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指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兩山”轉化的關鍵路徑。文章梳理“兩山”理論和“生產產品價值實現”的概念,分析兩者存在的內在關系,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蘆茨村的實踐探索為例,從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實踐和成效來分析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現狀,并從提升生態產品價值供給能力、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素、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三方面來對進一步推進桐廬縣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出思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并就“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出具體部署。當前,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經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時代任務。
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基本概念
1.“兩山”理論
“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是強調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楊宗凡等人將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科學內涵分為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從哲學維度上表示兩山論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從經濟維度上看,兩山論揭示了生態作為社會生產力的資源價值,從社會維度上看生態是普遍性的民生福利。
2.生態產品
從狹義上來說,中央文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生態產品定義為“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從廣義上來說,生態產品既包括優美生態環境,也包括生態系統為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物質類產品、調節服務類產品、文化休閑服務類產品,三者對應的典型產品分別是有機農產品、碳匯、文旅景觀資源。
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這一概念首次以制度化表述是在2021年4月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文件中。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王茹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通過市場機制或政府行為促使生態環境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體現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強調資源的價值轉化。丁艷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三農”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僅可以增加收入,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還可以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共富”。
“兩山”理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系
“兩山”理論是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辯證關系的深刻闡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兩山”理論,就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生態產品供給的增加,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在《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中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兩山”理論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理論基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兩山”理論轉化的實踐路徑。“綠水青山”指的是生態資源,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金山銀山”是通過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將生態產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
桐廬縣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
桐廬縣概況
桐廬縣屬浙西中低山丘陵區,富春江由西南而東北縱貫縣境中南部,有著“兩江丁叉、三山鼎足”的獨特自然風光。黨的十八大以來,桐廬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戰略,秉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通道,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提升生態環境、健全生態制度、弘揚生態文化等系列綜合舉措,努力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繪就美麗中國桐廬樣本。2022年桐廬縣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一。
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與成效
蘆茨村位于桐廬縣富春江鎮,是富春江鎮慢生活體驗區組成村落之一。近年來,蘆茨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鄉村旅游為路徑,以民宿產業為載體,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做好“兩山”轉化文章。蘆茨村從“賣炭為生”到“賣景共富”的轉變,正是體現了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將生態產品、生態資源的內在價值轉化成了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踐探索。
1.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實現生態價值
蘆茨村位于桐廬縣富春江鎮,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產業空乏。20世紀90年代,蘆茨村民以砍樹賣木材、燒木炭為生,但只能維持溫飽,并且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到桐廬考察時提出“像桐廬這么好的地方,要相得益彰,把生態作為一種生產力,使生態好、經濟也好”“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示。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2014年,桐廬縣人大發布《關于嚴格自然資源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樹立“不準砍一棵樹,不準填一座湖,不準賣一塊石,不準挖一粒沙,不準出讓一座石塘”的“五個不”規定。目前,政策也在不斷完善,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加快建設山清水秀民富縣強的美麗中國桐廬樣本,推動建立了嚴格的自然資源保護機制,扎實踐行“兩山”理論。
蘆茨村所在的富春江鎮是桐廬縣首個污水零直排區示范鎮。該鎮投資2 700多萬元,率先在蘆茨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村生活污水全部實施截污納管,污水零直排,無入河排污口,污水處理率達100%。在此基礎上,鎮村兩級投入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對蘆茨溪沿線開展拓寬、清淤、整治等工作,并在所有民宿建設單獨的污水預處理設施,沿溪村民生活污水實現層層過濾、達標排放,使溪水保持常年清澈。村黨委還通過美麗庭院家家建、截污納管戶戶清、垃圾分類日日凈等形式,促使美麗生態實現了從“一時美”向“長期美”的轉變。正是因為后天對生態、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使得先天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可以重新呈現,不僅將村莊的環境變得整潔宜居,還使蘆茨村民宿產業、鄉村旅游得以良性發展。
2.生態賦能產業底色,實現經濟價值
隨著政策的改變和村民意識的改變,蘆茨村的村民意識到不能再單純依靠砍樹燒炭來維持生計了,必須著手尋找其他改善生計的方式。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蘆茨村變“賣炭”為“賣景”,在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整治提升的同時,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開啟了民宿產業的興旺發展之路。蘆茨村主要依托白云源、蘆茨灣、釣魚島、嚴陵塢果園、嚴子陵釣臺5處旅游勝地,憑借野生的石蛙、石筍、石斑魚、土雞的“三石一雞”等當地特色美味,發展鄉村慢生活特色休閑旅游。蘆茨的特色民宿經濟在引入外來投資者的豐厚資金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的基礎上,同時配合桐廬旅游部門深度開發山水、人文資源,拓展旅游產業門類,推出景觀特色型、古村落文化體驗型、鄉野田園型、農業特色型等不同風格的民宿。截至2024年4月,蘆茨村民宿總量已達188家,床位3 980張。
