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的國家儲備林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經濟發展緩慢、勞務成本高且林業產業結構單一、林業技術支持與推廣薄弱等問題,文章旨在結合“國儲林+”模式,提出打造林木惠民、立體經濟和生態變現三條路徑,以實現林地利用率的持續提高和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確保項目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方面的最大化,還將為政策推廣和示范提供寶貴經驗,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價值。
慶元縣打造“國儲林+”模式的背景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提出了“雙碳”目標,即力爭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兩個概念代表了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升溫的關鍵任務。碳匯作為一種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通過提高碳吸收和儲存能力,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進而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在“雙碳”背景下探索“國儲林+”模式的建設路徑,不失為應對氣候問題的一種頗具前景的嘗試。國內學術界在碳達峰、碳中和與國儲林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寶貴的知識資源。然而,這些議題仍然具有多樣性、復雜性,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和持續深入研究。
“十四五”國家儲備林建設分為東南沿海片區、西南片區、長江中下游片區、西北片區、黃淮海片區、東北片區,共6個片區,1 849個建設單位。其中慶元縣是浙江國家儲備林工程中的建設單位之一,地勢較為起伏,多山地,森林覆蓋率高,有豐富的水資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庫。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慶元縣借鑒各省“國儲林+”建設的經驗,有利于摸索出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道路,將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政策制定和實踐,將是未來國內碳減排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慶元縣國儲林建設的概況
目前,慶元縣已經開始建設國儲林,在2022年,縣政府遵循相關文件的指引,圓滿完成了總面積達2 161.5畝(約1.44平方千米)的國家造林任務,為此投入資金200萬元。該項目不僅完成了造林工作,還履行了當年的撫育職責,驗收合格補助面積達2 151.4畝(約1.43平方千米)。到了2023年,慶元縣的國家造林任務涵蓋多個方面。其中,跡地人工更新的造林面積為3 575畝(約2.38平方千米),中央資金建設任務涉及3 200畝(約2.13平方千米),投入資金218萬元。同時,該縣還規劃了省級專項森林撫育任務,共9 500畝(約6.33平方千米),計劃資金達285萬元。另外,特定示范村落將種植珍貴彩色樹種,總面積為50畝(約0.03平方千米),計劃投入資金7.5萬元。
慶元縣的國儲林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人工林栽培、現有林場改造和林下經濟等方面尚未實現統籌實施。如何調動更多社會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持續提高林地利用率,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確保項目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慶元縣國儲林建設存在的問題
慶元縣經濟發展緩慢
由于整體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國儲林項目的實施效率和資金投入。同時,交通運輸、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增加了林業生產和管理的難度,限制了產品的市場流通和銷售。經濟環境的制約還導致投資吸引力不足,項目面臨資金籌措困境,難以實現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此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項目的推進。
勞務成本高且林業產業結構單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且相較于其他行業,林業的機械化程度相對偏低,很多工作仍依賴人力操作,林業勞動力資源日益短缺,操作的復雜性和風險也不斷提升。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農村,在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這進一步提高了勞務成本,使得招聘和留住合格的勞動力變得更加困難。目前,慶元縣林業初級制品產品單一,僅限于輸出原材料,沒有深加工,產業鏈未形成,也并未形成規模效益,受市場波動較大,勞動力的成本高,致使國儲林經濟的利潤受限。
林業技術支持與推廣薄弱
慶元縣整體教育資源相對有限,村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很多村民僅接受了基礎教育,甚至有部分村民未完成義務教育。村民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時存在較大困難,傳統的種植和管理方式依然占主導地位,導致生產效率低下,難以達到預期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在國儲林建設初步實施過程中,村民在執行項目管理要求時,常常出現偏差,難以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技術支持和服務網絡覆蓋面不足,數字智慧林業的現代林業感知體系處于空白狀態。
慶元縣“國儲林+”建設方案
“國儲林+林木惠民”——建立促進村級經濟增長路徑
1.打造科學伐木梯度,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在“雙碳”背景下,國儲林建設的探討不單局限于森林的面積。慶元縣委、縣政府始終謹遵習近平主席對慶元“保護好生態就是最大政績”的殷殷囑托,單單慶元林場中的國有林面積達7.8萬畝(約52平方千米),公益林6.1萬畝(約40.67平方千米),森林蓄積量113.4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5.11%。高森林覆蓋率并不意味著能最大程度上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一般來說,年齡增長會導致樹木的生長速率逐漸減緩。樹齡小的樹木通常更快地吸收二氧化碳,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能量和養分來支持生長。而成熟的大樹生長速率較慢,因此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相對減緩。同時,隨著樹木年齡的增長,葉片可能會減少或凋落,葉片面積減少可能會降低二氧化碳吸收速率。
