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從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入手,分析數字農家書屋的內涵和特點,基于閉環管理理論框架構建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第一,數字農家書屋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中尚處于歷史機遇期,但其應有水平和效果尚未達到預期飽和。第二,數字農家書屋在運行上存在“Check-Act”機制缺陷。第三,未有效對接新型職業農民有效需求是數字農家書屋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且新型職業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養生知識、平臺經濟應用等方面的需求最為迫切。針對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農家書屋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成為該戰略的重要內容。農家書屋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承擔著傳承文化、普及知識、提升農民素質的重要任務。事實上,黨和政府在2007年就將農家書屋作為一項鄉村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國范圍推廣實施,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保障。至2012年,全國共建成農家書屋60.0449萬家,覆蓋了全國所有具備基本條件的行政村,中央補助地方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中,每年有6億元用于農家書屋的圖書補充與更新。農家書屋起初主要是為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等問題,以豐富農民業余生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經過17年的建設與發展,全國農家書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廣東、湖南等省份自2022年前后數字農家書屋上線運行以來,農家書屋整體上在農村文化“惠民工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以及文化傳播日益從紙質向數字轉變的趨勢,對農家書屋的功能、職業信息與文化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之前的要求。農家書屋在鄉村振興中是對農村文化的傳播和農民技術技能培養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特別是數字農民書屋的建設與實施,在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因此,新形勢下如何管理、利用和發展農家書屋,需要對數字農家書屋運行與服務狀況進行重新自檢與審視。
農家書屋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使命。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備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務農為職業、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農家書屋在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旨在研究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以期為數字農家書屋更好地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提供理論指導。
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農民相關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數字農家書屋的數量達到36.1萬個,占全國農家書屋總量的三分之二,相比2019年的12.5萬個增長了近兩倍。在安徽、江蘇、湖北等省份,數字農家書屋已經實現了全覆蓋。這些數字農家書屋不僅提供傳統的書籍閱讀服務,還通過數字化手段,使農民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取信息和知識。
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和推廣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甘肅省,農家書屋通過“百草園”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實現了管理服務的一體化[1]。該平臺集合了用戶體驗與后臺管理功能,提供了包括圖書閱讀、音視頻播放、農技知識專題服務等多種內容。此外,甘肅省還通過農家書屋平臺推廣了防疫知識和其他重要信息,有效地服務了農民群眾。在重慶,農家書屋項目則探索了“學習強國”數字農家書屋建設試點[2],通過全媒體傳播矩陣,提供了個性化的內容服務。這些服務涵蓋好書推薦、農技交流、三農信息等,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特定需求。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農民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鄉村文化振興促進農家書屋與職業農民的融合發展。鐘祥虎建議推進數字農家書屋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數字農家書屋建設,助力鄉村各個領域早日振興[3]。王華祎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農家書屋難以滿足農民對文化服務信息化的新需求,農家書屋的信息化升級轉型才能滿足新型農民數字閱讀的新需求[4]。另一方面,農家書屋在職業農民培育中的作用。陸和建認為,農家書屋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并發揮好農家書屋的作用是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增強農民文化自信的著力點[5],程丹丹認為,農家書屋是直接服務于農民的文化陣地和文化基點[6],它對于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意識、普及科技知識、傳播先進文化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表明,農家書屋工程的實施更好地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較好地滿足了農民求知成才的愿望。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就農家書屋建設發展與職業農民培育分別開展了大量研究,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但現有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現有研究對農家書屋發展與職業農民培育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得較少。第二,沒有從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視角,梳理其整體動態發展中的服務框架。事實上,基于閉合管理理論分析框架的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農民的服務模式分析,為數字農家書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研究方向,為農家書屋的精準服務提供了動力。文章從理論與實證上提出構建數字農家書屋的服務模式,將傳統農家書屋單一的文化服務功能向數字農家書屋應有的文化與職業、產業融合發展轉型升級,使農家書屋的發展為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育發力。
數字農家書屋的內涵與特點
據相關報道,湖南等省份的數字農家書屋上線運行已超過兩年。數字農家書屋是指在傳統農家書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農家書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它不僅提供紙質圖書借閱服務,還提供電子圖書、在線學習資源、遠程教育等服務,以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為了全面了解數字農家書屋,需要了解其具有數字化、智能化、遠程教育、互動性強、個性化服務和覆蓋面廣等特點,這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發展的新趨勢。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數字化資源豐富。相比傳統農家書屋的一屋一室限量圖書資源,數字農家書屋擁有大量的數字化資源,包括電子圖書、音頻、視頻等,農民群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進行閱讀和學習。
第二,智能服務。相比紙質圖書及實物產品,數字農家書屋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電子圖書的下載及智能推薦等功能,提高了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
第三,遠程教育。數字農家書屋提供遠程教育服務,農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參與在線課程、講座等,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
第四,互動性強。數字農家書屋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了農民群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經驗和知識,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五,個性化服務。數字農家書屋根據農民群眾的閱讀習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推薦和服務,滿足農民群眾個性化的文化需求。
第六,覆蓋面廣。數字農家書屋通過網絡平臺,將資源與服務延伸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實現基本無限制使用,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受益。
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構建
