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開放生境下野生動物旅游中人與動物關系的重構

2025-02-15 00:00:00唐若桐尹鐸
旅游學刊 2025年2期

[摘" " 要]城市是人與野生動物共享的棲居之所。該研究以昆明海鷗旅游為案例,運用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城市開放生境下野生動物旅游中動物勞動與圍繞動物勞動開展的社會實踐。研究發現:1)海鷗通過新陳代謝勞動和生態勞動奠定了海鷗旅游的實踐基礎,通過情感勞動創造了商業價值;2)野生動物旅游的實踐過程展現了旅游營造與動物勞動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類會根據動物勞動習慣改造旅游活動與空間,另一方面動物雖然基于自身目的性勞動,但會適應人類環境,并改造自身習性;3)不同于其他邊界明確的野生動物旅游,昆明的海鷗旅游打破了物理的邊界,此時,旅游背后的人類操控轉向更加隱秘的形式。在積年累月的互動中,人類與海鷗群體已緊密地相互嵌入,這對空間、人類、野生動物三者都造成了潛在的風險。研究從開放生境的空間維度和動物勞動的研究視角,豐富了野生動物旅游研究的相關成果,為未來的管理實踐提供了案例情景,也為共建人與動物生命共同體提出了來自旅游學科的解析。

[關鍵詞]野生動物旅游;開放生境;動物勞動;昆明海鷗;人鷗關系

[中圖分類號]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2-0136-13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5.02.010

0 引言

隨著2021年在昆明召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15)與《昆明宣言》的發布1,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凸顯了中國2050年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的強烈決心。不同于過往的COP大會立足于保護本身來探討生物多樣性問題,《昆明宣言》強調在自然、經濟、社會等多維度全面建設地球生命共同體,而且創新性地將生態文明寫入倡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更是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如何系統性地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人類、社會和生物圈之間難以割裂的關聯性,已經愈加重要[1]。野生動物旅游具有重新構建人類與自然世界聯系的巨大潛力[2],有助于提高人類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3]。人類無法與生俱來地理解動物的想法,但可以通過觀察和接觸等實踐來建立對動物的理解與共情,從而達到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野生動物旅游為人們感知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環境,它廣泛地涵蓋了人類對自由放養和圈養的野生動物的觀賞與互動行為,比如在野象谷觀賞亞洲象[4]、在廣州鱷魚公園與鱷魚合照[5]、在非洲草原上狩獵[6]等。實際上,野生動物旅游已然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部分。相較于精心的設計與安排,在廣闊的開放空間中開展的野生動物旅游更讓人難以察覺自身的旅游參與。

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野生動物已經形成難以忽視的規模化景觀,成為游客互動的對象,甚至成為游客專程到訪的理由,如梅花鹿已成為日本奈良打造和諧城市形象的典型[7]。除專程前往特定地點的旅行外,與野生動物的偶然邂逅也能造就難忘的旅游體驗。如可可西里的孤狼、川藏線的旱獺以及新疆的赤狐因經常被過往游客和司機投喂,在遇到車輛路過時,已經習慣性地做出搖尾巴、露肚皮等示好行為。它們在網絡上快速躥紅,成為游客積極尋找、打卡拍照和投喂的對象。在這些案例中,無論是已成壯景的鹿群還是偶然邂逅的孤狼,雖然它們表面上以“野性”與“自由”的狀態生活在原始棲息地中,但旅游活動對他們的改變卻在真實且劇烈地發生著。伴隨著接踵而至的游客,野生動物旅游逐漸形成,此時旅游的邊界也在被悄無聲息地打破:野生動物旅游已不是單純地在動物園、自然保護地等固定地點進行觀看的傳統認知的旅游形式。人類的凝視與投喂干擾著野生動物的生活節律與行為生態;野生動物也被動地納入因人類旅游需要而渲染的圖景之中。在完全開放的生境中,野生動物推動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但是在人類的干預下,鮮有研究關注到野生動物為旅游業提供了隱蔽而精巧的勞動。因此,我們必須質疑野生動物是否真的在“自然而然”地服務于旅游的發展,或者這是否僅是人類對其行為的一種利用和誤解;如何確保野生動物旅游中形成一種互利而可持續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單向地干預和利用。

為了解決這些研究問題,本文以昆明的海鷗旅游為研究案例,展示開放生境下的野生動物旅游。該案例完整地呈現了開放生境、野生動物規模化與持續的旅游吸引力等典型特征。通過關注海鷗的行動,本文可以補充開放生境下動物參與旅游的實證經驗。此外,從旅游的視角來觀察普遍存在于國內許多水域卻僅在昆明被熱烈追捧的海鷗,有利于發掘非特有的景觀在特別的營造模式下如何形成有特色的野生動物旅游產業,由此進一步探討開放生境下的野生動物旅游中,人類與動物間關系的多面性,為深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來自旅游學科的貢獻。

1 文獻綜述

1.1 野生動物旅游與動物勞動

野生動物旅游一般指圍繞非家養或非馴養[8]的動物開展的旅游活動,其發生環境通常為野外自然環境或圈養環境[9]。20世紀末,專有名詞“野生動物旅游”被提出后,大量學者開始構建野生動物旅游的研究體系[10]。野生動物旅游研究圍繞人類的旅游行為可被歸結為不同類型,且基本遵循類似邏輯——游客為主動消費者,野生動物為被動參與的商品。以野生動物本身為核心關注點的旅游研究較有限,更多研究仍集中關注人類旅游行為的不同角度,比如,野生動物旅游中的消費、管理、情感等,游客滿意度[11-12],游客體驗[5,13],游客認同感[14-15]等。實際上,在開放生境的旅游活動中,進一步思考動物的能動性、參與方式以及作用后果,是實現人類與生態共繁榮愿景的應有反思。

學界持續追索著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居的范式。國內有研究超越了自然性與人類主體性的二元分類,基于對野象谷數年的追蹤,構建了人類和非人類共同參與塑造的空間內跨物種關系構成的行動者網絡[16],認為動物能動性是構筑共同行動網絡的重要基石。Edelblutte等提出,動物的能動性體現在它們在特定情景下的適應性及其行為影響保護和管理的結果的能力,而這些行為由動物的生活經驗、個體性、社會性發展而來[17]。具體而言,動物具有反思能力,它們可以通過過往經驗規劃未來[18];動物具有適應力,它們面臨變化時可以應變[19];動物擁有群體的社會學習能力,群體內部能夠共享信息并影響實踐結果[20]。因此,動物在旅游業中的作用不同于穩定的物質商品,它們擁有主觀的思想變化、應對外界變化的適應力以及整體改變的能力。

