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學界從理論依據、價值意義、實踐困境、對策路徑等維度深入分析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目前國內學界的研究來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研究呈現多學科視角綜合研究、多種研究方法并用、研究內容全面深入等特點。但目前國內學界研究存在停滯于簡單的描述性路徑分析、規范的定量研究居少等問題。在后續研究中應進一步強化深層次結構意義上的分析,注重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并重,讓學術研究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進程。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國內學界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進行了跟蹤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梳理國內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成果,不僅能夠為當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有關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新思路,而且對以鄉村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內學界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究的基本情況
黨的十九大以來,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學界關注的一大熱點。目前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論依據
學者們主要提出了“協同理論”“社會資本理論”“演化博弈理論”等觀點,并運用其分析了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論契合和內在邏輯。秦中春(2020)基于協同理論指出,鄉村振興需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政府發揮著政策引導、資源配置和監督管理的主導作用,為社會組織參與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企業憑借其資金、技術和市場資源優勢,能夠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產業項目,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村民則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主體,社會組織通過動員村民參與、提升村民能力等方式,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蕭子揚(2020)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運用案例分析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對農村社會組織的主要類型和服務領域、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留守型村莊鄉村振興的現實境遇、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和可行路徑等內容展開系統研究。劉耀東(2020)提出可以基于共生理論,構建“政府—樞紐型社會組織—會員社會組織”的對稱性、均衡性互惠合作共生關系,以價值理性來引導樞紐型社會組織治理制度創新。楊瑜婷等(2018)基于演化博弈的視角,利用演化博弈論構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模型,探究合作路徑的演化問題。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價值意義
徐偉(2021)認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可以彌補政府調節的局限性和市場的機制缺陷。龔志偉(2020)認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可以豐富供給主體,促進公共服務充分供給;消解二元錯位,實現公共服務精準供給;彌補科層化缺憾,推進公共服務高效供給。沈費偉和陳曉玲(2021)認為,社會組織作為鄉村振興中的“第三種力量”,可以整合社會閑置資源,將分散的人力、物力、財力匯聚起來,投入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它們能夠深入了解鄉村的實際需求,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錯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資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于健慧(2020)強調,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著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結合當地鄉村文化背景、現狀以及村民的偏好,提供更加具體和多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不僅滿足了村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還能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質量,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上更好地服務鄉村居民。楊瑩(2021)在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中發現,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的公益實踐,能夠深入挖掘鄉村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將其融入旅游項目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角色與功能
眾多學者強調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能夠提供多樣化的角色與功能。朱健剛等(2023)通過對廣東省G市L村的案例研究發現,社會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鄉村需求,在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于健慧(2020)指出社會組織是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能夠彌補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上的不足,滿足村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它們可以通過市場化運行渠道或與政府合作,在鄉村文化建設、生態保護、平安鄉村建設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優化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徐頑強等(2019)認為社會組織的公益性特征使其能廣泛匯集社會資金,吸引企業和個人捐贈,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社會組織還能整合人力資源,如吸引志愿者參與鄉村建設項目,將城市的人才、技術等資源引入鄉村,促進城鄉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
劉春湘等(2022)指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面臨法律地位和保障缺位、公信力及其能力有待加強、資源與專業人才相對薄弱等方面的問題。何愛等(2019)指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困境表現為社會認知度不高、話語權不足,鄉村利益復雜、用地矛盾突出,村民自治機制不健全等。黎海紅(2023)通過對吉林省社會組織的調研發現,社會組織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短缺的情況,這限制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能力和項目執行效果。楊慧(2023)以農村社會組織參與項目建設為例,揭示了其合法性不足的困境。相關政策法規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不夠,缺乏專門針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文件,導致社會組織在參與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引。
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對策路徑
田恒(2020)指出,必須增強支撐能力、擴展資源來源、完善社團機制。蕭子揚等(2022)強調,應當從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著手,堅持協同合作、多元參與、精準施力的原則,構建系統、科學、全面的綜合策略。此外,還有學者結合鄉村振興的具體領域如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治理等,從微觀方面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進行了研究(徐頑強,2019;徐曉全,2014)。崔月琴等(2024)研究支持型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時發現,支持型社會組織可以作為中介,承接政府項目,在鄉村開展社會服務。齊文浩等(2023)認為社會力量應與政府、市場等主體協同合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社會組織在其中發揮著協調溝通的作用,促進各方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不同地區的社會組織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參與模式。例如,在一些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旅游發展,通過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等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楊瑩,2022)。在民族地區,社會組織注重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推動民族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如廖林燕(2018)研究的“直過”民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創造性轉化,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獨特的路徑。
