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驅動鄉村治理

2025-02-15 00:00:00劉民坤鄧小桂
旅游學刊 2025年2期

[摘" " 要]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通過鄉村旅游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能夠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文章從城鄉要素流動視角,基于“驅動力-狀態-響應”的分析框架,構建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模型,借助Versim系統動力學建模軟件揭示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復雜內在機制。通過對驅動力子系統的主要參數進行調節,預測狀態子系統和響應子系統的仿真變化,模擬6種不同驅動力情景下鄉村治理水平受到各種因素共同影響的作用機制和演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單要素驅動模式中創新要素的驅動效果最為明顯,多要素綜合驅動模式中鄉村旅游驅動模式的仿真結果為最優,此模式既能有效激活城鄉各要素的協同驅動力,又能規避生態環境風險,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文章初步搭建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研究框架,完善、深化了對鄉村旅游通過城鄉要素流動驅動鄉村治理內在作用機制的研究,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實踐提供了路徑參考。

[關鍵詞]旅游驅動;鄉村治理;要素流動;系統動力學;內在機制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2-0015-1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4.00.035

0 引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動城鄉要素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舊在農村[1],亟須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單位,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基石[2],鄉村治理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正在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轉型[3]。從要素流動的視角來看,鄉村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大傳統經濟要素長期單向凈流出是“三農”問題產生的本質原因[4]。在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和擠壓效應的雙重作用下,鄉村的生產要素被抽空流入城市[5-6]。盡管城市通過輸出資金、援建基礎設施等形式反哺鄉村,但這種對鄉村純粹“輸血”式的扶持是不可持續的,也并未真正實現鄉村社會的活化進而走向振興,其結果是鄉村長期依附城市,造成了人口流失、產業空心、土地荒廢、環境破壞、多維貧困等“鄉村病”[7-10],使鄉村治理面臨困局。

鄉村旅游可以實現從農業到服務業的跨越[11],打破鄉村地域封閉性[12],架構城鄉要素流動橋梁[13-14],加速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等要素向鄉村地域集聚[15],從而優化鄉村發展的資源配置。鄉村旅游不僅能改變當地的經濟結構,還能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播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為鄉村多元化發展提供驅動力。實踐表明,鄉村旅游發展良好的地區往往能夠更好地凝聚鄉村治理的力量,鄉村發展也更有活力,浙江省近4成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同時也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這一現象即是有力的證明1。由此可見,探討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作用機制有助于破解當下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局,理應成為政界、業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是值得去深入探究的實踐課題。

當前,鄉村旅游對鄉村治理的驅動作用研究僅停留在定性研究層面,雖然劉民坤等從城鄉等值的視角對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理論邏輯和作用機制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16],但如何厘清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復雜內在機制仍存在進一步研究的空間。由于鄉村旅游和鄉村治理各自構成了復雜的系統,兩個系統之間通過多種內外部因素相互聯系,因此,僅靠簡單的線性驗證方法去解析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機制顯然存在不足。鑒于此,本文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基于鄉村旅游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的視角構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并以浙江省為例,通過參數調整,對不同驅動力情景下的鄉村旅游與鄉村治理之間的復雜關系和演化趨勢進行仿真模擬,旨在揭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演化機制,以期為鄉村旅游和鄉村治理的關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研究的可能邊際貢獻為:1)將系統動力學方法引入鄉村治理研究,搭建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研究框架,為研究此類復雜問題的因果關系提供了獨特思路;2)從城鄉要素驅動視角實證檢驗了鄉村旅游與鄉村治理的互動關系,探析了鄉村旅游通過城鄉要素流動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機制,深化了鄉村旅游與鄉村治理關系研究;3)從仿真結果中總結出了最為有效的創新要素驅動模式和鄉村旅游驅動模式,并證實旅游驅動的鄉村治理路徑是當前鄉村治理最優路徑之一,在全國鄉村治理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 文獻回顧

1.1 鄉村治理相關研究

鄉村治理是鄉村公共權威組織民眾、管理社區、提供公共品,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得以可持續增進的過程[17],是涉及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面治理。1949年以來,鄉村治理實踐主要經歷了“村政合一”“政社合一”“鄉政村治”“三治結合”4個階段2,也代表著鄉村治理模式的變遷。從治理理念轉化層面來看,鄉村治理背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表現為城鄉關系從城鄉分離趨向城鄉融合、政府-鄉村社會權力關系趨向互嵌互融、農村社會結構以農民分化和組織重構為特征[18-19],而當前地域性治理、剛性治理、脆弱性治理等傳統鄉村治理模式仍作用于鄉村治理實踐,滯后于鄉村治理背景演變且無法滿足新時代鄉村治理需求,難以應對城鄉要素流動[20-21]、政社互動失衡[22-23]、鄉村風險常態化[24]等現實困境。為此,學者們從治理理念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案,提出以鄉村流動性作為對象與手段的流動性治理[25-26]、依靠內生性資源而非外部強加的行政權力干預的柔性治理[27]和關注系統動態適應的韌性治理[28]等改良模式。研究發現,依靠鄉村的內生性發展,通過電子商務、農村體育、鄉村旅游以及農業融合項目等鄉村新業態可以為重塑鄉村價值、增強城鄉要素吸引力提供新的驅動力[29-30],有效破解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為通過產業發展而優化配置鄉村資源以驅動鄉村治理提供寶貴經驗。

1.2 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研究

鄉村旅游作為促進地域要素流動、農民脫貧致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優勢產業[31],一直被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和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32]。毋庸置疑,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直接目的,目前出臺的多項政策均將落腳點放在鄉村旅游對農民的增收效應上,把鄉村旅游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鄉村旅游發展能否驅動鄉村治理,國內外的學者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現有文獻主要圍繞鄉村旅游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展開,而對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研究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鄉村旅游能夠打破鄉村治理的邊界[12]。鄉村旅游是一種跨越城鄉地域、跨越地方文化的交流活動,能夠從地理區隔和文化壁壘上打破鄉村的邊界。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的互動,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打破了傳統城鄉之間的地理區隔。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外來文化與鄉村本地文化隨著主體間的協商及利益共享,逐漸實現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的融合與創新[33],打破了鄉村在地文化的壁壘。