動物勞動的概念為本研究觀察野生動物在旅游業中的能動性與主體性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商品生產為中心,而生產活動僅限于人類的參與[21],動物被排除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之外。當代商品生產中,麝香貓通過消化使咖啡豆增值,這表明動物能夠通過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同時也為商品增值創造條件[22]。因此,動物勞動一方面超越了馬克思對勞動與生產的研究限制,因為動物切實地參與了勞動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表明動物構筑了以商品生產為中心的邏輯,它們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人類社會以及旅游產業的價值生產過程。因此,本研究既關注野生動物旅游過程中的動物勞動本體,也關注使動物勞動符合人類的價值生產邏輯的行為與條件。

在探討動物勞動之前,了解動物勞動與人類勞動的明確區別是有必要的。正如對動物能動性的論斷,動物勞動不能被簡單視作人類勞動的延伸。通過對比爪子和手,Haraway指出,人類勞動與動物勞動之間必然存在天然的差異[23]。在野生動物旅游的場景中,盡管資本試圖將自然盡可能多地納入其運行軌道,但動物勞動的目的和功能是固有的,不以外部影響為轉移[24]。在動機上,動物勞動是為了營造更好的生長環境,而不是一種制造活動[25],也不遵從人類勞動的收益計算方式。在時間管理上,動物勞動的依據往往是自己的身體運動和新陳代謝,而不是人類工作時間的劃分。在生產過程中,動物的勞動也缺乏主觀意識、勞動目的[26]與分工意識[27]。在生產結果上,動物可以不完全依靠數量的累積實現增值,它們可以通過特殊的體魄或個性增加產出,這被稱為壯觀累積(spectacular accumulation)[22],如老虎依靠個體的體型龐大而非群體數量即可達到威懾獵物或吸引游客的效果。這些差異構成了動物勞動的清晰邊界,即動物勞動是圍繞著自身成長需求與生長規律展開的行動。

多方面的研究已經證實,要實現動物勞動的商品化需要人類的介入與互動。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動物實現了身體的生產勞動[28],如母雞下蛋。但是在人工養殖場,人類可以通過控制母雞的飼料或生產環境輔助動物制造出滿足人類需要的消費品[26]。正如馬克思提出,在人類使用中實現來自自然的價值[29]。動物還可以為人類提供情感勞動,它們通過身體與人類互動參與資本的運行[27,30],在觸摸、觀賞、喂食等行為中,動物以有形的身體產出無形的商品。比如,在以貓為主題的消費空間中,品種貓以慵懶的姿態、柔軟的皮毛、漂亮的品相為顧客提供愉悅與滿足[31]。多樣的勞動形式體現出動物在人類社會的生產過程中的高度參與[32],但這些場景往往局限于人類介入較明顯的場所,有明確的模式和目的,而在更大尺度的空間范圍內,人類與動物勞動的互動關系例證仍然非常有限。

1.2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互動關系

盡管人類與非人類對應城市與自然的地理二元邊界逐漸消弭,但人類與非人類關系的二元主義開始以更隱秘的對比形式出現。有研究者基于西高止山的人象互動指出二者關系內在的沖突和共存的二元連續體,沖突出現于人對動物的敵對態度,但同時人類的信仰、共同生活的經歷等因素也可能讓人類視動物為兄弟甚至神靈以接受共存的關系[33]。人可以利用動物的異質化特征創造商業價值,如在印度,獅子被遷入某公園后,周圍房價了上漲3倍,動物被用于激發投資者對旅游業的興趣[34]。在另一些案例中,人與動物可以組成合作共贏的工作搭檔,海貍在美國加州與當地居民共同建造社區堤壩,通過自身勞動贏得了加州政府官方認可的空間使用權,人與非人類動物協作的理想社區隨著多物種生活的建立而被逐步構筑[35]。實際上,這些研究足以證明人類與動物的關系交織緊密,且突出了野生動物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經濟或環境發展動態。換言之,共存和沖突并不矛盾[36],相反,沖突長期存在于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動態膠著中,利用和合作之間也總是存在彈性的空間。在旅游業中,這種彈性促進了生命共同體的形成。探究動物與人類各自的勞動過程有利于擴展對于非人類能動性和主體性的認知。

動物與人類的緊密關系是建立生命共同體的前提,但也帶來了道德的隱憂。人類與動物處在不平等的關系中且人類常處于支配地位。工作中的動物時常被資本控制甚至被施以暴力,其勞動價值受人類設定的使用價值制約,其生產的過程與環境常被質疑是對動物福利的倫理挑戰[29]。有研究者指出,圈養動物的情感勞動充斥著不對稱性,動物無法遵照自己的意志參與勞動[26]。不對稱性是人類與動物關系的當下狀態,也是人類與自然二元分化在動物勞動中的隱喻。此外,研究者已經意識到圈養生境對動物福利的損害,如動物表演背后的殘忍現實被持續披露,包括斗牛比賽以每年約25萬頭公牛的死亡為代價[37],繩子、牢籠以及藥物將動物囚困在表演娛樂業中不得脫身。研究者提出,旅游業不能再忽視公眾對使用動物的批評,近年來,馬戲團、圈養海豚館、斗牛比賽的減少響應了動物保護的趨勢[38]。這種不對稱性不僅體現在圈養動物的勞作中,也體現在開放生境中。但開放生境所表征的原生態與無拘束的空間意象,巧妙地隱匿了在此空間互動時人與動物的地位不對稱性,而這正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所在。

在野生動物旅游中,動物既是被觀賞者也是生產者,它們基于自身屬性參與了旅游生產的過程,有別于傳統的被動的無生命的“貨物”角色。在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展望下,研究者需要思考動物在野生動物旅游以及背后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成為主體或積極參與者[39]。同時,應當意識到,在開放生境中,野生動物旅游行為受到的約束是微小的,人類難以平等且主動地將動物視為應該被保護的對象,此時,人類容易忽視自身介入自然的方式[2]。通過運用動物勞動的概念,本研究試圖從兩個方向來展示開放生境中野生動物旅游中的人與動物的糾纏:1)動物如何在開放生境內參與旅游實踐;2)人類為了不同利益訴求如何改造自身及生境以迎合動物勞動的需要。本文試圖通過城市空間內的野生動物旅游探討人類社會與動物勞動間的多維度關系以及多樣的形態,為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旅游學科的理解。因此,本文從動物勞動的視角出發,對開放生境中野生動物旅游的價值生產機制、實踐演進過程與產出展開討論。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情況

