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戰略基礎上提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這一重要命題,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出臺,推動法治鄉村建設是加強鄉村基層治理的重要途徑。農村基層治理是社會發展最基礎層級的治理,相對而言農民具有人數多、文化水平較低、社會矛盾復雜突出等特點。加強鄉村基層治理,需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讓農民熟悉法律、認可法律、遵守法律,增強農民對法治文化的認同,從而使法治文化被農民自覺接受,融入他們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這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可以在法治的環境下促進鄉村基層治理法治化。
鄉村振興視域下法治文化認同的必要性
法治文化認同是鄉村基層治理的內在要求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是我國在長期治理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此治理體系里,法治憑借其承上啟下的核心定位,構建起“良法善治”的制度框架,為自治與德治發揮作用提供服務保障。在“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中,要發揮法治在鄉村基層治理中的中堅作用,法治文化認同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鄉村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對法治文化的認同,只有實現了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才能激發農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自覺地投入鄉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從而推動鄉村基層治理法治化進路的生成。
法治文化認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文化是法治的支撐,認同是自信的前提。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文化認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的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文化自信源于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認同。在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中華傳統文化倡導“以法為本、緣法而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之根基,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能夠賦予治理體系、治理能力以歷史的智慧解決現實實踐問題,在具體實踐中促使人民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的認同,讓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堅定文化自信特別是法治文化自信,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堅強的思想保證和更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更有利的文化條件。
法治文化認同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法治”在國家發展中具有核心作用,明確指出“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達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又要達成政治的良法善治,法治文化認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之基。農業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離不開法治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對農村改革的引領作用、對農民權益的保障作用。增強農民法治文化認同,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鄉村振興視域下法治文化認同的現實困境
制度體系層面:鄉村法治化水平較低制約法治文化認同
涉農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隨著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實施,體現了我國鄉村法律制度隨著鄉村的發展在不斷地與時俱進,聚焦“三農”問題,為農村主要領域發展提供了法律規范依據。但總體來說涉農法律仍不夠完善,現階段涉農法律多從政策性角度出發,法律條文較為籠統,法律制度滯后于鄉村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各地鄉村發展水平、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因地制宜的法律體系。
鄉村行政執法力度不強。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但受鄉村環境、物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鄉村行政執法仍存在一定問題。一是部分法學專業人才不愿回到鄉村,導致鄉村缺乏專業的鄉村法治人才。同時,部分鄉村執法人員法律知識與農業專業知識有待提高。具體表現為,個別執法人員素質不高,不能依法辦事,責任心不強,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對法律法規的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認知自身職責與權力。二是大多數農民居住分布較為分散,尤其在山區農村,交通不便利,人員分布稀疏,部分地區法治設備陳舊落后。這些因素導致出現矛盾糾紛以及違法行為時,無法第一時間發揮行政執法的作用解決問題,嚴重削弱了農民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感。
鄉村司法資源供給不足。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鄉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日新月異,鄉村社會出現的矛盾日益復雜,農民對司法的需求持續增長。相較之下,鄉村司法資源不足的問題愈發突出。一是司法人力資源不足。鄉村地區的法官、檢察官數量有限,面對日益增多的案件,出現了“案多人少”的困境,導致矛盾解決效率低下。二是司法經費緊張。由于國家財政投入有限,鄉村地區的司法經費難以滿足實際需求,使司法服務積極性受挫,難以滿足農民的司法需求。三是司法機構配備不足,鄉村地區的司法機構與法律服務機構數量偏少,致使鄉村司法服務未能全面開展。因此,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在鄉村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被削弱,進而影響農民對法治文化的認同。
法治意識層面:農民的法治意識不強淡化法治文化認同
農民法治觀念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廣大鄉村的法治觀念得到有效增強。但從總體上來看,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學習法律文化的能力不足,學習的途徑存在局限性,導致農民對法律的認知存在偏差、法律信仰不夠牢固、對法治文化的認同也不夠堅定。受文化水平的影響,許多農民對法律知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懂,這種法律知識的欠缺和法治觀念的薄弱,使部分農民的法治意識尚未被喚醒。
鄉村普法力度不夠。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開展“送法下鄉,普法宣傳”活動,農民的法治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鄉村普法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大眾化,以及普法內容未與鄉村發展實際相結合、針對性不強,導致法治宣傳學習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夠,農民缺乏主動學習的意愿。同時,與城市相比,鄉村學習法律的途徑有限,進一步導致農民學習法律的主動性不強,對法治的需求降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法治建設的進程,削弱了農民對法治文化的認同。