鄉村旅游能夠橋接城鄉要素流動[13]。傳統的要素流動理論認為,要素流動是按照邊際生產率的高低而發生的在產業間或者區域間的轉移[34],城鄉要素趨于流向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城市,導致了“城市病”和“鄉村病”的產生[35-36]。隨著城鄉關系調整到城鄉融合階段,要素流動會產生回流效應,促進城市要素流向鄉村[35],鄉村地區獲得了城市優勢要素的反哺,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發展動能,鄉村旅游成為促進城鄉融合進程的新依托和路徑[37]。在鄉村旅游發展帶動下,鄉村文化和生態的本源價值得到顯化,從而建立起鄉村面向城市的要素輸出機制和鄉村獲得城市要素補給的通道[14,38],打破鄉村要素流出和城市要素下鄉遭遇的流動困境[39-40],促進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生態、文化等城鄉要素自由流動[14-15,41-42],使鄉村獲得發展所需的資源補給,增強鄉村發展活力,為鄉村治理提供充足的治理資源。同時,也有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發展能夠提升村民自治的管理水平和基層社區的法制化水平[43]、培育鄉村精英助推鄉村紳士化進程[44]、推動鄉村治理模式不斷優化[30],是解決鄉村空心化等治理問題的重要手段[45]。

當然,鄉村有效治理又會反作用于鄉村旅游[46],大部分文獻認為,鄉村治理有助于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47-50],尤其是顯著提高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自主性[12],但深入探討鄉村治理如何反作用于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較少。

2 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模型構建

2.1 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作用機制分析

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過程,是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帶動鄉村發展,進而優化鄉村治理,最終反饋于鄉村旅游發展的復雜的、動態的過程。寧志中等認為,鄉村旅游助推雙向流動的城鄉要素包含了人、資金、物資、生態、文化、技術、信息7種類型,并將其進一步分類為基礎要素(人、資金、物資)、核心要素(生態、文化)和創新要素(技術、信息)[14]。這3類要素的流動在鄉村旅游運營階段互為因果、相互支撐,貫穿鄉村旅游發展的全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運行系統。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51-53]構建了鄉村治理的測度指標體系,基本上涵蓋了鄉村政治治理、經濟發展、公共服務、文化傳承與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證實鄉村治理是鄉村政治治理、經濟治理、社會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作用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鄉村旅游連接了城、鄉兩個市場,在帶動城鄉要素流動、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調整城鄉關系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54],實現了城鄉要素流動系統和鄉村治理系統的銜接。鄉村旅游通過調整土地流轉、鄉村人才回歸、社會資本下鄉、鄉村文化傳承、生態價值顯化、技術下鄉進村等城鄉要素流動狀態,促進城鄉要素有序、健康流動,在流動中實現要素的相互協同、相互匹配、相互交換、相互滲透與相互補充[35],進而驅動鄉村的全面發展;鄉村全面發展在鄉村治理層面形成鄉村經濟發展、治理主體擴充、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文化治理效果優化、宜居環境打造響應,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最終助推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元治理目標的達成。為此,本文借鑒1996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rive-state-response,DSR)模型,對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作用機制過程進行建模研究,建立了包含驅動力子系統、狀態子系統和響應子系統共3個子系統的“驅動力-狀態-響應”系統模型。

1)驅動力子系統。城鄉要素的流動是鄉村旅游發展促進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核心驅動力,其包含的變量是導致鄉村治理水平產生變動的重要因素。根據城鄉要素流動相關理論,參考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將資本、土地、人口、文化、生態、技術等城鄉要素作為研究對象[14,16,42],并選取旅游收入、游客數量、GDP、人口總量、返鄉創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支出、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環保支出、鄉村環境整治、土地流轉變化、耕地面積、農業總產值等變量構建驅動力子系統。

2)狀態子系統。狀態子系統反映了驅動力子系統各要素的驅動作用給鄉村治理帶來的變化狀態,并分別以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狀態來呈現。

3)響應子系統。響應子系統包含了兩個作用過程:一是鄉村旅游發展驅動城鄉要素流動的直接響應過程,城鄉各要素驅動形成的狀態變化最終綜合在鄉村治理結果層面形成響應,直接表現是鄉村治理水平的變化,因此,響應作用過程包含了鄉村治理水平這一變量;二是鄉村治理水平的反饋作用過程,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會促進鄉村旅游發展,進而再次驅動城鄉各要素的流動,形成鄉村治理的驅動力,循環往復,不斷優化配置城鄉流動要素,最終實現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反饋過程包含了鄉村旅游吸引力這一變量。

2.2 系統邊界、基本假設及數據來源

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SD)由Forrester于1956年首次提出[55],是一門將系統科學理論與計算機仿真緊密結合、研究系統反饋結構與行為的學科[56]。其突出優勢是能基于系統的整體視角,有效地模擬非線性、高階層、多反饋和復雜時變的系統問題[57]。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過程是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帶動鄉村發展,進而優化鄉村治理的過程,此過程涉及土地、資本、人才、文化、生態、技術等多種城鄉要素在城鄉系統的流動而形成了一個開放性復雜系統,符合系統動力學研究的特點。

1)系統邊界。按照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步驟,首先要確定系統邊界。本文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模型的空間邊界設定為浙江省。據《浙江鄉村振興報告(2018—2022年)》指出,浙江高質量完成鄉村振興5年行動計劃,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省,是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最快速、農村產業最興旺、鄉村環境最宜居、農民生活最富裕、城鄉發展最協調、基層治理最高效的省份之一1。在鄉村基層治理方面,浙江繼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和“后陳經驗”2,推行“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互融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累計認定善治示范村8097個,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單位10個、示范鄉鎮12個、示范村121個,總數全國第一。在鄉村旅游方面,浙江省自2003以來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促使鄉村旅游在全省呈現全面開花的發展態勢,萬村景區化建設完成率達到56.5%,無論重點旅游村鎮還是民宿數量均居全國首位,鄉村旅游在全省旅游產業中舉足輕重。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繪就了浙江省“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是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典型。在此背景下,以浙江省為研究案例地探討鄉村旅游對鄉村治理的驅動機制及影響效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雖然浙江省于2003年就施行了“千萬工程”,但鑒于項目實施效應的延時性,故將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時間邊界設定為2005—2030年(以2005年為基準年),仿真步長設定為1年。