海鷗在廣義范圍上是包括紅嘴鷗、棕頭鷗等40余種鷗類的統稱,也是昆明市民與游客對其最常見的稱謂,本研究將沿用此稱謂。海鷗屬冬候鳥,1985年11月首次進入昆明城區,自此每年10月飛抵,次年3—4月離開,20余年到訪從未間斷。近10年來昆明的海鷗數量穩定在4萬只左右,它們分布在約60個棲息地中。其穩定的來訪和壯觀的規模推動了昆明以觀鷗、攝鷗、喂鷗為主要活動的海鷗旅游。

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的海埂大壩、翠湖公園為案例點。海埂大壩是位于滇池沿岸的公共空間,游客可憑欄遠眺西山;翠湖公園是位于市中心的開放式公園,兩個案例地車程距離約40分鐘。據統計,2023年來昆明的海鷗總數約為40 700只,其中,海埂大壩和翠湖公園分別聚集11 000余只和2000余只1,分別是滇池周邊和市中心區域之最,因此,海鷗旅游在兩個案例地形成了顯著的規模,是游客喜愛的昆明觀鷗圣地。

2.2 數據收集與數據分析

研究者在2016—2022年前往昆明海埂大壩及翠湖公園進行了5次實地調研。考慮到游客數量及野生動物習性會因為天氣變化,研究者挑選了陰雨天、晴天等不同天氣狀況前往兩個案例地調研,觀察不同情況下海鷗、游客以及景區管理者的不同狀態。本研究主要運用了參與式觀察以及半結構化訪談兩種研究方法。

參與式觀察主要關注海鷗的狀態,游客與海鷗的互動方式,景區管理者如護鷗巡邏隊、保安等的管理態度以及各種經濟參與者如鷗糧官方分銷商、私人販子的經營狀態。以游客的身份參與了多次投喂海鷗及與海鷗合影等活動,其間攝錄了海鷗飛翔、走路、站立、游泳、取食、與游客互動等身體姿態。為了獲得更為深入的信息,研究者對7位游客、13位市民及9位海鷗旅游相關從業者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研究者于2017年、2019年、2021年冬季開展針對市民和游客的訪談,于2018年春季對景區旅游相關人員、專家、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于2022年補充訪談了政府工作人員。訪談對象信息編碼見表1。

在研究樣本分類中,游客特指非常住昆明主城區的旅游群體,市民是指參與海鷗旅游的本地游客。對市民的訪談主要側重:1)在昆明生活數年間對海鷗旅游的感受和看法;2)海鷗對昆明的城市形象以及個人的地方認同感的影響。對游客的訪談多發生于旅游行為完成后的1小時內,問題主要集中于:1)參與海鷗旅游的感受與動機;2)海鷗不同表現產生的吸引力與原因。對景區工作人員的訪談圍繞兩方面展開:1)海鷗的日常行為和受人類影響的程度;2)工作內容以及相關政策。對鷗糧銷售者的問題包括:1)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及原因;2)與鷗糧廠、政府的互動情況。為獲取自海鷗進入昆明以來的詳細資料,研究者與兩位從事海鷗研究的著名研究專家以及一位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進行了1.5小時以上的訪談,話題涵蓋了海鷗的習慣、管理策略以及對城市開放空間的影響、海鷗旅游的形成過程與風險預判、旅游行為對海鷗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進行了記錄或錄音并在后期進行整理。

除了通過參與式觀察與訪談得到的數據外,媒體宣揚和符號營銷在價值營造中常擔任重要推手[26]。研究者積極地關注社交平臺上與海鷗相關的信息,如專門報道昆明本地新聞的微信公眾號“都市時報”和“云南網”等,每年冬天抓取和梳理海鷗相關的微博熱點,尋求在較長時間段內持續地追蹤海鷗相關的報導,以盡可能全面與深入地了解海鷗旅游的運作體系、變化、受眾體驗以及不同主體間的協作或制衡關系(表2)。

3 研究結果

3.1 邂逅動物勞動:不同時空間中的跨物種關系

動物勞動在旅游產業中的價值轉化以邂逅為起點,邂逅是跨物種異質糾纏時價值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動物的身體、行為與精力對那些將其作為商品呈現或交易的歷史與物質關系產生影響,并構成了這種關系。作為動物勞動實現旅游商品化的契機與核心[32],邂逅在不同的參與者或關系中有不同的表現。

動物勞動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的時空折射出它們在運動中執行的功能[40]。海鷗作為積極的旅游參與者,往往與消費者邂逅于公共空間。邂逅的起點主要分為3種:視覺、互動與接觸。游客與海鷗首先是人類視覺與非人類身體的邂逅。海鷗潔白的身體、橘紅的鳥喙、舒展的雙翼以及翱翔的姿態都給游客帶來關于自由的強烈想象,這對將游客帶入對自然的消費渴望中十分重要。這份自由與游客對云南慢文化的旅游想象恰好重合,邂逅引發了游客的情緒反應。本地詩人于堅通過詩句“來去無蹤 美麗 燦爛 明快 自由自在”[41]表達了海鷗的身姿承載的精神感受。開放空間中動物的情感勞動甚至在不需要觸摸的剎那間就已經開始。欲望可以結合流動的且本質零散的物質,并將其重新拼裝成發展的驅動力[42],只要人類與動物處于同一時空,異質化的邂逅與糾纏隨即開始。

動物的活動與本能構成了旅游關系且直接影響著旅游活動的吸引力。盡管觸覺體驗被認為是通常發生在圈養背景下的基于動物身體的消費[43],但人類對在開放空間的海鷗也有強烈的接觸體驗渴望。鷗糧是人類吸引海鷗的工具,海鷗基于自身活動和覓食本能參與了所處環境中的旅游關系。研究者在海埂大壩觀察時發現,游客常忘我地對海鷗高呼并揮動雙臂,希望海鷗可以在快速掠過時帶走手中的鷗糧(圖1)。盡管鮮有海鷗會深入人群探取食物,但游客對于這樣的身體實踐依然樂此不疲。游客也常將面包放在掌心,或將鷗糧放在自己的帽子或肩膀上,更有甚者高仰著頭并將鷗糧叼在嘴里,目的都是希望海鷗可以與自己有親密的互動,最好拍下一張獵奇的照片,以展示一場“激情四射且令人向往的邂逅”[27](圖2)。因此,與海鷗合影的服務項目應運而生。拍照商人一般會幫助游客攀爬欄桿,站得更高以獲得海鷗的青睞,甚至會為游客提供自己準備的含有更多魚蝦的鷗糧以提高拍照成功率。海鷗的每一次奪食都是游客暢爽旅游體驗產生的源泉,海鷗的身體魅力促成了富有魅力的旅游場面。