國內學界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究的主要特點
國內學界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研究,在理論成果數量、研究視角方法、研究內容深度、研究學科領域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極大豐富了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相關理論,為后續學者研究的深化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現有研究主要特點如下。
多學科視角綜合研究
現有研究從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進行了分析。社會學視角關注社會組織在鄉村社會結構中的角色、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以及社會資本的培育等方面;管理學視角側重于研究社會組織的管理模式、組織效能提升以及資源整合與配置;政治學視角探討社會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系、政策倡導以及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經濟學視角則分析社會組織對鄉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如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整合市場資源等。這種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式,使得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多種研究方法并用
第一,案例研究法被廣泛應用。例如,朱健剛等(2023)對廣東省G市L村的案例研究、李健等(2023)對L基金會的案例研究、鄭觀蕾等(2021)對S基金會的案例研究等,通過深入剖析具體案例,詳細闡述了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機制和效果,為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素材。
第二,調查研究法也較為常見。黎海紅(2023)對吉林省社會組織的調研、崔月琴等(2024)對Y縣農村社區的調研等,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深入了解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三,文獻研究法在梳理和總結已有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脈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者們通過對國內外關于社會組織、鄉村發展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明確了研究的前沿問題和不足之處,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
研究內容全面深入
目前的研究內容涵蓋了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社會組織的角色與功能、實踐模式與路徑、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等基本問題,還涉及不同類型社會組織(如農村社會組織、外源型社會組織、支持型社會組織等)的特點和作用差異,以及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不同領域(如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的具體表現。同時,學界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維度分析,如政府政策、社會環境、組織自身能力、村民需求等,為全面理解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
國內學界關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來展望
綜上所述,在國內學術界的研究范疇內,對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這一重要議題,圍繞其理論依據、價值意義、實踐困境以及對策路徑等諸多方面,已然展開了較為廣泛且深入的討論。學者們從不同維度出發,試圖剖析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以及可能遭遇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后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與分析,可以清晰地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其一,從研究視角層面觀之。當前,多數研究是從功能視角出發,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進行探討,而從制度視角針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展開研究的成果則相對匱乏。事實上,制度因素在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定位,即其在鄉村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以及其參與空間的大小、所扮演角色的性質、參與的合法性來源以及具體的參與路徑選擇等,無一不受到制度因素的深刻影響。制度環境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設定了基本框架,規定了其行動的邊界和方式,忽視這一視角,將無法全面且深入地理解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運行邏輯。
其二,就研究內容而言。已有研究在對社會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困境”進行分析時,未能從深層次結構意義的維度加以理解,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表層描述,進而在提出路徑分析時也過于簡單化。這種研究方式忽略了社會組織參與困境背后復雜的社會結構、利益關系以及制度安排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無法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從而難以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解決方案。
其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當前研究中,主觀的定性研究占據了較大比例,而規范的定量研究則相對較少。定性研究雖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闡釋現象,但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撐,往往會使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受到質疑。由于缺少量化數據的分析,研究結論在解釋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時,其解釋力就顯得不足,無法準確地揭示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影響程度,難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
其四,從研究參數來看。當前的研究呈現出宏觀研究較多而微觀研究較少的特點。宏觀研究側重于從整體上對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進行把握,關注國家政策層面、區域發展戰略等宏觀因素對社會組織參與的影響。然而,微觀研究的不足使得我們對社會組織在鄉村基層具體實踐中的行為邏輯、與村民個體及鄉村其他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等微觀層面的情況了解不夠深入。這就導致在制定政策和指導實踐時,可能會忽視微觀層面的差異和特殊性,影響政策實施的效果。
基于上述問題,未來學界在研究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這一課題時,仍需進一步加強對深層次結構意義的分析。應充分認識到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受到多種因素在不同層次上的交互影響。同時,要注重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兩種研究方法的優勢。通過定量研究收集和分析數據,揭示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通過定性研究深入理解和闡釋這些規律在具體情境中的內涵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論證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更優路徑,使理論研究緊密貼合鄉村振興的實踐進程,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讓學術研究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進程。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社會組織參與河南鄉村振興的制度困境與對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2400410433);2023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023BKS011);2024年度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1346’教學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G2024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