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知識社會學視角下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反思與展望

2025-02-15 00:00:00劉俊解佳保繼剛
旅游學刊 2025年2期

[摘" " 要]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旅游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旅游高等教育面臨著生源流失、學生認同度低、與行業脫節等重重挑戰。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和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巨大沖擊面前,新時代中國旅游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刻反思并尋求突破。文章基于知識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剖析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是如何被教育制度、產業需求、社會環境等多重力量所建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建立其合法性并獲得發展,由此產生了旅游高等教育的Earn模式。Earn模式契合了旅游產業與高等教育產業迅速擴張的需要,但也因這兩者發展路徑的變化而陷入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Learn模式作為旅游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可能方向,L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倡導回歸旅游活動的實踐育人價值,融職業教育、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為一體,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貢獻。

[關鍵詞]旅游高等教育;知識社會學;人的全面發展;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2-0149-14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5.02.011

0 引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旅游高等教育的實踐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圍繞著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也逐漸出現[1]。雖然歐洲、北美、澳洲、亞洲等地開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具體時間不一,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各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卻頗為相似,Hsu等將其概括為以下3點[2]:第一,旅游研究具有顯著的跨學科特征,在高等教育中的獨立性長期存在爭議;第二,關于旅游高等教育應更側重專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也存在不同觀點;第三,旅游高等教育經常被批評與行業發展脫節,實際影響有限。這3個問題像陰影一般籠罩著旅游高等教育,被全球旅游學者反復討論[3-6]。

以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為代表的一批高等專科學校成立為標志,中國的旅游高等教育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經歷了從無到有、迅速擴張的繁榮階段,走向了壓力重重的“不惑之年”[7]。面對挑戰,中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試圖給出解決方案。例如,在宏觀層面呼吁進一步提高旅游學科的地位,調整旅游管理相關學科的專業設置[8-9];在中觀層面倡導旅游教育的政產學研合作,加強國際交流[10-11];在微觀層面進行課程體系調整,加強課程建設,緊跟行業發展[12]。然而,如果更進一步地審視圍繞著旅游高等教育的3道“陰影”,不難發現這3個問題都基于一個共同的假設:旅游與高等教育之間存在著矛盾。旅游研究具有跨學科和應用性特點,而高等教育以學科和專業為基礎,強調通識性和研究性。同時,旅游行業發展迅速,但高等教育常表現為標準化和滯后性。因此,現有的解決方案或者試圖讓旅游被高等教育體制所認可,或者讓高等教育服務于旅游行業。這些討論都有益于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但是忽略了旅游和高等教育兩種活動之間本身具有親緣性,旅游與高等教育之間的矛盾是現代社會的分工及產業化這一特定的歷史情境所造成的。

本文以知識社會學為理論基礎[13],探討旅游高等教育是如何被教育制度、產業需求、社會環境等多重力量所建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建立其合法性并獲得發展,由此產生了旅游高等教育的Earn(賺取)模式。鑒于旅游學科包含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本文所談的旅游高等教育包含了以上各類分支。由于歷史條件的改變,旅游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屢受挑戰,本文結合國際國內狀況,進一步剖析導致合法性危機的深層原因,梳理國際社會對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最后,結合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旅游產業發展的本土化情境,提出Learn(教育)模式作為旅游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可能方向,并從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3個層面初步闡述了旅游高等教育Learn模式的內涵。

1 旅游高等教育Earn模式的確立

1.1 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現代高等教育

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高等教育所指涉的知識是被社會地建構起來的,而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也是嵌入在社會中的機構。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是對知識與其他社會或文化存在的關系的研究。1924年,德國哲學家舍勒(Scheler)創造這一概念,經由曼海姆(Mannheim)的發展,逐漸成為一門有影響力的學科。社會學家默頓(Merton)指出,知識社會學的基本立場是所有知識,不管是真理、謬誤或日常知識,都要從社會方面加以說明,要與它產生的社會聯系起來,所有知識都受到社會歷史的影響[13]。因此,高等教育所涉及的“高深知識”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變遷,高深知識的內涵與類型會有所變化[14];同時,提供高深知識的社會機構,如大學,從來不是獨立于社會的存在,既為社會傳承與生產知識、培養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又受特定社會背景與歷史條件的制約[15]。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主導知識類型也并不相同。在西方社會中,從中世紀的“形而上學知識型”轉變到現代社會的“科學知識型”[16]。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高等教育機構在西方社會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變化。通識知識占主導時期的大學,處于世俗化與民族國家崛起的歷史階段,因此教育的國家化和世俗化成為主要趨勢,西方各國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國民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完美人性與良好公民的結合,因此,大學也是培養未來社會的統治者和精英人才的重要場所[15]。進入20世紀,社會分工更為精細,對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不斷提高,通識教育進一步受到挑戰,更多大學成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機構,將學科知識固化為認知模式灌輸給學生。企業通過一張紙證書認定勞動力的水平,大學則充當證書的鑒定與頒發機構[15]。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現代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基礎發生了變化。民族國家的誕生使得大學擺脫神學的控制,成為生產與傳播通識知識的殿堂,彼時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是社會精英,大學提供的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理性與錘煉人格。隨著社會民主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機構擴張的合法性基礎從民族國家轉變為企業,從培養公民變為培養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以來,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國家在去管制、私有化和自由貿易的指導下,將大學進一步推向市場[5,17-19]。高等教育所傳授知識被認為具有可交易性、效率性、個體性、競爭性和自由化,在追求學校管理績效、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口號下,認為政府應退出教育領域,市場機制是解決公立學校教育低效率低水平問題的良藥[17-18]。2016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部門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達170億澳元,已經達到同年旅游業經濟價值的1/3[6]。總結來說,現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基礎從探索知識本身變成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及掌握這類知識的人才。