動物的響應動作滿足了游客對親近自然的渴望。游客特別希望看到海鷗能夠對自己興奮的投食行為有所呼應,俯沖奪食、群鷗競相搶食等刺激場面尤其讓游客獲得極佳的游玩感受,反之,則會令游客產生失落甚至厭惡的體驗情感。“我去的時候海鷗都在睡午覺,營業時間比較短,因為大家都吃飽了,以前不是中午去的時候就飛起來特別爽……小伙伴也說中午鳥太少了,他自己看兩分鐘都沒有興趣了。”(T7)游客期待落空背后的核心矛盾是海鷗旅游與海鷗覓食的掛鉤。覓食是海鷗的生理需求,僅取決于它們的飽腹程度。海鷗雖然構成了海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其參與目的是維持新陳代謝,它仍然秉持著勞動的固有目的[24]。海鷗在越冬期間需要獲取大量食物來保證長久且快速的飛行所需的能量[44],接受人類投喂是它們個體生長過程中的實踐活動,但海鷗旅游將動物的生長實踐建構為旅游互動。動物勞動取決于它自身的意向性和功能性,而非任何的外部設計。因此,海鷗與人類互動的目的是建立生長條件、儲存能量以返回其夏季屬地,而非創造旅游的互動景觀。游客的消極感受也反駁了研究在人與動物關系的討論中對動物主體性的邊緣化思維。動物的“怠工”主導了人類的體驗,這在事實上否認了人與非人類的互動是人主導的單向行動的觀點[45]。

動物勞動有自我的時間性,比如海鷗通常會在早晨8:00左右陸續抵達翠湖公園,又在下午17:00左右離開[46],之后回到滇池外海夜宿[47]。值得注意的是,動物勞動不是封閉的自我行為,而是嵌入動物棲息的環境中。在雨天,案例點游客稀少,海鷗或持續盤旋吸引注意或逐食水面殘渣,也會因為食物來源缺失而提前返回棲息地。“沒有人喂海鷗的話,翠湖這邊有些走得早。”(M1)而晴天游客密集時,食糧豐富,海鷗則會遵循勞動的時間規律。因此,旅游行為構成了海鷗的生存場景之一,并影響著其勞動的時間性。當人類對動物的生長條件產生影響時,動物的行為節律也會隨之調整。鳥類研究者溯源到貝加爾湖調查時發現,海鷗會在人類距其巢穴10 m左右時發出尖叫警告入侵者[44],這與海鷗在昆明越冬期間與人類近距離接觸形成了強烈反差。通過對自身的時間管理,動物開始作為“演員”適應旅游活動。

海鷗旅游本質上是圍繞著海鷗覓食需求和過冬習性營造的“一期一會”。盡管海鷗不是昆明獨有的物種,而昆明的海鷗旅游卻獨樹一幟,追溯其身后的邏輯與途徑可以為野生動物旅游與城市空間的融合提供不同的思路。

3.2 營造動物勞動:壯觀的海鷗旅游

海鷗不是為了旅游業而誕生的存在,它在旅游業中的勞動需要契機和鋪墊,人類推動了旅游產業迎合動物的勞動,但必須強調的是,海鷗的動物勞動仍是海鷗旅游的核心構成,當失去了海鷗的勞動,整個旅游行動將不復存在。海鷗從數百只增長至數萬只,為城市開放生境中打造野生動物旅游提供了一個壯觀的案例。這個案例既是海鷗勞動的貢獻,也是人類旅游營造的成果。海鷗勞動實現產業化和旅游商品價值增值有3個重要的過程:第一,政府為海鷗的勞動創造有利條件和舒適環境;第二,海鷗獲得了特殊的城市居民身份,并被置于需要保護的特殊地位;第三,符號化與營銷手段提升了海鷗動物勞動的旅游魅力。三重動力推動昆明觀鷗旅游在數10年中螺旋前進,并創造了海鷗的候鳥屬性與城市身份的雜糅。穩定的、龐大的海鷗種群為開展城市野生動物旅游奠定了基礎,也是使昆明從眾多冬季有海鷗的城市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通過為動物的新陳代謝勞動創造條件,人類將動物納入旅游業之中。昆明政府抓住海鷗冬季需要儲存脂肪的生理需求,通過定時定點投喂、提高投喂頻率等措施創造海鷗喜歡的覓食環境,維護海鷗種群規模穩中有增,為地方旅游創造了固定的季節性資源。M9列舉了昆明政府多方面的投入,如“我們為海鷗設立的專項財政資金從3萬元提高到50萬元了……官方鷗糧投喂點是根據海鷗蹤跡每年在變化的,每天都是標準的投喂量和明確的負責人,是專人、定點、定時的。”2023年,昆明市繼續設置了62個義務投喂點。

動物的生存偏好可以影響城市管理政策的設定。意識到鞭炮聲會對海鷗造成驚嚇后,政府及時調整了管理策略,發布了正式通告。“……不準向海鷗投喂有毒、有害食物……不準在滇池……等海鷗棲息、覓食集中的地段燃放鞭炮。禁止在翠湖公園……等海鷗常出沒的區域鳴笛。”(《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嚴格保護海鷗的通告》,1992年)2022年,18名昆明市人大代表首次提出,應就紅嘴鷗的保護和市民游客觀鷗的相關管理工作進行立法。2023年,昆明市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了《昆明市文明觀賞紅嘴鷗的規定》。這是全國第2例單一野生物種保護的“小切口”立法。該規定確立了投喂和觀賞行為許可范圍,明確處罰力度,“有故意侵擾、驚嚇、驅趕、傷害紅嘴鷗行為的……處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1。此外,昆明的海鷗聚集地隨處可見保護海鷗的宣傳語,如海埂大壩的橫幅“保護海鷗,共建和諧昆明”。在政治安排下,人類可以專門為動物服務。政府特設護鷗隊聯合公安沿海鷗的主要聚集區巡邏,通過政府威懾力減少海鷗受人傷害的潛在風險。在翠湖、海埂大壩這兩個最有名的觀鷗點,護鷗隊每天持續巡邏。規章制度的設立將海鷗從野生鳥類變為需要愛護的對象、來訪昆明的朋友,與已對支配非人類物種習以為常的人類主導城市空間的傳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總之,政府根據野生動物的勞動習慣和勞動目的設定了符合其需求的生長條件和生長環境,培養其在固定投喂點覓食的習慣,這一方面迎合了動物的新陳代謝的需求,另一方面,固定投喂更易于形成景觀,“當海鷗習慣了在某個區域覓食,它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召喚同伴過來”(M7),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形成景點。微觀的政策管治話語將海鷗建構為需要呵護、喂養與關愛的特殊動物種群,強化了野生動物的珍貴性。在政府的運作之下,海鷗的過冬行為逐漸融入了昆明的城市旅游中。