2)基本假設。考慮到浙江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為便于模型分析,在建立浙江省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學模型過程中遵循如下兩個基本假設:一是選取的變量來源于鄉村旅游發展促進城鄉要素流動進而影響鄉村治理所涉及的鄉村政治治理、鄉村經濟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文化利用、鄉村生態環境5個方面;二是系統主要解構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動態發展過程,運行與仿真模擬主要受系統內部因素的影響,系統仿真模擬期間,所有變量不受突發自然災害或不可抗力的影響,以保證系統仿真的有效性。

3)數據來源。基于數據可獲取性、可衡量性和科學性原則,模型中的數據主要采集自2006—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還有部分參數數據來源于文獻與經驗數據。

2.3 系統結構分析

2.3.1" " 系統動力學因果反饋分析

系統模型各子系統的因果反饋關系是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的前提和基礎,系統動力學方法通過相互連接的反饋回路形成因果關系圖來描述現實復雜問題[56],因果關系圖是描述系統要素之間聯系的重要方式。本文從定性角度出發構建驅動力、狀態及響應子系統內部的非線性因果反饋關系。圖1為本文所構建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模型的因果關系圖,主要包含了5個反饋回路。

(1)資本要素流動反饋回路:GDP→+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吸引力→+游客數量→+旅游收入→+GDP

(2)土地要素流動反饋回路:GDP→+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土地流轉變化→+耕地面積→+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收入→+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吸引力→+游客數量→+旅游收入→+GDP

(3)人口要素流動反饋回路:GDP→+總人口→+城鎮人口→+返鄉創業→+治理主體擴充→+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吸引力→+游客數量→+旅游收入→+GDP

(4)文化要素流動反饋回路:GDP→+財政支出→+農村財政支出→+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鄉村文化活動→+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吸引力→+游客數量→+旅游收入→+GDP

(5)生態要素流動反饋回路:GDP→+財政支出→+鄉村環保支出→+鄉村環境整治→+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吸引力→+游客數量→+旅游收入→+GDP

上述反饋回路分別反映了鄉村旅游驅動資本、土地、人才、文化、生態5個城鄉要素流動引起鄉村治理的動態變化情況,遵循了“驅動力-狀態-響應”模型的核心思想。其中,回路(1)反映了社會資本下鄉投資建設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引起的鄉村治理在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層面的變化,回路(2)反映了土地流轉變化促進農業經濟水平提高和農民增收引起的鄉村治理在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層面的變化,回路(3)反映了城鄉間的人口雙向流動引起的鄉村治理在鄉村政治治理層面的變化,回路(4)反映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利用引起的鄉村治理在鄉村文化治理層面的變化,回路(5)反映了鄉村生態環境的整治引起的鄉村治理在鄉村宜居環境水平層面的變化。上述城鄉要素流動引起的變化綜合影響了鄉村治理水平,進而在鄉村旅游吸引力層面形成響應,促進或抑制鄉村旅游發展,從而產生或削弱城鄉要素驅動力,最終形成鄉村旅游驅動城鄉要素流動-城鄉要素流動影響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反饋于鄉村旅游發展的因果循環。

2.3.2" " 模型流圖及方程

本文使用Versim軟件建立系統模型來分析系統變量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系,并在因果反饋分析的基礎上構造了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模型流量存量圖(圖2)。存量流量圖能夠清晰反映變量之間的數學關系,是系統模型進行仿真分析的基礎。如圖2所示,系統模型一共包含了62個變量,分別是5個水平變量、5個速率變量、37個輔助變量及15個常量。

對系統存量流量圖相關方程或參數的編寫,本文做出了如下處理:1)模型中涉及資本、土地、人口、文化、生態、技術等城鄉要素,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選取的變量類型不同、量綱不同,為避免最后結果出現數量級的較大差異,在方程編寫中采用函數映射法和倍數縮放法將數值控制在同一量級[56,58];2)衡量鄉村治理水平變化量的各變量參考了現有研究成果,其參數綜合各變量的權重進行設置,鄉村治理水平變量的初始值由熵值法計算獲得;3)鄉村旅游和鄉村治理均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為方便對鄉村旅游發展促進城鄉各要素的驅動力進行仿真分析,本文設置了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農村投資政策影響因子、土地政策影響因子、人口政策影響因子、鄉村文化政策影響因子、環境治理政策影響因子和科技政策影響因子等常量變量作為仿真分析的調控參數,并將初始值設置為1;4)部分參數采用算術平均法確定,主要包括村委會黨員占比(0.460)、村委會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0.02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0.995)、安全飲用水普及率(0.162)等變量;5)部分變量之間的方程關系參考現有文獻的經驗方程或使用表函數表示。

本文建立的主要系統模型的方程或參數如下1。

(1)鄉村治理水平=INTEG(鄉村治理水平變化量,0.1502);單位:無量綱。

(2)鄉村治理水平變化量=0.191×鄉村經濟發展水平+0.241×鄉村文化治理效果+0.206×鄉村公共服務水平+0.231×鄉村宜居環境水平+0.131×鄉村政治治理效果;單位:無量綱。

(3)GDP=INTEG2(GDP增加量,13028.3);單位:億元。

(4)GDP增加量=GDP增加率×DELAY11(GDP,1);單位:億元。

(5)人口增加量=人口增長率×DELAY1(人口總量,1)×人口政策影響因子;單位:萬人。

(6)人口總量=INTEG(人口增加量,4990.9);單位:萬人。

(7)旅游收入=INTEG(旅游收入增加量,1239.7);單位:億元。

(8)旅游收入增加量=旅游收入增長率×DELAY1(旅游收入,1)×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單位:億元。