社會環境層面: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影響法治文化認同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鄉村正逐漸發生變化,但由于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相對薄弱的地區在觀念轉變上較為滯后,部分鄉村社會仍保留著以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熟人社會或半熟人社會形態,具有人情、親情、友情等非契約化的特征。農民之間交往多為禮尚往來,很少涉及法律問題,當出現矛盾糾紛時,往往傾向于“找關系”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使農民與法律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導致其對法律或法治的需求度和認同感不高。由于長期傳統社會生活影響所形成的“習慣法”在鄉村治理、生產生活中仍發揮作用,農民對法律的信任、法治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身邊人和事的影響,從而導致其對法律的認知局限于熟人社會下的熟人思維。
鄉村振興視域下法治文化認同的推進路徑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夯實鄉村法治制度基礎
強化重點領域立法,構建完備的涉農法律規范體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為基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農村社會保障、農村行政管理和農村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法律體系化構建,從而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通過不斷完善涉農法律規范體系,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強農民對鄉村社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積極參與鄉村基層治理,在法治鄉村建設中增強對法治文化的認同。
加強鄉村專業法治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隊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也是鄉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強鄉村執法人員法治素養教育,開展常態化的法治講座、培訓,推動鄉村執法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自覺學習涉農法律等相關法律知識,提高依法建設法治鄉村的能力。二是吸引專業法治人才留在鄉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通過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大對專業法治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法治人才深入鄉村基層,也能留在基層。三是要健全鄉村法律服務體系,鼓勵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開展面向農民群眾的志愿服務活動,切實為農民群眾提供多樣化法律服務。為鄉村法治建設“保駕護航”。
強化鄉村基層法治理念,創新法治宣傳方式
以鄉村基層黨員干部為重點對象,提升其法律素養。在鄉村基層黨員干部中進行法律知識普及教育,組織學習憲法、涉農法律等相關法律知識,并通過邀請專業律師舉辦講座等方式提高其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此外,還要積極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相關的普法活動,豐富其法治宣傳形式,在法治宣傳過程中提高自身法治素養,培養其日常工作運用法治思維的方式,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促進鄉村法治建設。
以農民為主要對象,增強農民法治意識。農民不單單是法治建設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和參與者。通過法治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養,提高其對法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引導其形成主動學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同時,在農村基層法治宣傳中,應堅持法治宣傳與解決鄉村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讓農民感受到法律對自身和鄉村發展的現實價值。此外,應充分考慮到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設計多種形式、喜聞樂見的普法活動,如將法治宣傳與當地語言、文化、戲劇等方式結合,讓農民能學懂法律,才能用好法律,從而增強對法治文化的認同。
以新媒體為重要手段,創新法治宣傳方式。在當前的鄉村基層法治宣傳工作中,除了依靠傳統的標語、宣傳冊等方式,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新媒體普法平臺。不斷拓寬普法渠道,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法律宣傳活動,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網絡平臺向農民傳播法律知識和相關政策信息。同時,在新媒體普法平臺中,要設置相應的版塊和內容,讓農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法律知識,使學習法律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促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改善鄉村治理環境
以法治為核心,糾正自治之偏。法治是農村基層治理的核心所在,它不僅能引導自治的方向和范圍、規范村民的行為,還能有效解決在自治中出現的“任性”問題。所謂“任性”,即指自治過程中的自行其是、盲目行事、隨心所欲。因此,在農村社會治理過程中,必須確保法治手段的運用,促使權力行使規范化、法治化,維護自治的基本秩序,保障其合法性。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治理手段,并以程序正義為基礎進行治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法”的治理方式。將法治與自治相融合,既能有效彌補過度依賴自治的缺陷,也能充分發揮法律治理的獨特優勢,從而增強民眾對法治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廣泛認同。
以法治為核心,守住德治之基。德治側重于道德教化,強調通過道德教化來實現和諧共處。雖然德治在減少社會沖突方面成效顯著,但它過于柔性,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因此,必須依靠法治來確立道德底線,以預防惡行的發生。社會的道德標準并非絕對權威,會受到人文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偏差。例如,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著封建倫理的殘余,限制了個體自由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中,部分人容易產生僥幸心理,挑戰社會規則和秩序。法治與德治之間存在良性互動與相互結合的必要性,現代法律體系已經融入諸多道德理念,這正是鄉村全面振興所需要的方向。因此,將法治與德治有機融合,能讓農民更深刻地理解與認同法律,不僅提高了人們對法治文化的認知水平,而且有效增強了農民對法治理念的認同感和接受度。
國家需要法治,鄉村全面振興同樣離不開法治。增強農村群體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感是鄉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前提,完善法治體系建設,能夠為增強法治文化認同提供制度保障。創新普法宣傳方式,能豐富法治文化認同活動的載體和形式。推進“三治”融合,可發揮法治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為增強法治文化認同賦予實踐意義。通過這些舉措,能夠為鄉村基層治理的完善、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單位:梧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