動物的情感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工作的體現,人類需要貢獻將動物勞動轉化為情緒的感知能力。市民是首先感知海鷗在城市中的情感勞動的消費者,在年復一年中,他們的個體情緒感知已經凝結成了集體的記憶。喂海鷗是昆明市民“與海鷗的約定”(C9),且逐漸演變為代際間的傳遞行為。“這是我第一年帶寶寶來看海鷗,小的時候我媽媽也帶我來過,后來和老公也來這里玩。”(C13)海鷗強化了市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也增強了地方感與認同感。受訪者認為,“昆明要是冬天什么都沒有,只剩個大太陽,然后城市建設又差,好像突然來了這種生物,就會讓大家覺得這個城市還好有活力。”(C10)市民作為海鷗旅游的最日常的參與者,其主人翁心態和與野生動物親近的天性推動了動物勞動的在城市中的生產與增值過程。

超脫于觀賞與互動的視覺觸覺體驗,海鷗的情感勞動能夠不以物的形式傳遞。精心的安排放大了海鷗景觀后,一系列基于符號與視覺的話語推廣精致地包裝了昆明的海鷗旅行。通過書寫諸如地方標志、城市吉祥物等公共話語[48],海鷗深刻地嵌套在城市形象中。2022年,昆明面向群眾征集并選出40個城市形象標識,約1/3的作品將海鷗作為重要設計元素,與鮮花、金馬碧雞坊等知名產業和傳統景點共同組成昆明的城市形象。區別于投喂對象的身份,海鷗也被塑造成一個有感情的符號。人類對于海鷗能理解自身感情的遐想使它產生別樣的吸引力。被稱為“海鷗老人”的吳慶恒曾每日徒步前往翠湖,像呵護孩子一樣對待海鷗——為海鷗取名、照顧受傷海鷗、節衣縮食也要投喂海鷗……他去世后海鷗在他的遺像前盤旋、鳴叫,久久不愿離開。老人的事跡傳播開后,市民集資為“海鷗老人”在翠湖公園塑像。雕塑作為地方感凝視的焦點[49],無聲地宣揚著海鷗“感恩”的屬性和海鷗對昆明的城市歸屬感,從而實現了動物勞動的情感賦值,動物勞動的再生產就此循環。

媒體通過數年反復的追蹤與報道烘托了昆明與海鷗親密互動的社會氛圍。部分報道借助專家話語打消市民的疑慮以進一步推動海鷗的地方化,如“紅嘴鷗進城是好事還是壞事”“紅嘴鷗從何而來”“紅嘴鷗在昆明的數量和越冬習性如何”……數年冬日密集的輿論引導將市民對海鷗零星的基礎認知上升為社會常識。在訪談過程中,每位市民都提到幾乎每年都會看到海鷗來了的新聞,“我不用搜也會在日常生活里和社交網絡上收到大量海鷗相關的信息。”(C8)常態化的海鷗宣傳讓市民像了解鄰居一樣了解海鷗,人鷗情誼的刻寫提高了海鷗在公眾想象中的地位,從“突然飛來的鳥”到“昆明的朋友海鷗”,海鷗身份的變化漸漸解構了城市空間內的人類-動物二元論。通過對海鷗的符號化與持續營銷,海鷗成為昆明書寫地方敘事的重要部分,幫助昆明向旅游市場展現生態、和諧的形象,并塑造了獨具一格的旅游吸引力,而且當游客與海鷗在特定區域邂逅時,這種特殊的魅力達到了頂峰。

海鷗旅游以營造-生產-消費的鏈條呈現,其中,海鷗勞動是旅游生產環節的核心(圖3)。通過梳理跨越40年的昆明海鷗旅游成型史,本研究認為,海鷗旅游是圍繞以滿足冬季遷徙鳥類的覓食需求為基礎、建立在城市空間內多重角色投入上的動物勞動展開的。一方面,海鷗完成新陳代謝勞動帶來的壯觀刺激的互動場面使得觀鷗、喂鷗等活動別具魅力,它們在與游客的雙向互動中完成了消費環節的合作,即通過情感勞動生產了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在更長久的旅游營造過程中,政府、媒體、小販、拍照商人、學者等角色都在幕后隱形地推動海鷗與城市的融合,而融合的基礎依然是海鷗的生態勞動與新陳代謝勞動。基于海鷗的候鳥屬性和它們冬季往返遷徙的生態勞動,昆明和海鷗間被建構了一個相約冬季的永恒羈絆。動物在持續勞動時被卷入了人為構建的關系中,海鷗承擔著投喂接受者和旅游生產者的雙重身份。人類抓住海鷗的覓食需求,將海鷗在昆明覓食的難度降到最低,又為海鷗營造了安全無天敵的環境,這些看似完全善良無害的措施最終招引了超常規的海鷗,在海鷗的勞動展演中海鷗旅游應運而生,為利益相關者創造了多樣的產值。

3.3 海鷗旅游的道德隱憂

海鷗成為活商品的過程持續地對不同主體產生吸引。在以投食為核心動作的邂逅中,利益相關者圍繞商品不停角逐,而非人類的生存福利已經在被消費中與人類的博弈深度捆綁。海鷗旅游的發展起源于候鳥偶然地到來,又在人類數年對“完美”棲息地的營造中蓬勃,最終凝結為成群的海鷗與慕名而至的大量游客。海鷗在游客的簇擁下進行覓食、飛翔、休息等生物活動。人類操縱動物使其為己所用在動物旅游業中屢見不鮮,但開放空間和非消耗性旅游方式使海鷗旅游的倫理問題更為隱秘。城市以保護海鷗的原有生存環境聞名,但遠大于正常規模的海鷗種群昭示著保護行為背后隱形的干涉。這些不易發現的倫理沖突將動物從不同方面置于危險的境地。