1.2 旅游高等教育的Earn模式:產業化與全球化作為推動力

旅游高等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立有關旅游的專業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高等教育的歷史要遠遠長于旅游業,因此,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也可以被看成是旅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謀求合法性的歷史。遵循著知識社會學的分析邏輯,Hsu等勾勒出影響旅游高等教育的各類因素(圖1)[2]。

旅游高等教育的萌發得益于有利的宏觀條件。歐洲的工業革命催生了大眾旅游業,1893年,瑞士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所酒店學校,即洛桑酒店管理學院[20]。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的美國率先在大學中開設與旅游相關的課程,開啟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和平環境與經濟復蘇,使得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產業。如上文所述,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同一時期進入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階段,各國的高等教育機構順理成章地先后開設了旅游相關的專業。例如,1964年和1965年英國薩里大學、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開設專門的旅館和餐飲管理本科學位課程[21];日本立教大學在1946年就開設了“酒店講座”課程,于1967年在社會學部中開設觀光學科專業,成為日本4年制大學中第一個旅游專業[22];1974年,澳大利亞也開設了第一個旅游專業[23]。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旅游開始進入高等教育機構,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旅游教育的“產業階段”。在欣欣向榮的旅游業和高等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這一階段各國、各校的旅游人才培養目標較為一致,即在市場導向下,以商科知識為主,培養高度職業化的人才[24]。旅游學科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往往以行業,如酒店、餐飲、旅行社等各大行業作為學科建設的背景依托,這也反映了旅游學科以應用性知識為主。

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全球化成為推動旅游高等教育繼續快速發展的新的動力,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進一步刺激了旅游業的發展,世界旅游與觀光理事會1993年統計指出,旅游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產業和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25]。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游客進入亞洲,不僅帶動亞洲旅游業增長,也創造了人才需求。1962年亞洲第一所酒店學校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創辦,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成立,1979年香港理工大學的機構管理及餐飲學系開設文憑課程。全球化同樣深刻地影響了高等教育,主要表現為國際學生數量的增長。

20世紀下半葉,在產業化與全球化的推動下,全球旅游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是服務于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服務運營人才需求,本文將其總結為Earn(賺取)模式。基于Earn模式的旅游高等教育由高速發展的旅游產業和產業化的高等教育共同孕育,旨在滿足旅游接待業的人才需求。在Earn模式下,旅游學科和旅游相關專業被納入管理學學科知識體系下,旅游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建立在培養學生從旅游業中“賺取”的能力,旅游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是旅游活動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價值,體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導向。

1.3 Earn模式下中國旅游高等教育

公元前124年的太學被認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發端,孔子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太學學生學習一年就可以入仕,這一制度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辦學目的:為國家培養官僚[26]。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主宰了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直到近代中國遭遇到深刻的民族危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邁入早期現代化,竺可楨指出:“辦中國的大學,應憑借本國的文化基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養成有用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必根據本國的現勢,審察世界的潮流,所養成人才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27]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天然地背負著實用性目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也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在前蘇聯高等教育制度的影響下,1952年我國進行了極其重要的教育改革,確立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集權管理和高度分工的專業教育三原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改革確立了“專業”作為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組織單位,目的是培養國家建設中各行業的緊缺人才[28]。潘懋元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之上的高等專業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基礎[28]。因此,實用主義與專業主義成為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底色。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旅游在國家系統中的地位逐漸從外事接待轉變為經濟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起,高等教育機構開始為不斷發展的旅游行業培養人才。旅游行業通過賺取外匯、刺激消費、創造就業等確立在經濟發展中的合法性地位,旅游高等教育也自然圍繞著服務旅游經濟而展開,采用上文論述的Earn模式。例如,最早的本科專業是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旅游經濟,1989年旅游經濟學被列入經濟與管理科學。此外,根據保繼剛等對中國旅游協會7位資深成員專業背景的研究,其中,3人都來自經濟學,1人來自管理學,其余3位分別是外語專業、哲學與地理學的背景[29],可見經濟管理類專業在旅游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中國經濟的整體向好以及對外開放的力度增大,中國旅游業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進入高速增長階段。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99年啟用的“黃金周”休假制度極大地刺激了國內旅游需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發展。隋建利和劉金全基于1996—2013年國內和國際旅游收入增長率年度數據,指出中國旅游業經濟周期整體處于“中速增長區制”,其中,國內“非典”疫情蔓延(2003)、汶川地震(2008),美國“9·11”事件(2001)與國際金融危機(2007—2009)雖然減緩了增速,但危機過后迎來較快發展[30]。鑒于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愈發重要的地位,2009年國務院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我國旅游高等教育順利擴張的第二個重要動力是中國高等教育以超常規的跨越式路徑相繼邁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1999 年6月上旬,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鑒于當時國內經濟社會狀況,決定“大幅度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7%上升到15%僅僅用了5年,實現“大眾化”;而從15%上升到50%也只用了17年。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跨過了“普及化”規模的門檻[31]。