針對國儲林資源,適度的伐木經營有望帶來經濟效益。適度的伐木經營可以獲得木材、纖維等林產品,這些供應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刺激產業鏈的延長,進而創造就業機會。慶元縣現有的很多樹種并不是國家儲備林目錄的樹種,結合上述提到的樹木年齡與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間的關系,該縣可以設立樹木砍伐梯度,在考慮目錄樹種和樹齡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砍伐,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確保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2.“以林興民”,村民收益與國儲林經濟共贏
國儲林建設策略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森林生態保護與村民的經濟利益緊密結合。首先,可以引導慶元縣村民參與砍伐和植樹活動,不僅能為他們提供直接的經濟收益,還能促進對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管理,確保森林的長期健康發展。其次,采用林地及林木入股的方式,允許村民從長期經濟增值中獲得穩定的回報,這種模式確保了村民在森林資源的長期管理和維護中的持續參與,并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此外,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慶元縣村民將受益于更加宜居的居住環境,水源保護、土壤質量提高和空氣質量改善等都會直接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也間接增強了他們的經濟福祉。最后,村民通過參與國儲林的建設和管理,將有機會接觸并掌握先進的林業技術和方法,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技能水平,還為他們在其他相關領域開拓了新的經濟機會。
3.新樹種引入對國儲林生態與經濟雙效益提升的促進作用
新樹種的引入在國儲林建設中具有深遠的學術和實踐意義。慶元縣政府在2023年已制訂計劃種植10多種樹類目,其中,杉木、木香、光皮樺均為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列表中的樹種。從生態角度看,新樹種的引入能夠豐富國儲林的生態結構,提高森林生態多樣性,進而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韌性,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各種生態壓力提供了有力的生態屏障。對于村集體而言,新樹種通常具備更高的市場價值,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為村集體帶來更優質的木材、果實或其他林產品的銷售收入,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來源并為其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潛力。
新引入的樹種往往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不僅有助于增強森林的生態穩定性,還能為村集體提供更長期穩定的生態服務,如碳匯、土壤保護和水源保護,為村集體創造長期的生態經濟效益。
慶元縣村民通過參與新樹種的種植、護理和收獲等活動,可以獲得穩定的勞務報酬,這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并增強了經濟安全感。此外,新樹種的引入經常伴隨著新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策略,這為村民提供了一個技能培訓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提升職業技能,并在其他相關領域中開拓新的經濟機會。
“國儲林+立體經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1.林下經濟延長慶元國儲林產業鏈,促進本土品牌發展
慶元縣素以其獨特的香菇產業蜚聲遠近,而這一產業也在國儲林的興建中得以延續并發展。通過在興建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砍伐那些樹齡較大且氧氣產能相對較低的樹木,慶元縣可以將這些被砍伐的樹木再次利用于香菇的培植,從而開創了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慶元縣作為世界人工培植砍花法香菇技術的發源地,積極探索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栽培技術不斷演化升級,構建了“林—菇共育技術”,將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和農業生產有機融合,形成了可持續的山地農林復合生產系統。這種技術模式的創新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同時,也為慶元縣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本土品牌的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2.融合自然與文化,森林康養驅動鄉村振興
首先,森林康養的核心是在適宜的國儲林地上建立康養基地,其中包括休閑步道、觀景平臺、露營區等設施,以創造一個能讓游客在其間身心放松的環境。其次,可通過將自然景觀與農業體驗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儲林的自然資源,將康養基地打造成自然景觀和農業體驗的完美融合地。游客不僅能欣賞美麗風景,還可積極參與甜橘柚等果子的采摘、香菇采摘等農業活動,從而增加互動性與娛樂性。基地內可提供多樣化的康養活動,如森林浴、戶外瑜伽、園藝療法等,以滿足不同層次和興趣的人群需求,從而實現個體化的康養體驗。在文化傳承方面,結合地方文化和歷史,創建文化體驗區,用以展示地方特色工藝、傳統技藝等,以便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3.綜合發展林業技術,全面發展康養經濟
慶元縣可以建立健全林業技術培訓體系,通過組織專業技術培訓班、實地考察學習和技術交流會,提升村民的林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引進和推廣現代化林業技術與管理模式,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確保村民能夠真正掌握并應用新技術,尤其是在康養基地的建設和運營中。
