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明確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其中之一為思維能力;首次設置了六大學習任務群,其中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就包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不難看出,新課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視,作為一線教師,在課堂上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理清因果關系,展開合理推斷
邏輯思維的核心之一是推理,新課標中也強調,要“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借助具有思辨特點的課文,讓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理清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推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自相矛盾》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學這一課時,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層面上,還應當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當楚人夸口說自己的盾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刺穿,堅固無比,又夸口說自己的矛能夠刺穿任何東西,鋒利無比時,有人質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我們可以緊扣文中的這句話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楚人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的,接著進行沉浸式體驗:假如你就是那個旁觀者,聽到楚人這樣說時,你產生了怎樣的想法?教師適時給出思考的支架,即表達句式:既然……,那么……;既然……,那么……;可是,如果……。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既然你的盾那么堅硬,那么就應該沒有東西能刺破它;既然你的矛那么鋒利,那么就應該沒有東西能擋得住它;可是,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那又會怎么樣呢?
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灰雀》一課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之間一個溫暖的故事。公園里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列寧找遍了周圍的樹林,也沒有找到。在文末我們看到,這只灰雀飛回來了,這背后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去推測小男孩在與列寧對話過程中的內心想法。當列寧第一次問他時,他說:“沒……我沒看見。”當時他是怎樣想的?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小男孩本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那時,他是怎樣想的?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此時,他又是怎樣想的?列寧問“會飛回來”?小男孩很肯定地給出了答案,他又有著怎樣的心理活動?我們引導學生進行以上推測,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讀懂課文內容,培養推理能力,還能讓他們感受小男孩的誠實與善良。學完整篇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將以上一步步的推測串聯起來,完整地、有創造性地獨立講述這個溫暖的故事,有效訓練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和思維訓練完美融合。
突破常規思維,進行大膽質疑
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離不開質疑和批判,也就是說,不能一味地相信、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質疑、敢于嘗試驗證,這樣才能讓判斷更加準確,讓獲取的信息更加可靠,讓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自相矛盾》一文中寫道:“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是作者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很有道理。不過,我們不能質疑嗎?我們是否可以表態:真的嗎?我不信。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思考。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楚人很想把矛和盾都賣出去,可是現在遇到了這樣的窘境,有沒有破解的方法?學生們經過一番討論,得到了不同答案。有人說可以今天賣矛、明天賣盾,因為每天到集市上的人不一定相同;還有的說,可以在一個地方賣矛、在另一個地方賣盾,錯開地點,就錯開了圍觀的人,也就不會讓尷尬重現,自然就賣得出去了。無論是更改地點,還是更改時間,都是不錯的方法。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們一定進行了反復探究和深度思考,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真的嗎?我不信。有沒有另一種可能,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同時存在,并且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此時再帶學生閱讀《矛和盾的集合》一文,學生會發現,坦克身上同時有著“矛”和“盾”,坦克不就是結合了矛和盾的長處,才大顯神威的嗎?看來,換一個思路,換一種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結果。
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坐井觀天》是一則經典寓言故事,學完課文,很多孩子認為這只青蛙目光短淺、盲目自大。在這里,我們可以繼續提問:難道青蛙就一定是目光短淺的嗎?學生在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過《荷葉圓圓》,在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過《小蝌蚪找媽媽》,這兩篇課文中也都出現了青蛙,如果小鳥問的是這兩只青蛙,它們會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嗎?這樣一問,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經過思考和討論,他們明白:原來是否目光短淺與是不是青蛙無關,而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關。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時不時地帶領學生突破常規思維,進行大膽質疑,就有可能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不斷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比較辨析觀點,重證據有效表達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進行閱讀。當學生通過梳理,發現了有效信息后,一定要讓他們表達出來。有質量的表達不是信口開河、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的表達,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坐井觀天》一課中,面對同一片天空,青蛙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教學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梳理出青蛙和小鳥各自的觀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它們觀點背后的依據,然后進行表達,說出青蛙和小鳥的觀點分別是什么,并比較兩者的不同,這樣學生就能發現它們的觀點是與各自的生活經歷相關的。如此一來,學生讀懂了故事的內容,更弄清楚了不同的觀點以及對應的依據,理清觀點及其關系是有效講述的前提。當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后,就能真正做到“講”故事,而不是“背”故事了。
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兩小兒辯日》是一篇經典課文,今天再進行教學時,我們就要將重點放在“如何重證據地表達”上,讓學生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嘗試有理有據地進行辯論,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事情和處理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要引導學生梳理兩小兒的觀點,找到其觀點背后的支撐,學習兩小兒有中心、重證據的辯論方法。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科學知識,也積累了不少典型的表達經驗,我們可以在學生閱讀、比較、梳理的基礎上,啟發他們運用已有知識進行語言表達,在語言實踐中學會運用論據來支撐觀點。課文中作者用到了車蓋和盤盂的比較來表達觀點,除此,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事物的比較來表達這一觀點呢?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達:“日初出大如車胎,及日中則如瓶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這是學生的視角,是學生的表達,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他們就掌握了如何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懂得了辯論時要學會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
總而言之,我們要領會新課標精神,理解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善用教材中的課文,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有深度地思考,促進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