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010年左右,在旅游產業增長和高等教育擴招的積極推動下,旅游相關專業在高等教育機構中一度呈現大規模擴張狀態[32]。這種擴張首先體現在旅游類專業的地位不斷提高,旅游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得到完善。上文提到,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以專業為核心,因此專業地位的提高才能在根本上促進學科發展。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大學本科專業目錄。旅游管理與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一起列為管理科學中工商管理類的二級學科[33]。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旅游管理類再次升級,與工商管理并列為一級專業大類。同時,1990年,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設立了旅游管理專業第一個旅游經濟碩士點;2000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設立了最早的旅游管理專業博士點,旅游高等教育的辦學層次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0年左右,推動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從誕生到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旅游產業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擴張[34-36]。與國際旅游高等教育比較,可以總結出中國旅游高等教育有如下特征:1)誕生時間較晚,發展速度快;2)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實用主義與專業主義的影響下,有著更為明確的服務于旅游產業的任務;3)國內經濟與教育政策對旅游高等教育的影響甚于國際環境的影響。全球化對中國旅游業的主要影響是正面的,刺激了出入境旅游的發展。因此,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合法性牢牢地建立在培養學生從旅游業中“賺取”的能力,即Earn模式。2018年頒布的《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充分體現了Earn模式的影響。首先,國標指出,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專業人才。其次,國標規定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支撐學科主要有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在構建的“4+3+X”的課程方案中,4門大類核心課程是旅游學概論、旅游消費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業,3門專業核心課程是以剖析旅游產業發展為要義。總結來說,在旅游業和高等教育都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旅游高等教育聚焦旅游的產業特征與經濟效益,致力于培養服務于產業的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方向具有合法性,也獲得了成功。然而,當旅游業與高等教育都在發生深刻改變的時候,被Earn模式掩蓋的問題逐漸浮現。

2 旅游高等教育的迷思與Earn模式的困境

2.1 身份危機:國內外的不同表現及其原因

國際社會對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有別于上述“產業階段”對Earn模式的深信不疑,進入所謂的“分裂階段”[24]。這一時期各國的旅游高等教育在旅游學科的性質和教學內容上圍繞著本文最初提到的核心展開爭議:旅游到底是一個研究領域(field)還是一個學科(disciplinary)?旅游高等教育應該更偏向專業教育還是更偏向學術教育?作為應用性學科,旅游高等教育該如何跟上旅游行業發展?第一個問題是有關旅游研究知識基礎的性質判斷,第二個事關旅游高等教育的培養目的,第三個則與旅游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相關。在Earn模式的持續影響下,如何回應產業需求一直是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專業教育的路徑設置旅游高等教育的國家也占了多數,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但批判這些路徑過于強調旅游的產業屬性而忽略其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的聲音一直存在。因為以上爭論,旅游學科在世界范圍尚未建立起具有共識的理論基礎,也就無法像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成為一個獨立學科,阻礙了旅游的學科化。

在國內,伴隨著旅游高等教育的擴張,相關反思也開始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學者對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并未產生太多分歧。首先,絕大多數國內學者都認為旅游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提高旅游學科的地位,爭取將其設立為一級學科,是眾多旅游學者共同的心聲和努力的方向。其次,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學者普遍認為,除了博士學位教育以外,本科與碩士層面的旅游教育都應重視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職業教育。相應地,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對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集中在“無法為行業培養匹配的人才”這一點上[32,34-37]。因此,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身份危機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在高等院校機構中學科地位低,社會及學生對專業認同度低,與行業脫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地邁入大眾化與普及化的階段,高等教育領域開始浮現出對教育質量的擔憂和培養目標的反思。例如,章開沅指出,“現今教育當局把各項重大措施都名之為‘工程’,實際上是忘記了人性不同于物性,學校不是工廠,教育更不同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38]在Earn模式主導下的中國旅游高等教育,開始面臨來自行業(不夠專業)與來自教育界(過于功利主義)的雙重壓力。

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路徑有助于理解中外旅游高等教育的身份危機為何有不同的表現。中國學者之所以多認為旅游是一個學科,與上述中國高等教育以專業和學科為核心的建制密切相關。在中國高等教育知識生產管理模式中,教育行政部門頒布本科專業目錄和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是審批學科專業點的依據,由此,納入“學科、專業目錄”成為一個學科具有合法身份的前提,被形象地比喻為“學科的戶口”[39]。而許多西方國家由于實行市場化、非指令性的學科分類制度,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的培養多以領域、項目的形式存在,謀求學科化的動力不足。在中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只有建立學科才能聚集起各方面的優秀學者,取得學科建制,得到教育管理部門的承認,才能加快理論和問題的積累,形成社會影響力。這也是為何我國旅游教育特點是行業需求和科學研究倒逼學科建設[40]。正是得益于中國旅游學者對學科建制的重視,中國旅游高等教育才能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快速發展。然而,在一個成熟的學科框架中謀取獨立地位極其困難。中國旅游學尚未成為一級學科,在建設一級學科的過程中,圍繞著什么是旅游學的核心,如何劃定旅游學的學科邊界,如何處理旅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尚未達成共識。總結來說,西方學者主要是站在知識分類的立場討論旅游的學科歸屬,而中國學者是在確定旅游需要獨立學科地位后討論旅游學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體系。有意思的是,雖然中西學者爭論的起點不同,爭論的內容卻很相似,即旅游研究的核心理論基礎到底是什么,而這歸根結底與旅游知識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和20世紀末的中國,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旅游學者都意識到不能只從產業的角度來理解旅游,旅游研究不只有經濟和管理研究。

西方和中國對于旅游高等教育培養內容的爭論也屬于起點不同,但矛盾相似。如上所述,西方高等教育經歷了從通識教育到專業教育的轉變,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影響下,高等教育機構擴張的推動力從民族國家轉變為企業,從培養公民變為培養勞動力。因此,在西方對旅游高等教育過于專業化的批評,一方面來自通識教育的支持者[41],另一方面則來自新自由主義的批評者[5]。在中國,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過于職業化與專業化的反思伴隨著高等教育擴招而發生。2012年,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所寫的《大學里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文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在文章中他提出疑問,如果大學就是為了就業,那么與就業無關的專業是否就不應該進入大學。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一則在功能上與職業院校存在重疊,二則無法發揮高等教育在培養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高階能力上的優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新工作崗位不斷涌現,舊工作不斷被替換。如果僅僅以就業為導向,高等教育中設置的專業注定無法跟上職業的變化,畢業生就業的“專業不對口”才是常態[28]。例如,互聯網的崛起挑戰了整個傳媒產業,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難以在報業、電視臺找到對口的工作[42],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新月異的旅游業。“如何跟上行業”是所有應用性學科在人才培養上都面臨的難題,但應該明確的是,“跟上行業”并不是高等教育唯一的目標,甚至不能成為主要目標。在Earn模式的主導下,旅游高等教育過于強調教育是為產業培養專業人才,即education for tourism,因而在高等教育與旅游產業同時進入瓶頸期后必定會遭遇身份危機。

