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職業教育扮演著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角色。發揮職教優勢,探索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路徑,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文章深入分析了現階段鄉村人才隊伍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及主要原因,并從職業教育的角度進行剖析探討,結合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優勢所在,提出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具體方法和實施路徑。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針對城鄉一體化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決策。同時,國家十分重視“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強調“人才強基”的重大意義。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提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2022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再次要求辦好涉農職業教育,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由此可見,加大職業教育助農興農惠農的建設力度,探索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路徑,不斷推動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
缺少高素質高技能鄉村人才
近年來,針對高素質高技能鄉村人才短缺的現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進和扶持政策,但在一些偏遠地區卻收效甚微。一是人才外流嚴重,在外讀書的本土人才一般都不愿意返鄉就業或創業,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婦女和留守兒童等文化程度及工作能力低的弱勢群體;二是人才引進容易留下難,由于農村工作、生活、教育等條件有限,對高技能人才缺少吸引力,無法長時間扎根于新農村建設;三是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鄉村職業技能培訓的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研能力等水平有限,且長期職業培訓不太現實,而短期培訓效果又不理想。
鄉村教育基礎薄弱
農村的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特別是基礎教育問題較多。一是生源流失嚴重,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帶孩子到教育條件更好的城鎮上學,留在村里的孩子越來越少,許多學校因生源不足停辦或合并;二是教師專業能力不足,教學水平較低,鄉村幼兒園及中小學部分教師缺少系統性教育,缺乏專業授課能力,農村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不高,農村高考生考入重點大學的比例相對較低。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農村黨建工作重視不夠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有些地方存在重經濟發展,輕基層黨建的傾向,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讓農民富裕,過上好日子,沒有意識到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本保障。部分黨組織抓基層黨建工作力度不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黨建工作會議按時召開、中央精神層層傳達、黨建檢查定期開展,但日常監督管理不夠嚴格,大多只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造成黨員考評管理落實不到位、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制度不嚴格的局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農民的主體性作用受限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也是鄉村振興服務價值的體現,但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民的自我意識和內在需求并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從個人方面,盡管鄉村振興的宣傳報道鋪天蓋地,還有不少政策宣講“進農村”,但大多數農民受限于文化水平約束和思想認知的固化,對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理念接受能力較弱,缺乏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識和動力;從社會方面,有些地區的鄉村建設規劃及發展方案由政府主導制定,農民及鄉村人才基本不參與,其主體性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人才“引育用留”體系不健全
一是農村的基礎設施、人文環境、營商環境等條件有限,在產業、教育、醫療、商業等方面完全處于弱勢地位,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高技能人才不愿意來,本土人才又留不住;二是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相較于需要長期投入才會有效果的人才發展領域,各級政府更愿意將資金和政策支持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增收等短期收效明顯的領域;三是人才“引育用留”機制還不健全,大多情況下僅停留在人才引進這一步,沒有系統化的育人培訓體系,不能為人才提供足夠的施展才能的空間,優秀人才難以長期留下,“育用留”空有其談。
鄉村教育資源匱乏
一是師資短缺,由于職業待遇或上升空間等原因,不少鄉村學校難以留下優秀人才,有些剛培養成熟的中小學老師合同期滿立馬走人;二是教育資源短缺,鄉村教育缺乏優質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備、豐富的教學活動等;三是教育觀念落后,受制于教育經費的不足,農村教師參加師資素質提升的機會少,不能及時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優勢
優質的高校黨建品牌
職業院校有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專業化教師黨組織隊伍和朝氣蓬勃、團結奮進、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學生黨組織隊伍,黨的組織結構完整、工作機制健全、組織路線正確,能貫徹執行黨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同時,根據學校專業特色和辦學理念,結合國家教育發展需求,職業院校打造出一套辦學理念先進、專業特色明顯、組織優勢突出的優質黨建品牌,不斷推動黨建引領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豐富的思政育人載體