(9)游客數量=INTEG(游客數量增加量,12758);單位:萬人。

(10)游客數量增加量=游客數量增長率×DELAY1(游客數量,1);單位:萬人。

(11)鄉村公共服務水平=0.191×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資+0.181×安全飲用水普及率+0.201×村莊道路硬化率+0.211×農村醫療水平+0.216×數字鄉村建設水平;單位:無量綱。

(12)鄉村宜居環境水平=0.302×0.07×鄉村環境整治投入+0.281×衛生廁所覆蓋率+0.28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0.131×農業環境污染指數;單位:無量綱。

(13)鄉村政治治理效果=0.151×村委會黨員占比+0.109×村委會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0.741×治理主體擴充;單位:無量綱。

(14)鄉村文化治理效果=0.327×鄉鎮文化中心覆蓋率+0.121×群眾藝術團體指數+0.401×鄉村文化服務設施投入+0.151×農村文化專業戶占比;單位:無量綱。

(15)鄉村經濟發展水平=0.301×農村生活水平+0.312×非農就業人員占比+0.387×農民人均收入;單位:無量綱。

(16)鄉村文化服務設施投入=0.289×文化體育財政支出×鄉村文化政策影響因子;單位:億元。

3 模擬結果與討論

3.1 模型檢驗

為確保系統動力學仿真結果的有效性,需要進行有效性檢驗。本文采用了直接檢驗、運行檢驗和歷史檢驗共3種檢驗方法。其中,直接檢驗在建模過程中已貫穿始終,運行檢驗在建模完成后進行,模型能夠正常運行視為通過運行檢驗。歷史檢驗是利用模型的仿真模擬值與歷史真實值進行比較,以檢驗模型仿真結果的有效性。為此,將旅游收入、游客數量、GDP和人口總量4個水平變量作為檢驗變量,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相關研究認為,平均誤差在-10%~15%之間是可以接受的[57,59]。本文的4個檢驗變量的仿真值與實際值的平均誤差在-5.52%~-0.52%之間,說明本研究的仿真結果與實際情況較為擬合。

3.2 參數設置

為了考察不同驅動力情景下鄉村治理水平的變化,本文參考唐健雄等的做法[59],選取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農村投資政策影響因子、土地政策影響因子、人口政策影響因子、鄉村文化政策影響因子、環境治理政策影響因子和科技政策影響因子共7個代表性因素作為調控參數,按照驅動要素的分類歸納為基礎要素驅動模式(包含資本、土地、人口3個要素)、核心要素驅動模式(包含文化和生態兩個要素)、創新要素驅動模式(以技術要素為主)和全要素驅動模式共4種驅動模式,并與不改變任何參數的自然發展模式和包含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的鄉村旅游驅動模式進行比較。進一步,通過考察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等變量的動態變化,對未來9年的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復雜關系進行多情景的仿真模擬,以比較不同驅動模式下鄉村旅游驅動城鄉要素促進鄉村治理的內在機制及演化路徑,最終找出最優的驅動路徑。

參考唐健雄等、劉開迪等提出的調控方法[59-60],自然發展模式不改變7類因素的原始賦值,作為其他發展模式比較的參照,并以原始賦值1代表現有因素或政策的影響強度。將要調控的參數設置為2,代表加大該因素或政策的影響強度。具體來說,基礎要素驅動模式是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促進資本、土地、人口等基礎性城鄉要素變量進行調整,即將農村投資政策影響因子、土地政策影響因子、人口政策影響因子提高到2,凸顯這3類基礎要素對鄉村治理水平變化的影響;核心要素驅動模式是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態的變量進行調整,即將鄉村文化政策影響因子、環境治理政策影響因子提高到2;創新要素驅動模式是對鄉村治理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因素變量進行調整,即將科技政策影響因子提高到2,其余變量保持不變;全要素驅動模式是將除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之外的其他變量都調整為2,重點考察在保持現有鄉村旅游發展力度的情況下,通過其他方式改變城鄉要素驅動力對鄉村治理水平的變化影響;鄉村旅游驅動模式是將包含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在內的7個因素都提高到2,主要考察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治理的整體影響。參數設置方案如表2所示。

3.3 仿真結果

按照表2設置的仿真模擬方案,對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各種驅動模式進行仿真結果分析。具體結果如圖3所示。

1)自然發展模式。在浙江省現有政策支持體系下,通過對系統模型的仿真分析,得到自然發展模式的仿真結果。結果表明,浙江省的鄉村旅游發展能夠促進城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這與孫九霞和王學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3],并在此過程中促使浙江鄉村經濟、公共服務、文化、生態、政治治理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或提升,最終實現鄉村治理水平的不斷優化。由圖3e可以看出,鄉村文化治理效果最為顯著,其鄉村文化治理效果的水平值由2005年的0.072增長到2030年的0.471,增長幅度達到551%,由此可見,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浙江省出臺的各類鄉村文化政策促使各鄉村的文化保護和利用措施得當,并充分發揮了其作為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的作用,促進了浙江省的鄉村文化治理。同時,在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同程度提升的綜合影響下,浙江省的鄉村治理水平也從初始值的0.15提升到9.07,且呈平穩增長態勢。由此可見,鄉村治理水平變化是鄉村的經濟、文化、生態、公共服務和政治治理水平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文章變量選取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2)基礎要素驅動模式。資本、土地和人口是城鄉要素的3大基礎要素,也是眾多學者研究城鄉關系的常用變量[6]。由圖3a可知,這3個基礎要素對浙江省的鄉村治理水平影響與自然發展模式相比差別不大,其鄉村治理水平值僅有少許的提高。這說明資本、土地、人口等要素的流動一直以來均是城鄉間要素流動的基本形態,且由于浙江省這3個基礎要素的流動規模較大,流動效率較高,因此,其流動效應存在邊際遞減現象,導致3個基礎要素對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效果不明顯。當然,這也反映了浙江省在城鄉統籌工作中的突出成績,城鄉間要素交流頻繁。2021年,浙江省的資源配置效率達到了88.84%1,從側面反映了浙江省城鄉間要素流動效率較高。同樣的原因導致圖3b~圖3f分別呈現的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宜居環境水平5個變量值與自然發展模式相比有一定的增長,但是增幅不大。由此可見,浙江省的基礎要素驅動模式乏力,要提高浙江省的鄉村治理水平,僅通過傳統的基礎要素驅動發力效果相對不明顯。