2.2 國際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與倡議

為了打破“旅游高等教育是為產業培養專業人才”的既定認知,西方旅游學者致力于重構旅游高等教育內容,其中,以Tribe所提出的“哲學實踐者”(philosophic practitioner)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43]。Tribe曾經擔任英國薩里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一職達10年之久,同時也是旅游高等教育協會的主席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教育委員會的聯合主席,親身參與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同時,他在十多年間擔任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主編,在學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力。1999年,Tribe指出,要以通識教育的理念來平衡英國旅游高等教育中過于職業化的傾向[41]。2002年,Tribe正式提出了“哲學實踐者”(philosophic practitioner)這一概念,在近20年中,Tribe不斷發展這一教育理念[44],持續引起反響[45]。例如,歐洲各國高校合作的“伊拉斯謨世界計劃”中唯一的旅游管理學位,培養中就有Tribe的參與(The Erasmus Mundus European Master in Tourism Management),貫徹其哲學實踐者的理念[46]。Tribe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旅游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之一,它就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現象,而是足以在方方面面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在一個“旅游社會”(tourism society)中,不僅有旅游者和相關產業,還包括了被他們影響的其他個體、社區、政府與自然環境。因此,旅游高等教育要培養的是既能服務于產業需求又能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的“哲學實踐者”[43]。哲學實踐者既是優秀的從業者,也具備改變行業乃至改變社會的能力,兼具職業素養與倫理素養1。

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Tribe設計了一個課程體系(圖2)[43],該體系具有兩個維度:目的(ends)與立場(stance)。首先,目的是指設計這部分課程所基于的思想基礎與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了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兩類。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工作能力,能夠使用相關知識,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激發關于旅游的自由思考,追求知識本身。其次,立場是指不同的學習模式,以及為達到職業或通識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包括了反思(reflection)與行動(action)兩種。反思是思想活動,而行動發生在現實世界。反思的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獨立精神與批判思維,展開對于真理、正義、善等終極問題的思考,正是基于這些思考,才能理解甚至構建旅游領域的理論。行動是指學生參與旅游行業和參與社會建設的能力。反思與行動也代表了理論與實踐兩端。

職業主義的行動包括行業所需的各種能力,如溝通技巧、人力資源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反思性的職業教育則培養學生反思、評估和調整所學的旅游知識和技能,鼓勵將標準化知識個性化,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新知識,提出獨特見解。反思性的通識教育涵蓋廣泛知識領域,激發學生對真理和“好的生活”的思考,這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和旅游的重要社會價值。通識教育的行動在自由主義價值觀指導下開展,涉及可持續發展、公平正義、文化多樣性等社會議題。旅游專業的學生秉承著這些理念,能夠通過相關工作創造一個更公平、友好與正義的世界。

Tribe希望通過這套課程,將旅游專業的學生培養成兼具思考力和行動力的哲學實踐者,不僅成為優秀的從業者,更成為推動更好社會和生活的力量。這一理想化課程體系反映了西方旅游高等教育當前的反思方向,即尋求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實現平衡。類似的建議還有很多,例如在旅游教育中加強人文學科的比例[47],還有呼吁加強批判性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即鼓勵學生質疑主導的或共同的意義觀念,形成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48]。西方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反思在21世紀初逐漸達成共識——旅游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它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旅游高等教育也不僅是職業教育,應該走更有哲學性和長遠發展的路徑[24]。西方教育界的反思及達成的共識為新時代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尋求創新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結合中國旅游產業變遷與高等教育改革的具體背景,本文提出Learn(教育)模式作為旅游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可能方向。

3 讓新旅游更有教育意義:走向Learn模式

本文將Learn模式視為Earn模式在文旅融合新時代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創新。Learn模式的核心理念為“旅游即教育”(education through tourism),認為旅游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實踐育人手段。旅游與教育具有一致的目的,即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真善美的生活。旅游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能夠充分理解并踐行具有教育意義旅游活動的學生,并為塑造真善美的社會而付諸行動。

3.1 Learn模式的本體論

2000多年前,儒家經典《大學》的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句中的“大學”指大學問或高深學問,因此《大學》也被認為是儒家高等教育思想的精髓。開篇的這句話指出了高深教育的根本任務: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24]。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柏拉圖在《第七封信》中提到通識教育,這使理智的人獲得自信1。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對公民教育做了進一步的論述,指出教育有一面應該指向自由和高尚的情操,而不只是實用2。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被發展成為對西方高等教育影響至深的通識教育思想,其目的指向提升人的內在價值[49]。不難發現,2000多年前的東西方杰出哲人對教育的最高目的有著殊途同歸的認知:培養完整的、高尚的人。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認可旅游與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英文中的school(學校)一詞來源于古希臘人所說的schole,本意指的是“閑暇”,古希臘的教育以音樂、舞蹈、雄辯為主要內容,休閑是人實現真正自由的重要表征[50]。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寓教于樂”(edutainment)。類似地,中國傳統的六藝中“樂、射、御”也是重要的閑暇。雖然古代社會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環境多變、個體抗風險能力差等原因都將出門旅行視為危險的活動,但這種危險從未阻止人類通過出行探索世界、磨練自身的步伐。例如,中國唐代盛行游學,王維在《少年行》里寫道:“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杜甫年輕時曾在吳越地區漫游4年多,李白則在東南漫游了6年,少年時的游學時光充分地滋養了他們的文學創作。明代董其昌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是成為流傳千年的名言。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貴族青年流行壯游(the Grand Tour),去發達地區學習文化藝術,考察先進的社會制度,壯游是重要的成人禮[51]。吳必虎等在回顧了人類的游歷活動歷史后,總結出5種主要型式,稱為生拓、生易、生思、生業、生悅,即旅行發生的根本動力。其中,生思是指沿途和在目的地進行的上層建筑和精神活動,包括社交娛樂、知識探索、真理追尋、山水審美創作、宗教信仰傳布等活動[52]。因此,學習與教育一直是旅行的題中之意,在今天更是發展出“教育旅游”這一特定的分支[53]。

