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目標在于通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等路徑,全面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職業教育作為提升勞動者技能、改善農村勞動力結構的重要方式,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然而,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長期面臨不均衡、利用效率低以及與農村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導致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不足、產業發展支持有限。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科學構建技能培訓體系,不僅是解決農村教育短板的實際需要,更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鄉村振興對農村勞動力技能的需求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地區對技能型、專業型勞動力的需求持續增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農業現代化需求方面,現代農業生產要求農民掌握先進的種植技術、農機操作技能及農業科技應用能力,這需要系統的職業教育支持。鄉村新興產業需求方面,如鄉村旅游、電商直播、特色農業等新型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具備市場分析、產品營銷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才。農村勞動力轉型需求方面,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剩余勞動力亟須通過技能提升適應本地就業市場,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當前職教資源分散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資源長期集中于城市,農村地區的職教機構數量少、質量低,導致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和質量遠低于城市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多以城市產業為導向,與農村實際需求關聯度低。例如,農村職教課程較少涉及農業種植管理、鄉村經濟策劃等方面的內容,無法滿足農村勞動力的實際需求。許多農村職業教育機構缺乏先進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不足,尤其是缺乏懂技術、有實戰經驗的專業教師,這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資源整合的理論基礎與政策支持
資源整合理論強調通過優化配置和協作聯動,實現資源的最大化效能。在農村職業教育中,整合分散的教育資源、打破區域和行業壁壘,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國家提出加強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并出臺多項政策,如《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加大農村職業教育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撥款、專項扶持等手段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區域職教資源整合可以通過建立共享機制,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例如,依托縣域職教中心,服務多個鄉鎮,既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又增強了教育公平性。
鄉村振興中的技能培訓體系建設路徑
技能培訓需求的精準識別
構建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的技能培訓體系,需要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需求進行精準識別。這一過程不僅依賴廣泛深入的調研,還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和農村經濟規劃的結合,確保培訓內容與產業需求相符。當前,鄉村地區在農業現代化、鄉村旅游、新型電商等領域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尤為突出。例如,在農業領域,傳統種植技術難以滿足高效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民需要掌握精準種植、智能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能。而在鄉村旅游興起的地區,急需具備客戶服務、文化講解和市場推廣能力的專業人才。此外,農村電商發展迅速,農民對于直播運營、產品包裝和物流管理等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針對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農村勞動力的具體需求,推行動態調研與實時反饋機制尤為重要。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動態更新機制,不僅能夠確保培訓內容的適用性,還可以根據市場變化迅速調整,從而避免技能供需脫節的問題。
分層分類培訓體系設計
技能培訓體系的設計需要基于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和產業需求進行科學分層分類。初級技能培訓是基礎,面向普通農民群體,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現代農機操作、農業基礎技能和鄉村服務技巧。例如,組織農民學習農用無人機操作,培訓其使用農機設備進行精準播種和收割,從而提高農業勞動效率。而中高級技能培訓,則需要結合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升級需求,開設綠色農業技術、鄉村經濟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面向鄉村骨干和返鄉創業人員,旨在通過技能提升,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與此同時,創新創業培訓則聚焦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內容包括品牌打造、市場分析和經營管理。以部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為例,設計從種植到營銷的全鏈條培訓內容,不僅幫助農民掌握核心技能,還能提高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這種分層分類設計確保了培訓內容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為不同能力層次的農村勞動力提供針對性支持。
線上線下融合的培訓模式
技能培訓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模式的合理性。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能夠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升培訓的靈活性和覆蓋面。在線上教育方面,通過構建職業教育云平臺,將優質課程資源通過互聯網傳遞到農村地區,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學習農業技術或創業管理課程。在實際應用中,直播課程成為一種重要形式,能夠與農民實時互動,解答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培訓的參與感與實用性。而線下培訓則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當地職業教育基地或農業示范站開展實地訓練,幫助學員在真實場景中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例如,通過組織農民參與果樹嫁接、生態養殖等實踐操作課程,幫助其鞏固理論知識并熟練掌握關鍵技能。此外,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可以將理論學習、實地操作和成功案例觀摩相結合,使技能培訓更加生動立體。
培訓成果評價與持續改進機制
為了確保技能培訓的效果,建立科學的成果評價與持續改進機制至關重要。評價指標體系需要涵蓋技能提升水平、就業率、創業成功率等多個維度。例如,通過跟蹤學員的職業發展路徑,評估其收入增長情況及技能在工作中的應用程度。學員的反饋也是改進培訓內容的重要依據。通過收集學員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找出培訓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優化。例如,在某些技能課程中,如果學員普遍反映內容難度過高或實用性不足,可以適當降低難度或調整教學重點。培訓成果的跟蹤支持同樣重要,如幫助完成培訓的學員對接就業崗位或創業資源,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等延續性服務。這種全程式的評價與支持不僅能夠提升培訓的實際效果,還能增強農村勞動力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鄉村振興視域下職教資源整合的實施策略