3)核心要素驅動模式。文化和生態要素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此,也被視為鄉村旅游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的核心要素[14]。文化和生態要素流動具有特殊性,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吸引游客到鄉村旅游地進行具身性體驗,才能將文化和生態要素的驅動力發揮出來。因此,在浙江省的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模型中,在保持鄉村旅游政策影響因子不變的前提下,僅調整鄉村文化政策影響因子和環境治理政策影響因子,對鄉村治理水平及其他分變量的變化影響微乎其微。這也驗證了鄉村旅游通過促進城鄉要素流動進而驅動鄉村治理水平提升是一個系統整體,文化和生態要素的驅動作用需要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發揮。

4)創新要素驅動模式。創新要素是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的重要驅動力。本文將技術要素作為創新要素進行表征。從圖3a的仿真結果來看,浙江省的技術創新能力對鄉村治理的影響變化相較于自然發展模式有10%左右的提升,說明浙江省的創新要素在3類城鄉要素中驅動力作用最為明顯。這與國家倡導的大力提升鄉村治理技術水平的政策相吻合,也與相關學者提出加大技術創新向鄉村轉移、以科技賦能鄉村治理的觀點相吻合[61]。從圖3b~圖3f呈現的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宜居環境水平5個變量的仿真結果來看,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最為明顯,提升率達到了40%左右,而其余變量的變動不大。

5)全要素驅動模式。針對上述單方面要素驅動模式存在的缺陷,基于城鄉要素系統內部整體性提出的全要素驅動模式能夠有效彌補上述缺陷。圖3的仿真結果表明,在城鄉各要素的綜合驅動作用下,浙江省的鄉村治理水平提升較快,實現了較好的驅動效果。但是在5個分項變量中,鄉村宜居環境水平出現小幅降低,而其他變量則均存在一定提升。這說明在浙江省未來加速驅動城鄉要素流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犧牲一部分生態環境的利益。由于該模式沒有同時調高鄉村旅游發展政策的影響因子,即未考慮鄉村旅游發展的因素,脫離了保護和合理利用鄉村生態環境的準則,將很大可能在追求其他利益的同時損害生態環境。因此,以鄉村旅游驅動的鄉村治理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鄉村治理提升路徑。

6)鄉村旅游驅動模式。為進一步驗證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路徑的正確性,本文同時將包含鄉村旅游發展政策影響因子在內的鄉村旅游驅動模式進行了仿真模擬。圖3的仿真結果表明,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過程是系統性的,能夠有效地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等多個變量,并能有效避免鄉村環境的破壞。

3.4 模擬方案對比

通過對浙江上述6種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機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鄉村旅游驅動模式的仿真效果最優。鄉村旅游驅動模式兼顧了驅動力子系統、狀態子系統和響應子系統的系統特征和整個系統模型的內部協同性,既能確保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又能降低鄉村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風險,并最終實現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目標。本文的仿真模擬驗證了浙江省的鄉村旅游發展驅動鄉村治理路徑是較為理想的鄉村治理路徑,為我國鄉村治理實踐提供了東部省份治理路徑的參考。下面的對比分析將更為清晰地展示鄉村旅游驅動模式的優越性。

1)與單要素驅動的模式對比分析。基礎要素驅動模式、核心要素驅動模式和創新要素驅動模式都是單要素驅動模式。前述分析證明了單要素驅動模式對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效果有限。在基礎要素驅動模式中,受城鄉基礎要素流動邊際效用遞減和浙江省城鄉基礎要素流動效率較高影響,城鄉基礎要素流動對鄉村發展的綜合效應表現不明顯。在核心要素驅動模式中,因文化和生態要素的流動離開了鄉村旅游的支撐,導致該種模式的效應基本與自然發展模式持平。在創新要素驅動模式中,雖然技術創新的驅動效用非常明顯,但是僅對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顯著,而對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宜居環境水平的帶動作用非常有限,不能實現鄉村治理水平各方面的綜合提升。鄉村旅游驅動模式有效解決了前述問題,并能促使鄉村治理各個層面綜合發展和提升。這也證明了鄉村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從系統各個要素整體考慮,以鄉村旅游發展為前提的全要素協同驅動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

2)與全要素驅動模式對比分析。相較于3種單要素驅動模式,全要素驅動模式很好地發揮了城鄉要素體系的綜合驅動作用,鄉村治理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缺乏鄉村旅游發展這個前提條件的情景下,城鄉要素的綜合驅動效應將很可能損害生態環境的利益,此模式不符合浙江省所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因此,只有堅持鄉村旅游促進城鄉要素流動進而驅動鄉村治理的路徑才是最優選擇。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浙江省的創新要素流動以及全要素的流動帶來的資源優化配置,均能給浙江省的鄉村治理水平帶來一定的提升。浙江省的案例說明,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機制是鄉村旅游發展推動了城鄉要素的流動,優化配置了鄉村發展資源,進而促進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過程。但是不同類型的城鄉要素流動和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帶來的鄉村治理效果不一樣。綜合對比分析浙江的6種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仿真驅動模式,可以發現,鄉村旅游驅動模式集合了其他5種模式的優點,此種模式下的浙江省鄉村治理路徑將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演進。