由此可見,旅游與教育,尤其是旨在培養完善的人的高等教育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密關系,只是在現代化與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之下,旅游與高等教育分別被產業化與職業化,旅游作為產業的經濟功能被過度放大,旅游高等教育也愈益陷入面向傳統旅游行業的職業訓練機構。基于此,本文提出Learn模式作為旅游高等教育的可能創新方向,其本體論基礎是旅游活動與高等教育活動存在相似性且兩者可以互相促進。近一個世紀前,陶行知先生受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啟發,在探索中國鄉村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將杜威的學校教育擴展到富有教育意義的社會生活,提倡原生態的社會生活具有本真的教育意義[54-55]。如今,受陶行知先生的啟發,Learn模式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旅游即教育”。基于L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認為旅游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實踐育人手段,即education through tourism。人們接受旅游高等教育的終極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尋求職業機會,而是向內尋求旅游對于自我生命意義完整性的理解,初步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休閑旅游能力;向外適應新文科建設要求,充分發揮旅游研究和教學的跨學科優勢,促進旅游學科與歷史學、體育學、教育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相互交叉,以及與自然科學、新科技的深度融合,以迎合文旅融合新業態對于具備跨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文旅人才需求。2021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辦學規模和每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56],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從擴大數量變成提高質量。在Learn模式中,旅行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實現真善美的生活。旅游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能夠充分理解并踐行具有教育意義旅游活動的學生,并為塑造真善美的社會而付諸行動。

3.2 Learn模式的認識論

新冠疫情給全球旅游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也造成了旅游高等教育中學生報考率低、缺乏信心、難以就業等狀況。事實上,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是表層,中國旅游業和旅游高等教育在經歷了迅速擴張后早已面臨結構性難題。早在2008年,中國旅游本科教育在看似繁榮景象的背后就存在萎縮的狀況。有學者通過分析過去10多年間高校旅游專業招生數據指出,旅游院校和在校生數量上總增長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與全國所有高等教育院校招生數增長率相比,2011年以來旅游類多處于負增長區間;近年來985院校招生數的降幅最大,說明了旅游專業在高水平大學中的不利處境[54-55]。

Learn模式提出的背景是新時代中國旅游產業與高等教育的宏觀環境發生了重要變革,因此沿用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路徑,需要重新定義旅游教育的核心價值,使得旅游專業的學生能夠意識到本專業對社會所具有的重要貢獻。

首先,旅游的社會角色、管理機構與驅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均發生了重要變化。2024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新時代旅游在促進國民身體健康、心靈愉悅、增長知識、生活幸福中所的重要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Earn模式下,旅游主要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Learn模式之下,旅游應服務于人民美好生活。2018年,國家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在機制層面落實了旅游行業宏觀定位的改變。文旅融合所倡導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徑極大程度改變了傳統“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功利主義取向。相應地,在微觀層面,傳統旅游產業正由資本、資源依賴逐漸轉化為以知識和技術驅動,充分體現了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時代內涵。

其次,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與核心理念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發展。截至2016年,中國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約為44萬,2019年我國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招生院校數量為597所[66],是世界上擁有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最多的國家。但是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內涵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內涵式發展是一種以數量增長、規模擴大的外延式發展為基礎和前提,從事物的本質屬性出發的內在性發展模式[57]。在內涵式發展的指導下,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新任務,傳統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從2017年開始萌芽至2019年正式提出的“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走上歷史舞臺[58]。“四新”建設充分發揮學科相互融合的優勢,旅游學科在專業主義話語中長期弱勢的地位有望改變,因為旅游的跨學科屬性在新文科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優勢[59]。L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不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且注重闡釋旅游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因此,本文將Learn模式闡釋為旅游高等教育Earn模式在新時代的理念創新(圖3)。倡導Learn模式并不是徹底否定原先的旅游教育模式,而是在新時代適應新需求的創新和揚棄。Earn和Learn這兩個單詞也恰好詮釋了這一關系,后者既包含了前者,又賦予了旅游活動新的更豐富的教育意涵,旅游活動在追求和彰顯實踐育人價值的同時,也有助于高質量的實現旅游產業的經濟價值。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為旅游產業而進行的教育活動,是建立在職業化與專業化基礎上的教育,因此作為管理學的子學科,而L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倡導通過旅游實現教育,融職業教育、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為一體,有望成為獨立學科,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的事業。

3.3 Learn模式的方法論

3.3.1" " 回歸育人初心:倡導旅游的實踐育人價值

旅游場景中蘊涵著大量具有實踐育人的價值元素,不僅有面向中小學生知識獲取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的研學旅行,更包括了面向全年齡段以全人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旅游活動[3]。因此,Learn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旅游價值觀,倡導回歸旅游的實踐育人價值,并為塑造真善美的社會而付諸行動。

