅動性,著重把握制度建設的科學系統性、可執性及反饋性,建立全校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另外,學生自治管理制度須細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管理主體范圍,規定好哪些群體是行使社區自治管理權力的主體;二是界定清楚自治管理的內容,明確哪些是自治管理的范疇;三是規范程序設計,要科學設計參與、反饋督查等渠道。目前,我校制定出臺了學生社區功能性黨支部在社區補充性發展學生黨員、補充性評定貧困學生助(獎)學金、補充性評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方面的工作機制,并將其納入《山西中醫藥大學學生手冊》,該舉措解決了社區建設發展策略上的“結構失衡”、執行層面的“步調不合”等問題,推動了“大社區”與“大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
(二)充分發揮社區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形成自治管理風尚
要明確參與主體的權力和義務,擴大學生參與社區自治管理的范圍,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管理社區的各項事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主體意識和治理能力。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和精神鼓勵,激發社區主人翁意識。配套有效的評價監督機制,確保學生真正發揮其在社區自治管理中的作用。目前,我校已將學生參與社區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等納入《山西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試行)》,在德育、體育、美育、勞育方面以學分制形式給予評價和體現,同時對照傳統的學校、學院學分制予以標準化的補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注重社區學生自治管理能力的培養,強化社區自治管理隊伍建設
學生自治管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校多方育人力量的協助。學校要善于創造機會讓社區學生干部不斷歷練,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社區自治管理的路徑和舉措,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增長才干,逐步提升自治管理能力。各二級學院承包對應樓棟,定期開展自治管理能力培訓課程,包括領導力、溝通技巧、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方面內容。每學期召開社區自治管理工作會議,及時總結經驗、提煉特色,逐步找到穩定的工作方法與舉措,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社區學生隊伍建設要按照抓典型、樹標桿、強示范、促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社區自治管理的新思路和新舉措。要把社區安全教育工作同文明校園建設緊密結合,將社區內出現的電信詐騙、使用違禁物品、宿舍矛盾等問題同社區干部考評緊密結合,進一步織密、織牢社區安全網格化管理網,爭創安全校園樣板高地。同時,要制定社區學生干部的考核和退出機制,讓符合要求的學生干部脫穎而出,讓各級學生干部帶頭在社區自治管理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打造管理有水平、服務有溫度、文化有特色、生活有品質的“一站式”學生社區。
五、結語
“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事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必要舉措,也是現代大學治理的現實需要。如何更好地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理念走向實踐,使育人場地從教室擴大到宿舍,使學習從課堂走向生活,成為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各高校應堅持因地制宜,從社區建設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方面促進社區學生成長成才,不斷提升學生社區建設的治理水平,通過高質量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共同做好新時代思政育人工作。
[ 參 考 文 獻 ]
[1] 胡加成.高校“一站式”社區服務管理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70-73.
[2] 王懿.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價值意蘊、現實問題與實踐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2):107-111.
[3] 李刁,陳志.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65-68.
[4] 嚴明,潘志娟,蔣閏蕾.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61-63.
[5] 史龍鱗.場域理論視角下高校學生社區建設:基于教 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案例分析[J].高校輔導員,2021(3):57-61.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