4 研究結論

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治理的影響表現為鄉村旅游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所形成的要素驅動力對鄉村治理的協同影響,在鄉村旅游發展欠缺的情況下,即使有經濟發展、文化保護和利用、公共服務、政治治理方面的正向作用,但也可能存在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風險。同時,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演化過程,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治理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動態的演化機制。為此,本研究構建了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分析模型,通過仿真分析探索了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內在機制。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鄉村旅游發展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旅游發展能夠促進城鄉要素向鄉村流動,促使資本、土地、人口、文化、生態和技術等要素在鄉村治理層面形成發展驅動力,有效提升鄉村政治治理效果、鄉村文化治理效果、鄉村經濟發展水平、鄉村宜居環境水平、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而促使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這個結論證實了城鄉要素流動的擴散效應,城市的資本、技術等優勢要素流向邊際生產率較低的鄉村地區,鄉村的生態和文化要素通過游客的具身體驗流向城市,促進了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2)技術創新要素對鄉村治理的提升作用明顯。在城鄉要素體系中,技術創新要素對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驅動作用最為明顯。在整個仿真期內,技術創新要素對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率達到了10%。現有研究也發現數字技術能夠賦能鄉村治理[62],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場景的深度應用,能為鄉村公共服務補齊短板、提供平臺與技術支撐[63],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3)城鄉要素驅動鄉村治理需要整體協同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無論是以資本、土地、人口構成的基礎要素,還是以文化和生態構成的核心要素,抑或是以技術為主的創新要素,城鄉各單要素驅動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模式均存在不同的缺陷,需要城鄉要素體系的整體協同,共同發揮驅動力,才能促使鄉村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這個結論證實了城鄉融合發展階段的城鄉要素流動是城鄉互為稀缺資源的要素雙向流動,是對鄉村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也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過程,能夠積極促進當地鄉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4)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治理路徑是當前鄉村治理最優路徑之一。缺乏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城鄉要素驅動可能會給鄉村治理帶來生態環境風險,以鄉村旅游發展為前提的城鄉要素驅動鄉村治理的驅動模式能夠有效化解生態環境風險,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幫助浙江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治理道路。本文的仿真模擬驗證了浙江省的鄉村旅游發展驅動鄉村治理路徑是較為理想的鄉村治理路徑,為我國鄉村治理實踐提供了有益的路徑參考。

5 研究展望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研究以浙江省為案例地搭建了一個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研究框架,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出如下幾點展望。1)基于文獻和實踐研究進一步科學完善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學模型。本文基于現有的文獻構建的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學模型是隨著理論的深入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未來以不同的案例進行實踐驗證,可以從實踐中進一步提煉對該模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變量指標,從而提升模型的科學性。2)基于多案例對比分析拓展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路徑。本文提出并具體分析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及其內在運行機制。然而,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結構存在的區域差異決定了治理實踐中可能存在多條鄉村治理驅動路徑因此,需要圍繞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研究進行更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實證檢驗,尤為重要的是,總結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路徑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鄉要素流動環境、不同鄉村治理水平區域的運行機制特征,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普適性。3)基于數據來源進一步拓展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使用范圍。本文驗證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系統動力學模型在省級層面的應用案例,證實了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路徑是可行且有效的。但鄉村治理的實踐主要在基層,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系統模型,減少數據來源的限制,力爭在鄉村這個更微觀的層面得到驗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黃泰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J]. 經濟學家, 2022(11): 13-14. [HUANG Taiya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modernization with a huge population scale[J]. Economist, 2022(11): 13-14.]

[2] 葉興慶. 以提高鄉村振興的包容性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 中國農村經濟, 2022(2): 2-14. [YE Xingqing. Enhancing inclusivenes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in rural area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2(2): 2-14.]

[3] 劉守英, 王一鴿.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中國轉型的鄉村變遷視角[J]. 管理世界, 2018, 34(10): 128-146. [LIU Shouying, WANG Yige. From native rural China to urban-rural China: The rural transition perspective of China transformation[J]. Management World, 2018, 34(10): 128-146.]

[4] 溫思美, 鄭晶. 要素流動、結構轉型與中國“三農”問題困境[J]. 農業經濟問題, 2008(11): 4-11; 110. [WEN Simei, ZHENG Jing. Factor flow, structural transition and the dilemma for rural issues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8(11): 4-11; 110.]

[5] 羅明忠, 劉子玉. 要素流動視角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 癥結與突破[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1, 20(1): 10-18. [LUO Mingzhong, LIU Ziyu.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y-agriculture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 mobility: Crux and breakthrough[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1, 20(1): 10-18.]

[6] 寧志中, 張琦. 鄉村優先發展背景下城鄉要素流動與優化配置[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201-2213. [NING Zhizhong, ZHANG Qi. Urban and rural element mobility and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priority develop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10): 2201-2213.]

[7] 戈大專, 龍花樓. 論鄉村空間治理與城鄉融合發展[J]. 地理學報, 2020, 75(6): 1272-1286. [GE Dazhuan, LONG Hualou.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6): 1272-1286.]

[8] 余航, 周澤宇, 吳比. 城鄉差距、農業生產率演進與農業補貼——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9(10): 40-59. [YU Hang, ZHOU Zeyu, WU Bi. Urban-rural disparity,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subsidie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9(10): 40-59.]

[9] 張廣輝, 葉子祺. 鄉村振興視角下不同類型村莊發展困境與實現路徑研究[J]. 農村經濟, 2019(8): 17-25. [ZHANG Guanghui, YE Ziq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s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Rural Economy, 2019(8): 17-25.]

[10] 陶偉, 湯佩. 跨學科視角下中國農村“多維貧困”研究——概念及其研究范式[J]. 人文地理, 2022, 37(5): 1-7; 105. [TAO Wei, TANG Pei. Debates on the concept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and its research paradigm: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5): 1-7; 105.]

[11] 胡鞍鋼, 王蔚. 鄉村旅游:從農業到服務業的跨越之路[J]. 理論探索, 2017(4): 21-27. [HU Angang, WANG Wei. Rural tourism: The road of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the service industry[J]. Theory Exploration, 2017(4): 21-27.]

[12] 郭凌. 重構與互動: 鄉村旅游發展背景下的鄉村治理[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35(3): 16-22. [GUO Ling. Rural governanc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35(3): 16-22.]

[13] 孫九霞, 王學基. 城鄉循環修復: 鄉村旅游建構新型城鄉關系的框架與議題[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42(1): 25-32. [SUN Jiuxia, WANG Xueji. Rural-urban circular revitalization: Framework and issues of constructing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through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42(1): 25-32.]

[14] 寧志中, 張琦, 何瓊峰, 等. 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城鄉要素流動過程與機制[J]. 中國生態旅游, 2021, 11(3): 386-397. [NING Zhizhong, ZHANG Qi, HE Qiongfeng, et al.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 flow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1, 11(3): 386-397.]