首先,從旅游的社會角色而言,除了強調其作為經濟產業的屬性外,還要強調旅游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的屬性。旅游是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于一體的活動,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對內,旅游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同時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旅游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其次,從旅游的產業發展方向而言,要更多地將旅游的實踐育人價值轉化為教育性的內容體驗,從而賦能旅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化、標準化的旅游方式將逐漸被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式所取代,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主客共享等新發展理念成為推動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引。人們在觀光休閑之余,更加注重在旅游中實現修身養性與自我發展。因此,旅游產業要積極應對這一新需求,深入挖掘旅游場景中的實踐育人價值,將其轉化為具有教育意義的旅游體驗活動,最終構建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3.3.2" " 調整培養目標:分類評價、分層實踐

Learn模式下對旅游事業的社會意義與產業價值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相應調整培養目標。分類評價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推進方向,充分尊重了不同類型的高校在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差異[5]。根據所在高校的辦學定位不同,研究型大學、應用型高校和高職學校可以分類、分層實踐旅游與教育的融合,在Learn模式下實施差別化的培養目標。

研究型大學中的旅游院系重在探索旅游實踐育人功能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對旅游活動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價值進行批判性反思,倡導回歸旅游的實踐育人價值,并為塑造真善美的社會而付諸行動。同時,研究型大學要積極挖掘旅游研究的跨學科特征,充分貫徹“四新”建設的理念。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引下,一方面繼續推進旅游與傳統的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地理學的交叉,另一方面積極開拓與文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的融合。在Learn模式的啟發下,探索建構關于中國旅游的自主知識體系。

應用型高校中的旅游院系可側重滿足文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對于復合型創新文旅人才的新需求,因為辦學目的的實用性,辦學面向的實際性和辦學過程的實踐性是應用型高校的特點。旅游學科知識本身具有鮮明的應用性色彩,例如,2018年頒布的《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專業人才,這也反映了傳統Earn模式的影響。在Learn模式下,旅游的使命與產業發展方向發生了重要變化,旅游與教育的融合涉及廣泛的資源要素的跨界重組和學習提升,因此,在應用型高校中需要格外強調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應用型高校中的旅游教育可以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充分交叉,探索產業革新的道路。師范類旅游院校可以注重培養學生教育性旅游體驗產品的設計、運營、指導和服務能力。

旅游高職院校可著重培養符合文旅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新版高職旅游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目前已有近百個專業建設點,高職本科專業目錄新近也增設了研學旅行策劃與管理專業,這些都反映了Learn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人才需求。該專業面向旅游類行業的講解員、導游、旅游團隊領隊、安全員、旅行社計調、市場營銷專業人員,從事研學旅行指導、安全管理、計調、市場營銷、基地(營地)管理與服務、課程設計、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Learn模式下,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除了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從旅游中學習與成長的能力,啟發學生從旅游者和學習者的角度思考旅游相關職業的社會價值與倫理要求,這也構成了Learn模式下高職學校旅游教育的特色。

3.3.3" " 更新課程體系:協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Learn模式下旅游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宗旨是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調。上述2018年頒布的國家標準規定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支撐學科主要有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體現了Earn模式的影響和專業教育的特點。在Learn模式之下,需要提高教育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學科知識的比重,引導學生重視旅游事業的社會文化屬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旅游價值觀,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豐富人性的公民。

具體來說,鑒于上述3類高校在培養目標上的差異,課程體系改革也各有側重。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可以考慮將旅游教育中部分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課程,如《旅游文化》《旅游地理》等開設為全校通識課程,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即可以系統地理解旅游所具有的豐富文化意義與旅游活動的實踐育人功能。而對研究型大學中的旅游類專業而言,課程體系中要格外注重旅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鼓勵學生在問題導向下進行探索。對應用型高校而言,建議增設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以教育為目的的旅游活動,例如紅色旅游、遺產旅游、生態旅游等,新設有關教育旅游業態的課程,例如研學旅行、自然教育、博物館旅游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注重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夠成為服務于行業的人才,更能夠引導行業發展。對于高職學校而言,實踐教學的比重較大,“做學合一”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教學模式,因此,要在課程體系中增設上述教育旅游業態的實踐教學環節,并將其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位置。例如,與地方博物館、中小學研學基地實現深度合作,充分體現“旅游即教育”的核心理念,形成旅游高職人才的培養特色。

3 結束語

2022年9月27日是第43個世界旅游日,主題為“重新思考旅游業”(rethinking tourism)。反思與重啟的主體同樣蘊含在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中。2022年5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中,主題是“超越不足: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Beyond limits: News ways to reinvent higher education)[60]。在旅游業和高等教育都在思考“重塑”背景下,首先,本文通過剖析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困境,闡明旅游學科所面臨的難題一方面根植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結構性困境,另一方面則來源于旅游產業與社會環境的變化,為認識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其次,從教育思想和旅游哲學出發,指出旅游高等教育不能僅滿足服務于產業發展,在Learn模式的框架下論證了旅游高等教育對社會整體和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致謝:感謝青島大學馬波教授對于本文觀點的啟發和匿名評審專家富有建設性的修改建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AFARI J, RITCHIE J R B.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edu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8(1): 13-34.

[2] HSU C H C, XIAO H G, CHEN 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4[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29(1): 141-160.

[3] 保繼剛, 朱峰. 中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的問題及出路——對旅游高等教育30年發展現狀的思考[J]. 旅游學刊, 2008, 23(5): 13-17. [BAO Jigang, ZHU Feng. On the shrinking of Chinas touris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way out—Thoughts about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5): 13-17.]

[4] AIREY D. 40 years of tourism studies—A remarkable stor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15, 40(1): 6-15.

[5] AYIKORU M, TRIBE J, AIREY D.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 Neoliberalism unvei le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36(2): 191-221.