在被消費的過程中,動物的生存福利與人類的博弈深度捆綁,因此,人類行動者糾紛的消極后果最終仍需由處于弱勢地位的動物來承擔。在政府的授意下,云南省鳥類協會特意根據海鷗的食性以及營養需要研制了鷗糧的配方,并購買設備生產鷗糧。后來鷗糧的官方生產權在政府的主導下從協會移交到了昆明市林業局,這引起了云南省鳥類協會部分人的不滿:“政府都是交給外面那些廠家生產,他們怎么會認真地放那些魚蝦,都是成本……我們不像他們(廠家)想賺錢,我們就是想單純地保護海鷗。”(M8)政府選定的廠商在各大景點設立鷗糧銷售攤,并按照提成發放工資。但這些得到官方認可的鷗糧分銷商不僅售賣加了魚、蝦等滿足海鷗營養需求的正規鷗糧,也公然地銷售普通面包。鷗糧銷售攤主M4認為:“面包雖不含魚蝦,但好拿啊,又不臭又不會弄臟手,相比起來鷗糧有魚腥臭就不好賣,價格都是一樣的話客人更愿意買面包。”實際上由于原料簡單,普通面包成本低卻難以滿足海鷗的營養需求。且由于海鷗的龐大規模帶來的食物需求,它們很難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找足夠的天然食物,人工食糧是他們必然的選擇。因此,海鷗必須被動地接受政府對鷗糧的安排,而在鷗糧生產與銷售過程中任何環節的疏漏最終都會指向對海鷗健康的潛在影響。

圈養動物旅游常常備受指責,動物保護者質疑室內動物園里逼仄的空間、吵鬧的人群以及以游客安全為目的的肉體傷害罔顧動物倫理與動物福利[50]。對于海鷗旅游而言,無論其所處的完全開放的生境,還是它與游客邂逅時自由自在的身姿與健康活力的身體狀態,都讓人很難將“操控”“訓練”等強人類中心主義的行為與海鷗旅游相關聯。人類通過投食影響海鷗是更為隱秘的后臺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動物倫理研究的觀點——控制和訓練動物的手段往往是在公共視線外進行的[51]。不同于物質牢籠的桎梏,供海鷗維持龐大種群生存需要的食物完全依賴人類。換言之,單一但輕松的覓食途徑是海鷗的動物福利陷阱。如在新冠疫情初期,恰是海鷗在昆明過冬的時間,翠湖公園和海埂大壩一反常態的空蕩讓海鷗無食可覓。昆明市民在微博寫道,“這可能是西伯利亞海鷗到滇池最懵的一年”“飛了6000 km,突然間沒人喂了”,并配上僅有海鷗在海埂大壩的圖片。最后結束這場昆明海鷗“饑荒”的是每天專程前往海埂大壩投放300 kg鷗糧的政府部門人員。當桎梏轉而以投喂的方式婉轉地約束動物時,城市野生動物所處的倫理險境常常受到漠視。顯眼的牢籠內發生的動物福利侵害值得關注,而開放生境中野生動物的倫理問題也不應因其身處所謂“原始”的棲息地而被遺忘。

海鷗來昆40年間,持續的以鷗糧為核心的招引行為讓動物群體難以抑制地膨脹,表面上的和諧景象掩蓋了海鷗陷入的四重困境。第一,以海鷗旅游的運作邏輯的起點是動物的新陳代謝勞動,而供給新陳代謝勞動的鷗糧的質量被掌握在人類行動者的經濟利益博弈之中,海鷗永遠在利益鏈的下游被動地接受影響。第二,有限的自然資源無法供給非天然規模的海鷗,因此,海鷗的動物勞動缺乏韌性,外部環境的變動時刻將海鷗種群置于潛在的失序風險中。第三,基于海鷗的候鳥屬性,旅游對海鷗的生物影響被認為只發生在有限的時間,實際上部分海鷗被發現夏天不再返回繁殖地,轉而成為昆明的“留鳥”,這可能影響其長期的繁殖性能及繁殖地的生態系統[52]。第四,開放的空間和隨意的來去掩蓋了人為的操控,且在場所、方式以及時效的多重掩藏下,游客、市民、政府以及更多利益相關者無一例外地參與了將海鷗轉變為半野生半城市化物種的過程。

人類盲目助長海鷗種群不僅影響動物本體,也改變了更長的生態鏈條和更廣闊的環境。于周邊環境而言,海鷗被證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所在水域和沙灘水質微生物超標[53]。其冬遷期間,翠湖水域的藻類菌、潛在致病菌及糞便污染指示菌顯著升高[54]。游客密集時近半投食落入水中,加之大量海鷗糞便,水面及水體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55]。而富營養的水體由于藻類和耐污生物的增加,又為海鷗提供了更多食物源,對海鷗群體擴大起促進作用。已有實驗結果顯示,海鷗糞便中存在彎曲桿菌、李斯特菌等人類病原體[56],有學者檢測了滇池中659只海鷗,其中19.9%為弓形蟲攜帶者[57],這些都提高了潛在的健康風險。人與自然共生的風險與機遇并存,但人類應該明確其風險,并了解隨之而來的責任。龐大的種群顯然對旅游地的環境產生了威脅,甚至可能導致病毒快速傳播,屆時人類將矛頭對準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能動性卻不足以抵抗人類的行動,人類與動物的關系可能隨之回到不對等的狀態。因此,在強調野生動物的名氣的同時,也應設置恰當的管理措施以及相應的風險預案,盡量減少野生動物旅游的潛在風險。

4 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海鷗旅游為例,分析了動物勞動在野生動物旅游中的能動性以及人類通過適應動物勞動特性來營造消費空間的過程,以消費與邂逅-幕后揭秘-道德反思的順序追溯昆明海鷗旅游的發展與運作。

研究豐富了開放生境下野生動物旅游的研究成果,且從動物勞動的角度重新解讀了野生動物旅游中人類與動物的關系。研究聚焦沒有物理制約的生境下野生動物旅游的穩定開展與運作,弱化了邊界對于旅游業發展的限制。通過對比開放生境的不同場景中游客體驗與野生動物表現之間的直接關系,本研究認為,野生動物旅游的開展受動物勞動狀態的影響,因此,有別于傳統的單一人類感受視角,旅游業應該重視野生動物在勞動過程中的生產貢獻,以及思考如何尊重勞動個體的自身屬性與能動性。同時,依托動物勞動建立野生動物旅游的過程是人類高度參與的結果。研究表明,野生動物旅游的營造需要迎合動物的勞動習慣,這體現在環境改造、行為適應、食物誘導等多種途徑。人類行動者持續與海鷗構筑相互依賴的關系,這些關系進一步衍生出多物種行動者間能動性的碰撞,從而,人類行動者中又產生利益糾葛與管制升級。在多行動者的角逐中,野生動物旅游逐漸實現規模化和規范化。