[15] 陸林, 任以勝, 朱道才, 等. 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02-118. [LU Lin, REN Yisheng, ZHU Daocai, et al.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rosp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ed by rural tourism[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1): 102-118.]

[16] 劉民坤, 鄧小桂, 任莉莉, 等. 城鄉等值化視角下旅游驅動鄉村治理的理論邏輯與作用機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4, 58(1): 94-102. [LIU Minkun, DENG Xiaogui, REN Lili, et al. Theoretical logic and mechanisms of tourism-driven rur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equivalence[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58(1): 94-102.]

[17] 陳曉楓, 錢翀.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機理與現實路徑[J]. 當代經濟研究, 2024(1): 46-56. [CHEN Xiaofeng, QIAN Chong. Mechanism and realistic path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through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J].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2024(1): 46-56.]

[18] 徐勇.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鄉村治理創新[J]. 中國農村經濟, 2016(10): 23-26. [XU Yong. Innov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6(10): 23-26.]

[19] CLARK D, SOUTHERN R, BEER J.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the Isle of Wigh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7, 23(2): 254-266.

[20] 謝小芹. “脫域性治理”: 邁向經驗解釋的鄉村治理新范式[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9(3): 63-73. [XIE Xiaoqin.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A new paradigm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through experience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9(3): 63-73.]

[21] GUPTA D, FISCHER H, SHRESTHA S, et al. Dark and bright spots in the shadow of the pandemic: Rural livelihoods,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Nepal[J]. World Development, 2021, 141: 105370.

[22] 胡衛衛, 佘超. 鄉村柔性治理的發生邏輯、運作機理與應用路徑[J]. 蘭州學刊, 2021(5): 144-155. [HU Weiwei, SHE Chao. The occurrence logic,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path of rural flexible governance[J].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2021(5): 144-155.]

[23] CAMARERO L, OLIVA J. Thinking in rural gap: Mobility and social inequalities[J].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2019, 5(1): 1-7.

[24] 鞏蓉蓉, 何定澤, 吳本健. 鄉村振興背景下脫貧地區韌性治理: 機理與路徑[J]. 世界農業, 2021(11): 35-45. [GONG Rongrong, HE Dingze, WU Benjian. Resilient governanc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echanism and path[J]. World Agriculture, 2021(11): 35-45.]

[25] 郭科. 流動性治理: 鄉村社會治理的未來趨向[J]. 領導科學, 2021(4): 39-43. [GUO Ke. Liquidity governance: Future trends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J]. Leadership Science, 2021(4): 39-43.]

[26] DUFTY-JONES R. Governmentalities of mobility: The role of housing in the governance of Australian rural mobiliti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 42: 63-78.

[27] 胡衛衛, 張國磊, 唐偉杰. 鄉村柔性治理能力的情境透視、培育機制與建構路徑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2, 21(3): 352-359. [HU Weiwei, ZHANG Guolei, TANG Weijie. Situation perspec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rural flexible governance capability[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2, 21(3): 352-359.]

[28] 唐任伍, 郭文娟. 鄉村振興演進韌性及其內在治理邏輯[J]. 改革, 2018(8): 64-72. [TANG Renwu, GUO Wenjuan. The evolution resilience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logic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Reform, 2018(8): 64-72.]

[29] PENG C, MA B, ZHANG C.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mmerce: Village involvement and demonstration policies in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1, 20(4): 998-1011.

[30] 黃鑫, 鄒統釬, 儲德平. 旅游鄉村治理演變機理及模式研究——陜西袁家村1949—2019年縱向案例研究[J]. 人文地理, 2020, 35(3): 93-103. [HUANG Xin, ZOU Tongqian, CHU Depi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of tourism village governance: A vertical case study of Yuanjia village in Shaanxi from 1949 to 2019[J]. Human Geography, 2020, 35(3): 93-103.]

[31] 張春燕, 周夢. 旅游型村落共同體演變的表征與動力——社會凝聚力視角下的多案例分析[J]. 江漢論壇, 2023(7): 129-136. [ZHAN Chunyan, ZHOU Meng.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villages community: A multi-cas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hesion[J]. Jianghan Forum, 2023(7): 129-136.]

[32] 張圓剛, 郝亞夢, 郭英之. 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 理論內涵、關鍵問題與指標體系[J]. 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2): 403-418. [ZHANG Yuangang, HAO Yameng, GUO Yingzhi. Regional imbalanc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key issues and measurement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403-418.]

[33] 劉魯. 多元文化視角下鄉村旅游與空間重構研究——以北京懷柔北溝村為例[J]. 人文地理, 2023, 38(4): 148-155. [LIU Lu. Rural tourism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A case study of Beigou village, Beijing[J]. Human Geography, 2023, 38(4): 148-155.]

[34] 王興中. 要素流動與我國地帶間的產業梯度轉移[J]. 改革與戰略, 2006(1): 94-96. [WANG Xingzhong. The flow of factors and the 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 between regions in China[J]. Reform amp; Strategy, 2006(1): 94-96.]

[35] 張曉東, 何攀. 要素流動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機理——分地區比較研究[J]. 產業經濟評論, 2018, 17(4): 133-166. [ZHANG Xiaodong, HE Pan.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factor flow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in different regions[J]. Re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8, 17(4): 133-166.]

[36] 喬翠霞. 城鄉協調發展視域下的資源要素流動問題研究: 從微觀機理到宏觀效應[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65(3): 99-107. [QIAO Cuixia. Research on urban-rural resource factor flow: From micro-mechanism to macro-effect[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65(3): 99-107.]

[37] 孫九霞, 王淑佳.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構建[J]. 地理研究, 2022, 41(2): 289-306. [SUN Jiuxia, WANG Shujia. Construction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2): 289-306.]

[38] FLEISCHER A, FELSENSTEIN D. 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 1007-1024.

[39] 完世偉, 湯凱. 城鄉要素自由流動促進新發展格局形成的路徑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 2021(2): 47-55. [WAN Shiwei, TANG Kai. Study on the path of free flow of facto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1(2): 47-55.]