[6] GOH E, KING B. Four decades (1980—2020)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Education, 2020, 32(4): 266-272.

[7] 保繼剛, 謝彥君, 王寧, 等. “旅游學縱橫: 學界五人對話錄(續)”之“旅游教育40年: 不惑之惑”[J]. 旅游論壇, 2019, 12(2): 1-13. [BAO Jigang, XIE Yanjun, WANG Ning, et al. Random thoughts on tourism studies: A dialogue amongst five scholars (Ⅱ): Chapter two—Forty years of tour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dilemma[J]. Tourism Forum, 2019, 12(2): 1-13.]

[8] 嚴旭陽. 旅游教育的困境和旅游學科的使命[J]. 旅游學刊, 2022, 37(4): 1-2. [YAN Xuyang. The dilemma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4): 1-2.]

[9] 張朝枝. “十四五”時期旅游教育基本背景及其發展路徑思考[J]. 旅游學刊, 2020, 35(6): 12-13. [ZHANG Chaozhi. Reflections on the basic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6): 12-13.]

[10] 楊晶晶. 新時代一流旅游本科教育:政產學研合作中不斷提升和完善[J]. 旅游學刊, 2020, 35(5): 9-11. [YANG Jingjing. First-class touris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9-11.]

[11] 張俊嬌, 姚延波.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背景下我國旅游教育國際認證的新思路[J]. 旅游學刊, 2020, 35(5): 4-6. [ZHANG Junjiao, YAO Yanbo. A new idea of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4-6.]

[12] 馬勇, 余楚鳳. 新文科視域下旅游管理類“金課”建設的思考——以“旅游規劃與開發”為例[J]. 旅游論壇, 2021, 14(2): 105-112. [MA Yong, YU Chufeng. Thinking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J]. Tourism Forum, 2021, 14(2): 105-112.]

[13] MERTON R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14] 吳洪富. 理性大學·學術資本大學·民主大學——大學轉型的知識社會學闡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12): 9-16. [WU Hongfu. The rational university, the capital university and the democratic university—On the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2, 33(12): 9-16.]

[15] 諸園. 大學與知識: 大學角色的知識社會學解釋[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3(6): 52-56. [ZHU Yuan. University and knowledge: An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of university by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13(6): 52-56.]

[16] 石中英. 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46. [SHI Zhongying.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M].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1: 46.]

[17] 周興國. 新自由主義、市場化與教育改革[J]. 外國教育研究, 2006(3): 7-11. [ZHOU Xingguo. Neo-iberalism, market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J].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2006(3): 7-11.]

[18] 吳合文, 毛亞慶.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發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12): 1-7. [WU Hewen, MAO Yaqing. Neoliberalism,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8, 29(12): 1-7.]

[19] 卡洛斯·阿爾伯托·托里斯, 許心. 新自由主義常識與全球性大學: 高等教育中的知識商品化[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4, 12(1): 2-16; 187. [TORRES C A, XU Xin. The neoliberal common sense and global universities: Knowledge commod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14, 12(1): 2-16; 187.]

[20] 谷慧敏, 王家寶, 張秀麗, 等. 世界旅游教育巡禮[J]. 旅游學刊, 2003, 18(S1): 159-163. [GU Huimin, WANG Jiabao, ZHANG Xiuli, et al. Perspective of world tourism educ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3, 18(S1): 159-163.]

[21] 沈少劍. 英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2. [SHEN Shaoji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12.]

[22] 杜國慶. 日本的旅游學教育[J]. 旅游學刊, 2015, 30(9): 13-15. [DU Guoqing. Tourism education in Japan[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9): 13-15.]

[23] 斯提芬·史密斯, 丁培毅, 羅愛軍. 澳大利亞大學旅游教育起源、發展、困難與前景[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1): 24-31. [SMITH S, DING Peiyi, LUO Aijun. University tourism education in Australia: Origin,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1(1): 24-31.]

[24] AIREY D. Tourism education: Life begins at 40[J]. Téoros: Revue de Recherche en Tourisme, 2008, 27(1): 27-32.

[25] 范文清. 旅游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產業——世界旅游與觀光理事會1993年年度報告[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4(6): 8-16. [FAN Wenqing. 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y—1993 annual report of the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4(6): 8-16.]

[26] 胡嬋. 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辦學理念的反思——從柏拉圖學園看中西方大學思想之異同[J]. 繼續教育研究, 2010(6): 109-111. [HU Chan.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at the sour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university ideas from Platos Academy[J].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earch, 2010(6): 109-111.]

[27] 竺可楨. 竺可楨全集: 第2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332. [ZHU Kezhen. The Complete Works of Zhu Kezhen: Volume 2[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4: 332.]

[28] 馬鳳岐. 高等教育概念: 昨天的認識與今天的發展[J]. 教育研究, 2012, 33(7): 65-70. [MA Fengqi.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Past understanding and curren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2, 33(7): 65-70.]

[29] BAO J G, CHEN G H, MA 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5: 167-181.

[30] 隋建利, 劉金全. 中國旅游經濟的周期劃分與增長預測[J]. 經濟管理, 2014, 36(11): 113-123. [SUI Jianli, LIU Jinquan. Chinese tourism economic cycle identification and growth forecast[J].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6(11): 113-123.]

[31] 周川. 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中國路徑及其質量問題[J]. 現代大學教育, 2021, 37(4): 1-7; 111. [ZHOU Chuan. “Pseudo student-centeredness”: A study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21, 37(4): 1-7; 111.]

[32] GU H M, HOBSON P. The dragon is ro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spitality amp; event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mp; Tourism Education, 2008, 20(1): 20-29.

[33] 林剛. 管理類學科中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初探[J]. 旅游學刊, 1998, 13(S1): 66-69. [LIN G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 management disciplines[J]. Tourism Tribune, 1998, 13(S1): 66-69.]