研究以動物勞動為中心分別觀察了人與野生動物在旅游活動中的實踐過程與行為。動物在旅游業中的價值生產是多面的,動物的新陳代謝勞動是海鷗旅游發生的基礎,且其成果不必要經歷明確的身體觸碰,只要在同一個空間邂逅,動物就可以進行情感勞動。動物通過生產情緒價值的方式貢獻野生動物旅游。過往的研究強調了動物勞動的自身性[24],但本研究發現,動物因環境變化而改造勞動習慣,而人類實踐構成的旅游場景可以影響甚至改造動物勞動。即使這種改造是細微的,但大規模的改造會造成難以預計的自然負擔,因此,人類應該謹慎地思考對野生動物生活環境的改造。

研究還為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提出了新的思考。開放生境并非必然指向自然保護或人類零干涉,野生動物旅游也并不意味著完全的人類操控。海鷗旅游提示了人類與野生動物相處的第3種可能形態——操縱與保護的螺旋開展。長久以來,人類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追求常常依靠強調保護自然來完成,潛意識中二元分割了人類與自然,但是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要求重新構建人類與生態圈之間難以割舍的相互關系,而對人類與動物的互動模式的探索正是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環節。在開放生境中,人類應該尊重野生動物作為空間共有者的地位,減少對動物生活的干預。以互動為目的且以喂食為核心的旅游活動中,游客投喂的食物的質量和數量都應該受到限制以避免種群的盲目擴張以及動物的覓食依賴。

通過發展野生動物旅游推動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可能帶來道德隱憂與生態隱患。旅游業營造的簡單、安全、充足的食物來源悄然地影響了海鷗的去留與規模,但幾乎沒有研究注意其倫理的風險。假設野生動物對城市人類健康產生消極影響,無論是對野生動物的處理措施及后果還是更廣泛的生態影響都無法預計,且動物會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因此,政府應該密切關注野生動物旅游對非人類群體的干涉,以更為科學的方式引導非人類,同時應該有計劃地監測龐大的動物群體在城市空間內對人類的影響,防患于未然,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馬奔, 雷碩. 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24, 44(3): 885-892. [MA Ben, LEI Shuo.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human and wildlife coexiste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4, 44(3): 885-892.]

[2] CURTIN S, KRAGH G. Wildlife tourism: Reconnecting people with nature[J].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2014, 19(6): 545-554.

[3] MILTON K. Knowing nature through experience[M]//MILTON K. Loving Nature towards an Ecology of Emo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2: 40-55.

[4] 崔慶明, 徐紅罡. 野象的迷思: 野象谷人-象沖突的社會建構分析[J]. 旅游學刊, 2012, 27(5): 49-56. [CUI Qingming, XU Honggang. The myth of wild elephants: A social constructive analysis of elephant-human conflicts in Wild Elephants Valley[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5): 49-56.]

[5] 尹鐸, 高權, 朱竑. 廣州鱷魚公園野生動物旅游中的生命權力運作[J]. 地理學報, 2017, 72(10): 1872-85. [YIN Duo, GAO Quan, ZHU Hong. The excise of biopower in wildlif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Crocodile Park, Gu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0): 1872-1885.]

[6] CONG L, NEWSOME D, WU B, et al. Wildlife tourism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Chinese research literature[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7, 20(11): 1116-1139.

[7] USUI R, FUNCK C. Not quite wild, but not domesticated either: Contradicting management decisions on free-ranging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t two tourism sites in Japan[M]//BORGES D L I, GREEN R J. Wildlife Tourism, Environmental Learning and Ethical Encounter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247-261.

[8] CONWAY W. Wild and zoo animal interactive management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J]. Biodiversity amp; Conservation, 1995, 4: 573-594.

[9] NEWSOME D, DOWLING R K, MOORE S A. Wildlife Tourism[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5: 2-12.

[10] 嚴星雨, 徐菲菲, 鐘雪晴. 野生動物旅游研究: 進展與展望[J]. 旅游科學, 2024, 38(6): 41-57. [YAN Xingyu, XU Feifei, ZHONG Xueqing. Research on wildlife tourism: Progress and prospect[J]. Tourism Science, 2024, 38(6): 41-57.]

[11] 龔劍, 郭豫蕾, 楊遠瑤, 等. 野生動物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3, 37(2): 203-208. [GONG Jian, GUO Yulei, YANG Yuanyao, et 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wildlife tourist attractions— Case of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3, 37(2): 203-208.]

[12] AGYEMAN Y B, ASEBAH P. Visitor satisfaction of zoo tourism in Ghana[J]. Tourism Planning amp; Development, 2023, 20(6): 1140-1159.

[13] 張慶芳, 徐紅罡. 野生動物觀賞旅游者的敬畏感體驗: 基于斯里蘭卡大象旅游的實證研究[J].中國生態旅游, 2021, 11(5): 705-719. [ZHANG Qingfang, XU Honggang. Awe experiences of wildlife viewing touris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elephant tourism in Sri Lanka[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1, 11(5): 705-719.]

[14] 叢麗, 何繼紅. 野生動物旅游景區游客情感特征研究——以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為例[J]. 旅游學刊, 2020, 35(2): 53-64. [CONG Li, HE Jihong. An emot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s in wildlife tourism scenic spots—A case study in Chimelong Safari Park[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2): 53-64.]

[15] YANG J, SU K, ZHOU Z, et al. The impact of tourist cognition on willing to pay for rare species conservation: Base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protected areas of the Qinling region in China[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2, 33: e01952.

[16] 崔慶明. 從沖突到和諧: 非人類能動性與野象谷人象關系生產[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 45(5): 97-106. [CUI Qingming. From conflict to harmony: Nonhuman agency and the production of human-elephant relations in the Wild Elephant Valley[J]. 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5(5): 97-106.]

[17] EDELBLUTTE é, KRITHIVASAN R, HAYEK M N. Animal agency in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3, 37(1): e13853.

[18] KAPLAN G. Don Quixote’s windmills[M]//T?NNESSEN M, OMA K A, RATTASEPP S. Thinking about Animals in the Age of the Anthropocene. London: Lexington Books, 2016: 201.

[19] DONALDSON S, KYMLICKA W. Comment: Between wild and domesticated: Rethinking categories and boundaries in response to animal agency[M]//BOVENKERK B, KEULARTZ J. Animal Ethics in the Age of Humans: Blurring Boundaries in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Cham: Springer Cham, 2016: 225-239.

[20] WHITEHEAD H, RENDELL L. The Cultural Lives of Whales and Dolphi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12-24.

[21] FROMM E. Marx’s Concept of Man[M].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 2013: 78-97.

[22] INGOLD T.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on Livelihood, Dwelling and Skill[M]. London: Routledge, 2000: 373-391.

[23] HARAWAY D J. When Species Meet[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3: 213.

[24] BARUA M. Animating capital: Work, commodities, circul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9, 43(4): 650-669.

