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基礎[1]。肉牛產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作為肉牛養殖大縣,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科技含量低、智慧養牛滯后、產業鏈短、產業發展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破解這些桎梏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為指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智慧化、標準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延長產業鏈,推動三產融合發展[2]。
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9月7日,在黑龍江省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創新性地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3]。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任務最繁重、前景最廣闊的產業,而肉牛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牛肉在我國肉類消費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市場需求強勁。肉牛產業也是安徽省大力支持和發展的重點產業,提出要再造千億級綠色食品肉牛產業。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肉牛養殖歷史悠久,產業發展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以“老任橋牛肉”為代表的固鎮縣肉牛品牌曾占據南京市肉牛市場85%的份額,但進入21世紀以來肉牛產業漸漸衰落,新時代下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固鎮縣肉牛產業振興,助力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對探索新質生產力實現路徑和推動皖北肉牛振興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固鎮縣肉牛產業發展現狀
肉牛養殖規模穩定
如圖1、圖2、圖3所示,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現有肉牛養殖規模6.2萬頭,2023年出欄2.91萬頭,存欄3.28萬頭,現有規模養殖場26個,養殖專業戶422戶,肉牛熟食加工企業15家,全產業鏈年產值22億元,以銷售活牛、牛肉為主。最近三年肉牛存欄數量穩定在3.3萬頭上下,增長率從2021年的25%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0.5%,出欄數量穩定在2.9萬頭上下,波動較小,年肉牛產量穩中有進,在4 200噸以上。近年來,固鎮縣依托產業協會大力發展黃牛養殖,全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數量逐年增加。同時在鄉鎮成立黃牛養殖協會,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全縣肉牛養殖品種以西門塔爾為主,這種品種的牛適應環境能力較強,同時具有耐熱、抗病力高、耐粗飼、采食量大、吃草快、不擇食且繁殖能力強的特點。經過多年養殖和培育,固鎮縣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棚的出欄重量在1 500斤到1 700斤之間,散戶出欄重量在1 300斤到1 600斤不等,2023年引入國海創聯打造高端肉牛良種繁殖基地培育安格斯肉牛,優化肉牛養殖品種結構,填補了固鎮縣沒有高端肉牛品種的空白。
圖1 固鎮縣2021年—2023年肉牛存欄量變化
(圖片來源:蚌埠市統計年鑒2021年—2023年)
圖2 固鎮縣2021年—2023年肉牛出欄量變化
(圖片來源:蚌埠市統計年鑒2021年—2023年)
圖3 固鎮縣2021年—2023年肉牛產量變化
(圖片來源:蚌埠市統計年鑒2021年—2023年)
肉牛產業起步較早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是回族聚集地,當地民眾喜愛食用牛羊肉,在與周邊地區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牛羊肉美食文化。肉牛產業的起源和壯大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依靠當地回民民族習慣的優勢從肩挑背扛去南京小打小鬧開拓市場,到90年代產業興起,曾一度占據南京80%的市場份額,目前在江蘇牛肉批發市場,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人經手的牛肉銷量可達七千萬斤,銷售額約20億,從業人員300人以上,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杭州等地的肉牛市場都能看到吃苦耐勞的固鎮人身影。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牛肉供應基本以耕牛為主,90年代末,因農業機械化推廣,畜力農耕漸漸被取代,隨著固鎮縣經手的牛肉市場越做越大,本地原材料供應開始逐漸跟不上銷售需求,一度出現了“弒母殺青”等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養牛的人越來越少,本地的黃牛養殖也漸漸萎縮。
大力發展肉牛全產業鏈
近年來,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大力補齊肉牛產業存在的短板弱項。2024年下半年,固鎮縣對年10萬頭肉牛屠宰及深加工項目進行了招標,期望借此填補本縣沒有大型肉牛屠宰場的空白,將黃牛養殖拓展延伸至屠宰、加工、銷售等環節,提高聯動水平。同時,深挖“老任橋牛肉”黃牛文化底蘊,著力打造蚌埠市最有影響力的黃牛品牌“老任橋牛肉”。