校企合作與多元主體協作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職教資源的整合需要多方協同努力,其中校企合作是提升職業教育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重要路徑。職業院校與農業企業、鄉村合作社聯合培養技能型人才,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定向設計課程內容,強化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融合。例如,在農業機械化推廣過程中,學校可以與相關企業聯合開展培訓項目,由企業提供現代化機械設備支持,學校負責教學組織,從而實現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村合作社和產業聯盟的參與也至關重要。通過合作社的資源整合和基層組織網絡,可以更有效地將培訓項目帶入農村,實現教育資源與生產實踐的無縫銜接。例如,一些農村合作社通過組織農民集中學習,利用合作社的農業基地作為實踐場地,不僅提升了培訓效率,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實際的就業機會。社會組織和高校的參與也能為職教資源整合注入更多活力。一些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提供專項資金和技術指導,支持職業教育基地建設。高校則可以通過技術支持和師資援助,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提供保障。特別是在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中,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可以將前沿技術引入農村,為技能培訓注入新的內涵。
區域性職教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整合職教資源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建立區域性資源共享平臺,打破區域間教育資源壁壘,促進資源高效配置。通過建設覆蓋多個鄉鎮的職業教育共享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有無和優勢互補。例如,一個區域性職教共享平臺可以集合先進的農業科技課程、創業輔導課程及職業技能證書培訓課程,為不同地區的學員提供多樣化選擇。這種共享模式不僅節約了教育資源,還提升了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共享平臺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進一步優化資源分配。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識別各地區的培訓需求,并根據需求特點匹配最適合的資源。同時,通過共享平臺,培訓機構之間可以共享教材、案例庫和教學視頻等資源,大大降低了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成本。例如,在電商運營技能培訓中,不同地區的學員可以通過共享平臺學習統一的課程內容,并接受針對性輔導,這種模式有效提升了培訓的質量和效率。
政府主導下的資金與政策支持
政府在職教資源整合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主導角色。通過財政投入、政策激勵和制度保障,政府能夠為資源整合提供穩定的支持。加大財政投入是改善農村職教設施與條件的基礎。許多鄉村地區的職業教育機構缺乏現代化教學設備,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改善教學環境,為職教資源整合奠定硬件基礎。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可以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村職業教育。例如,減免參與職教企業的稅收負擔,對提供優質資源的社會組織給予補貼等。同時,通過制定長期規劃和明確發展目標,政府能夠為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指引。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在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并通過政策引導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
試點示范項目是職教資源整合的重要抓手,通過打造典型案例,為資源整合和技能培訓的全面推廣提供樣板。在部分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的農村地區,可以率先建設職業教育示范基地,將職教資源集中于此,培養一批具備高水平技能的農民。例如,在農業高效種植技術推廣中,通過建設示范基地,不僅能集中培訓農民,還能通過基地展示推廣農業新技術,帶動周邊鄉村的技術升級。示范項目的成功實施可以通過經驗總結和成果分享,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例如,在部分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服務技能培訓,通過示范項目有效提升當地旅游服務質量,這些成功經驗可以被推廣到更多鄉村地區,進而形成良好的輻射效應。
案例分析
背景與實施策略
江蘇省某市是革命老區,地處丘陵地區,農業資源豐富,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民收入,江蘇某職業技術學院結合當地產業特色,開展應用性研究,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學院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托,建設江蘇農博園和江蘇茶博園兩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這些園區融合了農業生產、科技研發和培訓推廣等功能,展示了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園區的建設不僅是技術推廣的窗口,也是農民學習的實訓基地。例如,江蘇農博園通過種植優質糧油作物,開展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實地操作培訓,讓農民直觀了解農業新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茶博園則結合江蘇茶文化,以現代茶葉種植技術和加工流程為核心,幫助農民掌握茶產業全鏈條的技能。
以“時代楷模”趙亞夫命名的“亞夫科技服務團隊”,由學院161名專家和教師組成,深入鄉村開展技術服務。團隊以“1+8+N”模式運行,即1個核心團隊、8個區域分團及覆蓋全省的服務網絡。他們在果樹栽培、農機使用、生態種養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持。團隊成員每年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超過1 000次技術指導活動,培訓農民數萬人次。團隊通過“一村一策”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為每個村莊的主導產業提供量身定制的技術支持。例如,在江蘇省句容市的果園管理中,團隊幫助農民引入智能灌溉系統,提高了果樹產量和質量。學院打造了以科技創新、技能培訓和產品銷售為核心的“三輪聯動”增收體系。首先,通過科技創新,研發適合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新品種、新技術,如耐寒水稻、智能溫控種植技術等。其次,開展技能培訓,為農民提供包括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電商運營等課程,幫助其掌握一技之長。最后,學院協助建立農產品直銷平臺,通過校企合作將農產品輸送到城市市場。依托這種全鏈條增收體系,多個村莊實現了從“賣原材料”到“賣品牌產品”的轉變,大幅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學院整合江蘇省內多個職教機構和鄉村合作社的資源,構建區域性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農民可以在線學習農業知識、獲取最新科技資訊,并參與線下實訓課程。平臺的資源覆蓋范圍包括農技推廣視頻課程、農業技術標準文件及成功案例數據庫。這種共享機制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打破了鄉村教育資源的空間局限。例如,通過共享平臺,偏遠地區的農民能夠學習到江南地區先進的稻田養魚技術,并在本地加以實施。
取得效果
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學院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育成植物新品種37個,研創農業新技術140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65件,制訂省級以上標準21項,獲得省級以上獎勵46項。推廣草坪種植面積9萬多畝(60多平方千米),帶動4萬多農戶增收,年收入近5億元。該市某村草坪年銷售產值達1.9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6萬元。近5年來,學院年均培訓高素質農民3萬余人次,基層農技推廣人員900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該案例展示了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與技能培訓體系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在鄉村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針對農村勞動力的多樣化需求,構建精準化、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至關重要。通過校企合作、多方協同、區域資源共享以及政策支持,能夠有效提升職教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同時,試點示范項目的推廣和培訓成果的持續跟蹤,有助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為全國范圍內的鄉村職業教育提供指導。未來,持續深化職教資源整合和培訓體系優化,促進農村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目標的有機結合,將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作者單位: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