[25] RIKOON J S. Wild horses and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nature restoration in the Missouri Ozarks[J]. Geoforum, 2006, 37(2): 200-211.

[26] BARUA M. Lively commodities and encounter valu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016, 34(4): 725-744.

[27] HRIBAL J. “Animals are part of the working class”: A challenge to labor history[J]. Labor History, 2003, 44(4): 435-453.

[28] WADIWEL D. Chicken harvesting machine: Animal labor, resistance, and the time of production[J].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2018, 117(3): 527-549.

[29] MARX K.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M].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Lowrey amp; Co., 1887: 1-24.

[30] NEGRI A, HARDT M, CAMFIELD D. Multitude: 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5: 103-129.

[31] PLOURDE L. Cat cafés, affective labor, and the healing boom in Japan[J]. Japanese Studies, 2014, 34(2): 115-133.

[32] HOVORKA A J. Animal geography I: Globalizing and decolonizing[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7, 41(3): 382-394.

[33] BHAT DUNDI D, PRAET I, MARVIN G. Good, quarrelsome, bad: Animal agency and human-elephant interactions in the western Ghats, India[J]. Front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2023(4): 1142333.

[34] BARUA M. Nonhuman labour, encounter value, spectacular accumulation: The geographies of a lively commod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7, 42(2): 274-288.

[35] WELDEN E A. Conceptualising multispecies collaboration: Work, animal labour,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23, 48(3): 541-555.

[36] POOLEY S, BHATIA S, VASAVA A.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human-wildlife coexistence[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1, 35(3): 784-793.

[37] WINTER C. A review of research into animal ethics in tourism: Launching th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curated collection on animal ethics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84: 102989.

[38] VENTRE J, JETT J. Killer whales, theme parks and controversy: An exploration of the evidence[M]//KEVIN M. Animals and Tourism. Bristol: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15: 128-145.

[39] BRIDGE G, SMITH A. Intimate encounters: Culture-economy-commodit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003, 21(3): 257-268.

[40] BAKKER K, BRIDGE G. Material worlds? Resource geographies and ‘the matter of natur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6, 30(1): 5-27.

[41] 于堅. 海鷗集[J]. 紅巖, 2022(3): 181. [YU Jian. Seagull[J]. Hongyan, 2022(3): 181.]

[42] 蔡曉梅, 曹婧, 劉俊. 拼裝理論在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 地理學報, 2022, 77(10): 2633-2649. [CAI Xiaomei, CAO Jing, LIU Ju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ssemblage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10): 2633-49.]

[43] DUFFY R. Interactive elephants: Nature, tourism and neoliberal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4: 88-101.

[44] 趙雪冰, 王紫江, 吳兆錄. 紅嘴鷗繁殖地與越冬地的環境和生活習性對比[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0(S2): 387-390. [ZHAO Xuebing, WANG Zijiang, WU Zhaolu. Contras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abit of the black-headed gull between the breeding ground and wintering site[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30(S2): 387-390.]

[45] PHILO C, WILBERT C. Animal Spaces, Beastly Places: New Geographies of Human-Animal Relations[M]. London: Routledge, 2000: 336.

[46] 吳兆錄, 趙雪冰, 王紫江, 等. 昆明越冬紅嘴鷗適應人工喂食的野性喪失與管理[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09, 21(5): 1-5. [WU Zhaolu, ZHAO Xuebing, WANG Zijiang, et al. The wildness loss of wintering black-headed gull caused by human feeding and urban wild bird management in Kunming[J].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9, 21(5): 1-5.]

[47] 梁良, 李正玲, 范懷華, 等. 昆明翠湖越冬紅嘴鷗日間行為節律及行為時間分配[J]. 四川動物, 2020, 39(4): 408-416. [LIANG Liang, LI Zhengling, FAN Huaihua, et al. Daily rhythm and behavioral time budget of wintering larus ridibundus in the Green Lake, Kunming[J].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20, 39(4): 408-416.]

[48] MUELLER A, SCHADE M. Symbols and place identity: A semiotic approach to internal place branding—Case study Bremen (Germany)[J]. 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12, 5(1): 81-92.

[49] 尹鐸, 烏鐵紅, 唐文躍, 等. 城市雕塑景觀象征意義對城市新區居民地方依戀的影響——以鄂爾多斯康巴什為例[J]. 人文地理, 2015, 30(4): 32-38. [YIN Duo, WU Tiehong, TANG Wenyue, et al. Effec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urban sculpture landscape on residents’ place attachment to new urban district: A case study of Ordos Kangbashi district[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4): 32-38.]

[50] 溫士賢, 廖健豪, 蔡浩輝, 等. 旅游空間中的動物情感勞動與動物倫理困境[J].旅游科學, 2021, 35(6): 1-17. [WEN Shixian, LIAO Jianhao, CAI Haohui, et al. Animal affective labour and ethics dilemma in tourism spaces[J]. Tourism Science, 2021, 35(6): 1-17.]

[51] WINTER C, FREW E. Thoroughbred racing: Backstage at the sport of kings[J]. Leisure Studies, 2018, 37(4): 452-465.

[52] PLUMMER K E, SIRIWARDENA G M, CONWAY G J, et al. Is supplementary feeding in gardens a driver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a migratory bird specie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5, 21(12): 4353-4363.

[53] ARAUJO S, HENRIQUES I S, LEANDRO S M, et al. Gulls identified as major source of fecal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A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 stud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70: 84-91.

[54] WU B, WANG X, DZAKPASU M.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ecal impacts of seagull migration on an urban scenery lake[J]. Water Research, 2017, 117: 27-36.

[55] 黃海魁, 朱江, 楊曉珊. 紅嘴鷗與環境關系初探[J]. 云南環境科學, 1999, 18(2): 10-12. [HUANG Haikui, ZHU Jiang, YANG Xiaoshan. Red-beak seagull and environment[J]. Yunn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18(2): 10-12.]

[56] LU J, RYU H, SANTO DOMINGO J W, et al. Molecular detection of Campylobacter spp. in California gull (Larus californicus) excreta[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1, 77(14): 5034-5039.

[57] MIAO Q, HAN J, XIANG X, et al. Prevalence of antibody to Toxoplasma gondii in black-headed gulls (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Dianchi lake, China[J]. 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 2014, 50(3): 717-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综1合AV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九色免费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www欧美在线观看|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午夜小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2018|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黄色福利在线|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欧美a级在线|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男女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www.99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乱论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3p视频|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产小视频网站|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欧美不卡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第八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免费在线观看av| 亚洲最大综合网|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日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