政策支持,發展前景光明
2023年,前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就任后,根據安徽省省情提出,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安徽省政府也積極響應韓俊書記的指示,在2023年11月發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和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25%左右,固鎮縣現有120萬畝(約800平方千米)小麥種植面積,可實現秸稈揉絲轉換飼料約23萬噸,至少能滿足15萬頭肉牛飼養。固鎮縣政府也大力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出臺了《固鎮縣支持產業發展若干肉牛政策措施》和《固鎮縣2024年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實施方案》,從發展專項產業基金、秸稈飼料化利用、解決養殖用地瓶頸、健全肉牛疫病防控體系、金融保險服務和技術支撐六個方面全面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為固鎮縣肉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固鎮縣肉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固鎮縣依托自身優勢和歷史沉淀,實現了肉牛產業的長足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轉型升級慢、科技投入不足,整體發展水平與新質生產力和現代畜牧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4]。
科技含量低,智慧養牛滯后
固鎮縣智慧養牛水平較低,能實現自動調節溫度、濕度和自動喂養的現代化牛舍少,“徽牛云”肉牛養殖信息化數智平臺的引用、利用率不足。品種優化程度偏低,良種繁育水平有待提高,良種、良法、良舍、良料未能實現有效配套。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與技能高低不一,科學舍飼育肥的規模較小,且標準化程度也比較低,導致生產成本較高,很難實現效益的最大化[5]。同時,全縣在肉牛良種繁育、飼料生產供應、質量安全追溯、專業物流體系以及現代執法監管等支撐體系的建設方面,跟不上肉牛產業的發展速度,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
養殖規模不大,提升緩慢
固鎮縣現代化的肉牛養殖企業以及標準化養殖大棚數量較少,多數是散戶進行飼養。養殖場不僅數量不多,而且規模偏小,其中規模最大的合作社——老任橋眾心黃牛養殖合作社,年出欄量也僅僅只有1 000余頭,在聯農帶農方面,其效應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散戶飼養肉牛時,大多只是憑借經驗去配制和喂養飼料,因而抗風險、抗病害的能力比較薄弱,出欄的肉牛品質相對欠佳,收益也比較低。例如,任橋鎮散戶養殖的肉牛,平均每頭出欄重量要比專業合作社養殖的肉牛低100斤至300斤。肉牛養殖規模的擴大較為滯后,牛肉產量的增長也十分緩慢。從2021年至今,存欄數量的同比增長率出現了明顯下降,到2023年時,增長率近乎為0。不僅如此,2021年和2023年肉牛出欄數量不增反降,且總數不到3萬頭,而與固鎮縣區位因素相似的靈璧縣,在2023年肉牛存欄量達4.76萬頭、出欄量為3.57萬頭,年產牛肉1.5萬噸;利辛縣擁有344家肉牛規模養殖場,其中萬頭以上肉牛養殖企業就有13家,并且在2023年還新引進了5家億元以上肉牛配套企業。
產業發展要素保障不足
因耕地紅線和占補平衡,用地資源進一步收緊,固鎮縣肉牛養殖用地比較缺乏,2023年固鎮縣中小規模養殖用地需求為2 365.5畝(約1.577平方千米),集團企業配套養殖基地用地需求約6 000畝(約4平方千米),目前完成養殖儲備用地僅150畝(約0.1平方千米),缺口巨大,制約了肉牛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發展。同時,固鎮縣糞污收、儲、運體系不健全,規模肉牛養殖場沼氣、有機肥或燃料加工等糞污處理設備成本高、投入大,糞污處理尚存在技術和投入的雙重瓶頸制約,嚴重影響了肉牛養殖的規模擴大。
產業鏈條短,三產聯動不足
固鎮縣無肉牛產業龍頭企業,尤其是缺乏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牽動發展的領軍型企業,全縣沒有上規模的肉牛屠宰場,肉牛出欄后只能拉到外地屠宰或者賣給牛販子,極少數能在當地屠宰后流入市場。產業鏈薄弱環節較多,固鎮縣肉牛精深加工企業少,肉牛加工大多數以生產即食、熟食等“三無”產品的家庭小作坊為主,局限于在當地“小打小鬧”,全縣制作黃牛肉包裝食品的企業僅有安師傅、神知味牛肉等寥寥數家,加工與養殖之間、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利益聯結機制松散,聯農帶農作用發揮不足。
牛肉價格持續走低,養殖積極性不高
肉牛養殖周期長,對市場反應不靈敏,無法像工業品一樣快速調整,養殖積極性很容易受到挫傷,2024年以來,因國內肉牛養殖規模的持續擴大和進口牛肉數量的持續增加,活牛和牛肉價格不斷下降,養殖戶陷入了兩難的困境,要是選擇出售,就會面臨虧損的情況;要是選擇不出售,沉沒成本又會不斷攀升,導致很多養殖戶被迫縮小養殖規模,補欄數量也在不斷下滑。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固鎮縣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智慧化、標準化水平