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生態環保,引入數字智慧林業建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現代化的林業感知體系,提升林業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從而為康養產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為保證康養基地的可持續運營,可以探索多種基于康養產業的經營模式。推廣方面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社交媒體、旅游平臺和地方宣傳等,廣泛宣傳鄉村康養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建議與周邊產業,如農業、民宿業和餐飲業等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通過合理規劃和建設,以慶元縣的特色甜橘柚和香菇為基礎,結合國儲林的優勢,發展森林康養旅游。
“國儲林+生態變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響應“雙碳”政策,探索生態共榮
我國從“碳達峰”過渡至“碳中和”的目標時限僅為30年,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調整經濟、產業和能源結構。從生態環境的角度看,政府部門可以設立生態補償基金,吸引企業和政府投資,以保護和恢復國儲林的生態系統。同時,實施可持續的林業管理,包括定期巡視、害蟲控制、火災防范等,確保國儲林的規劃與實施以生態保護與恢復為中心。從環保效益角度來看,國家儲備林建設若能合理選擇樹種并實施精細化管理,將在有效降低碳排放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國家儲備林目錄中的樹種將長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減輕區域碳排放的負擔。更為關鍵的是,這一舉措將有助于長期實現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平衡,為碳中和政策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國儲林的碳儲存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碳排放權的變現,為國儲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財務支持。在社會價值方面,建設過程中需保持推廣生態教育和宣傳綠色理念并舉。利用媒體和社交平臺,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鼓勵人們參與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2.建設慶元縣國儲林,助推全國碳匯體系
慶元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蘊含的巨大碳匯潛能及其在生態平衡維持方面的作用,為推動全國范圍內碳匯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慶元縣的戰略規劃具有明確性。近幾年,該地的縣政府都出臺了關于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文件。慶元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慶元縣財政局多次下達關于中央林業草原改革發展資金和建設任務的通知。通過科學的林業管理措施,旨在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增強碳固定能力,以支持全國碳匯交易體系的構建。此外,慶元縣森林碳匯交易體系的預期效益也是可預測的。首要的是,通過該體系的建設,該縣能為全國碳減排目標助力,積極投身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通過科學管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得到提高,從而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碳匯交易不僅為慶元縣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還有助于支持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慶元縣打造“國儲林+”模式預期效益
“雙碳”背景下,慶元縣通過打造“國儲林+”模式,將實現多方面的預期效益。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方面,該模式強調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通過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可以有效減少土地侵蝕、水資源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自然災害風險,并促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儲林+”模式也有助于增加森林碳儲量。通過森林碳匯減緩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滿足國內外碳減排承諾,并獲得碳交易和碳市場的潛在收益。
在經濟可持續性方面,引入“國儲林+”模式將推動當地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森林資源的保護和高效利用,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此外,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相關產業也將不斷發展并日益壯大,為慶元縣提供多元化的經濟支持。
在社會福祉提升方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將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清潔的水源、良好的空氣質量以及較低的自然災害風險,都將對慶元縣居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在政策示范效應方面,慶元縣打造“國儲林+”模式的成功經驗將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政策示范,推動更多地方加強生態保護、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這將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氣候變化應對產生積極影響。
(作者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