職業院校有一支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管理科學的高素質、專業化學生管理隊伍,能夠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的生活管理、標準化的學習護航以及專業化的心理輔導,服務學生全面成才成長。近年來,職業院校不斷加快思政課建設,深入推進“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進一步拓展思政育人渠道,構建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卓越的產教融合平臺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職業院校加強校企溝通交流,拓寬校企合作思路,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不斷服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2023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立,深化了科研合作,促進了成果轉化,拓展了協同育人路徑,提升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有力推動了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職業院校有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水平、結構化“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能在講臺上講好理論,能在實訓室動手實操,也能為行業破解技術難題,他們是職業教育的“特種兵”,為行業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路徑
在服務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黨建、育人、科研、師資等領域的優勢,不斷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計劃地立項建設一批典型項目,以點帶面形成輻射引領,全方位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并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服務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發揮高質量黨建引領作用,助力建強村級黨組織
一是從嚴從實抓好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黨組織在管黨治黨、從嚴治黨中的優勢,深入村級黨組織隊伍的管理一線,結合各村實情,因地制宜,嚴格落實基層黨員管理制度,在全體黨員中開展集中性紀律教育和黨員黨性分析,堅決清除一批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符合黨員條件的“害群之馬”,補充一批黨性覺悟高、黨性修養強的年輕黨員,時刻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二是規范開展黨內政治生活制度。深入研究基層黨組織隊伍的基本特征,充分總結職業教育黨組織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的基層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制度,指導村級支部規范開展“三會一課”、理論學習、民主評議、黨員議事等,并形成長效機制,不斷筑牢基層黨建堡壘。
三是加強年輕黨員干部培養教育。以職業教育特色黨建品牌和黨建紅色文化為支撐,打造一體化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發揮職業教育培育高層次工匠人才的育人主體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定期開展年輕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鏈條、遞進式培養模式,不斷加強優秀年輕黨員干部梯隊建設,充實村級黨員干部隊伍后備力量。
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文化賦能鄉村人才
一是打造“點線面”立體化育人體系,多渠道加強宣傳引導。發揮職業院校駐村工作隊和下鄉干部優勢,利用日常工作和入戶走訪為村民開展政策宣講;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發揮學生群體的青春活力,到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深化職業院校與區縣政府合作辦學力度,發揮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及自媒體等傳媒平臺開展政策宣傳。通過打造立體化育人體系,不斷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
二是突出思政育人主體,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充分挖掘、激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校地合作推進平臺共筑、課程共建、成果共享,實現鄉村建設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同時,充分保障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發揮村委會、基層黨組織、農民團體、民間藝人等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力量,打造和形成以村民自治為主,地方黨委、政府為輔的鄉村文化建設機制,不斷夯實鄉村文化建設的群眾主體地位。
深化“政校企”合作共育,探索鄉村人才“引育用留”
新路子
一是不斷完善引進機制。職業院校七成以上學生來自農村,要將“鄉村情結、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不斷增強青年學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確保有志青年、高技能人才“能出去,想回來”,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各地政府要加大聚才引智力度,提供鄉村就業津貼和創業補助,提升人才下鄉待遇,在培訓、評聘、表彰、獎勵等方面優先考慮,使下鄉人才愿意留、留得住、有發展,不斷激發人才發展內生動力。
二是不斷優化培育體系。打造以政府為主導,職業教育與企業深度參與,立足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實現“政府引進+職教培養+企業落地”的一體化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專業、資源等優勢,與涉農行業開展深度合作,打造面向涉農產業的產教融合平臺,緊扣地區產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構建符合地區產業發展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人才提供科學的、前沿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養。
發揮職教師資力量,構建“多樣化”人才培育平臺
一是實施精準幫扶,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針對鄉村教育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立項開展課題研究,分析研究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為開展精準幫扶提供重要參考;面向特定地區制訂基礎教育領域專項招生計劃,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組建訂單班,定向培養優質的農村基礎教育學科教師,實現農村學子反哺家鄉,不斷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水平;加大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合作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科教師業務能力培訓,為鄉村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不斷提升鄉村教師業務能力。
二是搭建支教平臺,提升鄉村教育基礎。實施職業教師與鄉村教師雙向掛職的對口幫扶機制,鼓勵職業院校教師下鄉支教,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鄉村課堂教學的實際行動,同時定期選派鄉村學科教師到高校開展掛職鍛煉,助力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以掛促學、以掛促教;推動鄉村教育數字化建設進程,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與職業教育合作共建的方式,通過經費投入、社會捐贈、企業贊助等方式開展鄉村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教育資源互聯互通,促進新時代學習型社區的建設,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3年度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SZX504)。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