3.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實現社會價值
隨著民宿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顯著提高,自蘆茨村民宿開辦以來,隨即就成立了首個農家樂民宿協會,對全村的民宿進行統一管理和服務,還探索“黨支部+民宿”模式,邀請村民、鄉賢、業主代表等建言獻策、協同共治,打造“蘆茨紅”黨建微治理品牌,積極發揮黨員在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河道保潔、政策宣講、志愿服務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大大激發了蘆茨村村民的干事創業熱情。村民們積極與村集體共同經營管理游船、自行車租賃、游泳物資出售等項目,還開始自發地整修河道、養護山林,從根本上認識到生態產品、生態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正是靠著綠水青山才把游客吸引過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要持續發展民宿和農家樂,鄉村要振興,就要保護好這方山水,守護好綠水青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才可以帶動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當綠水青山真正反哺到老百姓時,不用督促,百姓就會自發地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攜手走上致富之路,由此孕育出全村強大的內生動力。
進一步推進桐廬縣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思考
踐行“兩山”理論,不僅要實現“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更要發揮出“綠水青山”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逐漸發展的過程。桐廬縣蘆茨村在“兩山”理論指導下,可以通過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素、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來進一步推進蘆茨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供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大力培育綠色產業。蘆茨村的江與溪、山與谷、村與田等原生態、原生活自然要素之所以能夠成為生態產品,關鍵是在于當地憑借資源和環境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生態產品。目前,蘆茨村還是以民宿產業為主,下一步要合理整合村域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科學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依托蘆茨村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積極培育特色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生態產品,發展全域旅游、綠色金融、物聯網等生態服務業,全面構建生態服務體系,高效合理利用好“綠水青山”,真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富民產業,根據蘆茨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將康養、旅居等特色產業有機結合,實現融合發展,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進一步實現。
二是提升生態保護效能。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認為,“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地裝載貨物到限載線,而是維持船上的空間以滿足乘客舒適和享受的需要,從而使乘客沉醉于造船的精湛技藝,而且為子孫后代保持其良好的狀態。”可見,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應該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不能僅限于當下的發展和價值變現,也不能局限于現在的生活向往,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能力之間的關系。資源環境優勢越明顯,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潛能就越大。反之,如果失去資源環境的優勢,那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會減弱,甚至無法實現,如此生態產品將不再具有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蘆茨村的民宿發展主要依托于水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好的生態產品,利用好生態環境就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最佳方式。夏季是蘆茨村人流量、車流量最大的季節,這不得不考慮到蘆茨村的環境承載能力。因此,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通過數字賦能,完善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庫,做到開放共享,及時準確地掌握鄉村生態資源的整體情況,提升生態保護效能。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素有待進一步完善
進一步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可或缺的是強有力的要素保障,其中資金、平臺和人才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加強資金要素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資金保障是必要條件,開拓多渠道多元化的籌資渠道,保障好資金來源。在政府支持下,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協作機制,在確保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搭建綠色金融平臺,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積極探索利用以林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作為貸款抵押的綠色信貸產品,如綠色文旅貸、綠色康養貸,以及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金融手段,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二是加強技術要素保障。運用數字技術建立生態資源的相關平臺,有機農產品交易平臺,蘆茨村不僅要利用好自身的水資源優勢,更是要將蘆茨紅茶、有機農產品通過數智賦能擴寬銷售平臺,以及生態資源產權交易平臺。例如,土地經營權、碳匯交易等,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生態產品的轉化效率,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整合生態資源,實現生態產品的高效轉化。
三是加強人才要素保障。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在綠水青山的轉化過程中,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推動,其中人才是關鍵要素保障。一方面,完善鄉村振興“兩進兩回”相關補助政策,將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樂奉獻的鄉賢、青年人才、外來創客、志愿者組建成為專有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通過“新村夜話”“白訪夜談”等相關民生平臺來吸納村民的意見建議,村民是鄉村發展的主體,如此可以推動蘆茨村更好地發展。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待進一步夯實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要進一步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力量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性的認識,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兩山”理論的落地實踐,聚資源、匯力量,持續發力,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桐廬縣要統籌規劃,從縣級層面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例如,生態產品供給的激勵政策、生態產品價值評估與認定規則、生態產品消費的權益保障政策等政策體系,加強頂層設計來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
二是完善市場機制。在“兩山”轉化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激發市場活力,運用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進行市場交易,從而進一步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兩山”理論是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辯證關系的深刻闡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兩山”理論,就是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生態產品供給的增加,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境,需要多方協同、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實現機制,進一步豐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協同發展的實踐案例。
(作者單位:中共桐廬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