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蘊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背后的革命故事、先輩精神獨具魅力,卻因地域偏遠、傳播手段局限等問題導致開發利用不足。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為紅色文化傳播帶來新的契機,文章整合多學科理論與實地調研成果,剖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創新實踐策略,涵蓋利用新媒體打造沉浸式傳播體驗,激活紅色文旅;深挖紅色內涵,賦能特色農產品,實現文創與農業協同發展;培養本土紅色文化傳承與電商人才,凝聚村民內生動力。最終助力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煥發生機,為鄉村經濟、文化全方位振興筑牢根基,提供可借鑒范式。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民族地區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地區不僅承載著多元的民族文化傳統,更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構成了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即如何有效地挖掘并利用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而實現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這一課題不僅具有重大理論價值,更在實踐中顯示出迫切的現實需求。
通過對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實踐的深入剖析,不僅可以揭示其內在的發展邏輯與規律,更能夠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實踐經驗與創新路徑。深入研究民族地區在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方面的實踐創新,對于其他地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相關概述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等歷史時期,在民族地區形成具有革命歷史意義、體現民族特色和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其內涵豐富,包括革命遺址、紅色故事、革命精神等方面。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展現出三大鮮明特征。一是民族性特征。紅色文化與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緊密相連,深度融合了民族元素與民族情感,使得紅色文化在民族地區得以生根發芽,并煥發出勃勃生機。二是地域性特征。由于不同民族地區的地域環境存在差異,因此紅色文化在形成過程中也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與特點。這種地域性不僅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也使其更具多樣性和包容性。三是傳承性特征。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紅色文化的火種得以在民族地區不斷傳承和弘揚。這種傳承不僅是對革命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民族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與目標
鄉村振興,具體包括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在產業振興方面,該戰略著重于推動多元化農業的發展,并培育農村特色產業,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一舉措旨在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增強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在生態振興方面,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建設具有獨特魅力的美麗鄉村。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還能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文化振興方面,聚焦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注入現代文明元素。通過加強農村文化教育,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營造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在組織振興方面,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完善農村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治理機制,推動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有力保障。在人才振興方面,部分民族地區相較于經濟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狀況呈現出相對滯后的態勢。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存在諸多短板,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應致力于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還應著力提升各項待遇,以物質和精神雙重激勵吸引和留住人才。完善服務機制,用好人才資源也是關鍵所在。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二者的內在聯系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深刻且緊密的內在聯系。一方面,紅色文化傳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扮演著精神引擎的重要角色。它不僅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還通過弘揚紅色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這種精神激勵作用,促使農民群眾更加主動地投身鄉村的各項建設事業。同時,紅色文化傳播的廣泛影響力,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源和關注,為鄉村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鄉村振興給紅色文化傳播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載體。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鄉村基礎設施在持續不斷地完善,人口流動也日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其傳播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這一過程中,紅色文化可以更便捷、更高效地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此外,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新的視角。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可以進一步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的現狀分析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現狀
民族地區的部分革命遺址已經得到了妥善的保護與修繕,并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成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部分民族地區有著極為豐富且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當地政府結合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還原紅軍戰斗、生活等場景,吸引大量游客;將紅色元素巧妙融入紅色旅游區,打造“山水觀光+紅色文化體驗”線路;部分地區教育系統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編寫鄉土紅色教材,從小學到中學均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程;利用政府官方公眾號、抖音號定期推送紅色故事、革命歌曲。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大量群眾的積極參與,還進一步擴大了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
盡管紅色文化傳播在民族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挑戰。例如,紅色文化資源分散,各區縣景點、場館缺乏統一規劃與聯動機制;文旅產業運營人才稀缺,致使景區營銷、活動策劃難以接軌市場需求,影響紅色旅游長遠發展;對外宣傳內容多聚焦知名戰役、英烈事跡,缺乏新穎視角,與其他紅色地區存在一定程度內容重疊;宣傳推廣經費受限,新媒體運營、大型文旅活動策劃難以持續投入,限制傳播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實踐現狀
一是文化教育與傳承方面。一些民族地區依托眾多紅色資源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基地,如紅軍烈士陵園、紀念館等。這些基地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講解等方式,向當地村民以及游客生動地講述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使紅色文化成為鄉村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了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旅游發展與增收方面。一些民族地區將紅色景點與周邊的自然景觀、鄉村旅游點串聯起來,形成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出集紅色教育、鄉村旅游、特色購物于一體的線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三是產業融合與發展方面。一些民族地區結合當地的農業產業優勢,發展紅色主題農業觀光園、采摘園等。例如,在水果采摘季節,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采摘活動,游客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還能感受紅色文化氛圍,實現了紅色文化與農業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四是鄉村治理與建設方面。一些民族地區將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融入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實踐也面臨一些挑戰。部分地區產業發展尚不成熟,存在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等問題。此外,一些偏遠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滯后,影響了鄉村振興的整體進程。