[40] 施德浩, 陳浩, 于濤. 城市要素下鄉與鄉村治理變遷——鄉村振興的路徑之辯[J]. 城市規劃學刊, 2019(6): 107-113. [SHI Dehao, CHEN Hao, YU Tao. Urban resource flow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changes of rural governance: Debate on the paths of rural vitaliz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9(6): 107-113.]

[41] SUN J, LING L, HUANG Z J. Tourism migrant workers: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from urban to rural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84: 102972.

[42] 向延平. 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動力機制研究[J]. 湖南社會科學, 2021(2): 41-47. [XIANG Yanping.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riven by rural tourism[J]. Hunan Social Sciences, 2021(2): 41-47.]

[43] 蔡克信, 楊紅, 馬作珍莫. 鄉村旅游: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 農村經濟, 2018(9): 22-27. [CAI Kexin, YANG Hong, MA Zuozhenmo. Rural tourism: A path choice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Rural Economy, 2018(9): 22-27.]

[44] 王華, 蘇偉鋒. 旅游驅動型鄉村紳士化過程與機制研究——以丹霞山兩村為例[J]. 旅游學刊, 2021, 36(5): 69-80. [WANG Hua, SU Weifeng. Tourism-driven rural gentrification: Cases study of two villages in Danxia Mount[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5): 69-80.]

[45] 宋凡金, 王愛忠, 王東強. 統籌城鄉發展中鄉村旅游開發與農村空心化治理[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5(5): 755-759. [SONG Fanjin, WANG Aizhong, WANG Dongqia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hollowing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5): 755-759.]

[46] 周巍. 鄉村旅游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以惠州市霞角村為例[J]. 社會科學家, 2020(3): 94-99. [ZHOU Wei.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o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Xiajiao village, Huizhou city[J]. Social Scientist, 2020(3): 94-99.]

[47] NUNKOO R.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What is the role of trust, power and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mp; Management, 2017, 6(4): 277-285.

[48] ?AKAR K, UZUT I. Exploring the stakeholders role in sustainable degrowth within the contex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governance: The case of Istanbul, Turkey[J]. Journal of Travel amp; Tourism Marketing, 2020, 37(8/9): 917-932.

[49] 王金偉. 民族旅游村寨社區治理績效影響因素與組態路徑研究——基于20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42(8): 184-191. [WANG Jinwei.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figuration path of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and communities: A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20 cas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42(8): 184-191.]

[50] 張凌媛, 吳志才. 鄉村旅游社區多元主體的治理網絡研究——英德市河頭村的個案分析[J]. 旅游學刊, 2021, 36(11): 40-56. [ZHANG Lingyuan, WU Zhicai. Network govern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a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Hetou village in Yingde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11): 40-56.]

[51] 蔡雪玲, 龐智強. 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測度與空間收斂性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4, 45(4): 88-102. [CAI Xueling, PANG Zhiqiang. Research on modernization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convergence of Chinese rural govern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4, 45(4): 88-102.]

[52] 陳培彬, 陳斯友, 林家俊, 等. 鄉村治理成效評價與分類提升策略[J]. 統計與決策, 2022, 38(2): 174-178. [CHEN Peibin, CHEN Siyou, LIN Jiajun, et 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motion strategy of rural governance[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2022, 38(2): 174-178.]

[53] 張四燦, 張云.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治理的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39(3): 127-136. [ZHANG Sican, ZHANG Yun.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9(3): 127-136.]

[54] 姚旻, 趙愛梅, 寧志中. 中國鄉村旅游政策: 基本特征、熱點演變與“十四五”展望[J]. 中國農村經濟, 2021(5): 2-17. [YAO Min, ZHAO Aimei, NING Zhizhong. Chinas rural tourism policies: Basic characteristics, hot topics evolution and prospect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1(5): 2-17.]

[55]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97, 48(10): 1037-1041.

[56] 朱幫助, 唐雋捷, 江民星, 等.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碳市場風險模擬與調控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22, 42(7): 1859-1872. [ZHU Bangzhu, TANG Junjie, JIANG Minxing, et al.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carbon market risk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mp; Practice, 2022, 42(7): 1859-1872.]

[57] 張俊, 程勵. 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 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J]. 旅游學刊, 2019, 34(8): 12-24. [ZHANG Jun, CHENG L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happ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dynamics[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8): 12-24.]

[58] LIU X, ZENG M.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risk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73: 782-788.

[59] 唐健雄, 李奧莎, 劉雨婧. 旅游城鎮化驅動鄉村振興的影響效應研究[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1): 174-185. [TANG Jianxiong, LI Aosha, LIU Yujing.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on rural revitaliz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1): 174-185. ]

[60] 劉開迪, 楊多貴, 王光輝, 等.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模擬與仿真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 2020, 28(8): 209-220. [LIU Kaidi, YANG Duogui, WANG Guanghui, et al. Policy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20, 28(8): 209-220.]

[61] 劉釩, 于子淳, 鄧明亮. 數字經濟發展影響鄉村振興質量的實證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4, 41(12): 47-57. [LIU Fan, YU Zichun, DENG Minglia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n the qual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Science amp;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4, 41(12): 47-57.]

[62] 馬太超, 張春華, 鄧宏圖. 多重邏輯下鄉村治理的“漂移”——以東北某村糧食補貼政策調整為例[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1): 137-146. [MA Taichao, ZHANG Chunhua, DENG Hongtu. The “drift” of rural governance under multiple logic: Take the adjustment of grain subsidy policy in a village in northeast China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con), 2024(1): 137-146.]

[63] 王家合, 楊倩文.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價值共創: 結構、過程與結果[J]. 理論探討, 2024(1): 70-78. [WANG Jiahe, YANG Qianwe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rural public service value co-creation: Structure, process, and results[J].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24(1): 70-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视频福利|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成人精品区|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jizz|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91网站国产|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尤物国产在线|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91视频日本|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小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区一区| 久久夜色精品|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朝桐光一区二区| 尤物视频一区| 国内精品91|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 97在线国产视频|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91精品专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精品9|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视频免|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呦女精品网站|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香蕉精品在线|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中文字幕1区2区|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