不斷提升智慧養牛水平,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實施智慧賦能,積極引入“徽牛云”等肉牛養殖信息化數智平臺,加大對現有養殖設施的改造升級力度,引用自動控制牛舍溫度濕度、自動投喂飼料、監測肉牛狀況的先進設施,對養殖全過程進行詳細的數據采集、數據分析、過程優化、智能控制和信息追溯,實現智能化、精細化養殖;加強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科研院所和農業院校的合作對接,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發揮好縣農廣校、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技術推廣站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的專職作用,促進技術創新和肉牛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水平;逐步建立肉牛及產品登記、溯源制度,制定飼養管理、免疫技術、無害化處理、農牧循環等技術規范,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擴大養殖規模
積極幫助固鎮本地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肉牛養殖場擴大生產規模,精準扶持中小養殖戶,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對于新建養殖場,引導其按照標準化示范場進行規劃和建設,探索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政策優惠等方式推動養殖規模化、精細化,引導、鼓勵分散養殖、家庭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轉變;整合空閑宅基地、未利用地和低效閑置土地資源,努力解決“用地難”這個最大的制約瓶頸。
加強聯農帶農
努力引進龍頭企業,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輻射效應,通過場地租賃、托養分紅等方式,帶動更多農戶開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引導農戶積極參加黃牛養殖合作社,加強技術培訓,擴大“秸稈變牛”規模,利用玉米秸稈青貯、黃貯技術,由合作社統一科學配比飼料,增加高品質飼草料供應,推進秸稈資源過腹轉化增值,加強疫病防控和集中銷售,降低養殖成本,提升議價能力。抓住長三角地區這個我國最主要的牛肉消費市場,建設在皖北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黃牛集散中心,發揮平臺效應,努力把任橋鎮打造為長三角高品質肉牛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讓養殖戶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銷售。
延長產業鏈,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屠宰利潤是養殖利潤的1.7倍,深加工利潤是養殖利潤的2.8倍。要做大做強肉牛產業,養殖地必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實現從賣牛到賣肉、從賣肉到賣產品的轉變。積極引進大型肉牛屠宰場,節約運輸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養殖利潤,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品質,加強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和品牌建設,提高肉牛綜合效益,將產值和稅收留在當地。大力培育黃牛熟食加工企業,發揚“老任橋牛肉”精致烹飪技術,完善鮮肉、預制菜、熟制品等產品體系,推動固鎮縣“老任橋牛肉”走出固鎮,把產品賣向全省乃至全國各地。
深挖黃牛文化,打造黃牛品牌
發揮“老任橋牛肉”作為蚌埠市最悠久、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肉牛品牌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老任橋牛肉”申報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黃牛之鄉品牌,以“老任橋牛肉”品牌牽引帶動肉牛產業一二三產聯動發展。依托固鎮縣橋東村、任橋村悠久的養牛歷史、源遠流長的牛文化和黃牛養殖、牛肉餐飲等特色產業,與橋東村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回族文化、飲食文化、廟會文化有機結合,開發獨具特色的黃牛文化景點,打造集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民俗產品展示中心、民俗文化衍生文創及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電商平臺)為一體的現代民俗文化體驗館、文化館,發展“種養加游”等模式,推進肉牛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參考文獻:
[1]丁海堂,解忠信,馬文健.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東省陽信縣為例[J].中國畜牧志,2024,60(03):297-301.
[2]呂文發.吉林省肉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3,45(04):379-384.
[3]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06):137-148.
[4]姜長云.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3):1-17.
[5]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2024(04):19-30.
本文系蚌埠市黨校系統2024年度重點課題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固鎮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