紅色文化傳播的問題
首先,傳播意識不足。具體而言,部分民族地區的群眾及相關部門尚未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對其在推動鄉村發展及民族精神傳承中的關鍵作用缺乏深刻理解。這種認知缺失直接導致其在實際工作中,對紅色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影響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傳播資源整合缺乏聯動性。民族地區雖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這些資源往往分散于不同區域和部門,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部門間溝通不暢、協作不力,致使紅色文化資源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其整體傳播效益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限制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效能。
最后,傳播方式單一與創新性不足。當前,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的傳播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宣傳手段,如展覽、宣傳資料發放等。然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這些傳統方式顯得力不從心,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缺乏與時代潮流相結合的創新傳播方式,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鄉村振興實踐的問題
首先,經濟文化融合的不足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大障礙。部分地區的產業發展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將產業發展與當地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導致產業缺乏鮮明的特色和文化內涵。這不僅影響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也制約了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基礎設施的滯后同樣對鄉村振興構成了制約。特別是在民族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交通、通信、水電等條件較差。這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和紅色文化的傳播?;A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游客等外部群體難以便捷地到達相關地區,進一步阻礙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最后,人才短缺問題亦是鄉村振興面臨的重要挑戰。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各類專業人才,包括農業技術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文化傳播人才等。然而,由于民族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發展機會有限等原因,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人才短缺不僅制約了鄉村振興的推進速度,也影響了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效果。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實踐創新策略
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
在傳承與弘揚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具體而言,可通過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流行的新媒體渠道,精心制作一系列短視頻和圖文并茂的推文。內容應聚焦于講述民族地區豐富的紅色故事,充分展示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期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注意與興趣。同時,為增強公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可設計并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紅色文化體驗活動。線上可舉辦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借助趣味性的互動形式,加深公眾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線下則可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研學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與體驗,讓參與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開發
為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綜合效益,需建立跨部門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協調機制。該機制旨在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集中整合與優化配置。在此基礎上,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打造一系列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并開發富有創意的紅色文化產品,從而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保護
應加大對交通、通信、水電等關鍵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為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應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這樣的舉措,不僅能夠提升鄉村的整體吸引力,還能使游客在感受紅色文化魅力的同時,享受到美好的鄉村生態景觀,實現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的和諧共生。
培養與引進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專業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加強與高校、職業院校等的合作,共同開設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專業課程。通過系統化的教育與培訓,培養一批既了解紅色文化又具備鄉村振興能力的本土專業人才。同時,還應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部優秀人才到民族地區工作,為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的持續傳播注入新活力。
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緊密關系。在民族地區的具體實踐中,這一關系得到了充分體現。盡管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并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效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需采取一系列實踐創新策略。具體而言,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不僅能夠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能激發民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加強資源整合與開發,有助于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堅實的文化支撐。此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保護,能夠為紅色文化傳播和鄉村振興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生態環境。培養與引進專業人才,則是提升紅色文化傳播質量和水平的關鍵,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通過實施這些實踐創新策略,有望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使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
展望未來,政府、社會、企業以及廣大群眾需共同努力,持續關注和支持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工作。通過持續探索更具成效的實踐創新路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需求,推動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本文系四川紅色文旅研究中心一般項目: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HSWL23Y1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旅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