[34] ZHANG W, FAN X X.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amp; Tourism, 2005, 5(1/2): 117-135.

[35] DU J.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amp; Tourism, 2003, 3(1): 103-113.

[36] WU B H, MORRISON A M, YANG J K, et al. Cracks in the ivory tower? A survey-based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tourism education and educators in China[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mp; Tourism Education, 2014, 14: 26-38.

[37] LAM T, XIAO H G.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 12(5): 291-295.

[38] 周洪宇, 鄭媛. 回歸大學主體,回歸教育本性——章開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管窺[J]. 現代大學教育, 2021, 37(2): 10-15; 23. [ZHOU Hongyu, ZHENG Yuan. Returning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university and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Zhang Kaiyuan’s thoughts 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21, 37(2): 10-15; 23.]

[39] 陳興德. 高等教育學的“學科”“領域”之爭——基于知識社會學視角的考察[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9): 46-54. [CHEN Xingde.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discipline or the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 39(9): 46-54.]

[40] 張凌云, 汪才靜, 張丹, 等. 2003—2016年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學術評價[J]. 旅游學刊, 2017, 32(12): 117-127. [ZHANG Lingyun, WANG Caijing, ZHANG Dan, et al. 2003—2016 academic evaluation of Chinas tourism academic community[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2): 117-127.]

[41] TRIBE J. Balancing the vocationa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ourism[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0, 2(1): 9-25.

[42] 高曉虹, 涂凌波. “實踐賦能”視野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與模式創新[J]. 中國高等教育, 2022(8): 24-27. [GAO Xiaohong, TU Lingbo. Concept and model innov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empowerment”[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22(8): 24-27.]

[43] TRIBE J. The philosophic practitioner[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 338-357.

[44] TRIBE J, PADDISON B. Degrees of change: Activating philosophic practition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91: 103290.

[45] HAYES S, TUCKER H. Remaking a case for philosophic practitioner edu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2, 94: 103404.

[46] SHELDON P J, FESENMAIER D R, TRIBE J. The tourism education futures initiative (TEFI): Activating change in tourism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amp; Tourism, 2011, 11: 2-23.

[47] CATON K. Underdisciplinarity: Where are the humanities in tourism education?[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mp; Tourism Education, 2014,15: 24-33.

[48] BELHASSEN Y, CATON K. On the need for critical pedagogy in tourism educ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389-1396.

[49] 李海萍, 上官劍. 自由教育、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譜系溯源[J]. 教育研究, 2017, 38(9): 132-139. [LI Haiping, SHANGGUAN Jian. Lib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Tracing the pedigree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trends[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 38(9): 132-139.]

[50] 李海萍, 上官知立. 超越“必然”之困: 基于“閑暇”理念的教育轉向[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9): 17-24. [LI Haiping, SHANGGUAN Zhili. Transcending the dilemma of necessity: Turn round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eisur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1, 42 (9): 17-24.]

[51] BRODSKY-PORGES E. The grand tour travel as an educational device 1600—1800[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8(2): 171-186.

[52] 吳必虎, 黃珊蕙, 鐘櫟娜, 等. 游歷發展分期、型式與影響: 一個研究框架的建構[J]. 旅游學刊, 2022, 37(3): 50-67. [WU Bihu, HUANG Shanhui, ZHONG Lina, et al. Phases, patternsand impacts of youli (experoutination) development: Building a research framework[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3): 50-67.]

[53] 譚良敏, 周碧蕾, 劉俊. 教育旅游中的學習: 回顧與展望[J]. 旅游科學, 2022, 36(1): 36-49. [TAN Liangmin, ZHOU Bilei, LIU Jun.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tourism: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J]. Tourism Science, 2022, 36(1): 36-49.]

[54] 顧紅亮. 杜威“教育即生活”觀念的中國化詮釋[J]. 教育研究, 2019, 40(4): 22-27. [GU Hongliang.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Deweys concept of “education is life”[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9, 40(4): 22-27.]

[55] 徐春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J]. 教育探索, 2004(10): 34-36. [XU Chunxia. Tao Xingzhis thoughts on life education[J]. Educational Exploration, 2004(10): 34-36.]

[56] 別敦榮, 易夢春. 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標準、進程預測與路徑選擇[J]. 教育研究, 2021, 42(2): 63-79. [BIE Dunrong, YI Mengchun.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Criteria, process and pathways[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 42(2): 63-79.]

[57] 崔瑞霞, 謝喆平, 石中英.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概念來源、歷史變遷與主要內涵[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9, 40(6): 1-9. [CUI Ruixia, XIE Zheping, SHI Zhongying. Policy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J].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9, 40(6): 1-9.]

[58] 馬陸亭.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范式變革[J]. 中國高等教育, 2022(12): 9-11. [MA Luting. New engineering, new medicine, new agriculture, new liberal arts—From educational concept to paradigm change[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22(12): 9-11.]

[59] 苗莉,李正莉.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學科的內核與外延[J]. 旅游學刊, 2022, 37(8): 5-7. [MIAO Li, LI Zhengli. The core and extension of tourism discipline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8): 5-7.]

[60] 文雯, 常伶穎. 新時期 新理念: 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2022年UNESCO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紀要兼談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2, 43(3): 144-148. [WEN Wen, CHANG Lingying. New era and new concept: Reshaping the new path of higher education—Minutes of the 2022 UNESCO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J].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2, 43(3): 144-1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波多野结衣二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91蝌蚪窝|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午夜视频www|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69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欧美v在线|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国产swag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网|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色135综合网| 无码AV动漫|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色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福利社|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v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色成人亚洲| 乱人伦99久久|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jizzjizz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免费无码网站|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欧美综合成人|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