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構建應該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動態調整的過程,旨在通過智慧化的手段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鄉村振興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模式構建的理論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村全面發展,涵蓋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多個方面,為數字農家書屋的服務內容和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撐。終身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出生到老年都應不斷學習。數字農家書屋為農民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平臺,鼓勵他們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進步和提升。新型農民學習具有自我導向、經驗豐富和實用主義的特點,因此,數字農家書屋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時,應充分考慮農民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提供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資源和方法。數字農家書屋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形式,旨在通過教育和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和技能,所以需要通過建立學習社區,促進農民之間的交流,可以增加社會資本,促進知識和信息的共享。
此外,文章將閉合管理理論應用于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實現農家書屋服務的持續改進和發展。閉合管理理論(Closed-Loop Management Theory)是一種系統管理方法,它強調組織內部各個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體的閉合循環,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領導和管理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建立和完善管理閉環,實現管理過程的自我調整和優化。閉合管理理論認為,一個完整的管理閉環包含四個基本環節,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改進(Act)。這四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管理過程。在數字農家書屋的構建中,這意味著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收集農民的使用數據和信息,以便不斷優化服務質量和內容。
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構建
基于數字農家書屋的內涵和特點,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的發展需求,構建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的構建需立足于農家書屋的智慧化升級,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以下是一個數字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構建框架(見表1)。
文章采用文獻調研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文獻調研旨在梳理閉合管理理論的相關研究,并分析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現狀,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通過田野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數據,觀察數字農家書屋的基本環境及其背后的運行狀況。結合觀察結果,在訪談過程中進一步確認了觀察期間不太了解的內容。從閉合管理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通過案例研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數字農家書屋,從數字農家書屋管理員的工作述職和平時工作記錄中深入剖析、驗證并完善基于閉合管理理論的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
調研地區和訪談樣本的選擇
文章調研數據來源于長沙(3)、岳陽(2)、常德(2)、衡陽(1)、婁底(3)、邵陽(1)6個地市,12個鄉鎮的30所數字農家書屋。
鑒于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因此,文章的調研對象涵蓋了農家書屋的組織者、參與者、執行者以及管理者。同時,廣大農民,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也被視為主要的調研對象。基于閉合管理理論的分析視角,文章將每座鄉鎮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與服務過程作為一個分析子系統,并分別對該鄉鎮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者、管理者和受眾進行了訪談(見表2)。
數據分析
基于閉合管理理論分析的四個階段,將122人的訪談內容轉換成文字,共計5.6萬字,提取整理如表3所示。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驗證數字農家書屋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三點認識。
第一,數字農家書屋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信息化建設中尚處于歷史機遇期,但其應有水平和效果尚未達到預期飽和。第二,數字農家書屋在運行上存在“Check-Act”機制缺陷。第三,未有效對接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是數字農家書屋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且新型職業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養生知識、平臺經濟應用等方面的需求最為迫切。
結論與建議
數字農家書屋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閉合管理理論,對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進行了研究,探討了資源配置、培訓、宣傳、服務和反饋等服務模式。通過加強資源配置、完善培訓體系、加大宣傳力度和建立反饋機制,可以提升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職業農民。
文章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職業農民的信息需求特點出發,將智慧元素融入農家書屋的發展中,從理論層面構建了關于數字農家書屋的理論體系,包括數字農家書屋的特點、內涵及服務模式的建構等。這為新形勢下鄉村文化的振興、數字農家書屋的延伸服務與農民的職業信息精準需求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研究視角。其次,文中選擇了典型職業農民的服務需求進行深度挖掘,著力于數字農家書屋現狀和職業農民個性需求特點的調研,精準發力,以職業農民發展為導向,以優化數字農家書屋服務供給側為抓手,探索了面向新農村、新農民、新型社區的職業信息與文化服務的數字書屋模式,以此推進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工作并加快數字農家書屋建設。文章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在夯實鄉村文化振興基石、彌補城鄉數字鴻溝、加快補齊農村文化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方面的適用參考依據。
鑒于以上研究,為了更好地發揮數字農家書屋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議。第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數字農家書屋需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合理配置圖書資源,增加現代農業技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圖書,提高圖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并定期更新圖書,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實用性。第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數字農家書屋應定期舉辦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活動,如農業技術培訓、市場營銷培訓等,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第三,加大宣傳推廣應用。數字農家書屋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對書屋的知曉度和參與度,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實地考察等活動,讓新型職業農民了解書屋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價值。第四,實施定期自檢與反饋。數字農家書屋應建立有效的反饋模式,定期收集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改進服務,通過設立意見箱、開展問卷調查、舉辦座談會等方式,讓新型職業農民的聲音得到充分表達。
參考文獻:
[1]田野.變“村村有書屋”為“人人有書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4-22(T08).
[2]屈明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功能躍升問題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4(05):36-43.
[3]鐘祥虎,范曉穎.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下數字農家書屋的建設[J].編輯學刊,2024(02):37-42.
[4]王華祎,熊春林等.農家書屋信息化服務發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11).
[5]陸和建,涂新宇,張晗.我國農家書屋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對策探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8(3):35-44.
[6]程丹丹,潘意志.基于現代職業農民培養視角的新農村農家書屋建設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4,44(5):9-12.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農家書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YBA177);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基于返鄉創業農民工畫像的基層圖書館精準知識服務研究”(項目編號:XSP21YBZ097);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素養教育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D212267)。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